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跨接地线制作工具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13:0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配管跨接地线制作技术领域,更加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跨接地线制作工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地铁机电项目施工中包含大量配管配线工作,其中电气配管跨接地线制作占其中很大部分。传统方式采用人工手工制作跨接地线。该方法经常出现跨接地线表皮破损、缠绕线圈内径过大或者过小、尺寸标准不统一、搪锡不饱满等情况,制作时间长,而且影响接地线质量。在施工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接地线,单独依靠人工手工制作,面对紧张的工期,任务烦重,需要大量的人力;而且手工制作存在误差,影响使用效果,也会存在大量的残次品,造成原料的浪费。
3.因此,需要一种跨接地线制作工具,将跨接地线制作标准化,改进手工制作跨接地线的各种问题,提高跨接地线制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手工制作接地线存在的效率差、存在误差以及制作质量不能保证等问题,本实用新型创新地提供了一种跨接地线制作工具,将接地软铜线沿缠绕杆均匀缠绕,保证接地线圈内径均匀,实现跨接地线的标准化制作;减少接地软铜线表面破损,节省原料;操作简单,提高跨接地线制作效率。
5.为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跨接地线制作工具,包括缠绕杆、摇杆以及用于将缠绕杆固定在操作台上的固定件,
6.所述缠绕杆呈l型,所述缠绕杆包括横杆和纵杆,所述横杆和所述纵杆分别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
7.所述摇杆套在所述缠绕杆的横杆上,所述摇杆与所述缠绕杆转动连接,所述摇杆靠近所述纵杆的端部设有软铜线卡口,所述摇杆绕所述缠绕杆转动将接地软铜线缠绕在所述横杆上。
8.进一步地,所述摇杆包括套筒、摇臂和手柄,所述套筒套在所述缠绕杆的横杆上,所述软铜线卡口设置在所述套筒靠近所述纵杆的端部,所述摇臂的一端与所述套筒远离所述纵杆的端部连接,所述摇臂的另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手柄与所述套筒平行,所述摇臂垂直于所述套筒和所述手柄。
9.进一步地,所述套筒的内径从软铜线卡口所在的端部向远离软铜线卡口的端部逐渐减小。
10.进一步地,所述套筒靠近所述软铜线卡口端部的内径大于横杆的直径、小于横杆和接地软铜线的直径之和。
11.进一步地,所述软铜线卡口为圆弧状卡口。
12.进一步地,还包括夹线板,所述夹线板上设有捋线槽,所述夹线板固定在操作台或
缠绕杆上。
13.进一步地,所述捋线槽的槽向与所述横杆成预设夹角。
14.进一步地,所述横杆上设有刻度线。
15.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为卡槽式固定板,所述卡槽式固定板包括中间的弧形卡槽部和所述弧形卡槽部两端的水平连接部,所述水平连接部上设有连接孔。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7.本实用新型的跨接地线制作工具,将接地软铜线沿缠绕杆均匀缠绕,保证接地线圈内径均匀,实现跨接地线的标准化制作;减少接地软铜线表面破损,节省原料;操作简单,提高跨接地线制作效率。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跨接地线制作工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缠绕杆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摇杆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线板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缠绕杆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
25.1、缠绕杆;11、横杆;12、纵杆;2、摇杆;21、软铜线卡口;22、套筒;23、摇臂;24、手柄;3、固定件;31、弧形卡槽部;32、水平连接部;4、夹线板;41、捋线槽;5、刻度线;6、操作台;7、软铜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跨接地线制作工具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具体公开了一种跨接地线制作工具,包括缠绕杆1、摇杆2以及用于将缠绕杆1固定在操作台6上的固定件3,缠绕杆1呈l型,缠绕杆1包括横杆11和纵杆12,横杆11和纵杆12分别通过固定件3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缠绕杆1依据国家验收规范及现场接地线长度,采用直径为6mm圆钢,保证跨接地线内径符合验收规范。在横杆11和纵杆12处分别通过固定件3固定,避免在接地软铜线7缠绕到缠绕杆1上时缠绕杆1晃动,保证缠绕的线圈内径相同。摇杆2套在缠绕杆1的横杆11上,摇杆2与缠绕杆1转动连接,摇杆2靠近纵杆12的端部设有软铜线卡口21,摇杆2绕缠绕杆1转动将接地软铜线7缠绕在横杆11上。软铜线卡口21用于固定住接地软铜线7的一端,接地软铜线7的另一端可通过工作人员手动固定,摇杆2绕缠绕杆1转动时,接地软铜线7与软铜线卡口21固定的一端随摇杆2转动,从而使得接地软铜线7缠绕在缠绕杆1上,形成内径均一的接地线圈,完成跨接地线的标准化制作,每次缠绕的线圈内径相同。而且,该制作工具在制作过程中,不会损坏接地软铜线的表皮,减少原料的浪费。
28.如图1和3所示,摇杆2包括套筒22、摇臂23和手柄24,套筒22套在缠绕杆1的横杆11上,软铜线卡口21设置在套筒22靠近纵杆12的端部,摇臂23的一端与套筒22远离纵杆12的
端部连接,摇臂23的另一端与手柄24连接,手柄24与套筒22平行,摇臂23垂直于套筒22和手柄24。工作人员手握手柄24,以套筒22为圆心、摇臂23为半径转动手柄24,使得套筒22绕缠绕杆1转动,均匀转动套筒22便能制作内径均匀的线圈。
29.套筒22的内径从软铜线卡口所在的端部向远离软铜线卡口的端部逐渐减小。套筒22靠近软铜线卡口端部的内径大于横杆11的直径、小于横杆11和接地软铜线7的直径之和,保证接地软铜线能与软铜线卡口21牢固固定的同时,避免接地软铜线卡入套筒22和摇杆2之间损坏表皮。套筒22远离软铜线卡口的端部内径略大于摇杆2的直径,避免缠绕过程中套筒22的晃动。
30.软铜线卡口21为圆弧状卡口,在保证与接地软铜线可靠固定前提下减少对其表面的损伤。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跨接地线制作工具还包括夹线板4,如图4所示,夹线板4上设有捋线槽41,捋线槽41为弧形槽,接地软铜线卡在捋线槽41内,夹线板4固定在操作台(如图1所示)或缠绕杆1(如图5所示)上。缠绕线圈时,接地软铜线的另一端卡入捋线槽41内,夹线板4的设置避免了人工手动定向接地软铜线的另一端,使得每次缠绕时接地软铜线的方向固定,制作的线圈内径相同,实现标准化。
32.捋线槽41的槽向与横杆11成预设夹角,夹角的设置使得接地软铜线的方向接近缠绕线圈的螺旋方向,便于操作。
3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5所示,横杆11上设有刻度线5。通过接地软铜线缠绕内径及缠绕圈数计算接地软铜线缠绕形成跨接地线的长度并在缠绕杆1上设置刻度线5,使其缠绕到该刻度时正好符合现场实验情况并符合验收规范要求。从而使接地软铜线制作跨接地线过程更加方便快捷,跨接地线成品更为标准化。
34.如图6所示,固定件3为卡槽式固定板,卡槽式固定板包括中间的弧形卡槽部31和弧形卡槽部31两端的水平连接部32,水平连接部32上设有连接孔。中间的弧形卡槽部31容纳摇杆2,将摇杆2按压固定在操作台6上,然后通过穿过水平连接部32连接孔的螺栓与操作台6固定连接,将摇杆2的横杆11和纵杆12牢固的固定在操作台6上。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前提下,使缠绕杆1与操作台间的连接过程更为简单快捷。同时采用此固定件3可保证缠绕杆1与操作台柔性连接,伴随着真应力的增加,真应变呈弱正相关,缠绕杆1不会发生弯曲变形、折断等现象,因此能对其形成保护作用。使得跨接地线制作工具不易损坏,使用寿命更长,制作的跨接地线标准化更高。
35.本实用新型的跨接地线制作工作为分体式结构,使用时,将缠绕杆1平置在操作台6上,使用固定件3固定缠绕杆1,固定件3分别固定横杆11和纵杆12,缠绕杆1无晃动时视为连接合格。将摇杆2的套筒22套入缠绕杆1上,软铜线卡口21位置有效固定接地软铜线,接地软铜线的另一端工作人员手动固定或卡入夹线板4的捋线槽41内。均匀摇动摇杆2,接地软铜线7沿缠绕杆1均匀缠绕,形成的跨接地线内径均匀并符合验收规范要求。
36.该操作过程中,使用缠绕杆1能保证跨接地线内径均匀,不会出现线圈过大或过小的情况。摇杆2端口位置的圆弧状软铜线卡口21可减少接地软铜线表皮破损。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跨接地线制作工具的使用,实现跨接地线线制作标准化。改进手工制作接地线的各种问题,提高跨接地线制作效率。
37.本实用新型的跨接地线制作工具可有效减少劳动损耗,降低人员投入,并在工艺
工法上进行创新,减少了成品制作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为标准化施工打下了基础。本实用新型的跨接地线制作工具可应用到除地铁机电项目之外的房建装修临水临电改造、高铁项目建设等多种领域。用途广泛适用于多种施工作业,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本实施例”、“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实质内容上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简单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