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产品弯折处开裂发粗的级进模的制作方法

2021-12-01 13:5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弹片成型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防产品弯折处开裂发粗的级进模。


背景技术:

2.弹片的结构如图1所示,它包括主体板(35)和弯折板(36),弯折板(36)与主体板(35)一体成型,弯折板(36)与主体板(35)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有r形连接部(37),弹片的外表面上电镀有镍层,弯折板(36)与主体板(35)相互平行设置。现有加工该弹片的方式采用级进模加工,将板件输送到级进模的弯折工位,通过级进模上的打弯头将板件的延伸板向下一次性弯折180
°
,从而成型出弹片;成型后将零件输送到电镀工位中,通过电镀工艺以在弹片的外表面上电镀出一层镍层,从而得到成品弹片。然而,电镀后发现,弹片的r形连接部(37)处有出现大量的开裂和发粗现象,严重的降低了弹片的表面质量。其主要原因是在弯折过程中,级进模直接弯折180
°
,在r形连接部(37)处应力集中,导致产品不稳定。因此亟需一种提高弹片电镀质量、成型更加稳定的级进模及成型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提高弹片电镀质量、成型更加稳定、成型工艺简单的防产品弯折处开裂发粗的级进模。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防产品弯折处开裂发粗的级进模,它包括45
°
弯折模具、90
°
弯折模具、135
°
弯折模具和180
°
弯折模具,所述45
°
弯折模具、90
°
弯折模具、135
°
弯折模具和180
°
弯折模具均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顺次固设于一体的上托、上垫板和固定板,固定板的下方设置有固设于一体的限位板和卸料板,限位板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间隙,下模包括顺次固设于一体的底座、下垫板和凹模板;
5.所述45
°
弯折模具的凹模板的凹腔内固设有位于下垫板上的凹模镶件a,凹模镶件a的顶表面与凹模板的顶表面平齐,凹模镶件a顶端部的左端面上设置有楔形面a,楔形面a与水平面呈45
°
设置,所述45
°
弯折模具的上垫板上固设有凸模镶件a,凸模镶件a顺次贯穿固定板、限位板且伸入于卸料板内,凸模镶件a下端部的右侧面上设置有弧形面和斜面a,斜面a与楔形面a相配合,斜面a与弧形面相切;
6.所述90
°
弯折模具的凹模板的凹腔内固设有位于下垫板上的凹模镶件b,凹模镶件b的顶表面与凹模板的顶表面平齐,凹模镶件b顶端部的左侧设置有打弯头,所述90
°
弯折模具的上垫板上固设有凸模镶件b,凸模镶件b顺次贯穿固定板、限位板且伸入于卸料板内,凸模镶件b下端部的右侧面上设置有直角弧形面,直角弧形面与打弯头相配合;
7.所述135
°
弯折模具的凹模板内固设有位于下垫板上的成型镶件c,成型镶件c右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第二斜面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钝角为135
°
,第二斜面设置于凹模板的下方,第一斜面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钝角小于135
°
,第一斜面设置于凹模板的上方,凹模板内滑动安装有与成型镶件c滑动配合的顶块c,顶块c延伸于第一斜面的上
方,135
°
弯折模具的底座内设置有弹簧c,弹簧c的顶部连接有传力柱c,传力柱c贯穿下垫板且抵压在顶块c的底表面上,所述135
°
弯折模具的限位板上固设有位于卸料板内的压料块c;
8.所述180
°
弯折模具的凹模板内固设有位于下垫板上的成型镶件d,成型镶件d右侧面上设置有第三斜面和水平面,第三斜面设置于凹模板的上方,水平面设置于凹模板的下方,凹模板内滑动安装有与成型镶件d相配合的顶块d,顶块d延伸于第三斜面的上方,180
°
弯折模具的底座内设置有弹簧d,弹簧d的顶部连接有传力柱d,传力柱d贯穿下垫板且抵压在顶块d的底表面上,所述180
°
弯折模具的限位板上固设有位于卸料板内的压料块d。
9.各个上模的上托内设置有立式弹簧,立式弹簧的底部连接有连接柱,连接柱向下顺次贯穿上垫板、固定板、限位板且固设于卸料板上。
10.所述成型镶件c和成型镶件d均为矩形柱。
11.所述135
°
弯折模具的下垫板上开设有导向孔,所述传力柱c滑动安装于导向孔内。
12.所180
°
弯折模具的下垫板上开设有导向孔,所述传力柱d滑动安装于导向孔内。
13.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提高弹片电镀质量、成型更加稳定、成型工艺简单。
附图说明
14.图1 为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 为45
°
弯折模具处于开模状态的示意图;
16.图3 为图2的a部局部放大视图;
17.图4 为45
°
弯折模具处于闭模状态的示意图;
18.图5 为图4的b部局部放大视图;
19.图6 为90
°
弯折模具处于开模状态的示意图;
20.图7 为图6的c部局部放大视图;
21.图8 为90
°
弯折模具处于闭模状态的示意图;
22.图9 为图8的d部局部放大视图;
23.图10 为135
°
弯折模具处于开模状态的示意图;
24.图11 为图11的e部局部放大视图;
25.图12 为135
°
弯折模具处于闭模状态的示意图;
26.图13 为图12的f部局部放大视图;
27.图14 为180
°
弯折模具处于开模状态的示意图;
28.图15 为图14的g部局部放大视图;
29.图16 为180
°
弯折模具处于闭模状态的示意图;
30.图17 为图16的h部局部放大视图;
31.图18 为带有45
°
弯折部半成品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9 为带有90
°
弯折部半成品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0 为带有135
°
弯折部半成品的结构示意图;
34.图中,1

上托,2

上垫板,3

固定板,4

限位板,5

卸料板,6

间隙,7

底座,8

下垫板,9

凹模板,10

凹模镶件a,11

楔形面a,12

凸模镶件a,13

弧形面,14

斜面a,15

凹模镶
件b,16

打弯头,17

凸模镶件b,18

直角弧形面,19

成型镶件c,20

第一斜面,21

第二斜面,22

顶块c,23

弹簧c,24

传力柱c,25

压料块c,26

成型镶件d,27

第三斜面,28

水平面,29

顶块d,30

弹簧d,31

传力柱d,32

压料块d,33

立式弹簧,34

连接柱,35

主体板,36

弯折板,37

r形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36.如图1~20所示,一种防产品弯折处开裂发粗的级进模,它包括45
°
弯折模具、90
°
弯折模具、135
°
弯折模具和180
°
弯折模具,所述45
°
弯折模具、90
°
弯折模具、135
°
弯折模具和180
°
弯折模具均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顺次固设于一体的上托1、上垫板2和固定板3,固定板3的下方设置有固设于一体的限位板4和卸料板5,限位板4与固定板3之间设置有间隙6,下模包括顺次固设于一体的底座7、下垫板8和凹模板9;
37.如图2~5所示,所述45
°
弯折模具的凹模板9的凹腔内固设有位于下垫板8上的凹模镶件a10,凹模镶件a10的顶表面与凹模板9的顶表面平齐,凹模镶件a10顶端部的左端面上设置有楔形面a11,楔形面a11与水平面呈45
°
设置,所述45
°
弯折模具的上垫板2上固设有凸模镶件a12,凸模镶件a12顺次贯穿固定板3、限位板4且伸入于卸料板5内,凸模镶件a12下端部的右侧面上设置有弧形面13和斜面a14,斜面a14与楔形面a11相配合,斜面a14与弧形面13相切。
38.如图6~9所示,所述90
°
弯折模具的凹模板9的凹腔内固设有位于下垫板8上的凹模镶件b15,凹模镶件b15的顶表面与凹模板9的顶表面平齐,凹模镶件b15顶端部的左侧设置有打弯头16,所述90
°
弯折模具的上垫板2上固设有凸模镶件b17,凸模镶件b17顺次贯穿固定板3、限位板4且伸入于卸料板5内,凸模镶件b17下端部的右侧面上设置有直角弧形面18,直角弧形面18与打弯头16相配合。
39.如图10~13所示,所述135
°
弯折模具的凹模板9内固设有位于下垫板8上的成型镶件c19,成型镶件c19右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斜面20和第二斜面21,第二斜面21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钝角为135
°
,第二斜面21设置于凹模板9的下方,第一斜面20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钝角小于135
°
,第一斜面20设置于凹模板9的上方,凹模板9内滑动安装有与成型镶件c19滑动配合的顶块c22,顶块c22延伸于第一斜面20的上方,135
°
弯折模具的底座7内设置有弹簧c23,弹簧c23的顶部连接有传力柱c24,传力柱c24贯穿下垫板8且抵压在顶块c22的底表面上,所述135
°
弯折模具的限位板4上固设有位于卸料板5内的压料块c25。
40.如图14~17所示,所述180
°
弯折模具的凹模板9内固设有位于下垫板8上的成型镶件d26,成型镶件d26右侧面上设置有第三斜面27和水平面28,第三斜面27设置于凹模板9的上方,水平面28设置于凹模板9的下方,凹模板9内滑动安装有与成型镶件d26相配合的顶块d29,顶块d29延伸于第三斜面27的上方,180
°
弯折模具的底座7内设置有弹簧d30,弹簧d30的顶部连接有传力柱d31,传力柱d31贯穿下垫板8且抵压在顶块d29的底表面上,所述180
°
弯折模具的限位板4上固设有位于卸料板5内的压料块d32。
41.各个上模的上托1内设置有立式弹簧33,立式弹簧33的底部连接有连接柱34,连接柱34向下顺次贯穿上垫板2、固定板3、限位板4且固设于卸料板5上。所述成型镶件c19和成
型镶件d26均为矩形柱。所述135
°
弯折模具的下垫板8上开设有导向孔,所述传力柱c24滑动安装于导向孔内。所180
°
弯折模具的下垫板8上开设有导向孔,所述传力柱d31滑动安装于导向孔内。
42.所述防产品弯折处开裂发粗的级进模的成型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43.s1、45
°
弯折部的加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44.s11、将45
°
弯折模具的上托1连接于冲压模具a的冲压头上;
45.s12、将板件平放置于凹模镶件a10的顶表面上,且将板件的左端部延伸于斜面a14的正上方;
46.s13、控制冲压模具a的冲压头向下运动,冲头带动上托1向下运动,上托1带动固定板3、上垫板2、限位板4、卸料板5和凸模镶件a12同步向下运动,当板件被夹在限位板4的底表面和凹模镶件a10的顶表面之间后,卸料板5保持不动,而凸模镶件a12继续向下运动并从卸料板5中伸出,当处于闭模状态后如图4~5所示,凸模镶件a12伸入于凹模板9的凹腔内,且凸模镶件a12上的斜面a14与楔形面a11相配合,从而加工出带有45
°
弯折部半成品;
47.s14、成型后控制冲压模具a的冲压头复位,当上模完全复位后,工人将带有45
°
弯折部的半成品从凹模镶件a10上取走;
48.s2、90
°
弯折部的加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49.s21、将90
°
弯折模具的上托1连接于冲压模具b的冲压头上;
50.s22、将带有45
°
弯折部半成品的水平板平放置于凹模镶件b15的顶表面上,且将带有45
°
弯折部半成品的弯折部贴覆在打弯头16上;
51.s23、控制冲压模具b的冲压头向下运动,冲头带动上托1向下运动,上托1带动固定板3、上垫板2、限位板4、卸料板5和凸模镶件b17同步向下运动,当带有45
°
弯折部半成品的水平板被夹在限位板4的底表面和凹模镶件b15的顶表面之间后,卸料板5保持不动,而凸模镶件b17继续向下运动并从卸料板5中伸出,当处于闭模状态后如图8~9所示,凸模镶件b17伸入于凹模板9的凹腔内,且凸模镶件b17上的直角弧形面18与打弯头16相配合,从而加工出带有90
°
弯折部半成品;
52.s23、成型后控制冲压模具b的冲压头复位,当上模完全复位后,工人将带有90
°
弯折部半成品从凹模镶件b15上取走;
53.s3、135
°
弯折部的加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54.s31、将135
°
弯折模具的上托1连接于冲压模具c的冲压头上;
55.s32、将带有90
°
弯折部半成品的水平板平放置于顶块c22的顶表面上,且将带有90
°
弯折部半成品的弯折部悬置在顶块c22的左侧;
56.s33、控制冲压模具c的冲压头向下运动,冲头带动上托1向下运动,上托1带动固定板3、上垫板2、限位板4、卸料板5和压料块c25同步向下运动,压料块c25压在90
°
弯折部半成品的水平板上,并带动顶块c22向下运动,从而使带有90
°
弯折部半成品处于夹持状态下向下运动,当处于闭模状态后如图12~13所示,带有90
°
弯折部半成品的弯折部贴合在第二斜面21上,从而加工出带有135
°
弯折部半成品;
57.s34、成型后控制冲压模具c的冲压头复位,当上模完全复位后,工人将带有135
°
弯折部的半成品从顶块c22上取走;
58.s4、180
°
弯折部的加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59.s41、将180
°
弯折模具的上托1连接于冲压模具d的冲压头上;
60.s42、将带有135
°
弯折部半成品的水平板平放置于顶块d29的顶表面上,且将带有90
°
弯折部半成品的弯折部悬置在顶块d29的左侧;
61.s43、控制冲压模具d的冲压头向下运动,冲头带动上托1向下运动,上托1带动固定板3、上垫板2、限位板4、卸料板5和压料块d32同步向下运动,压料块d32压在带有135
°
弯折部半成品的水平板上,并带动顶块d29向下运动,从而使带有135
°
弯折部半成品处于夹持状态下向下运动,当处于闭模状态后如图16~17所示,135
°
弯折部半成品的弯折部贴合在水平面28上,从而加工出带有180
°
弯折部半成品,从而最终成型出弹片;
62.s5、通过电镀工艺以在成型出的弹片上电镀一层镍层。
63.由于弹片通过四次弯折成型,相比传统第一次成型级进模,极大的减小了弹片上r形连接部37处的应力,确保了后续电镀后,在r形连接部37处不会出现发粗和开裂现象,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
6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