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22:1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子雾化装置通常可以对烟油等雾化液进行雾化。电子雾化装置中一般具有雾化芯,且雾化芯包括吸液体和加热件,吸液体可以与雾化液的储液空间相连通,以使得储液空间中的雾化液可以自吸液体一侧渗透而出。吸液体远离雾化液的储液空间的一侧通常可以设置加热件从而对渗透出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3.然而现有的雾化芯在对高粘度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时,由于高粘度的雾化液流动性不强,可能会导致雾化液无法及时补充至吸液体中,从而导致出现雾化芯干烧现象,其可能会导致出现焦味和异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芯,包括吸液体及固定设置于吸液体上的加热件:
6.所述吸液体具有底壁及连接于所述底壁一侧的侧壁,所述底壁具有位于相背于侧壁的雾化面;
7.所述加热件包括发热件和与所述发热件相连接的电极部;
8.所述发热件包括发热部和第一嵌入部,其中所述发热部和所述电极部设置于底壁并露出于雾化面,所述第一嵌入部设置于嵌入于底壁并对应于所述侧壁。
9.可选地,所述侧壁为环形侧壁,所述底壁与所述环形侧壁共同环绕形成储液槽,所述第一嵌入部穿过所述底壁并嵌入所述环形侧壁内。
10.可选地,所述环形侧壁的横截面包括两相对的长边和两相对的短边;
11.所述第一嵌入部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环形侧壁的相对的两个长边对应的部分环形侧壁内。
12.可选地,所述发热部弯折形成至少一个第一线性单元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嵌入部,所述每个第一线性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嵌入部。
13.可选地,所述发热部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线性单元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嵌入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线性单元的同一侧通过所述第一嵌入部相连接;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线性单元设置于雾化面或者平行于雾化面的第一平面内,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嵌入部与所述第一平面的夹角大于等于10度且小于等于90度。
14.可选地,所述第一线性单元两端的所述第一嵌入部分别位于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且所述第一线性单元位于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之间。
15.可选地,所述电极部包括电极本体和第二嵌入部,所述电极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
平面内且与所述发热件相连接,所述第二嵌入部连接于所述电极本体的边缘且与所述第一平面的夹角大于等于10度且小于等于90度。
16.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线性单元和所述电极本体暴露的表面与所述底壁的外表面平齐。
17.可选地,所述发热件为金属条或金属线;所述发热件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和/或者盲孔;所述多个通孔和/或者盲孔沿所述发热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18.可选地,所述底壁的内表面还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环形侧壁相连接。
19.可选地,所述凸起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相对的长边对应的所述环形侧壁相连接。
2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雾化套筒、安装座以及雾化芯,其中,所述雾化芯为如前文所述的雾化芯。
2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22.雾化器,所述雾化器用于存储雾化液并雾化所述雾化液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烟雾,其中,所述雾化器为如前文所述的雾化器;以及
23.本体组件,所述本体组件用于为所述雾化器供电。
2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通过将加热件埋设于吸液体内,可以使得加热件与吸液体紧密贴合,从而可以提高加热件热量传导的均匀性;同时通过将加热件埋设于吸液体内,在雾化液自主体部远离底壁的的一侧进入吸液体内且自底壁的外表面渗透出的过程中,加热件还可以对吸液体内的雾化液进行预热,进而可以使得雾化液的温度均匀提升,从而可以提高对雾化液的雾化效果。进一步的,通过将加热件的第一嵌入部嵌入环形侧壁内,从而可以对吸液面一侧的雾化液进行预热,当雾化液粘度高时,可以对该雾化液进行预热,以提高其流动性,从而可以使得该雾化液能够较快速的自吸液面进入吸液体中,且可以提高吸液体内的雾化液向雾化面的传输速率,从而可以及时补充雾化面一侧的雾化液,避免该雾化芯出现干烧的问题。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26.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加热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图2所示雾化芯的爆炸图;
29.图4是图2所示雾化芯旋转180
°
后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图2所示雾化芯另一视角中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图5所示雾化芯在a

a’截面的剖视图;
32.图7是图5所示雾化芯在b

b’截面的剖视图;
33.图8是图2所示雾化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0是图9所示雾化器的剖视图;
36.图11是图9所示雾化器在i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37.图1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9.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0.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1.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加热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2.加热体100包括发热件110和与发热件110相连接的电极部120。其中,发热件110包括发热部和第一嵌入部1101;电极部120包括电极本体121与第二嵌入部1201;第一嵌入部1101和第二嵌入部1201均用于插设于预设的吸液体(具体参阅后文所述的吸液体200)内。
43.本实施例中,加热件100可以包括两个电极部120,两个电极部120分别连接于发热件110的相对两端。
44.其中,发热件110可以经过多次弯折形成多个第一线性单元111和多个第一嵌入部1101,相邻的两个第一线性单元111之间可以通过第一嵌入部1101相连接。其中,多个第一线性单元111则可以构成加热件100的发热部。
45.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线性单元111可以均设置为位于第一平面内,多个第一线性单元111相对两端均连接有第一嵌入部1101,且第一线性单元111相对两端的第一嵌入部110可以分别设置为位于第二平面及第三平面内;且第二平面及第三平面内均于第一平面相交。
46.进一步的,每一第一嵌入部1101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线性单元112以及第三线性单元113。其中,多个第三线性单元113埋设于吸液体内,即,每个第三线性单元113的侧面被吸液体的多孔陶瓷材料全部包覆,端部则与相邻的第二线性单元112连接。
47.或者,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发热件110也可以经过多次弯折形成多个第一线性单元111和多个第二线性单元112。即,发热件100不包括第三线性单元113。其中在第一嵌入部1101中,可以包括两个第二线性单元112,其中两个第二线性单元112的各一端可以彼此形成夹角连接,两个第二线性单元112的各另一端则分别与两个第一线性单元111相连接。
48.本实施例中,电极部120还包括电极本体121,电极本体121与发热件110相连接,且用于与连接导线连接,第二嵌入部1201则可以连接于电极本体121上。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嵌入部1201与电极本体121一体成型。第二嵌入部1201可以使电极本体121稳定的固定在吸液体上,避免由于电极本体121松动导致的电极本体121与连接导线的断裂或接触不良问题。
49.其中,多个第一线性单元111和两个电极部120中的电极本体121可以均设置在第一平面上,例如,多个第一线性单元111和两个电极部120中的电极本体121均为片状,均设置于第一平面上且均平行于第一平面。多个第三线性单元113则设置于与该第一平面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四平面内。即,发热件110中的多个第一线性单元111的中心连线可以均设置在第一平面内;发热件110中的多个第三线性单元113的中心连线可以均设置在第四平面内,第一平面和第四平面平行且间隔设置。发热件110中的多个第二线性单元112则可以将多个第一线性单元111和多个第三线性单元113连接。具体的,每一个第二线性单元112的相对两端则可以分别连接第一线性单元111和第三线性单元113。位于第一线性单元111一端的多个第二线性单元112可以设置为位于第二平面内,位于第一线性单元111另一端的多个第二线性单元112可以设置为位于第三平面内。
50.本实施例中,第一嵌入部1101的高度可以等于或者近近似等于第二线性单元112的长度,其中,第一嵌入部1101的高度可以为0.5

4mm,例如,可以设置为0.5mm、1mm、2mm、3mm以及4mm。
51.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发热件110经过多次弯折形成多个第一线性单元111、多个第二线性单元112以及多个第三线性单元113时,两个相连接的线性单元(第一线性单元111、第二线性单元112或者第三线性单元113)之间则可以构成弯折部,且该弯折部的弯折角度为10
°
~170
°
。例如,以相连接的第一线性单元111和第二线性单元112为例,第一线性单元111和第二线性单元112均呈线性,且第一线性单元111和第二线性单元112的连接处则可以为弯折部,且弯折部的弯折角度可以为10
°
~170
°
,其中优选地的弯折部的弯折角度可以为80
°
~100
°
,例如可以将第一线性单元111和第二线性单元112二者之间的弯折部的弯折角度设置为80
°
、90
°
或者100
°
。其中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弯折部的弯折角度可以为钝角。
52.其中,第一嵌入部1101与第一平面的夹角可以与第一嵌入部1101和第一线性单元111之间的夹角相同或者互补。其中,第一嵌入部1101和第一线性单元111之间的夹角可以设置为90
°
~170
°
,例如,可以设置为90
°
、100
°
、110
°
、130
°
或者170
°
。即,说明第一嵌入部1101与第一平面的夹角为10
°
~90
°

53.进一步的,第二嵌入部1201与电极本体121之间夹角可以与的第二嵌入部1201与电极本体121之间弯折部的弯折角度相同,其中第二嵌入部1201与电极本体121之间夹角同样可以为钝角且可以设置为90
°
~170
°
,即,第二嵌入部1201与第一平面的夹角同样可以为10
°
~90
°

54.本实施例中,第一嵌入部1101与第一平面的夹角和第二嵌入部1201与第一平面的夹角可以设置为相同,且,位于发热件110同一侧的第一嵌入部1101和第二嵌入部1201可以设置在同一平面内或者分别设置在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平面内。
55.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嵌入部1101与第一平面的夹角和第二嵌入部1201与第一
平面的夹角也可以设置为不相同,即第一嵌入部1101和第二嵌入部1201之间二者所在的平面相交叉,此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发热件110嵌设于吸液体中的稳定性。
56.其中,可选地,第二嵌入部1201可以整体呈矩形、正方形、三角形或者工字形。
57.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每一电极本体121上均可以设置多个第二嵌入部1201,其中,多个第二嵌入部1201可以分别设置在电极本体121的不同侧端且与该电极本体121的边缘相连接。
58.本实施例中,每一电极本体121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嵌入部1201,两个第二嵌入部1201分别设置在电极本体121相对两侧。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在电极本体121远离发热件110的一侧边缘同样可以连接第二嵌入部1201。可选地,电极本体121每一侧边(未连接发热件110的侧边)均可以安装至少两个第二嵌入部1201。其中,每一第二嵌入部1201上均可以设置通孔1202。
59.本实施例中,发热件110和电极部120也可以一体成型,例如加热件100可以采用金属片制成,通过对金属片进行冲压后进行折弯处理,从而可以形成如前文所述的加热件100。
60.或者发热件110和电极部120可以为独立的结构,二者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连,从而形成加热件100。
61.其中,发热件110可以为金属条或金属线,发热件110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等形状中的任意一中,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发热件110的横截面也可以呈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正多边形。
62.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发热件110可以为金属条或金属线,或者也可以是图案化的金属片。发热件110可以采用铁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铁铬镍合金、铬镍合金、钛合金、不锈钢合金以及卡玛合金等金属合金中的任意一种制成,或者也可以采用其中的至少两种混合后制成。
63.其中,当发热件110为金属条或金属线时,发热件110的横截面的直径可以在0.02mm~1.00mm的范围内,例如可以是0.02mm、0.5mm或者1mm。当发热件110为金属片时,则发热件110可以为厚度在0.01mm

2mm范围内的金属片。
64.当发热件110通过弯折形成多个第一线性单元111,多个第二线性单元112以及多个第三线性单元113时,每一个弯折部分的长度可以设置在0.1mm~5mm的范围内,例如可以将每一个弯折部分的长度设置为0.1mm、2.5mm或者5mm等等。
65.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具有立体结构的发热件110通过多次弯折后形成,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具有立体结构的发热件110还可以通过模具冲压、铸造、机械编织、化学蚀刻等一种或几种方式获得。
66.或者,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多个发热件110可以通过机械编织成网状结构,然后通过将形成的网状的发热体进行折弯处理后,形成具有立体结构的发热件110。
67.或者,也可以采用多个直径较小的子发热件,经过卷绕或者粘接或者焊接的方式形成直径较大的发热件110。然后,再将该直径较大的发热件110进行弯折后形成具有多个第一线性单元111、多个第二线性单元112以及多个第三线性单元113的立体结构。
68.请进一步的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在发热件110上可以开设多个微孔101,其中,微孔101可以是开设在发热件110上的通孔或者盲孔。通过开设微孔101可以提高发热件110与
吸液体的结合的稳定性,及热量传导的均匀性。进一步,通过开设微孔101可以使部分吸液体暴露,使待加热液体从吸液体通过微孔101暴露的表面渗透出来,以便更好地对待加热液体进行均匀加热。
69.其中,微孔10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微孔101可以沿发热件110的长度方向依次等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多个微孔101可以设置在第一线性单元111、第二线性单元112或者第三线性单元113上;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线性单元111、第二线性单元112以及第三线性单元113上均可以设置多个微孔101。
70.其中,当发热件110上开设的微孔101为通孔时,通孔可以为圆形孔,且通孔的直径可以设置为0.01~1.00mm,例如通孔的直径的可以设置为0.01mm、0.5mm或者1mm。
71.当发热件110上开设的微孔101为盲孔时,盲孔则可以是圆形孔或者也可以是矩形孔;当盲孔为圆形孔时,盲孔的直径则可以设置为0.01~1.00mm,当盲孔为矩形孔时,盲孔的宽度则可以设置为0.01~1.00mm,长度则可以设置0.10~2.00mm。
72.其中,相邻的两个微孔101之间的间距则可以设置为0.03mm~1.00mm。
73.因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发热件110的发热单元上设置多个通孔,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发热件110与吸液体的结合的稳定性,从而可以使得发热件110发出的热量可以均匀的扩散至吸液体中,从而可以防止出现发热件110局部区域由于与吸液体接触不良而导致热量堆积,从而导致出现发热件110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同时可以确保吸液体可以快速且均匀的升温,因此可以提高对雾化液的雾化效果。
74.请参阅图2

图4,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雾化芯的爆炸图;图4是图2所示雾化芯旋转180
°
后的结构示意图。
75.雾化芯20包括吸液体200和加热件100。雾化芯20可以用于对雾化液进行加热,从而使得雾化液雾化。
76.吸液体200内可以开设或具有多个微小孔从而形成一多孔体,雾化液可以通过该微小孔进入吸液体200中,或者雾化液也可以通过该微小孔从吸液体200的一侧渗透至另一侧。其中,吸液体200中的多个微小孔还可以对雾化液起到存储作用。加热件100则部分埋设于吸液体200内。吸液体200包括雾化面201和吸液面202。吸液面202可以与雾化液接触从而使得雾化液自该面进入吸液体200内。吸液体200内的雾化液则可以进一步自吸液面202一侧向雾化面201一侧传输,从而可以在雾化面201一侧被加热雾化。
77.其中,吸液体200的材料可以为多孔陶瓷。具体地,吸液体200的材料为氧化铝、氧化硅、氮化硅、硅酸盐和碳化硅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
78.具体的,可以先采用将氧化铝、氧化硅、氮化硅、硅酸盐和碳化硅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材料的混合物的粉状料(或者浆料)形成吸液体200的胚料,然后将加热件100至少部分埋入该到预胚料中,通过加热烧结,从而可以形成将加热件100部分包埋的吸液体200,且使得加热件100与吸液体200紧密结合。
79.吸液体200的形状尺寸不限,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80.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吸液体200包括底壁210和连接于底壁210一侧的侧壁,加热件100可以嵌设与该吸液体200中,且加热件100的第一嵌入部1101可以对应于侧壁设置,从而可以通过第一嵌入部1101对靠近该侧壁一侧的雾化液进行预热。
81.其中,该侧壁可以环形侧壁220,环形侧壁220可以连接于底壁210的一侧且与底壁
210围设形成储液槽211。第一嵌入部1101则可以穿过底壁210且部分插设置该环形侧壁220内。
82.其中,雾化面201则可以设置在底壁210的外表面上,且加热件100的第一嵌入部1101和第二嵌入部1201则可以的自雾化面一侧插设于吸液体200内。具体而言,加热件100的多个第一线性单元111和电极本体121均嵌设于底壁210内。第一嵌入部1101则可以穿过底壁210而部分插设到环形侧壁220内,第二嵌入部1201均容置于底壁210内。
83.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加热件100的第一嵌入部1101部分嵌入环形侧壁220内,从而可以对吸液面202一侧的雾化液进行预热,当雾化液粘度高时,可以对该雾化液进行预热,以提高其流动性,从而可以使得该雾化液能够较快速的自吸液面202进入吸液体200中,且可以提高吸液体200内的雾化液向雾化面201的传输速率,从而可以及时补充雾化面201一侧的雾化液,避免该雾化芯100出现干烧的问题。
84.其中,底壁210背离环形侧壁220一侧的外表面为吸液体200的雾化面201,雾化液则可以在雾化面201的位置被加热雾化。吸液体200的环形侧壁220远离底壁210的一面可以与雾化液相接触而构成吸液面202,使得雾化液可以自该吸液面进入吸液体200内,且可以自底壁210的雾化面201渗透出。当雾化液自雾化面201渗透出时,加热件100位于吸液体200外的部分则可以对渗透出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85.其中,储液槽211的开口设置在环形侧壁220背离底壁210的一侧,储液槽211的开口则可以供雾化液进入储液槽211内,因此,储液槽211的内壁也可以构成吸液体200的吸液面。通过开设储液槽211可以提高吸液面202的面积,从而可以在提高雾化液与吸液体200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便于雾化液渗透入吸液体200内。
86.请参阅图5

图7。图5是图2所示雾化芯另一视角中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雾化芯在a

a’截面的剖视图;图7是图5所示雾化芯在b

b’截面的剖视图。
87.环形侧壁220的外轮廓可以大致呈矩形,加热件100相对两侧的第一嵌入部1101则可以分别插设到环形侧壁220的相对的两个长边对应的部分侧壁内。其中,第一嵌入部1101可埋设于环形侧壁220的相对的两个长边对应的部分侧壁内。
88.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加热件100埋设于吸液体200内,可以使得加热件100与吸液体200紧密贴合,从而可以提高加热件100热量传导的均匀性;同时通过将加热件100埋设于吸液体200内,在雾化液自吸液面向雾化面渗透出的过程中,加热件100还可以对吸液体200内的雾化液进行预热,进而可以使得雾化液的温度均匀提升,从而可以提高对雾化液的雾化效果。其中,通过将发热件110的第一嵌入部1101插设至环形侧壁220内,从而还可以对储液槽211中的待雾化液进行预热,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对雾化液的雾化效果。
89.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通过将加热件100设置成立体结构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对雾化液的雾化效果。
90.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加热件100埋设于吸液体200内。具体来讲,多个第一线性单元111和电极本体121暴露的表面与底壁210的外表面可以相平齐。
91.或者,请参阅图8,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加热件100还可以部分超出底壁210的外表面设置。
92.本实施例中,在底壁210的内表面还设有凸起部212,凸起部212可以与环形侧壁220相连接。其中,凸起部212可以平行于环形侧壁220的短边设置,且凸起部212的相对两侧
可以分别与环形侧壁220的相对的两个长边对应的部分侧壁连接。通过设置凸起部212,可以使凸起部212浸入储液槽211中的待雾化液内。凸起部212可以将环形侧壁220和/或底壁210的热量更快且更均匀地传导至储液槽211中的待雾化液,对储液槽211中的待雾化液进行预热,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对雾化液的雾化效果。
93.其中,可选地,凸起部212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且相邻的两个凸起部212间隔设置可以形成v型凹槽或者弧形凹槽。
94.请进一步的参阅图1和图2。
95.本实施例中,加热件100的两个电极本体121可以分别构成发热件110的正负极,通过将两个电极本体121与外部的电源正负极电连接,从而可以对发热体210进行供电,从而使得发热体210进行发热。
96.其中,在第二嵌入部1201上还可以设置通槽1202,当第二嵌入部1201埋设到吸液体200的胚料中时,形成吸液体200的粉状料或者浆料则可以进入该通槽1202中,当完成对吸液体200的胚料的烧结固定后,可以进一步提高加热件100与吸液体200的结合稳定性。
97.进一步的,请进一步参阅图6,本实施例中,底壁210的厚度尺寸为l1为0.5

4mm;环形侧壁220的高度l2为0.5

4mm,环形侧壁220的壁厚为大于0.8mm;
98.进一步的,本技术还提供的一种雾化器。请参阅图9

图11。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雾化器的剖视图;图11是图9所示雾化器在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99.雾化器30包括雾化套筒310、安装座320以及雾化芯20。
100.其中,雾化套筒310具有储液腔312,雾化套筒310内部设置有通气管314,储液腔312用于储存雾化液,通气管314用于将烟雾导向用户嘴部。
101.安装座320具有第一调压通道322、进液腔321和烟雾出口323,第一调压通道322迂回设置于进液腔321的周侧,安装座320嵌入雾化套筒310内,且第一调压通道322和进液腔321均与储液腔312连通,进液腔321将雾化液导向雾化芯20,以便于雾化芯20将雾化液雾化形成烟雾,通气管314与烟雾出口323连接,以将烟雾经烟雾出口323导向用户口腔。
102.雾化芯20连接于安装座320背离储液腔312的一端并封挡进液腔321,从而由雾化套筒310、安装座320和雾化芯20形成储液空间,该储液空间存储雾化液后,雾化液液封第一调压通道322。
103.当外界气压变化或抽吸导致储液腔312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失去平衡时,例如储液腔312内的气压过大时,可能导致雾化液从安装座320与雾化套筒310的内壁之间漏液,或者导致雾化液自雾化芯20漏液,或者导致雾化液自雾化芯20与安装座320之间的连接处漏液。或者,储液腔312内的气压过低时,由于储液腔312内外压差的影响,可能导致雾化液下液不畅,则雾化芯20由于供液不足在运行时易造成焦味,给用户带来不好的抽吸体验。
104.进一步的,本技术还提供的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05.电子雾化装置40包括雾化器30和本体组件410,雾化器30可以用于存储雾化液并雾化雾化液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烟雾,雾化器30可以安装在本体组件410上,本体组件410内设置有电源组件,当雾化器30安装到本体组件410上时,本体组件410内电源组件的正负极可以分别与两个电极本体121电连接,从而可以形成供电电路,以向发热件110供电。
106.综上所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加热件埋设于吸液体内,可以使得加热件与吸液体紧密贴合,从而可以提高加热件热量传导的均匀性;同时通过将加热件埋设于吸液体内,在雾化液自主体部远离底壁的的一侧进入吸液体内且自底壁的外表面渗透出的过程中,加热件还可以对吸液体内的雾化液进行预热,进而可以使得雾化液的温度均匀提升,从而可以提高对雾化液的雾化效果。进一步的,通过将加热件的第一嵌入部嵌入环形侧壁内,从而可以对吸液面一侧的雾化液进行预热,当雾化液粘度高时,可以对该雾化液进行预热,以提高其流动性,从而可以使得该雾化液能够较快速的自吸液面进入吸液体中,且可以提高吸液体内的雾化液向雾化面的传输速率,从而可以及时补充雾化面一侧的雾化液,避免该雾化芯出现干烧的问题。
10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