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12: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报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2.车联网是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通过gps、rfid、传感器、摄像头图像处理等装置,车辆可以完成自身环境和状态信息的采集;通过互联网技术,所有的车辆可以将自身的各种信息传输汇聚到中央处理器;通过计算机技术,这些大量车辆的信息可以被分析和处理,从而计算出不同车辆的最佳路线、及时汇报路况和安排信号灯周期。
3.上述现有的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不仅整体体积大、笨重,导致使用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发生需要连接大量的导线的情况,会由于导线过多,在对导线进行连接时,会出现导线杂乱的现象,同时给检修工作带来较大困扰,具有实用性不高的缺点。
4.针对上述缺点,中国已授权实用新型公开号:cn211687749u中公开了一种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该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通过在报警装置体后端设置了集线绕线机构,通过将导线缠绕于绕线辊上端,随后通过压杆底部的压板对导线进行固定,防止导线移动,随后将导线由插接孔穿出,与固定孔进行连接,使得导线平整排布,来解决上述缺点;
5.但是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设计,在安装使用过程中,报警装置依然会存在体积过大的情况,不仅会影响汽车整体美观,还不能对有效监控范围进行调节,同时没有设置智能监控模式,使监控装置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避免不必要的能耗,具有使用效果不佳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6.(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7.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以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在安装使用过程中,报警装置依然会存在体积过大的情况,不仅会影响汽车整体美观,还不能对有效监控范围进行调节,同时没有设置智能监控模式,使监控装置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避免不必要的能耗,具有使用效果不佳的缺点。
8.(二)技术方案
9.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10.一种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包括报警装置、可调节监控装置和手机终端远程连接模块,所述报警装置的内部包括有报警器,所述报警装置外侧的下端固定安装有显示器,所述报警装置外侧的上端固定安装有中央控制器,所述报警装置的两端均连接
有可调节监控装置;
11.所述报警装置的上端连接有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的上端安装有套筒;所述套筒的上端连接有固定直角板;所述固定直角板的一侧安装有红外感应模块;
12.两个所述可调节监控装置均包括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安装有支撑板;支撑板上安装有监控摄像头;所述监控摄像头的内部安装有视频监控模块。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可调节监控装置,使监控摄像头能够更好的对监控范围进行调整。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红外感应模块,使监控摄像头能够根据外界情况选择最佳的工作模式。
15.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装置包括有两个固定竖板;
16.两个所述固定竖板的上端之间固定有相适配的转动销轴;
17.每个所述固定竖板的下端均与报警装置的上端适配固定。
18.进一步的,所述套筒的内部通孔与转动销轴相适配;
19.所述转动销轴活动连接在套筒的内部;
20.所述报警装置通过套筒与固定直角板转动连接。
21.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直角板包括有竖板和横板;
22.所述竖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红外感应模块;
23.所述横板的中部位置开设有螺纹孔。
24.进一步的,所述两个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均与报警装置的一侧适配固定;
25.每个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均套接有套座;
26.所述套座的一侧固定有定位圆筒;
27.所述定位圆筒的一侧与支撑板适配固定。
2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共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板对称分布在位圆筒的一侧;
29.两个所述支撑板的一端活动安装有相适配的调节杆;
30.所述调节杆的中部位置与监控摄像头适配固定。
31.进一步的,所述手机终端远程连接模块的输出端与中央控制器电性连接;
32.所述中央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显示器电性连接;
33.所述中央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与报警器电性连接;
34.所述中央控制器的第三输出端与视频监控模块电性连接;
35.所述红外感应模块的输出端与中央控制器电性连接。
36.工作原理,该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当需要使用时,首先通过固定直角板对报警装置进行调整,接着通过支撑板调节监控摄像头左右的监控范围,然后通过定位圆筒调整监控摄像头上下的监控范围,使两个可调节监控装置处于最佳的监控范围,最后通过转动装置调整报警装置的显示器角度;当汽车处于行驶状态时,监控摄像头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当汽车处于熄火状态时,由中央控制器发射信号给视频监控模块,视频监控模块控制监控摄像头进入自熄模式;当车主需要观察汽车状态时,由手机终端远程连接模块发射信号给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发射信号给视频监控模块,视频监控模块控制监控摄像头,即可将汽车监控的实时画面传输到手机上。
37.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
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38.本技术中涉及到的相关模块均为硬件系统模块或者为现有技术中计算机软件程序或协议与硬件相结合的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所涉及到的计算机软件程序或协议的本身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技术,其不是本技术的改进之处;本技术的改进为各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或连接关系,即为对系统的整体的构造进行改进,以解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相应技术问题。
39.(三)有益效果
4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41.(1)、该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在安装使用过程中,通过在报警装置的两侧设置可调节监控装置,使监控摄像头能够全方位的对汽车周边进行监控工作,体积小,外观新颖美观,提升报警装置的使用效果。
42.(2)、该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当汽车处于熄火状态时,通过在固定直角板的竖板上设置红外感应模块,红外感应模块能够感应到有效范围内的人流情况,无人时监控摄像头自动关机,有物体靠近时自动开机进行监控录像,有很好的节能效果,使监控摄像头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增强了报警装置的实用功能。
附图说明
43.图1为本实用新型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的整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4.图2为本实用新型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的可调节监控装置的正视图结构示意图;
45.图3为本实用新型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的转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6.图4为本实用新型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47.图5为本实用新型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的控制原理的结构示意图。
48.图中:报警装置1,显示器101,中央控制器102,可调节监控装置2,转动装置3,转动销轴301,固定竖板302,套筒4,红外感应模块5,固定直角板6,连接杆7,套座701,定位圆筒702,监控摄像头8,支撑板9,调节杆901,视频监控模块10,手机终端远程连接模块11。
具体实施方式
4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50.请参阅图1

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报警装置;
51.根据图1和5所示,包括报警装置1、可调节监控装置2和手机终端远程连接模块11,报警装置1的内部包括有报警器,报警装置1外侧的下端固定安装有显示器101,报警装置1外侧的上端固定安装有中央控制器102,报警装置1的两端均连接有可调节监控装置2;
52.根据图1和2所示,报警装置1的上端连接有转动装置3;转动装置3的上端安装有套筒4;套筒4的上端连接有固定直角板6;固定直角板6的一侧安装有红外感应模块5;
53.两个可调节监控装置2均包括有连接杆7;连接杆7的一端安装有支撑板9;支撑板9上安装有监控摄像头8;监控摄像头8的内部安装有视频监控模块10;
54.根据图1和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连接杆7的一端均与报警装置1的一侧适配固定;每个连接杆7的另一端均套接有套座701;套座701的一侧固定有定位圆筒702;定位圆筒702的一侧与支撑板9适配固定,支撑板9共有两个,两个支撑板9对称分布在位圆筒702的一侧;两个支撑板9的一端活动安装有相适配的调节杆901;调节杆901的中部位置与监控摄像头8适配固定,使两个监控摄像头8均可前后左右360
°
旋转,能够对准汽车高风险区域,对汽车进行全方位的防护工作;
55.根据图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手机终端远程连接模块11的输出端与中央控制器102电性连接;中央控制器102的第一输出端与显示器101电性连接;中央控制器102的第二输出端与报警器电性连接;中央控制器102的第三输出端与视频监控模块10电性连接;红外感应模块5的输出端与中央控制器102电性连接,使车主能够远程查看,熄火后自动进入相应的工作模式,节省电能,能够更好的对监控摄像头8的监控状态进行控制。
56.上述手机终端远程连接模块、中央控制器、显示器、报警器、视频监控模块和红外感应模块,均采用现有成熟商业技术,经过简单的模块化搭建和无线网路组装即可完成
5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