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侧窗除水雾装置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22:25: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侧窗除水雾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2.当车辆在例如雨雪天气行驶时,侧窗外部挂落有雨水等,容易干扰侧面视野,尤其是外后视镜视野会受到影响,存在行车安全隐患。此时,需要停车对侧窗外的雨水进行人工擦拭等操作,以清除侧窗外干扰视野的水雾等物质。但随着车辆继续行驶,问题仍会继续出现,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侧窗除水雾装置,以解决雨雪天侧窗可视性下降的问题,提高行车安全性。
4.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配置有本公开提供的侧窗除水雾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侧窗除水雾装置,包括用于向车身的侧窗吹送气流的吹风结构、用于向所述吹风结构送风的风源,以及连接在所述吹风结构和所述风源之间的引风管,所述吹风结构具有朝向所述侧窗的出风口,其中,所述吹风结构可伸缩地设置在所述车身上,以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
6.在所述打开状态,所述吹风结构伸出至所述车身,以露出所述出风口;
7.在所述关闭状态,所述吹风结构收回至所述车身,以遮挡所述出风口。
8.可选地,所述吹风结构设置在所述侧窗的前方并配置为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可伸缩,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吹风结构的后端。
9.可选地,所述吹风结构集成于所述车身的外后视镜总成,所述外后视镜总成包括外后视镜本体和用于将所述外后视镜本体安装在所述车身上的支架,所述吹风结构可伸缩地设置在所述支架远离所述车身的一侧。
10.可选地,在所述关闭状态,所述吹风结构的外侧面与所述支架的外端面齐平。
11.可选地,所述侧窗除水雾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吹风结构伸缩移动的驱动结构。
12.可选地,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用于向所述吹风结构提供线性移动的线性驱动件,所述线性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吹风结构相连。
13.可选地,所述驱动结构包括能够输出旋转运动的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吹风结构之间设置有传动结构。
14.可选地,所述吹风结构包括多个导风槽,所述导风槽方向可调节地设置在所述出风口中。
15.可选地,所述侧窗除水雾装置还包括用于加热进入所述吹风结构中的气流的加热结构。
16.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根据以上所述的侧窗除水雾装置。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侧窗上有雨水时,通过引风管将风源提供的气流引入吹风结构中并通过吹风结构吹出,气流作用在侧窗上,从而可以将雨水等物质吹向车后或吹开,增加车内人员可视性,在不停车的情况下较好地解决视野受阻导致的潜在行车安全问题。同时,装置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从而可以在无需使用的情况下收回,不影响整车造型及动力性能。
18.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9.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20.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侧窗除水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侧窗除水雾装置中吹风结构在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侧窗除水雾装置中吹风结构在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侧窗除水雾装置中吹风结构的吹风工作示意图;
24.图5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侧窗除水雾装置中吹风结构的角度调节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
侧窗,2

外后视镜本体,3

支架,10

吹风结构,11

出风口,12

导风槽,20

风源,30

引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0028]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前”、“后”、“左”、“右”是根据车辆的使用状态进行定义的,具体地,前后可以参照车辆的行驶方向或长度方向,上下可以参照车辆的高度方向,左右可以参照车辆的宽度方向;“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此外,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0029]
侧窗也即侧风挡玻璃,其可以包括主驾驶和副驾驶分别对应的侧窗,通过主驾驶和副驾驶分别对应的侧窗外的后视镜可以观察车辆侧后方的行驶状况。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侧窗除水雾装置,用于对主驾驶和副驾驶的侧窗上的水雾、冰雪、霜等物质进行清除,以改善车辆侧后方的可视性。
[0030]
参照图1和图4,侧窗除水雾装置可以包括用于向车身的侧窗1吹送气流的吹风结构10、用于向吹风结构10送风的风源20,以及连接在吹风结构10和风源20之间的引风管30,即,风可以从风源20经过引风管30到达吹风结构10。吹风结构10可以具有朝向侧窗1的出风
口11,这样,吹风结构10中的风可以由出风口11吹向侧窗1,从而可以通过导风的方式将侧窗1上的雨雪等物质吹散,在不停车的情况下较好地解决视野受阻导致的潜在行车安全问题。其中,参照图2和图3,吹风结构10可伸缩地设置在车身上,以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在打开状态,吹风结构10可以向外伸出至车身,以露出出风口11;在关闭状态,吹风结构10可以向内收回至车身,以遮挡出风口11。由此,可以控制吹风结构10在非工作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以保持原车造型。
[0031]
风源20和引风管30均可以设置在车身上,并且侧窗除水雾装置可以由驾驶员通过车内的仪表板进行自动控制。吹风结构10在打开状态时,风源20通过引风管30开始向吹风结构10送风,出风口11露出以能够保证将气流吹至侧窗1上;吹风结构10在关闭状态时,风源20停止向吹风结构10送风,出风口11隐藏在车身内,从而可以避免杂质等进入出风口11,影响吹风结构10的正常使用与寿命。
[0032]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侧窗1上有雨水时,通过引风管30将风源20提供的气流引入吹风结构10中并通过吹风结构10吹出,气流作用在侧窗1上,从而可以将雨水等物质吹向车后或吹开,增加车内人员可视性。该装置结构设计简单,可在行车过程中进行操作,避免停车,提高安全性及通勤效率。同时,装置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从而可以在无需使用的情况下收回,不影响整车造型及动力性能。
[0033]
根据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和图5,吹风结构10可以包括导风槽12,其中,导风槽12方向可调节地设置在出风口11中,以能够改变导风槽12的出风方向,满足吹风角度需求。导风槽1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这里,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出风口11中可以设置有导风板,导风槽12可以形成在导风板上。本公开对导风槽12的调节方向不做限定,例如参照图5中的十字箭头,导风槽12可以沿上下方向进行调节,从而可以对侧窗1上下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进行吹风;再例如导风槽12还可以沿靠近或远离侧窗1的方向进行调节,从而可以实现扫风面积的调节,即满足侧窗1上不同面积位置的吹风需求。
[0034]
进一步地,吹风结构10还可以包括用于调整导风槽12的出风方向的驱动件。驱动件例如可以为能够输出旋转运动的电机,从而可以通过电机带动导风槽12转动进而实现出风方向的调节。驱动件可以与下述的车辆ecu信号连接,当需要调整出风方向时,驾驶员可以操控控制按钮,调整信号传递至车辆ecu,车辆ecu控制驱动件对导风槽12进行方向调整。
[0035]
根据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5,吹风结构可以设置在侧窗1的前方,相应的出风口11可以位于吹风结构10的后端。其中,吹风结构10可以配置为能够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可伸缩。这样,当吹风结构10沿车身的宽度方向伸缩移动时,可以实现出风口11的外露与隐藏。
[0036]
这里,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5,吹风结构10可以集成于车身的外后视镜总成,即,吹风结构10可以安装在外后视镜总成上。具体地,外后视镜总成可以包括外后视镜本体2和用于将外后视镜本体2安装在车身上的支架3,吹风结构10可以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可伸缩地设置在支架3远离车身的一侧。在图1至图5示出的结构中,支架3可以安装在侧窗1前方的三角窗上,并且支架3用于与车身连接的一端可以构造为与三角窗形状匹配的三角板,外后视镜本体2可以安装在三角板的下方位置处,相应的吹风结构10可伸缩地安装在三角板的上方位置处。同时,吹风结构10可以构造为能够嵌设在三角板中的块状结构,出风口11可以开设于块状结构的后端,以能够朝向后方的侧窗1吹风。吹风结构10可以依据支架
3的结构和安装形式相应设定,例如吹风结构10也可以设计为沿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伸缩。出风口11的位置也可以设计为朝向其他位置,通过旋转等方式可以控制出风口11旋转至朝向侧窗1。
[0037]
进一步地,参照图2,吹风结构10在关闭状态时,吹风结构10可以与支架3的外端面齐平,有利于保持原车造型,同时也便于吹风结构10的伸缩控制。例如,在上述吹风结构10构造为块状结构的情况下,块状结构的外侧面可以与支架3的外端面齐平。
[0038]
根据一些实施例,侧窗除水雾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加热进入吹风结构10中的气流的加热结构,以使吹风结构10可以吹出热风。这种情况尤其可以适用于侧窗1上有霜、有冰或有雪的情况,热气流可以将侧窗1上的霜或冰雪融化后吹开。
[0039]
本公开对风源20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定,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风源20可以为独立于车辆结构的风机或气泵。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风源20可以为车辆的空调系统,从而可以借用原车空调系统,实现方式简单便捷,对于原车系统改动量较小。这样,通过控制空调系统启动可以实现为吹风结构10送风,且通过控制空调系统制冷或制热可以相应实现吹风结构10吹出冷风或热风,不仅可以避免在车身上安装额外的风源装置,而且还可以避免单独安装上述的气体加热结构。
[0040]
为了实现吹风结构10相对于车身的可伸缩移动,侧窗除水雾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驱动吹风结构10伸缩移动的驱动结构。
[0041]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驱动结构可以包括用于向吹风结构10提供线性移动的线性驱动件,线性驱动件的输出端可以与吹风结构10相连,以能够直接带动吹风结构10线性伸缩移动。例如,驱动结构可以为能够输出线性运动的伺服电机,也可以为电动伸缩杆。
[0042]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驱动结构还可以包括能够输出旋转运动的电机,通过在旋转电机与吹风结构10之间设置传动结构,从而可以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吹风结构10的线性运动。传动结构例如可以为丝杠螺母、齿轮齿条等结构。
[0043]
根据一些实施例,侧窗除水雾装置还可以包括能够控制吹风结构10的出风量大小的风量调节结构,以在侧窗1上的雨水较多的情况下加大风量,实现侧窗1的快速除水。
[0044]
另外,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窗除水雾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车内的用于控制吹风结构10和风源20开启或关闭的控制按钮,控制按钮例如可以设置在上述的车内仪表板上。其中,控制按钮、吹风结构10和风源20可以分别与车辆ecu信号连接。
[0045]
由此,当需要使用侧窗除水雾装置时,驾驶员可以按下控制按钮,车辆ecu接收信号,传递至驱动结构,通过驱动结构控制吹风结构10向外伸出,然后控制车辆空调系统启动,通过引风管30将来自空调系统的气流引入吹风结构10中并通过吹风结构10将气流吹向侧窗1。如需要热风工作时,可以打开原车空调系统制热,将加热后的气流通过吹风结构10吹出。当需要侧窗除水雾装置停止工作时,驾驶员可以关闭控制按钮,关闭信号通过车辆ecu传递至驱动结构和原车空调系统,原车空调系统停止送风,驱动结构控制吹风结构10向内收回,恢复至关闭状态。
[0046]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其中,车辆可以包括上述的侧窗除水雾装置。车辆具有上述的侧窗除水雾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0047]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
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0048]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49]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