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池包下底壳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01 14:1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包下底壳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方案中,电池包金属外壳承担着保护电池包模组的责任,其外壳采用铝合金、smc材料制造,密度小,质量轻,刚度一般。随着市场对新能源车辆安全问题的重视,加强电池包外壳刚度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在提高电池包外壳刚度的同时,其成本、工艺、质量也是也需要考虑在内,提升电池包外壳刚度一种方法为采用碳纤维铝合金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质量轻,有良好的刚度,但是价格较为昂贵。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电池包下底壳加强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采用铝合金材料制造的电池包底板刚度一般,需要改进,且采用碳纤维铝合金复合材料制造电池包价格昂贵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电池包下底壳加强结构,包括一体结构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底壳和第二底壳,第一底壳和第二底壳均为顶端开口的矩形壳体结构,第一底壳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二底壳的横截面面积,第一底壳内壁底面自左向右且等距设置若干横梁,每相邻的两个横梁之间形成电池槽,每个横梁的两端均还分别固接至第一底壳内部侧壁,每个横梁中心位置设有u型槽,每个电池槽内壁底面的上方自下而上依次覆有第一加强单元、第二加强单元,第二底壳内壁底面的上方自下而上依次覆有第三加强单元、第四加强单元。
6.进一步的,第一加强单元、第二加强单元、第三加强单元和第四加强单元均为编织类制品,且材质均为碳纤维。
7.进一步的,第一加强单元、第三加强单元均通过纤维材料专用胶分别粘贴至电池槽内壁底面、第二底壳内壁底面,第二加强单元、第四加强单元分别通过纤维材料专用胶分别粘贴至第一加强单元顶面、第三加强单元顶面。
8.进一步的,第一加强单元包括若干平行且等距设置的第一加强片,若干第一加强片分别固接至电池槽内壁底面,第三加强单元包括若干平行且等距设置的第三加强片,若干第三加强片分别固接至第二底壳内壁底面。
9.进一步的,第二加强单元包括若干平行且等距设置的第二加强片,若干第二加强片分别固接至第一加强单元顶端,第四加强单元包括若干平行且等距设置的第四加强片,若干第四加强片分别固接至第三加强单元顶端。
10.进一步的,第一加强单元和第二加强单元互相垂直,且两者之间形成若干第一矩形槽,第三加强单元和第四加强单元互相垂直,且两者之间形成若干第二矩形槽。
11.进一步的,第一底壳两端外壁分别设有一个凸块,且凸块为矩形板结构,凸块设有若干第一螺纹孔。
12.进一步的,第一底壳、横梁和第二底壳顶面均分别设有若干第二螺纹孔。
13.进一步的,第一底壳和第二底壳底端分别覆有一层防腐层,所述防腐层材质为pvc。
14.进一步的,第一加强单元、第三加强单元分别填充至每个电池槽内壁底面、第二底壳内壁底面,第二加强单元、第四加强单元分别填充至第一加强单元顶面、第三加强单元顶面。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池包下底壳加强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池包下底壳加强结构,通过第一加强单元、第二加强单元、第三加强单元和第四加强单元,提升了其刚度,提高了电池安全性能,无需更改设计结构,工艺简单,不影响内部模组的安装;与碳纤维铝合金复合材料相比,成本大大降低,胶接完成后仍然满足电池包轻量化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简单,电池安全性能提高。
17.(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池包下底壳加强结构,连接扣、第一螺纹孔与整车连接,第二螺纹孔用于与一种电池包下底壳加强结构的上盖进行连接,均起便于连接的作用,提高了一种电池包下底壳加强结构的连接稳固度,碳纤维抗拉强度大,有益于提高一种电池包下底壳加强结构的刚度,所述防腐层材质为pvc,防腐层用于防止飞石砂砾的撞击,避免潮气、酸雨、盐分对第一底壳和第二底壳底端的腐蚀。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电池包下底壳加强结构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采用网格方法时第一加强单元和第二加强单元设置后的俯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采用网格方法时第一底壳的电池槽内底面、第一加强单元和第二加强单元的爆炸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
第一底壳;11

横梁;12

电池槽;13

u型槽;14

第一加强单元;15

第二加强单元;16

凸块;2

第二底壳;21

连接扣;22

第四加强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
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7]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8]
电池模组:锂离子电芯经串并联方式组合,加装单体电池监控与管理装置后形成的电芯与电池包的中间产品。
[0029]
如图1

3所示,一种电池包下底壳加强结构包括:一体结构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底壳和第二底壳,第一底壳和第二底壳均为顶端开口的矩形壳体结构,第一底壳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二底壳的横截面面积,第一底壳内壁底面自左向右且等距设置若干横梁,每相邻的两个横梁之间形成电池槽(用于安装电池模组的电池槽12,且每个电池槽12内部能安装两个电池模组),每个横梁的两端均还分别固接至第一底壳内部侧壁,每个横梁中心位置设有u型槽(用于排列线束、液冷管),每个电池槽12内壁底面的上方自下而上依次覆有第一加强单元14、第二加强单元15,第二底壳2内壁底面的上方自下而上依次覆有第三加强单元、第四加强单元22,第一加强单元14、第二加强单元15、第三加强单元、第四加强单元22使第一底壳1和第二底壳2的刚度大幅提高,第一底壳1和第二底壳2底端分别覆有一层防腐层,所述防腐层材质为pvc,防腐层用于防止飞石砂砾的撞击,避免潮气、酸雨、盐分对第一底壳1和第二底壳2底端的腐蚀,提升了其刚度,提高了电池安全性能,并且无需更改设计结构,工艺简单,不影响内部模组的安装;与碳纤维铝合金复合材料相比,成本大大降低,第一加强单元14、第二加强单元15、第三加强单元和第四加强单元22均为编织类制品,且材质均为碳纤维,碳纤维抗拉强度很大,第一加强单元14、第三加强单元均通过纤维材料专用胶分别粘贴至电池槽12内壁底面、第二底壳2内壁底面,第二加强单元15、第四加强单元22分别通过纤维材料专用胶分别粘贴至第一加强单元14顶面、第三加强单元顶面(提高了第一加强单元14、第二加强单元15、第三加强单元和第四加强单元22的稳固度);
[0030]
如图2所示,第一加强单元14包括若干平行且等距设置的第一加强片,若干第一加强片分别固接至电池槽12内壁底面,第三加强单元包括若干平行且等距设置的第三加强片,若干第三加强片分别固接至第二底壳2内壁底面;第二加强单元15包括若干平行且等距设置的第二加强片,若干第二加强片分别固接至第一加强单元14顶端,第四加强单元22包括若干平行且等距设置的第四加强片,若干第四加强片分别固接至第三加强单元顶端;第一加强单元14和第二加强单元15互相垂直,且两者之间形成若干第一矩形槽,第三加强单元和第四加强单元22互相垂直,且两者之间形成若干第二矩形槽。
[0031]
如图1所示,第二底壳两端外侧壁分别设有一个连接扣,第一底壳两端外壁分别设有一个凸块,且凸块为矩形板结构,凸块设有若干第一螺纹孔,第一底壳、横梁和第二底壳顶面均分别设有若干第二螺纹孔,连接扣21、第一螺纹孔与整车连接,第二螺纹孔用于与一种电池包下底壳加强结构的上盖进行连接,均起便于连接的作用,提高了一种电池包下底
壳加强结构的连接稳固度,防腐层用于防止飞石砂砾的撞击,避免潮气、酸雨、盐分对底部的腐蚀;
[0032]
第一加强单元14、第三加强单元分别填充至每个电池槽12内壁底面、第二底壳2内壁底面,第二加强单元15、第四加强单元22分别填充至第一加强单元14顶面、第三加强单元顶面,第一底壳1和第二底壳2材质均为铝。
[0033]
第一加强单元14和第二加强单元15的安装步骤(仅以第一加强单元14和第二加强单元15举例,第三加强单元、第四加强单元22与其原理相同,所以之后也就不再对第三加强单元和第四加强单元22加以赘述):粘贴第一加强单元14时,需要先把电池槽12内壁底面待粘接面进行表面粗糙度处理(喷砂、拉丝、砂纸、砂带、角磨机打磨)以提高胶接强度,处理后将电池槽12内壁底面清洗干净(可选用酒精、丙酮清洗),至表面干燥后,涂刷一层底胶;在正式粘贴第一加强单元14时,把配置好的浸渍树脂胶液涂抹在第一加强单元14的粘贴部位,然后利用滚筒刷在第一加强单元14上来回滚动,至树脂胶液完全渗透第一加强单元14为止;当第一加强单元14表面树脂液干燥后,粘贴第二加强单元15,此时第二加强单元15与第一加强单元14垂直放置,因第一加强单元14受力方向为顺纹方向,横纹受力方向为非受力向,第一加强单元14和第二加强单元15垂直放置能保证电池槽12内壁底面的横向、纵向受力良好;第一加强单元14和电池槽12内壁底面(第三加强单元和第二底壳2内壁底面胶接原理相同)胶接时,利用滚筒刷来回滚动,消除因片材浮起而引起的气泡、与铝板胶接不实的情况;共有两种粘贴方式,一种方式为铺满铝板表面,另一种方式采用网格状粘贴方式,采用网格方法粘贴片材时,第一加强单元14和第二加强单元15之间形成一定间隙;粘贴后,第一加强单元14和第二加强单元15需要一周的自然养护时间才能保证性能,养护时存放于室内。
[003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