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功能性组件及具有功能性组件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6 21: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尤其是一种具有前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对于使用前光模块的显示装置,若要增加光学对比度,一般采用两种方式。针对前光模块关闭时,可在显示装置表面增加抗反射层,让外界环境光线到达反射式显示面板的比例增加。针对前光模块开启时,利用导光板的网点或微结构,使得导光板上下侧非对称地出光,以增加前光模块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
3.然而,当前光模块开启时,由于光线进入导光板后形成面光源,会使得前光模块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较差。此外,设置抗反射层会大幅增加前光模块关闭时的光学对比度,导致显示装置的光学对比度变化量增加,降低使用者情境体验。换句话说,传统用以增加前光模块关闭与开启时对比特性的方式会互相干扰,还会使得前光模块关闭与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差异增加。
4.另一方面,除了考虑光学特性外,由于显示装置的整体叠构复杂度较大,因此若是增加更多的叠层,会导致显示装置光学对比度的调整变得更加困难。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可降低显示装置的光学对比度变化量,且不需使得显示装置的整体叠构更复杂的设计,仍是目前业界亟需研究的目标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一方面为一种功能性组件,其应用于显示装置不会增加显示装置整体叠构的复杂度,因此不会增加调整光学对比度变化量的困难度,也不会破坏显示装置原有的机构设计。
6.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性组件应用于显示装置的前光模块。功能性组件包含复合盖板、反射式显示面板以及至少一个介质层。复合盖板包含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第二板材位于第一板材与反射式显示面板之间。介质层位于复合盖板的第一板材与反射式显示面板之间,其中介质层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且小于1.474。
7.在一些实施例中,介质层位于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之间。
8.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性组件还包含触控模块,位于复合盖板与反射式显示面板之间,其中介质层位于复合盖板与触控模块之间或位于触控模块与反射式显示面板之间。
9.在一些实施例中,介质层的数量为两个,功能性组件还包含触控模块,位于复合盖板与反射式显示面板之间,介质层中的一个位于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之间,且介质层中的另一个位于第二板材与触控模块之间或位于触控模块与反射式显示面板之间。
10.在一些实施例中,介质层的数量为两个,显示装置还包含位于复合盖板与反射式显示面板之间的触控模块,介质层中的一个位于第二板材与触控模块之间,介质层中的另一个位于触控模块与反射式显示面板之间。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性组件还包含触控模块,位于复合盖板与反射式显示面板
之间,其中介质层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介质层分别位于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之间、触控模块与第二板材之间以及触控模块与反射式显示面板之间。
12.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为一种显示装置。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含功能性组件与前光模块。前光模块包含导光板与光源。功能性组件包含复合盖板、反射式显示面板以及介质层。复合盖板包含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前光模块位于复合盖板与反射式显示面板之间。介质层位于复合盖板的第一板材与导光板之间,其中介质层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且小于1.474。
14.在一些实施例中,介质层位于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之间。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性组件还包含触控模块,位于复合盖板与导光板之间,其中介质层位于复合盖板与触控模块之间或位于触控模块与导光板之间。
16.在一些实施例中,介质层的数量为两个,功能性组件还包含触控模块,位于复合盖板与导光板之间,介质层中的一个位于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之间,且介质层中的另一个位于第二板材与触控模块之间或位于触控模块与导光板之间。
17.在一些实施例中,介质层的数量为两个,介质层包含第一子层与第二子层,显示装置还包含位于复合盖板与导光板之间的触控模块,介质层中的一个位于第二板材与触控模块之间,介质层中的另一个位于触控模块与导光板之间。
18.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性组件还包含触控模块,位于复合盖板与导光板之间,其中介质层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介质层分别位于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之间、触控模块与第二板材之间以及触控模块与导光板之间。
19.在一些实施例中,介质层为空气层。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层位于复合盖板的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之间。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含触控模块,位于复合盖板与导光板之间,其中空气层位于触控模块与导光板之间。
22.在上述实施例中,以折射率大于等于1且小于1.474的介质层取代公知光学胶层(折射率1.474),可通过介质层平衡前光模块分别是开启状态及关闭状态时的光学对比度。在部分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可通过介质层提升前光模块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除此之外,通过介质层取代公知光学胶层的设计并不会增加显示装置整体叠构的复杂度,因此不会增加调整光学对比度变化量的困难度,也不会破坏显示装置原有的机构设计。
附图说明
23.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24.图2为示例性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其中前光模块为关闭状态且反射式显示面板呈现暗态。
25.图3为示例性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其中前光模块为关闭状态且反射式显示面板呈现亮态。
26.图4为示例性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其中前光模块为开启状态且反射式显示面板呈现暗态。
27.图5为示例性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其中前光模块为开启状态且反射式显示面板呈现亮态。
28.图6为根据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光学对比度及光学对比度变化量的模拟计算数据。
29.图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30.图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31.图9为根据图6中不同实施例的光学对比度及光学对比度变化量的实验数据。
32.图10为根据图1、图7以及图8的显示装置的折射率模拟数据。
33.图11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34.图12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35.图13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36.图14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37.图15为根据图11、图12、图13以及图14的显示装置的折射率模拟数据。
38.图1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39.图1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40.图18为根据图16及图17的实施例的光学对比度及光学对比度变化量的实验数据。
41.图19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42.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43.10,10a,10b-显示装置;100-功能性组件;110-复合盖板;112-第一板材;114-第二板材;116-印刷层;118-光学胶层;118a,118b,-介质层;1182a,1184a-介面;;120,120’,120
”-
反射式显示面板;130-触控模块;132-电极层;134-触控层;140-光学胶层;140a-介质层;142a,144a-介面;150-光学胶层;150a,150b-介质层;152a,154a-介面;200-前光模块;210-导光板;220-光源;230-光学胶层;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ia-环境入射光线;ra,rl2-反射光;l1,l2-光线;r1,r2,r3,r4-介面反射光线;f,f’,f f’,n,n’,n n
’-
光穿透量;cron,croff-光学对比度;δcr-光学对比度变化量;r1’,r2
’-
反射光线。
具体实施方式
44.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公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且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层和区域的厚度可能被夸大,并且在附图的描述中相同的元件符号表示相同的元件。
45.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的剖面图。显示装置10包含功能性组件100与前光模块200。功能性组件100包含复合盖板110、反射式显示面板120、触控模块130、光学胶层140以及介质层150a。前光模块200位于复合盖板110与反射式显示面板1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模块130位于复合盖板110与前光模块200之间,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触控模块130也可位于导光板210的另一侧。
46.复合盖板110包含第一板材112、第二板材114、印刷层116、以及光学胶层118。光学胶层118位于第一板材112与第二板材114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印刷层116位于第一板材112面对第二板材114的表面上,且与光学胶层118接触,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一些实施例中,印刷层116的数量可为两层,且分别位于第一板材112与第二板材114的下表
面。触控模块130包含电极层132与触控层134。前光模块200包含导光板210、光源220以及光学胶层230。光学胶层230位于导光板210与反射式显示面板120之间。
47.光学胶层140位于复合盖板110的第二板材114与触控模块130的电极层132之间。介质层150a位于触控模块130与导光板210之间。介质层150a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且小于1.474。在本实施例中,介质层150a可以是包含硅基材料的光学胶,且介质层150a的折射率约为1.41,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例中,介质层150a也可以是折射率大于等于1且小于1.474的透明涂料。复合盖板110的光学胶层118、光学胶层140以及前光模块200的光学胶层230是包含丙烯酸树脂的光学胶,且光学胶层118、光学胶层140以及光学胶层230的折射率约为1.474。换句话说,介质层150a是折射率小于公知光学胶层的折射率。也就是说,介质层150a与触控模块130之间的折射率差异增加,且介质层150a与导光板210之间的折射率差异也增加。
48.在后续段落中,光学对比度变化量代表显示装置10的前光模块200关闭时的光学对比度与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之间的差异。前光模块200关闭时的光学对比度表示显示装置10的前光模块200关闭时在亮态(white state,也就是反射式显示面板120画面为全白)时的辉度与暗态(dark state,也就是反射式显示面板120画面为全黑)时的辉度之间的比值。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表示显示装置10的前光模块200开启时在亮态(white state)时的辉度与暗态(dark state)时的辉度之间的比值。本发明的显示装置10可通过介质层150a平衡前光模块200分别是开启状态及关闭状态时的光学对比度,以降低光学对比度变化量。在后续段落中,将搭配附图说明光学对比度的模拟数据及实验数据,以解释上述原理及显示装置10所具有的功效。
49.图2至图5分别为示例性的显示装置在不同状态下的剖面图。在图2至图5中,与图1的显示装置10相同的元件将以同样的元件符号表示。图2至图5中所示的显示装置具有包含丙烯酸树脂的光学胶层150,而不具有如图1所示的介质层150a。换句话说,图2至图5中的光学胶层118、140、150、230的折射率皆以1.474做为示例,以计算公知显示装置的光学对比度。此外,图2至图5中的第一板材112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材料为例,折射率约为1.64。第二板材114及导光板210以聚碳酸酯(pc)材料为例,折射率约为1.58。电极层132以包含透明电极的材料(例如ito)为例,折射率约为1.82。应理解到,在后续模拟计算中,仅考虑垂直入射及反射,而忽略偏光、多次反射及折射、以及材料的吸收系数等影响。此外,由于模拟计算是在理想化条件下计算而得,不同条件的显示装置计算出的模拟数值,并无法反映其真实物理参数。因此,在后续说明中,仅以不同条件的显示装置之间的模拟数据的比例做为比较依据。
50.图2为示例性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其中前光模块200为关闭状态且反射式显示面板120”呈现暗态。如图2所示,来自外界的环境入射光线ia自空气朝向反射式显示面板120”行进,也就是环境入射光线ia沿着第一方向d1自复合盖板110朝向反射式显示面板120”行进。当环境入射光线ia经过每一个相邻的结构所形成的介面时,会因为折射率差异而使得环境入射光线ia产生部分穿透及部分反射的现象。环境入射光线ia共经过九个介面,此处以界面反射光线r1表示来自这九个介面且朝向第二方向d2行进的反射光线的总和。由于反射式显示面板120”呈现暗态,因此行进至反射式显示面板120”的部份环境入射光线ia会被吸收。在理想状态下,行进至反射式显示面板120”的环境入射光线ia的剩余部份会被完全
吸收。光穿透量f(r1)代表前光模块200在关闭状态且显示装置为暗态时的到达仪器或人眼的光穿透量总和,也就是朝向第二方向d2行进的光穿透量总和。
51.图3为示例性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其中前光模块200为关闭状态且反射式显示面板120’呈现亮态。如同图2中所述,当环境入射光线ia经过每一个相邻的结构所形成的介面时,会因为折射率差异而使得环境入射光线ia产生部分穿透及部分反射的现象。由于反射式显示面板120’呈现亮态,因此行进至反射式显示面板120’的部份环境入射光线ia会被反射。在理想状态下,行进至反射式显示面板120’的环境入射光线ia的剩余部份会被完全反射,形成沿着第二方向d2行进的反射光ra。然而,当反射光ra经过每一个相邻的结构所形成的介面时,会因为折射率差异而使得反射光ra产生部分穿透及部分反射的现象。反射光ra共经过九个介面,此处以界面反射光线r2表示来自九个介面且朝向第一方向d1行进的反射光线的总和。光穿透量f’(ra)代表被反射式显示面板120’反射至仪器或人眼的光穿透量总和。由此可知。光穿透量f(r1) f’(ra)代表前光模块200在关闭状态且显示装置为亮态时的到达仪器或人眼的光穿透量总和。由图2及图3所示的边界条件即可计算出显示装置的前光模块200关闭时的光学对比度,等同于光穿透量f(r1) f’(ra)除以光穿透量f(r1)的数值。
52.图4为示例性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其中前光模块200为开启状态且反射式显示面板120”呈现暗态。当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由于来自光源220的光线亮度远大于外界环境光线的亮度,因此可忽略来自外界的环境光线。前光模块200的一部分光线l1经过导光板210被导引而沿着第二方向d2行进,另一部分光线l2沿着第一方向d1行进至反射式显示面板120”。由于反射式显示面板120”呈现暗态,因此行进至反射式显示面板120”的光线l2在理想状态下会被完全吸收。沿着第二方向d2行进的光线l1在经过每一个相邻的结构所形成的介面时,会因为折射率差异而使得光线l1产生部分穿透及部分反射的现象。光线l1共经过八个介面,此处以界面反射光线r3表示来自八个介面且朝向第一方向d1行进的反射光线的总和。光穿透量n(l1)代表前光模块200在开启状态且显示装置为暗态时的到达仪器或人眼的光穿透量总和,也就是朝向第二方向d2行进的光穿透量总和。
53.图5为示例性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其中前光模块200为开启状态且反射式显示面板120’呈现亮态。由于反射式显示面板120’呈现亮态,因此行进至反射式显示面板120’的光线l2会被反射。在理想状态下,行进至反射式显示面板120’的光线l2的剩余部份会被完全反射,形成沿着第二方向d2行进的反射光rl2。然而,当反射光rl2经过每一个相邻的结构所形成的介面时,会因为折射率差异而使得反射光rl2产生部分穿透及部分反射的现象。反射光rl2共经过九个介面,此处以界面反射光线r4表示来自九个介面且朝向第一方向d1行进的反射光线的总和。光穿透量n’(rl2)代表被反射式显示面板120’反射至仪器或人眼的光穿透量总和。由此可知。光穿透量n(l1) n’(rl2)代表前光模块200在开启状态且反射式显示面板120’为亮态时的到达仪器或人眼的光穿透量总和。由图4及图5所示的边界条件即可计算出显示装置的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等同于光穿透量n(l1) n’(rl2)除以光穿透量n(l1)的数值。
54.请参阅图6,图6为根据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光学对比度及光学对比度变化量的模拟计算数据。图6中的光穿透量f、光穿透量f f’以及光学对比度(f f’)/f是根据图2及图3所示的边界条件计算得出。光穿透量n、光穿透量n n’以及光学对比度(n n’)/n是根据图4及图5所示的边界条件计算得出。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代表前光模块200关闭时的光学对
比度(f f’)/f与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n n’)/n之间的差异。
55.图6中第3栏的数据代表如图2至图5所示的公知显示装置的模拟计算数据。图6中第4栏的数据代表图1中的显示装置10的模拟计算数据。根据第3栏与第4栏的数据可看出,相较于公知显示装置的光学对比度(f f’)/f,显示装置10的前光模块200关闭时的光学对比度(f f’)/f稍微降低。此外,显示装置10的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n n’)/n则维持在与公知显示装置的光学对比度(n n’)/n大致相等的数值。
56.参阅图1及图2,由于介质层150a的折射率低于图2中的光学胶层150的折射率,使得介质层150a与相邻结构之间的折射率差异变大,因此增加了介面的反射率。如图1所示,介质层150a分别面对且接触导光板210以及触控层134的介面152a与介面154a的反射光线r1’增加,使得显示装置10具有较大的介面反射光线r1(见图2)。换句话说,介面反射光线r1(见图2)增加使得光穿透量f(r1)增加,进而使得行进至反射式显示面板120的光线量减少。同样地,如图1所示,介面152a与介面154a的反射光线r2’增加,使得显示装置10具有较大的介面反射光线r2。换句话说,介面反射光线r2(见图3)增加使得光穿透量f’(ra)减少,因而让显示装置10在前光模块200关闭时的光学对比度(f f’)/f少许下降。同样地,显示装置10介面反射光线r3(见图4)增加使得光穿透量n(l1)下降,而显示装置10介面反射光线r4(见图5)增加也使得光穿透量n’(rl2)下降。因此,显示装置10在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n n’)/n维持在大致相同的数值。
57.请参阅图6,公知显示装置的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的模拟数值约为9.25,图1中所示的显示装置10的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的模拟数值约为7.39。由此可知,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的模拟数值与前述对于显示装置10在前光模块200关闭时的光学对比度(f f’)/f及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n n’)/n的变化趋势相同。换句话说,通过设置折射率较低的介质层150a在导光板210与复合盖板110之间,可使显示装置10的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下降,因此可提升使用者的情境体验。
58.图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a的剖面图。显示装置10a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10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显示装置10a的复合盖板110a包含位于第一板材112与第二板材114之间的介质层118a。而显示装置10a不具有位于导光板210与触控模块130之间的介质层150a(见图1),而是具有光学胶层150。因此,介质层118a具有分别面对且接触第二板材114与第一板材112的介面1182a与介面1184a,介面1182a与介面1184a可使反射光线r1’增加,因此使得介面反射光线r1(见图2)增加。介面1182a与介面1184a可使反射光线r2’增加,因此使得介面反射光线r2(见图3)增加。显示装置10a在前光模块200关闭及开启时的变化趋势与显示装置10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59.图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b的剖面图。显示装置10b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10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显示装置10b包含位于复合盖板110与触控模块130之间的介质层140a。显示装置10b不具有位于导光板210与触控模块130之间的介质层150a(见图1),而是具有光学胶层150。因此,介质层140a具有分别面对且接触触控模块130与第二板材114的介面142a与介面144a。介面142a与介面144a使得反射光线r1’增加,因此使得介面反射光线r1(见图2)增加。介面142a与介面144a使得反射光线r2’增加,因此使得介面反射光线r2(见图3)增加。显示装置10b在前光模块200关闭及开启时的变化趋势与显示装置10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60.图9为根据图6中不同实施例的光学对比度及光学对比度变化量的实验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例如是以分光式辉度(例如pr-655,teo co,.ltd.)计量测不同状态下的显示装置的光学特性。同时参照图6及图9,图9中的第3栏及第4栏是分别根据图2至图5所示的公知显示装置以及图1的显示装置10而得出的实验数据。光学对比度croff代表前光模块200关闭时的光学对比度,光学对比度cron代表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是由(cron-croff)/croff的关系式而得出。
61.由图6及图9的数据可看出,显示装置10的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降低,与模拟计算数据呈现的趋势相同。由于显示装置10的介质层150a的折射率较低,因而增强了导光板210的波导效应。换句话说,位于导光板210上方的材料具有的折射率越低,可增加光线产生全反射并朝向反射式显示面板120行进的比例。因此相较于模拟计算数据,图9中还显示出通过设置介质层150a可增加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cron,同时降低显示装置10的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除此之外,通过介质层150a取代公知光学胶层的设计并不会增加显示装置10整体叠构的复杂度,因此不会增加调整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的困难度,也不会破坏显示装置10原有的机构设计。
62.图10为根据图1、图7以及图8的显示装置的折射率模拟数据。图10第1、2栏为根据图1的显示装置10的叠构及对应的折射率模拟数据。图10第3、4栏为根据图7的显示装置10a的叠构及对应的折射率模拟数据。图10第5、6栏为根据图8的显示装置10b的叠构及对应的折射率模拟数据。图中所示的等效折射率代表第一板材112与导光板210之间的各层结构所具有的等效折射率的模拟数据。显示装置10的等效折射率的模拟数据大约为1.2688。显示装置10a的等效折射率的模拟数据大约为1.2688。显示装置10b的等效折射率的模拟数据大约为1.2566。由此可知,由于可调整折射率的介质层(例如图1中的介质层150a)是位于第一板材112与导光板210之间,因此通过以介质层取代传统的光学胶层(折射率1.474),可使得第一板材112与导光板210之间的各层结构所具有的等效折射率降低。换句话说,介质层可降低位于导光板210上方的介质所具有的等效折射率,因此可增强导光板210的波导效应。因此显示装置10a与显示装置10b也可具有与图1中所示的显示装置10相似的技术功效,于此不再赘述。
63.参阅图6的第7栏的数据,其代表根据另一做为对照组的显示装置所得出的模拟计算数据。此显示装置是将前光模块200的光学胶层230改为前述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且小于1.474的介质层的显示装置。由第7栏的数据可看出,前光模块200开启且反射式显示面板120”为暗态时的光穿透量n增加。参阅图4,当导光板210与光学胶层230之间的折射率差异变大时(也就是以介质层取代光学胶层230时),可视为是增强导光板210朝向第二方向d2的导光效果,因此光线l1增加,且导光板210与介质层(即图中光学胶层230的位置)之间的介面对于反射光线r3无贡献,因此使得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穿透量n增加。如此一来,降低了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n n’)/n。此外,在此条件下的显示装置的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也仅略低于公知显示装置的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
64.参阅图6的第8栏的数据,其代表根据另一做为对照组的显示装置所得出的模拟计算数据。此显示装置是在第一板材112背对第二板材114的表面设置折射率大于等于1且小于1.474的介质层。这样的结构可视为是表面抗反射层的设计,因此由第8栏的数据可看出,前光模块200关闭且反射式显示面板120”为暗态时的光穿透量f大幅降低,且前光模块200
关闭时的光学对比度(f f’)/f大幅增加。如此一来,使得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增加。由第7栏及第8栏的数据可知,将具有较低折射率的介质层设置在第一板材112与导光板210之间,可较显著地降低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
65.图11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c的剖面图。显示装置10c与图1的显示装置10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显示装置10c还具有介质层118a,位于第一板材112与第二板材114之间。换句话说,显示装置10c的介质层118a具有分别面对且接触第二板材114与第一板材112的介面1182a与介面1184a,且介质层150a具有分别面对且接触导光板210以及触控层134的介面152a与介面154a。如同前述关于显示装置10的技术功效的描述可知,由于上述介面与其相邻的材料所具有的折射率差异增加,而使得反射光线增加。因此显示装置10c也具有显示装置10所具有的技术功效,于此不再赘述。
66.同时参阅图6及图9。图6中第5栏的数据代表图11中的显示装置10c的模拟计算数据。图9中第5栏是根据显示装置10c而得出的实验数据。由图6及图9的数据可看出,由于显示装置10c的介质层150a与介质层118a的折射率较低,因而增强了导光板210的波导效应。除此之外,由图9的实验数据可知,显示装置10c的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低于显示装置10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由此可推测得知,具有较低折射率的介质层的数量越多,可增强降低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的效果。换句话说,设置较多层具有较低折射率的介质层,应当可使降低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的效果叠加。
67.图12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d的剖面图。显示装置10d与图7的显示装置10a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显示装置10d还具有介质层140a,位于复合盖板110a与触控模块130之间。换句话说,显示装置10d的介质层118a具有分别面对且接触第二板材114与第一板材112的介面1182a与介面1184a,且介质层140a具有分别面对且接触触控模块130以及第二板材114的介面142a与介面144a。如同前述关于显示装置10的技术功效的描述可知,由于上述介面与其相邻的材料所具有的折射率差异增加,而使得反射光线增加。因此显示装置10d也具有显示装置10所具有的技术功效,于此不再赘述。
68.图13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e的剖面图。显示装置10e与图8的显示装置10b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显示装置10e还具有介质层150a,位于导光板210与触控模块130之间。换句话说,显示装置10e的介质层140a具有分别面对且接触触控模块130以及第二板材114的介面142a与介面144a。且介质层150a具有分别面对且接触导光板210以及触控层134的介面152a与介面154a。如同前述关于显示装置10的技术功效的描述可知,由于上述介面与其相邻的材料所具有的折射率差异增加,而使得反射光线增加。因此显示装置10e也具有显示装置10所具有的技术功效,于此不再赘述。
69.图14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f的剖面图。显示装置10f与图13所示的显示装置10e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显示装置10f还具有位于第一板材112与第二板材114之间的介质层118a。换句话说,显示装置10f具有三层介质层。显示装置10f的介质层118a具有分别面对且接触第二板材114与第一板材112的介面1182a与介面1184a,显示装置10f的介质层140a具有分别面对且接触触控模块130以及第二板材114的介面142a与介面144a,且显示装置10f的介质层150a具有分别面对且接触导光板210以及触控层134的介面152a与介面154a。如同前述关于显示装置10的技术功效的描述可知,由于上述介面与其相邻的材料所具有的折射率差异增加,而使得反射光线增加。因此显示装置10e也具有显示装置10所具
有的技术功效,于此不再赘述。
70.图15为根据图11、图12、图13以及图14的显示装置的折射率模拟数据。第15图第1、2栏为根据图11的显示装置10c的叠构及对应的折射率模拟数据。图15第3、4栏为根据图12的显示装置10d的叠构及对应的折射率模拟数据。图15第5、6栏为根据图13的显示装置10e的叠构及对应的折射率模拟数据。图15第7、8栏为根据图14的显示装置10f的叠构及对应的折射率模拟数据。图中所示的等效折射率代表第一板材112与导光板210之间的各层结构所具有的等效折射率的模拟数据。显示装置10c等效折射率的模拟数据大约为1.243。显示装置10d的等效折射率的模拟数据大约为1.232。显示装置10e的等效折射率的模拟数据大约为1.232。显示装置10f的等效折射率的模拟数据大约为1.21。由此可知,通过以介质层取代传统的光学胶层(折射率1.474)可使得第一板材112与导光板210之间的各层结构所具有的等效折射率的模拟数据降低。换句话说,介质层可降低位于导光板210上方的介质所具有的等效折射率,因此可增强导光板210的波导效应。由此可知,显示装置10c、显示装置10d、显示装置10e与显示装置10f可具有与图1中所示的显示装置10相似的技术功效,于此不再赘述。除此之外,相较于图10所示的等效折射率模拟数据,显示装置10c、显示装置10d以及显示装置10e具有更低的等效折射率模拟数据,与图9所示的实验数据相符,也就是降低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的效果可叠加。同样地,显示装置10f的等效折射率模拟数据也低于显示装置10c、显示装置10d以及显示装置10e的等效折射率。由此可知,显示装置10c、显示装置10d、显示装置10e以及显示装置10f皆可具有图1中所示的显示装置10所具有的技术功效。此外,介质层的数量越多,可增强降低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的效果。
71.图1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g的剖面图。显示装置10g与图7的显示装置10a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显示装置10g的复合盖板110b的介质层118b为空气层(折射率1.0)。换句话说,复合盖板110b的第一板材112与第二板材114分别与空气层接触。如同前述,由于介质层118b与第一板材112之间的折射率差异增加,因此增加了第一板材112面对介质层118b的表面的反射率。同样地,由于介质层118b与第二板材114之间的折射率差异增加,因此增加了第二板材114面对介质层118b的表面的反射率。
72.同时参照图6及图9,图6中第6栏的数据代表图16中的显示装置10g的模拟计算数据。图9中第6栏是根据显示装置10g而得出的实验数据。由图6及图9的数据可看出,由于显示装置10g的介质层118b的折射率较低,因而增强了导光板210的波导效应。除此之外,由图9可看出,通过以空气层取代公知光学胶层,还可使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cron大于前光模块200关闭时的光学对比度croff。换句话说,用以取代公知光学胶层的介质层的折射率越低,除了可降低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还可增强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cron。
73.图1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h的剖面图。显示装置10h与图1的显示装置10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显示装置10h包含介质层150b,且介质层150b为空气层(折射率1.0)。换句话说,显示装置10h的导光板210与触控模块130分别与空气层接触。如同前述,由于介质层150b与导光板210之间的折射率差异增加,因此增加了导光板210面对介质层150b的表面的反射率。同样地,由于介质层150b与触控模块130之间的折射率差异增加,因此增加了表面对介质层118b的表面的反射率。如同前述,介质层150b可降低位于导光板210上方的介质所具有的等效折射率,因此可增强导光板210的波导效应。显示装置10h也具
有显示装置10所具有的技术功效,于此不再赘述。
74.图18为根据图17及图19的实施例的光学对比度及光学对比度变化量的实验数据。同时参阅图18与图9,图18中第3栏是根据显示装置10h而得出的实验数据。比较图18中第3栏的数据与图9中第6栏的数据(即显示装置10g的实验数据)可看出,当空气层与导光板210距离越近,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cron越大。换句话说,较低折射率的介质层与导光板210越接近,波导效应越强,且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cron的反而较前光模块200关闭时的光学对比度croff高,因此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为正值。
75.应理解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清楚地与前述实施例比较,因此仅更动介质层150b。因此,显示装置10h的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的绝对值大于公知的显示装置的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的数值的结果,代表介质层150b使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cron增加的效果较佳。
76.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能具备其他功能性模块或功能性膜层,例如应用于折叠式显示面板的无色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cpi)膜及/或阻水镀膜(barrier coating)。功能性模块或功能性膜层可能包含增加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的材料,例如无色聚酰亚胺膜的折射率约为1.6,且阻水镀膜的折射率大于1.6。在此情形下,可通过显示装置10h中所示的空气层(见图17的介质层150b)的设计,将显示装置的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调整为趋近于零的数值。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设计不需将具有较高折射率的材料自导光板上方移除,而是通过设置空气曾在导光板210上方,达到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趋近于零的数值的功效,以提升使用者的情境体验。
77.图19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i的剖面图。同时参阅图18及图19,图18中第4栏是根据显示装置10i而得出的实验数据。显示装置10i与图1的显示装置10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显示装置10i无位于复合盖板110与前光模块200之间的触控模块130(见图1)。换句话说,第一板材112至导光板210之间的介面数减少。比较图18中第4栏的数据与图9中第3栏的数据(即公知显示装置的实验数据)可看出,本实施例的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cron与前光模块200关闭时的光学对比度croff皆有明显增加,且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也较公知显示装置的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见图9)来得低。具体而言,由于显示装置10i的叠层数量减少,降低了介面的反射量,因此可降低前光模块200关闭时的光学对比度croff。此外,由于触控模块130(见图1)中的电极层132具有高折射率,因此不利于导光板210的波导效应。由于显示装置10i不具有位于复合盖板110与导光板210之间的电极层132,因此可使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cron增加。
78.由此可知,若减少导光板210至第一板材112之间的叠构数量,可降低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以及增加前光模块200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cron。此外,避免设置高折射率的电极层在复合盖板110与导光板210之间,也相当于降低了位于导光板210上方的介质所具有的等效折射率。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模块130(见图1)或其他功能性模块可设置在例如导光板210与显示面板120之间,且显示装置10i也可搭配前述介质层(例如折射率为1.414的光学胶)的设计。换句话说,本发明可透过调整叠构设计以及介质层的折射率,使得位于导光板210上方的介质具有较低的等效折射率,借此达到光学对比度变化量δcr趋近于零的数值的功效,以提升使用者的情境体验。
79.综上所述,本发明以折射率大于等于1且小于1.474的介质层取代公知光学胶层
(折射率1.474),可通过介质层平衡前光模块分别是开启状态及关闭状态时的光学对比度。换句话说,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可通过介质层降低显示装置的光学对比度变化量,以提升使用者的情境体验。在部分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可通过介质层提升前光模块开启时的光学对比度。除此之外,通过介质层取代公知光学胶层的设计并不会增加显置装置整体叠构的复杂度,因此不会增加调整光学对比度变化量的困难度,也不会破坏显示装置原有的机构设计。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