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对接焊接的工字钢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7:35: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焊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对接焊接的工字钢结构。


背景技术:

2.工字钢作为承重梁时,往往存在工字钢对接焊的情况。
3.现有的工字钢对接焊的方法如图4所示,一般以在对接处腹板两侧加焊钢板16为主,但此对接焊结构存在着焊缝处焊接应力集中的问题,同时钢板16四周焊缝处焊缝过密,由于焊接应力的存在,过密的焊缝不仅会造成母材变形,同时大大削弱了钢材料的性能,加焊钢板也增加了整体对接焊结构重量。
4.因此,发明一种便于对接焊接的工字钢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对接焊接的工字钢结构,通过将第一工字钢体和第二工字钢体以交错的方式进行对插焊接,分散了焊接应力,同时将第一焊接缝、第二焊接缝和第三焊接缝处的焊接薄弱点错开,使焊接所带来的应力集中对整体结构强度的影响降到最低,提升了焊接后的工字钢整体性能,同时利用未经焊接的材料进行承重,提升了整体的承重性能,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对接焊接的工字钢结构,包括第一工字钢体和第二工字钢体,所述第二工字钢体设在第一工字钢体的一端位置,所述第一工字钢体包括第一腹板、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腹板的一侧与第一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腹板远离第一端板的一侧与第二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端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切口,所述第二端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切口,所述第一切口与第二切口呈交错分布,所述第一腹板的长度大于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的长度,所述第二工字钢体包括第二腹板、第三端板和第四端板,所述第二腹板的一侧与第三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腹板远离第三端板的一侧与第四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端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三切口,所述第四端板的一端开设有第四切口,所述第三切口与第四切口呈交错排列,所述第二腹板的长度小于第三端板和第四端板的长度,所述第三切口与第一切口匹配,所述第四切口与第二切口匹配,所述第一腹板靠近第二腹板的一端插接在第三端板与第四端板之间,所述第一腹板靠近第二腹板的一端与第二腹板匹配。
7.优选的,所述第一切口与第三切口的连接处形成第一焊接缝,所述第二切口与第四切口的连接处形成第三焊接缝,所述第一腹板与第二腹板的连接处形成第二焊接缝。
8.优选的,所述第一焊接缝与第二焊接缝之间呈交错分布。
9.优选的,所述第二焊接缝与第三焊接缝之间呈交错分布。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1.通过将第一工字钢体和第二工字钢体以交错的方式对插后进行焊接,分散了焊接应力,减少了母材的变形,并同时将第一焊接缝、第二焊接缝和第三焊接缝处的焊接薄弱点
错开,使焊接所带来的应力集中对整体结构强度的影响降到最低,提升了焊接后的工字钢整体性能,同时利用未经焊接的材料进行承重,提升了整体的承重性能。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16.图4为现有的对接焊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说明:
18.1第一工字钢体、2第二工字钢体、3第一腹板、4第一端板、5第二端板、6第一切口、7第二切口、8第二腹板、9第三端板、10第四端板、11第三切口、12第四切口、13第一焊接缝、14第二焊接缝、15第三焊接缝、16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便于对接焊接的工字钢结构,包括第一工字钢体1和第二工字钢体2,所述第二工字钢体2设在第一工字钢体1的一端位置,所述第一工字钢体1包括第一腹板3、第一端板4和第二端板5,所述第一腹板3的一侧与第一端板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腹板3远离第一端板4的一侧与第二端板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端板4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切口6,所述第二端板5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切口7,所述第一切口6与第二切口7呈交错分布,所述第一腹板3的长度大于第一端板4和第二端板5的长度,所述第二工字钢体2包括第二腹板8、第三端板9和第四端板10,所述第二腹板8的一侧与第三端板9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腹板8远离第三端板9的一侧与第四端板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端板9的一端开设有第三切口11,所述第四端板10的一端开设有第四切口12,所述第三切口11与第四切口12呈交错排列,所述第二腹板8的长度小于第三端板9和第四端板10的长度,所述第三切口11与第一切口6匹配,所述第四切口12与第二切口7匹配,所述第一腹板3靠近第二腹板8的一端插接在第三端板9与第四端板10之间,所述第一腹板3靠近第二腹板8的一端与第二腹板8匹配。
21.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切口6与第三切口11的连接处形成第一焊接缝13,所述第二切口7与第四切口12的连接处形成第三焊接缝15,所述第一腹板3与第二腹板8的连接处形成第二焊接缝14,第一焊接缝13、第二焊接缝14和第三焊接缝15处的焊接薄弱点错开,使焊接所带来的应力集中对整体结构强度的影响降到最低;
22.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焊接缝13与第二焊接缝14之间呈交错分布,第一焊接缝13受到的纵向作用力可分散到第一腹板3上;
23.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焊接缝14与第三焊接缝15之间呈交错分
布,第三焊接缝15受到的纵向作用力可分散到第一腹板3上;
24.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在第一腹板3两侧的第一端板4和第二端板5的端部分别开设第一切口6和第二切口7,并将第一切口6与第二切口7设为交错分布,且第一腹板3预留的长度大于第一端板4和第二端板5,用于与第二工字钢体2进行对插连接,第二腹板8两侧的第三端板9和第四端板10同样分别开设交错分布的第三切口11和第四切口12,分别与第一切口6和第二切口7对应匹配,第二腹板8的长度小于第三端板9和第四端板10,用于配合第一腹板3伸出的长度,第一工字钢体1与第二工字钢体2对接焊接后,第一切口6与第三切口11对接焊接形成第一焊接缝13,第二切口7与第四切口12对接焊接形成第三焊接缝15,第一腹板3与第二腹板8对接焊接形成第二焊接缝14,在此结构下,第一工字钢体1和第二工字钢体2的焊接受力薄弱点在第一焊接缝13和第三焊接缝15处,而此位置第一工字钢体1和第二工字钢体2所承受的纵向力作用在第一腹板3上,而非对接的第一焊接缝13和第三焊接缝15处,有效的避免了焊接应力集中,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能,而第一腹板3与第二腹板8对接焊接形成的第二焊接缝14同样也是受力薄弱点,但第二焊接缝14的两侧分别为第三端板9和第四端板10,第三端板9和第四端板10均为完整的钢材,未经焊接,不存在焊接应力集中的问题,因此可对第二焊接缝14处的受力薄弱点进行保护加强,与现有的焊接结构相比,取消了钢板16,减轻了重量,并利用交错的方式对插后进行焊接,分散了焊接应力,减少了母材的变形,并同时将第一焊接缝13、第二焊接缝14和第三焊接缝15处的焊接薄弱点错开,使焊接所带来的应力集中对整体结构强度的影响降到最低,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加焊钢板的方式对接焊接造成焊缝处应力集中的问题。
25.本实用工作原理:
26.参照说明书附图1-3,通过在第一腹板3两侧的第一端板4和第二端板5的端部分别开设第一切口6和第二切口7,并将第一切口6与第二切口7设为交错分布,且第一腹板3预留的长度大于第一端板4和第二端板5,用于与第二工字钢体2进行对插连接,第二腹板8两侧的第三端板9和第四端板10同样分别开设交错分布的第三切口11和第四切口12,分别与第一切口6和第二切口7对应匹配,第二腹板8的长度小于第三端板9和第四端板10,用于配合第一腹板3伸出的长度,第一工字钢体1与第二工字钢体2对接焊接后,第一切口6与第三切口11对接焊接形成第一焊接缝13,第二切口7与第四切口12对接焊接形成第三焊接缝15,第一腹板3与第二腹板8对接焊接形成第二焊接缝14,在此结构下,第一工字钢体1和第二工字钢体2的焊接受力薄弱点在第一焊接缝13和第三焊接缝15处,而此位置第一工字钢体1和第二工字钢体2所承受的纵向力作用在第一腹板3上,而非对接的第一焊接缝13和第三焊接缝15处,有效的避免了焊接应力集中,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能,而第一腹板3与第二腹板8对接焊接形成的第二焊接缝14同样也是受力薄弱点,但第二焊接缝14的两侧分别为第三端板9和第四端板10,第三端板9和第四端板10均为完整的钢材,未经焊接,不存在焊接应力集中的问题,因此可对第二焊接缝14处的受力薄弱点进行保护加强。
27.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