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2021-12-01 01:2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2.参照图1和图2,因cof(即驱动芯片集成在柔性线路板上)缺乏,目前显 示产品的背光模组大多采用cog(即驱动芯片未集成在柔性线路板上,驱动芯片 直接设置在背光模组的边框区) 背光源正装的模式,cog 背光源正装的背光模 组成本较cof 背光源倒装的背光模组便宜很多,但cog 背光源正装的背光模组 劣势是边框宽度比较大,目前可量产的边框宽度为3.2mm,无法满足目前市场窄 边框的需求,目前市场期望的边框宽度可以压缩至3.0mm以下,不仅能使背光 源正装的背光模组边框宽度与背光源倒装的背光模组边框宽度缩小差距,降低 消费者对背光源正装边框宽度回升的排斥感,而且也能大大降低背光模组及采 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产品(如手机)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针对上述cog 背光源正装的背光模组边框宽度较大的问题,提供一 种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该背光模组,不仅能实现超窄边框,而且能实现超薄以 及低成本,同时还能改善或解决灯珠发光面侧亮暗不均即hotspot和亮带的问 题,提升背光模组的背光效果。
4.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具有中间区和边框区;
5.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
6.灯条;位于所述边框区;所述灯条包括电路基片和灯珠,所述电路基片和所 述灯珠电连接;
7.反射片;位于所述背板上;
8.导光板;位于所述反射片的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反射片和所述导光板 由所述中间区延伸至所述边框区;
9.所述电路基片位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反射片的一侧;
10.所述导光板的厚度均匀;所述灯珠的发光面与所述导光板的边缘端面相对 设置;
11.所述背板的对应所述边框区的部分沿远离所述反射片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一 凹槽;
12.所述反射片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灯珠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不交 叠。
13.可选地,所述电路基片沿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边缘延伸;所述灯珠的数量为 多个,多个所述灯珠沿所述电路基片的延伸方向等间隔排布;
14.所述导光板的靠近所述反射片的一侧面上分布有多个凸起;所述凸起向靠 近所述反射片的方向凸出;
15.在所述边框区,所述凸起在所述导光板对应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灯珠之间间 隔区域的分布密集度大于其在所述导光板对应所述灯珠区域的分布密集度。
16.可选地,还包括胶框,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位于所述灯珠的背离所述导 光板的一侧;
17.所述胶框与所述灯珠之间相互间隔;
18.所述电路基片的第一端与所述导光板粘结;
19.所述电路基片的第二端与所述胶框粘结。
20.可选地,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导光板之间设置有第一胶条;所述第一胶条沿所 述电路基片的延伸方向延伸;
21.所述第一胶条的背离所述灯珠发光面的一侧向靠近所述灯珠发光面的方向 凹陷形成第二凹槽;
22.所述第二凹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第一胶条的延伸方 向等间隔排布;
23.多个所述第二凹槽的分布位置与多个所述灯珠的分布位置一一对应。
24.可选地,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灯珠发光面在该宽度方 向上的宽度;
25.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胶条在该深度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二 凹槽的深度为0.19~0.39mm;所述第一胶条在该深度方向上的尺寸为0.45mm以 上。
26.可选地,所述电路基片的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一黑膜;
27.所述第一黑膜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电路基片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 影重合。
28.可选地,还包括扩散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背离所述反射片的一侧;
29.所述扩散片由所述中间区延伸至所述边框区;
30.所述扩散片的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边缘与所述电路基片的第一端相对且相 互间隔;
31.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黑膜,位于所述扩散片与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第 二黑膜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边框区,且所述第二黑膜由所述扩散片 的靠近所述电路基片第一端的一侧边缘在平行于所述扩散片的平面内向远离所 述电路基片的方向延伸至第一界线;
32.所述第一界线与其所在所述边框区的边界线之间的距离为0mm以上。
33.可选地,还包括光学处理膜层,位于所述扩散片的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 述光学处理膜层由所述中间区延伸至所述边框区,且所述光学处理膜层的边缘 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扩散片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内;
34.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胶,位于所述电路基片和所述光学处理膜层的背 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遮光胶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边框区重合;且所 述遮光胶与所述电路基片和所述光学处理膜层相贴合;
35.所述遮光胶与所述扩散片之间通过第二胶条粘结;所述第二胶条在所述背 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光学处理膜层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电路基片在 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之间,且所述第二胶条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光学 处理膜层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电路基片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分 别间隔。
36.可选地,所述边框区的沿远离所述中间区方向的宽度范围为3.0mm以下。
37.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范围为0.05~0.1mm;
38.所述反射片的靠近所述灯珠发光面的一侧边缘与所述灯珠发光面之间的间 隔距离范围为0.15~0.2mm。
39.可选地,所述中间区用于对应显示面板的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内设置子像素 阵列;
40.所述边框区的边界线与所述中间区的靠近所述边框区的最外侧边缘的一行 或一列子像素的边缘之间的间距范围为0.2~0.3mm。
41.可选地,所述扩散片的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边缘与所述电路基片的第一端 之间的间隔距离范围为0.15~0.2mm;
42.所述灯珠与所述胶框之间的间隔距离范围为0.12~0.15mm;
43.所述胶框的沿远离所述灯珠方向的宽度范围为0.25mm以上。
44.可选地,所述灯珠的排布满足:
45.△
ap=(s2 e)/(b c)≥0.456;a≥0.1mm;
46.其中,

ap为所述边框区的混光能力;s2为所述边框区的边界线与所述中 间区的靠近所述边框区的最外侧边缘的一行或一列子像素之间的间距;e为所述 灯珠的发光面与其所在所述边框区的边界线之间的间距;b为相邻两所述灯珠之 间的间隔距离;c为相邻两所述灯珠的发光面中心之间的间距;a为中间隔着一 个所述灯珠的两所述灯珠发出的边缘光线的交点与所述灯珠所在所述边框区的 边界线之间的距离。
47.可选地,还包括包边胶,包裹所述背板、所述胶框和所述遮光胶的边缘端面。
4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背光模组;
49.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侧和背侧,所述显示侧与所述背侧相对;所述背光模 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背侧,用于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显示背光。
5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不仅能实现超窄边框,而且 能实现超薄以及低成本,同时还能改善或解决灯珠发光面侧hotspot和亮带的 问题,提升背光模组的背光效果。
51.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通过采用上述背光模组,不仅能实现该显示模组 的超窄边框,而且能实现该显示模组的超薄以及低成本,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 需求。
附图说明
52.图1为采用cof边框的背光模组的显示模组的边框迭代图;
53.图2为采用cog边框的背光模组的显示模组的边框迭代图;
54.图3为cog 背光源正装的背光模组边框区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55.图4为图3中背光模组点亮时灯珠发光面侧出现亮带的效果示意图;
56.图5为图3中背光模组点亮时灯珠发光面侧出现亮带的原理示意图;
57.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边框区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58.图7为图6中背光模组点亮时灯珠发光面侧改善或避免亮带的原理示意图;
59.图8为图6中背光模组点亮时灯珠发光面侧改善或避免亮带的效果示意图;
60.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胶条和第二粘结胶连接形成一体的结构俯视示 意图;
61.图10为图6中背光模组边框区各膜层的尺寸设计图;
62.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导光板上凸起分布俯视示意图;
63.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胶条上第二凹槽设置俯视示意图;
64.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灯珠排布模型示意图;
65.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边框区的混光能力与距离a之间的对应关 系曲线图;
66.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灯珠排布模型对亮带改善效果较佳的样品背光效果 以及对亮带改善效果不佳的样品背光效果图;
67.图16为灯珠排布模型对亮带改善效果较佳和对亮带改善效果不佳的情况进 行测试的测试点分布示意图;
68.图17为三种不同类型背光模组的边框区宽度、导光板厚度以及成本的对比 数据图。
69.其中附图标记为:
70.1、背板;10、第一凹槽;2、灯条;21、电路基片;211、第一端;212、第 二端;22、灯珠;3、反射片;4、导光板;41、凸起;101、中间区;102、边框 区;5、第一粘结胶;6、胶框;7、第一胶条;71、第二凹槽;8、第二粘结胶; 9、第一黑膜;11、扩散片;12、第二黑膜;13、光学处理膜层;14、遮光胶; 15、第二胶条;16、包边胶;p、测试点;q、子矩阵;78、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71.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 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72.目前,参照图3

图5,cog 背光源正装的背光模组边框区102宽度缩窄至 3.0mm以下的前提还需要背光模组做超薄方案,背光源包括灯珠22和与灯珠22 电连接的电路基片21;背光源正装的背光模组灯珠22发光面朝向导光板4的边 缘端面(即入光面),为了增加背光源光线利用率并使背光源电路基片21粘附 牢靠,导光板4的入光面侧采用楔形喇叭口设计,导光板4的其他区域采用平 板设计。楔形喇叭口设计会增加灯珠22发光面侧hotspot(即灯珠发光面处亮 度大于相邻灯珠间间隔区域的亮度)和亮带的风险(即背光源所在侧边框亮度明 显较高),尤其是在背光模组边框区102宽度较小时,背光源发出光线的光程较 短,灯珠22发光面侧hotspot和亮带的风险更大。
73.参照图5,cog 背光源正装的背光模组边框区102宽度缩窄至3.0mm以下 时,导光板4的入光面侧采用楔形喇叭口设计增加灯珠22发光面侧hotspot和 亮带风险的原理分析:根据实际验证,当灯珠混光距离a≤1.75mm,导光板4楔 形喇叭口区与平板区段差b≤0.02mm时,可有效解决背光源信赖性测试后亮带 的问题;但因为要兼容厚度从0.37mm或0.34mm减小至0.32mm的导光板4超薄 设计,灯珠22厚度0.4mm保持不变,按照图3中的背光模组量产设计方案会存 在导光板4楔形喇叭口区与平板区段差过大的问题,段差大易导致灯珠22发出 光线在传输过程中急剧缩小传播视角,参照图5,当光程相同时,图3中的背光 模组量产设计方案因为导光板4的入光面侧为楔形喇叭口设计,灯珠22的入射 至导光板4的最外侧边缘光线与灯珠发光面夹角为30
°
,而该最外侧边缘光线 由边框区102传输至对应显示区的中间区101时的出射光线与灯珠22发光面的 夹角为12
°
,导致灯珠22发出的所有光线都会在由边框区102射出至中间区 101时视角变小且光线更集中,从而导致了采用
该背光模组的显示产品显示效果 上的亮带。
74.另外,背光模组超窄边框要减轻灯珠22发光面侧hotspot和亮带风险,必 须使导光板4楔形喇叭口区与平板区段差≤0.02,这会使导光板4平板区的厚 度受到楔形喇叭口区厚度的限制,使背光模组无法做到比较薄,量产方案无法满 足市场或者客户诉求。若图3中的背光模组量产设计方案要减薄,则必须在减 薄导光板4平板区厚度的同时降低导光板4楔形喇叭口区的厚度,因为正装的 背光源电路基片21一端贴附在导光板4的楔形喇叭口区上,另一端贴附在灯珠 22背离导光板4侧的胶框6上,为了使电路基片21贴附后灯珠22不倾斜,胶 框6也需要相应的降低高度,图3中平板状的背板1以及延伸至灯珠22下方的 反射片3会直接导致灯珠22和反射片3结构干涉,以致反射片3褶皱影响光 效;同时,灯珠22会与位于其下方的反射片3接触,因灯珠22发光时产生较 高的热量,会导致反射片3褶皱,反射片3不平整会引起灯珠22发光侧光束及 色差不良。
75.针对上述cog 背光源正装的背光模组边框宽度较大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 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参照图6

图10,具有中间区101和边框区102;背光模组 包括背板1;灯条2;位于边框区102;灯条2包括电路基片21和灯珠22,电 路基片21和灯珠22电连接;反射片3;位于背板1上;导光板4;位于反射片 3的背离背板1的一侧;反射片3和导光板4由中间区101延伸至边框区102; 电路基片21位于导光板4背离反射片3的一侧;导光板4的厚度均匀;灯珠22 的发光面与导光板4的边缘端面相对设置;背板1的对应边框区102的部分沿 远离反射片3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一凹槽10;反射片3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与灯 珠22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76.其中,边框区102围绕于中间区101外围;灯条2位于至少一侧边框区102。 本实施例中,灯条2为正装设计;正装即灯条2设置于导光板4的背离背板1的 一侧,电路基片21贴设于导光板4的背离背板1的一侧。灯珠22的发光面与 导光板4的边缘端面对设置,进一步地,导光板4的边缘端面和灯珠22的发光 面相贴合或者直接接触,进一步减小窄边框;与图3中的背光模组相比,灯珠 22与导光板4之间的间隙由0.05mm调整为0mm,灯珠22与导光板4组装的实 际管控精度由0~0.1mm调整为0~0.08mm。灯珠22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落入第 一凹槽10内,且灯珠22与第一凹槽10之间相互间隔;如此防止灯珠22与背 板1之间的相互干涉。反射片3与第一凹槽10之间通过第一粘结胶5粘结;第 一粘结胶5还能对反射片3形成支撑,以使反射片3位于边框区102的部分与 位于中间区101的部分能够处于同一平面上,从而确保反射片3对光线的正常 反射。本实施例中,第一粘结胶5厚度设计为过盈0.01mm,即反射片3和背板 1间隙是0.05mm,则第一粘结胶5厚度设计为0.06mm,以确保反射片3与导光 板4压实,避免灯珠22光线从导光板4和反射片3之间直接射入中间区101内 造成光学异常。进一步地,导光板4的厚度均匀是指导光板4在其厚度制备工 艺误差范围(即
±
0.015mm)内厚度均一,导光板4的出光面为平面,即导光板 4为厚度均一的平板;这一方面能够降低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使背光模组更加 轻薄化;另一方面,参照图7和图8,相对于图3中的背光模组方案,导光板4 的靠近灯珠22发光面处的部分与其他部分之间不再存在段差,即段差为零,灯 珠22发出光线在传输过程中的传播视角不会发生变化,如灯珠22的发光范围 为与灯珠22发光面夹角为30
°
~120
°
的角度范围,由于平板导光板4不会使 光线的传播角度发生变化,即经由导光板4的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角度相同; 如灯珠22的入射至导光板4的最外侧边缘光线与灯珠22发光面夹角为30
°
, 而该最外侧边缘光线由边框区102传输至
黑膜12的设置,一方面,能够防止边框区102除第一黑膜9覆盖区域以外的区 域漏光;另一方面,能够改善灯珠22发光面侧的亮暗不均即hotspot现象和亮 带风险。扩散片11能对从导光板4出射的背光光线进行扩散处理,以使中间区 101的光线更加均匀。
83.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处理膜层13,位于扩散片11的背离背板 1的一侧,光学处理膜层13由中间区101延伸至边框区102,且光学处理膜层 13的边缘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落入扩散片11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内;背光模组 还包括遮光胶14,位于电路基片21和光学处理膜层13的背离背板1的一侧; 遮光胶14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与边框区102重合;且遮光胶14与电路基片21 和光学处理膜层13相贴合;遮光胶14与扩散片11之间通过第二胶条15粘结; 第二胶条15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光学处理膜层13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和 电路基片21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之间,且第二胶条15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与 光学处理膜层13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和电路基片21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之间 分别间隔。
84.其中,光学处理膜层13对经扩散片11出射的背光光线进行进一步处理, 以使背光光线更加均匀。遮光胶14采用黑色油墨或黑色胶带,用于对整个边框 区102进行遮光,以使边框区102不会出现漏光。第二胶条15用于将遮光胶14 与扩散片11进行固定粘结,以使背光模组的结构更加稳固。第二胶条15与光 学处理膜层13和电路基片21都互不交叠。其中,光学处理膜层13包括棱镜片 等膜层。
85.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包边胶16,包裹背板1、胶框6和遮光胶14 的边缘端面。包边胶16采用黑色胶带,包边胶16能对组装后的背板1、胶框6 和遮光胶14进行牢固固定,同时还能防止其包裹区域漏光。
86.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0,边框区102的沿远离中间区101方向的宽度sz范 围为3.0mm以下。中间区101用于对应显示面板的显示区,显示区内设置子像 素阵列;边框区102的边界线l2与中间区101的靠近边框区102的最外侧边缘 的一行或一列子像素的边缘l3之间的间距s2范围为0.2~0.3mm,如间距s2为 0.20mm。对应遮光胶14的组装精度由0.12mm变为0.1mm,实际验证过背光模组 没有遮挡子像素问题,此时边框区102的混光距离相比图3中背光模组可加大 0.03mm。扩散片11的靠近灯条2的一侧边缘与电路基片21的第一端211之间 的间隔距离s3范围为0.15~0.2mm;灯珠22与胶框6之间的间隔距离s4范围 为0.12~0.15mm;胶框6的沿远离灯珠22方向的宽度s5范围为0.25mm以上。 另外,光学处理膜层13与遮光胶14搭接宽度s6为0.32mm以上,如s6为0.35mm。 第二胶条15与光学处理膜层13之间的间隔距离s7为0.15~0.2mm,如s7为 0.15mm。第二胶条15沿中间区101与边框区102排布方向的宽度s8为0.35mm 以上,如s8为0.38mm。第一胶条7沿中间区101与边框区102排布方向的宽度 s9范围为0.45mm以上。第一胶条7与灯珠22发光面之间的间隔距离s10为 0.1mm以上。灯珠22沿中间区101与边框区102排布方向的宽度s11为0.6mm。 第二粘结胶8与灯珠22的与发光面相对的背面之间的间隔距离s12为0.1mm以 上。第二粘结胶8沿中间区101与边框区102排布方向的宽度s13为0.25mm以 上。包边胶16的厚度s14为0.03mm。
87.图3中,背光模组边框区102的沿远离中间区101方向的宽度范围为3.2mm 以上。边框区102的边界线与中间区101的靠近边框区102的最外侧边缘的一 行或一列子像素的边缘之间的间距范围为0.23mm以上。扩散片11的靠近灯条2 的一侧边缘与电路基片21的第一端21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0.20mm;灯珠22与 胶框6之间的间隔距离为0.15mm;胶框6的沿远离灯珠22方向的宽度为0.4mm。 另外,光学处理膜层13与遮光胶14搭接宽度为0.37mm。第二
胶条15与光学处 理膜层13之间的间隔距离为0.15mm。第二胶条15沿中间区101与边框区102 排布方向的宽度为0.40mm。第一胶条7沿中间区101与边框区102排布方向的 宽度为0.55mm。第一胶条15与灯珠22发光面之间的间隔距离为0.15mm。灯珠 22沿中间区101与边框区102排布方向的宽度为0.6mm。第二粘结胶8与灯珠 22的与发光面相对的背面之间的间隔距离为0.1mm。第二粘结胶8沿中间区101 与边框区102排布方向的宽度为0.4mm。包边胶16的厚度为0.03mm。
88.与图3中的背光模组边框区各设计尺寸相比,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边框区 102各膜层结构的宽度尺寸以及膜层结构之间的间隔距离尺寸设置,使本实施例 中背光模组边框区102的宽度相对图3中背光模组边框区102的宽度明显减小, 从而使灯条2正装的背光模组边框区102宽度与灯条倒装的背光模组边框区宽 度缩小了差距,进而降低了消费者对灯条2正装边框宽度回升的排斥感。
89.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1,导光板4的靠近反射片3的一侧面上分布有多个 凸起41;凸起41向靠近反射片3的方向凸出;在边框区102,凸起41在导光 板4对应任意相邻两个灯珠22之间间隔区域的分布密集度大于其在导光板4对 应灯珠22区域的分布密集度。凸起41如此分布,能够降低边框区102灯珠22 发光面对应区域的亮度,并提高边框区102相邻灯珠22之间间隔区域的亮度, 从而使灯珠22发出光线的混光更加均匀。
90.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2,第一胶条7的背离灯珠22发光面的一侧向靠近灯 珠22发光面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凹槽71;第二凹槽7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 二凹槽71沿第一胶条7的延伸方向等间隔排布;多个第二凹槽71的分布位置 与多个灯珠22的分布位置一一对应。其中,第一胶条7的与导光板4相粘结的 一侧采用透明胶,与电路基片21的第一端211相粘结的一侧采用黑胶,从而既 不影响导光板4对光线的均匀化处理,又能防止与电路基片21粘结的一侧漏光。 第二凹槽71的设置,能够降低边框区102灯珠22发光面对应区域的亮度,并 提高边框区102相邻灯珠22之间间隔区域的亮度,从而使灯珠22发出光线的 混光更加均匀。
91.可选地,第二凹槽71的开口宽度n大于或等于灯珠22发光面在该宽度方 向上的宽度m;第二凹槽71的深度y小于第一胶条7在该深度方向上的尺寸 s9(即第一胶条7沿中间区101与边框区102排布方向的宽度)。可选地,第二 凹槽71的开口宽度为3.0mm;灯珠22发光面在第二凹槽71宽度方向上的宽度 为2.8mm;第二凹槽71的深度为0.19~0.39mm;如第二凹槽71的深度为0.29mm。 第一胶条7在第二凹槽71深度方向上的尺寸s9为0.45mm以上,如s9为0.6mm。 第二凹槽71的该尺寸设计,一方面,能确保电路基片21的第一端211与导光 板4之间通过第一胶条7稳固固定;另一方面,还能降低边框区102灯珠22发 光面对应区域的亮度,并提高边框区102相邻灯珠22之间间隔区域的亮度,从 而使灯珠22发出光线的混光更加均匀。
92.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3,经过试验分析可以获得cog 灯条2正装的背光模 组实现3.0mm以下的窄边框时灯珠22的最佳排布模型,即灯珠22的排布满足:
93.△
ap=(s2 e)/(b c)≥0.456;a≥0.1mm;
94.其中,

ap为边框区102的混光能力;s2为边框区102的边界线l2与中 间区101的靠近边框区102的最外侧边缘的一行或一列子像素的边缘l3之间的 间距;e为灯珠22的发光面与其所在边框区102的边界线l2之间的间距;b为 相邻两灯珠22之间的间隔距离;c为
相邻两灯珠22的发光面中心之间的间距; a为中间隔着一个灯珠22的两灯珠22发出的边缘光线的交点o与灯珠22所在 边框区102的边界线l2之间的距离。
95.参照图14,为

ap值与a值的对应关系曲线;参照图14和图15,“ok area
”ꢀ
为灯珠22排布模型中对灯珠22发光面侧hotspot和亮带改善效果较佳的

ap 和a对应值以及相应的样品背光效果;“ng area”为灯珠22排布模型中对灯珠 22发光面侧hotspot和亮带改善效果不佳的

ap和a对应值以及相应的样品背 光效果。
96.参照图16,测试并确定灯珠22排布模型为“ok area”或“ng area”的标 准为:在中间区101的邻近灯条所在侧边框区的区域内设计3k 3个背光亮度测 试点p;该3k 3个测试点排布呈均匀矩阵;该矩阵包括多个子矩阵q,子矩阵q 是由既行相邻又列相邻的9个测试点p构成的,且子矩阵q对应相邻的两个灯 珠22分布。测试各个测试点p处的背光亮度;矩阵的1~(3k 3)个测试点p 中,背光亮度最小的测试点p的背光亮度除以背光亮度最大的测试点p的背光 亮度的百分比大于或等于75%,且子矩阵q的9个测试点p中,背光亮度最小的 测试点p的背光亮度除以背光亮度最大的测试点p的背光亮度的百分比大于或 等于80%时,将相应的灯珠22排布模型确定为“ok area”;否则,将相应的灯 珠22排布模型确定为“ng area”。
97.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7,为灯条倒装 导光板为平板的背光模组、灯条正装 导光板为楔形板的背光模组(如图3中背光模组)以及灯条正装 导光板为平 板的背光模组(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中,当采用同一型号灯珠(如采用3004 型的灯珠,该型号的灯珠长、宽、高(即厚度)分别为3.0mm、0.85mm、0.4mm) 时,不同背光模组的边框区宽度、导光板厚度以及成本的对比。从图17中可见, 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相对于图3中的背光模组以及灯条倒装 导光板 为平板的背光模组,其边框区的宽度以及成本都大大降低,从而能更好地满足用 户的需求。另外,采用图17中三种不同类型背光模组的显示模组中,本实施例 中背光模组的显示模组,相对于采用图3中背光模组以及灯条倒装 导光板为平 板背光模组的显示模组,背光模组中各膜层的厚度以及显示模组的厚度都明显 降低,从而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对显示模组超薄性能的要求。
98.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不仅能实现超窄边框,而且能实现超薄以及 低成本,同时还能改善或解决灯珠发光面侧亮暗不均即hotspot和亮带的问题, 提升背光模组的背光效果。
99.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
100.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不仅能实现该显示模组的超窄边框,而 且能实现该显示模组的超薄以及低成本,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101.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可以为lcd面板、lcd电视、显示器、手机、导航 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102.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 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 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 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