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1:25: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路保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


背景技术:

2.供水车通过水罐盛放并运输水,用来园林灌溉或防尘洒水等,传统的供水车,冬季由于气温低,水泵、水罐以及相关管路中的水很容易结冰,造成供水车无法使用,存着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车厢内固定连接有水罐,所述车体的原车大梁处与水罐的底部形成有安装区,所述安装区的内部设置有余热利用管道,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与车体的尾气管道连接;
5.所述车体的尾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架,所述水罐的后侧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进口固定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道,所述水泵的出口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道,所述第二连接管道末端固定连接有分流管,所述分流管贯穿安装架,所述进水管与第一连接管道连接处、出水管与第二连接管道连接处均安装有水泵发动加热器,所述第一连接管道、第二连接管道与分流管的外表面均缠绕设置有自控温电伴热带。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为了实现余热利用管道安装的目的,所述余热利用管道呈蛇形排布,且所述余热利用管道通过多个连接板与车体的底部固定连接。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为了实现尾气正常排放的目的,所述余热利用管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车体的尾气管道连接,所述余热利用管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排气口。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为了实现水源排出的目的,所述分流管的外表面接通有多个排水接头。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为了实现温度检测的目的,所述进水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出水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为了实现对第一连接管道、第二连接管道与分流管进行保温的目的,所述第一连接管道、第二连接管道与分流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保温管套、第三保温管套与第一保温管套。
16.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第一连接管道、第二连接管道与分流管上缠绕防爆阻燃型自控温电伴热带,可提供高达℃的维持温度,并在其外侧安装防冻保温管套,可实现水在管道中输送,自控温电伴热带具有温度均匀、不会过热、节约电能、升温快速。
18.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在水泵的进水管与出水管均安装水泵发动加热器,智能控温在℃,保证水泵内水为液体状态。
19.3、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在供水车水罐底部设置余热利用管道,并将此余热利用管道设置于原车大梁与水罐底部形成的空间内,余热利用管道与尾气管道连接,充分利用汽车尾气余热防止水罐内液体冻结。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的余热利用管道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的管道连接示意图。
23.图例说明:
24.1、车体;2、水罐;3、安装区;4、余热利用管道;5、连接板;6、进气口;7、排气口;8、安装架;9、水泵;10、进水管;11、第一连接管道;12、出水管;13、第二连接管道;14、分流管;15、排水接头;16、自控温电伴热带;17、水泵发动加热器;18、第一温度传感器;19、第二温度传感器;20、第一保温管套;21、第二保温管套;22、第三保温管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参照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包括车体1,车体1的车厢内固定连接有水罐2,车体1的原车大梁处与水罐2的底部形成有安装区3,安装区3的内部设置有余热利用管道4,余热利用管道4与车体1的尾气管道连接,余热利用管道4呈蛇形排布,且余热利用管道4通过多个连接板5与车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余热利用管道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进气口6,进气口6与车体1的尾气管道连接,余热利用管道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排气口7,便于尾气利用后的排放;
27.车体1的尾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架8,水罐2的后侧设置有水泵9,水泵9的进口固定连接有进水管10,进水管10远离水泵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道11,水泵9的出口固定连接有出水管12,出水管12远离水泵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道13,第二连接管道13末端固定连接有分流管14,分流管14的外表面接通有多个排水接头15,分流管14贯穿安装架8,进水管10与第一连接管道11连接处、出水管12与第二连接管道13连接处均安装有水泵发动加热器17,第一连接管道11、第二连接管道13与分流管14的外表面均缠绕设置有自控温电伴热带16,进水管10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8,出水管1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9,第一温度传感器18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9与外界的温控器配合,第一连接管道
11、第二连接管道13与分流管1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保温管套21、第三保温管套22与第一保温管套20,用于对管道进行保温。
28.工作原理:使用时,在供水车水罐2底部设置余热利用管道4,并将此余热利用管道4设置于原车大梁与水罐2底部形成的空间内,余热利用管道4与尾气管道连接,充分利用汽车尾气余热防止水罐2内液体冻结;
29.在水泵9的进水管10与出水管12均安装水泵发动加热器17,智能控温在16℃,保证水泵9内水为液体状态,水泵发动加热器17电源取自于原车电瓶,由外界的温控器开关控制其启闭;
30.第一连接管道11、第二连接管道13与分流管14上缠绕防爆阻燃型自控温电伴热带16,可提供高达65℃的维持温度,并在其外侧安装防冻保温管套,可实现水在管道中输送,自控温电伴热带16具有温度均匀、不会过热、节约电能、升温快速、并可在选用自控温电伴热带16的最长使用长度内任意剪断使用等优点,自控温电伴热带16电源取自于原车电瓶,由电瓶开关控制其启闭。
3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包括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的车厢内固定连接有水罐(2),所述车体(1)的原车大梁处与水罐(2)的底部形成有安装区(3),所述安装区(3)的内部设置有余热利用管道(4),所述余热利用管道(4)与车体(1)的尾气管道连接;所述车体(1)的尾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架(8),所述水罐(2)的后侧设置有水泵(9),所述水泵(9)的进口固定连接有进水管(10),所述进水管(10)远离水泵(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道(11),所述水泵(9)的出口固定连接有出水管(12),所述出水管(12)远离水泵(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道(13),所述第二连接管道(13)末端固定连接有分流管(14),所述分流管(14)贯穿安装架(8),所述进水管(10)与第一连接管道(11)连接处、出水管(12)与第二连接管道(13)连接处均安装有水泵发动加热器(17),所述第一连接管道(11)、第二连接管道(13)与分流管(14)的外表面均缠绕设置有自控温电伴热带(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利用管道(4)呈蛇形排布,且所述余热利用管道(4)通过多个连接板(5)与车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利用管道(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进气口(6),所述进气口(6)与车体(1)的尾气管道连接,所述余热利用管道(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排气口(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14)的外表面接通有多个排水接头(1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0)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8),所述出水管(1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9)。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道(11)、第二连接管道(13)与分流管(1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保温管套(21)、第三保温管套(22)与第一保温管套(2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供水车管路保温系统,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车厢内固定连接有水罐,所述车体的原车大梁处与水罐的底部形成有安装区,所述安装区的内部设置有余热利用管道,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与车体的尾气管道连接;所述车体的尾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架,所述水罐的后侧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进口固定连接有进水管。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管道、第二连接管道与分流管上缠绕防爆阻燃型自控温电伴热带,可提供高达℃的维持温度,并在其外侧安装防冻保温管套,可实现水在管道中输送,自控温电伴热带具有温度均匀、不会过热、节约电能、升温快速。升温快速。升温快速。


技术研发人员:冯全玉 徐全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荣盛兴城(兴隆)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30
技术公布日:2022/1/11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