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搅拌叶的制作方法

2021-11-24 19: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搅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搅拌叶。


背景技术:

2.搅拌叶表意即对物料进行搅拌、混配、调和、均质等,搅拌叶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设计结构及配置可标准化及人性化。
3.搅拌叶广泛应用于涂料、医药、建材、化工、颜料、树脂、食品、科研等行业。该设备可根据用户产品的工艺要求选用碳钢、不锈钢等材料制作,以及设置加热、冷却装置,以满足不同的工艺和生产需要。加热形式有夹套电加热、盘管加热,该设备结构设计合理、工艺先进、经久耐用,并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是理想的投资少、投产快、收益高的化工设备。
4.但是现有的搅拌叶结构复杂,设计愈发复杂,但实际搅拌效果并没有大的突破,且复杂的搅拌叶因为安装的难度较高,所以现有的搅拌叶大多采用套紧在搅拌轴上,这样搅拌叶在搅拌过程中容易松动,特别是在搅拌粘着性较高的物料时,一旦搅拌叶松动达不到搅拌的效果,物料容易沉淀或者粘住桶壁,甚至导致物料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搅拌叶,其结构简单,搅拌效果好、效率高且搅拌杆和搅拌框通过螺栓与搅拌轴连接,不易松动。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搅拌叶,包括搅拌轴、搅拌杆、搅拌框和搅拌环;所述搅拌杆中间设置有第一套环,所述第一套环套设在所述搅拌轴上,且所述第一套环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所述搅拌框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套环,所述第二套环套设在所述搅拌轴上,且所述第二套环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其中所述搅拌框与所述搅拌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搅拌环与所述搅拌框的顶部连接。
7.优选地,所述搅拌轴的直径为80~100mm。更优选地,所述搅拌轴的直径为90mm。
8.优选地,所述搅拌杆设置有两根,且两根所述搅拌杆平行设置。
9.优选地,其中一根所述搅拌杆设置于所述转轴的中间位置。
10.优选地,另一根所述搅拌杆到所述转轴一端的最短距离与两根所述搅拌杆之间的距离之比为(1~1.5):1。
11.优选地,两根所述搅拌杆之间的距离与另一根所述搅拌杆到所述搅拌框的底部的最短距离之比为(1~1.2):1。
12.优选地,所述搅拌框为u型结构,所述搅拌框的两侧边的距离为1050~1250mm。更优选地,所述搅拌框3的两侧边的距离为1250mm。
13.优选地,所述第二套环设置于所述搅拌框底部的中间位置,所述搅拌框关于所述搅拌轴对称。
14.优选地,所述搅拌环的直径等于所述搅拌框的两侧边的距离,且所述搅拌环水平
设置。
15.优选地,所述搅拌框两侧边的距离大于所述搅拌杆的长度。
1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的搅拌叶设置有搅拌杆和搅拌框,通过搅拌杆和搅拌框协同作用对物料进行搅拌,保证了物料的搅拌效果,并且搅拌杆和搅拌框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通过螺栓将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固定在搅拌轴上,大大保证了搅拌杆和搅拌框的稳固性,避免其在长期搅拌后松动,影响搅拌效果。此外,设置有搅拌环,通过搅拌环与搅拌框进行连接,即可以对物料进一步搅拌,也保证了搅拌框的稳固可靠性。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搅拌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的a处放大图。
20.附图标记:1、搅拌轴;2、搅拌杆;201、第一套环;3、搅拌框;301、第二套环;4、搅拌环;5、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4.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搅拌叶,包括搅拌轴1、搅拌杆2、搅拌框3和搅拌环4;所述搅拌杆2中间设置有第一套环201,所述第一套环201套设在所述搅拌轴1上,且所述第一套环201通过螺栓5固定在所述搅拌轴1上;所述搅拌框3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套环301,所述第二套环301套设在所述搅拌轴1上,且所述第二套环301通过螺栓5固定在所述搅拌轴1上;其中所述搅拌框3与所述搅拌杆2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搅拌环4与所述搅拌框3的顶部连接。
25.基于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搅拌叶在使用时,先将搅拌轴1与外部电机连接,开启电机进行慢速运作,电机带动搅拌轴1旋转,搅拌轴1带动搅拌杆2和搅拌框3旋转,搅拌框3带动搅拌环4旋转,从而实现对物料进行慢速搅拌,保证物料的流体循环,且迅速混合分散;当搅拌完毕后,关闭电机;其中搅拌轴1在带动搅拌杆2和搅拌框3旋转时,搅拌
杆2和搅拌框3面对物料的阻力,因为螺栓5的缘故,搅拌杆2与搅拌框3的不会与搅拌轴1相对滑动,大大提高了搅拌杆2和搅拌框3的稳固性。
2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搅拌轴1的直径为80~100mm。更优选地,所述搅拌轴1的直径为90mm。
2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搅拌杆2设置有两根,且两根所述搅拌杆2平行设置。具体的,设置两根搅拌杆2,且平行设置,可以保证搅拌效果,且进一步确认搅拌框3的稳固性。
28.作为优选方案,其中一根所述搅拌杆2设置于所述转轴的中间位置。具体的,其中一根所述搅拌杆2设置于所述转轴中间位置保证对中间位置的物料进行搅拌。
29.作为优选方案,另一根所述搅拌杆2到所述转轴一端的最短距离与两根所述搅拌杆2之间的距离之比为(1~1.5):1。具体的,这样设置可以保证对物料进行充分搅拌的前提下,又保证搅拌轴1的受力均匀,避免搅拌轴1长期受力不均导致其变形。
30.作为优选方案,两根所述搅拌杆2之间的距离与另一根所述搅拌杆2到所述搅拌框3的底部的最短距离之比为(1~1.2):1。具体的,具体的,这样设置可以保证物料的均匀搅拌,且避免搅拌轴1受力过于集中而导致搅拌轴1变形。
3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搅拌框3为u型结构,所述搅拌框3的两侧边的距离为1050~1250mm。更优选地,所述搅拌框3的两侧边的距离为1250mm。
3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套环301设置于所述搅拌框3底部的中间位置,所述搅拌框3关于所述搅拌轴1对称。具体的,搅拌框3对称设置,可以保证搅拌框3的受力均匀,且保证物料的搅拌均匀。
3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搅拌环4的直径等于所述搅拌框3的两侧边的距离,且所述搅拌环4水平设置。具体的,水平设置的搅拌环4可以减少受到的阻力,减少对搅拌框3的负担。
3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搅拌框3两侧边的距离大于所述搅拌杆2的长度。具体的,同一竖直平面上,搅拌框3包围住搅拌杆2,这样使得物料的循环更加流畅,增强搅拌效果。
35.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为:使用时,先将搅拌轴1与外部电机连接,开启电机进行慢速运作,电机带动搅拌轴1旋转,搅拌轴1带动搅拌杆2、搅拌框3旋转,搅拌框3带动搅拌环4旋转,从而实现对物料进行慢速搅拌,保证物料的流体循环,且迅速混合分散;当搅拌完毕后,关闭电机;其中搅拌轴1在带动搅拌杆2和搅拌框3旋转时,搅拌杆2和搅拌框3面对物料的阻力,因为螺栓5的缘故,搅拌杆2与搅拌框3的不会与搅拌轴1相对滑动,大大提高了搅拌杆2和搅拌框3的稳固性。
36.综上,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搅拌叶,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搅拌叶设置有搅拌杆2和搅拌框3,通过搅拌杆2和搅拌框3协同作用对物料进行搅拌,保证了物料的搅拌效果,并且搅拌杆2和搅拌框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套环201和第二套环301,通过螺栓5将第一套环201和第二套环301固定在搅拌轴1上,大大保证了搅拌杆2和搅拌框3的稳固性,避免其在长期搅拌后松动,影响搅拌效果。此外,设置有搅拌环4,通过搅拌环4与搅拌框3进行连接,即可以对物料进一步搅拌,也保证了搅拌框3的稳固可靠性。
3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