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01 13:4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的补能技术领域,尤其包括一种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能源的替换,且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发展前景,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补能基础设施将会大范围应用。充电桩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需要适应的安装方式有很多种,有壁挂式、立式、移动式等。市面上现有的充电桩安装方式比较单一,因此为了适应不同安装环境,需要设计多款不同安装方式的充电桩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
4.这种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包括:充电桩和安装附件,安装附件为转接装置、底部固定装置或移动底座;当安装附件为转接装置或底部固定装置时,充电桩通过安装附件安装于充电桩预设位;当安装附件为移动底座时,无充电桩预设位;
5.转接装置为主体为矩形板,矩形板的四个直角处均设有延展部、矩形板上设有转接装置安装孔;转接装置上的每个延展部由连接部通过固定孔a固定在充电桩背面;转接装置通过与转接装置安装孔同等数量的固定件固定于充电桩预设位;
6.底部固定装置通过固定件固定于充电桩预设位;底部固定装置顶部设有多个固定孔b,底部固定装置整体为框架状,底部固定装置顶部开有过线孔a;充电桩放置在底部固定装置上方,充电桩由固定件通过固定孔b固定在底部固定装置上,进线电缆从底部固定装置内通过过线孔a进入充电桩内;
7.移动底座包括多个底部滑动装置、支撑件和上部固定面,多个底部滑动装置设置于支撑件底部,支撑件顶部连接上部固定面;上部固定面上设有固定孔c和过线孔b;充电桩通过固定孔c固定于移动底座顶部的上部固定面上;进线电缆通过过线孔b进入充电桩内;滑动装置上设有制动结构。
8.作为优选,当安装附件为转接装置时,充电桩预设位为墙面,当安装附件为底部固定装置时,充电桩预设位为地面。
9.作为优选,将转接装置固定在墙面的固定件、将底部固定装置固定在地面的固定件均为膨胀螺栓。
10.作为优选,矩形板上其中一对相互平行的侧边上均对称设有转接装置安装孔。
11.作为优选,将充电桩固定在底部固定装置上的固定件为螺钉。
12.作为优选,底部固定装置为水平方向上中空的立柱,且立柱的中空部位贯穿立柱两侧面。
13.作为优选,移动底座底部的滑动装置为滚轮,制动结构为轮刹。
14.作为优选,移动底座上部固定面与充电桩背部形状尺寸相匹配;上部固定面与支撑件之间呈锐角。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款能兼容多种安装方式的充电桩,如立式充电桩、壁挂式充电桩和移动式充电桩等;减轻了充电桩企业对于不同种类充电桩备库的压力;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充电桩产品能批量生产,缩减产品成本,在不同运用场景只需要增加不同附件安装即可。
17.本实用新型是在壁挂充电桩的基础上进行衍生设计;本实用新型兼容多种安装方式,适合多场景安装,充电桩搭配不同安装附件,可以适用不同安装环境;本实用新型将产品统一成一种规格,可以减少产品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将多种安装方式集成在一个产品上,产品可以批量化生产,减轻桩企生产压力。
附图说明
18.图1为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采用壁挂安装方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采用立式安装方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采用移动式安装方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充电桩1、转接装置2、转接装置安装孔3、固定孔a4、底部固定装置5、过线孔a6、固定孔b7、移动底座8、过线孔b9、固定孔c10、矩形板11、延展部12、连接部13。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下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23.实施例一
24.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了如图1至图3所示的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该充电桩结构包括:充电桩1和安装附件,安装附件为转接装置2、底部固定装置5或移动底座8;当安装附件为转接装置2时,充电桩预设位为墙面,当安装附件为底部固定装置5时,充电桩预设位为地面;当安装附件为移动底座8时,无充电桩预设位;
25.转接装置2为主体为矩形板11,矩形板11的四个直角处均设有延展部12、矩形板11的其中一对相互平行的侧边上均设有转接装置安装孔3;转接装置2上的每个延展部12由连接部13通过固定孔a4固定在充电桩1背面;转接装置2通过与转接装置安装孔3同等数量的膨胀螺栓固定于墙面;
26.底部固定装置5通过膨胀螺栓固定于地面;底部固定装置5顶部设有多个固定孔b7,底部固定装置5整体为框架状,底部固定装置5顶部开有过线孔a6;充电桩1放置在底部固定装置5上方,充电桩1由螺钉通过固定孔b7固定在底部固定装置5上,进线电缆从底部固定装置5内通过过线孔a6进入充电桩1内;底部固定装置5为水平方向上中空的立柱,且立柱的中空部位贯穿立柱两侧面;
27.移动底座8包括多个滚轮、支撑件和上部固定面,多个滚轮设置于支撑件底部,支撑件顶部连接上部固定面;上部固定面上设有固定孔c10和过线孔b9;充电桩1通过固定孔c10固定于移动底座8顶部的上部固定面上;进线电缆通过过线孔b9进入充电桩1内。移动底座8上部固定面与充电桩1背部形状尺寸相匹配;上部固定面与支撑件之间呈锐角。滚轮上设有轮刹。
28.充电桩1及安装附件的生产规格统一。
29.实施例二
30.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了实施例一中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的应用场景:
31.当充电车位离墙壁很近时,可以直接将充电桩用转接板安装在墙壁上,节省了立柱成本,更加美观、小巧。当充电车位周围没有墙壁时,充电桩可以利用立柱固定在地面上,进线电缆通过立柱内部进入充电桩。当充电车位附近无法安装固定式充电桩,需要使用移动式充电桩来作为临时补电设备,可以将充电桩安装在带滑轮的支架上,方便充电桩随时随地移动充电。


技术特征:
1.一种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桩(1)和安装附件,安装附件为转接装置(2)、底部固定装置(5)或移动底座(8);当安装附件为转接装置(2)或底部固定装置(5)时,充电桩(1)通过安装附件安装于充电桩预设位;当安装附件为移动底座(8)时,无充电桩预设位;转接装置(2)为主体为矩形板(11),矩形板(11)的四个直角处均设有延展部(12)、矩形板(11)上设有转接装置安装孔(3);转接装置(2)上的每个延展部(12)由连接部(13)通过固定孔a(4)固定在充电桩(1)背面;转接装置(2)通过与转接装置安装孔(3)同等数量的固定件固定于充电桩预设位;底部固定装置(5)通过固定件固定于充电桩预设位;底部固定装置(5)顶部设有多个固定孔b(7),底部固定装置(5)整体为框架状,底部固定装置(5)顶部开有过线孔a(6);充电桩(1)放置在底部固定装置(5)上方,充电桩(1)由固定件通过固定孔b(7)固定在底部固定装置(5)上,进线电缆从底部固定装置(5)内通过过线孔a(6)进入充电桩(1)内;移动底座(8)包括多个底部滑动装置、支撑件和上部固定面,多个底部滑动装置设置于支撑件底部,支撑件顶部连接上部固定面;上部固定面上设有固定孔c(10)和过线孔b(9);充电桩(1)通过固定孔c(10)固定于移动底座(8)顶部的上部固定面上;进线电缆通过过线孔b(9)进入充电桩(1)内;滑动装置上设有制动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当安装附件为转接装置(2)时,充电桩预设位为墙面,当安装附件为底部固定装置(5)时,充电桩预设位为地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将转接装置(2)固定在墙面的固定件、将底部固定装置(5)固定在地面的固定件均为膨胀螺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矩形板(11)上其中一对相互平行的侧边上均对称设有转接装置安装孔(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将充电桩(1)固定在底部固定装置(5)上的固定件为螺钉。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底部固定装置(5)为水平方向上中空的立柱,且立柱的中空部位贯穿立柱两侧面。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移动底座(8)底部的滑动装置为滚轮,制动结构为轮刹。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移动底座(8)上部固定面与充电桩(1)背部形状尺寸相匹配;上部固定面与支撑件之间呈锐角。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兼容多种运营场景的充电桩结构,包括:充电桩和安装附件,安装附件为转接装置、底部固定装置或移动底座;当安装附件为转接装置或底部固定装置时,充电桩通过安装附件安装于充电桩预设位;当安装附件为移动底座时,无充电桩预设位。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款能兼容多种安装方式的充电桩,如立式充电桩、壁挂式充电桩和移动式充电桩等;减轻了充电桩企业对于不同种类充电桩备库的压力;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充电桩产品能批量生产,缩减产品成本,在不同运用场景只需要增加不同附件安装即可;本实用新型兼容多种安装方式,适合多场景安装,充电桩搭配不同安装附件,可以适用不同安装环境。可以适用不同安装环境。可以适用不同安装环境。


技术研发人员:董佳斌 杨涛 王金伟 张子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01
技术公布日:2021/11/30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