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风扇头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07:5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领域,尤其是一种风扇头部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风扇的头部总成由后格栅、线盖板、减振垫、加强支架、内风圈上壳、内风圈底壳、主电机、主电机固定板、装饰圈、叶轮手拧螺母、前格栅等零部件组成。惟,目前市面上落地风扇的头部后端设有大块的主电机凸出位置,使得家用落地风扇具有体积庞大、占用空间、不便收纳的一系列问题。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风扇头部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扇头部结构,其具有体积小、节约空间、便于收纳的优点。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风扇头部结构,包括前格栅、后格栅、连接件以及位于所述前、后格栅之间的电机,所述前格栅和所述后格栅通过所述连接件扣合连接。
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卡合连接为一体。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结合的第一环面,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结合的第二环面,所述第一环面和第二环面在所述前、后格栅的轴向上延伸且在所述前、后格栅的径向上叠置设置。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环面设有若干槽部,所述第二环面设有若干肋部,所述槽部和所述肋部一一对应配合。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前格栅结合的第三环面,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后格栅结合的第四环面,所述第三环面和第四环面在所述前、后格栅的径向上延伸且在所述前、后格栅的轴向上间隔设置。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环面设有滑移通孔,所述前格栅包括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延伸的卡钩部,所述卡钩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和自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末端弯折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滑移通孔内,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主体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三环面的夹持空间。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定位元件,所述第四环面设有第一孔穴,所述后格栅包括与所述第一孔穴对位的第二孔穴,所述定位元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孔穴和所述第二孔穴而将所述后格栅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支撑所述电机的加强支架和遮蔽所述连接件的装饰圈,所述加强支架与所述装饰圈配合定位。
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加强支架设有抵持部,所述装饰圈
设有环形基板及自所述环形基板延伸的扣持部,所述抵持部被所述环形基板和所述扣持部夹持固定。
14.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机具有电机轴,所述装饰圈围设成具有底部开口的环形,所述加强支架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支撑部,所述第一端部固定在所述电机轴上,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底部开口内。
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风扇头部结构的所述前格栅和所述后格栅通过所述连接件扣合连接而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电机收纳在所述收容空间内,从而本实用新型取消了目前市面上落地风扇头部后端大块凸出的电机设计,实现了风扇的超薄化,从而具有体积小、节约空间、便于收纳的优点。
附图说明
16.图1为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风扇的立体组合图;
17.图2为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头部结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头部结构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头部结构中连接件的立体组合图;
21.图6为图5的立体分解图;
22.图7为图5的主视图;
23.图8为沿图7中c

c的剖视图;
24.图9为图8中d部分的放大图;
25.图10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26.图11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头部结构中前格栅和第一连接件的立体组合图;
27.图12为图11中e部分的放大图;
28.图1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29.图14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头部结构中后格栅和第二连接件的立体组合图;
30.图15为图14中f部分的放大图;
31.图16为图3中除去前格栅和后格栅外其他部分的主视图;
32.图17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头部结构中加强支架的立体图;
33.图18为图16中g部分的放大图;
34.图19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头部结构中装饰圈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请参考图1至图19,一种风扇头部结构,包括前格栅1、后格栅2、连接件3、电机4、扇叶5、加强支架6和装饰圈7。所述前格栅1和所述后格栅2通过所述连接件3扣合连接而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电机4和所述扇叶5收纳在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电机4驱动所述扇叶5。所述加强支架6用于支撑所述电机4,所述装饰圈7用于遮蔽所述连接件3。
36.请参考图1至图19,特别参考图5至图9,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3为两件式。所述连接件3包括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所述第一连接件31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2
卡合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连接件31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2结合的第一环面311,所述第二连接件32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件31结合的第二环面321。所述第一环面311和第二环面321在所述前、后格栅1、2的轴向上延伸且在所述前、后格栅1、2的径向上叠置设置。所述“叠置”指的是所述第一环面311和所述第二环面321部分或全部重叠设置。所述第一环面311设有若干槽部3111,所述第二环面321设有若干肋部3211,所述槽部3111和所述肋部3211一一对应配合,从而实现将所述第一连接件31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2卡合连接为一体的目的。
37.请参考图1至图19,特别参考图5、图6和图9,所述第一连接件31包括第三环面312,所述第二连接件32包括第四环面322。所述第三环面312和所述第四环面322在所述前、后格栅1、2的径向上延伸且在所述前、后格栅1、2的轴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环面311和第二环面321叠置设置在所述第三环面312和所述第四环面322之间。所述第三环面312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1与所述前格栅1之间的结合,具体的,请参考图6、图10、图11和图12,所述第三环面312设有滑移通孔3121,所述前格栅1包括主体部11及自所述主体部11延伸的卡钩部12。所述卡钩部12包括第一延伸部121和自所述第一延伸部121的末端弯折延伸的第二延伸部122。所述第一延伸部121位于所述滑移通孔3121内,所述第二延伸部122和所述主体部11之间形成所述第三环面312的夹持空间,从而实现所述第一连接件31与所述前格栅1之间的结合。具体安装过程中,是将所述卡钩部12整体先从所述滑移通孔3121中穿过再在所述滑移通孔3121滑移,直到所述第二延伸部122和所述主体部11夹持住所述滑移通孔3121旁侧的所述第三环面312即安装到位。所述第四环面322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32与所述后格栅2之间的结合,具体的,请参考图6、图13、图14和图15,所述第四环面322设有第一孔穴3221,所述后格栅2包括与所述第一孔穴3221对位的第二孔穴21。本实用新型风扇头部结构还包括定位元件(未图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元件是螺丝、螺栓等。所述定位元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孔穴3221和所述第二孔穴21而将所述后格栅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2连接。
38.请参考图1至图4以及图16至图19,所述电机4具有电机轴40。所述加强支架6包括第一端部61、第二端部62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61、所述第二端部62之间的支撑部63。所述第一端部61固定在所述电机轴40上。所述装饰圈7围设成具有底部开口70的环形,所述第二端部62位于所述底部开口70内,从而所述加强支架6的所述第二端部62透过所述底部开口70而坐落于本实用新型风扇头部结构安装的支撑杆8上,支撑杆8又通过底座9放置于地面上,即,所述加强支架6在竖直方向上是位于所述支撑杆8和所述电机4之间而能够提供给所述电机4以加强支撑作用的。设置底部开口70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所述装饰圈7的安装,具体操作中,所述装饰圈7是从外侧遮蔽包覆住所述连接件3的,但是,仅仅遮蔽包覆是不行的,必须要对所述装饰圈7进行相对位置的定位,所述装饰圈7才不容易脱落。因此,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支架6设有抵持部621,所述装饰圈7设有环形基板71及自所述环形基板71延伸的扣持部72,所述抵持部621被所述环形基板71和所述扣持部72夹持固定,即,所述装饰圈7通过与所述加强支架6之间的配合定位,才能够稳定地遮蔽包覆于所述连接件3外。
39.综上,本实用新型风扇头部结构的所述前格栅1和所述后格栅2通过所述连接件3扣合连接而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电机4收纳在所述收容空间内,从而本实用新型改变了目前市面上落地风扇头部后端的大块凸出的电机设计,实现了风扇的超薄化,从而具有体积小、节约空间、便于收纳的优点。
40.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