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喂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20: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袜机上的喂纱装置。


背景技术:

2.袜机是一种采用钩针织出成形袜片的针织设备,通过梭子将丝线输送至钩针进行编织。
3.目前的一些喂纱装置的工作方式均是采用气缸来驱动铰接的梭子转动,使的梭子具有进线孔的一端向外伸出,从而便于与勾针相配合,二者之间的配合是梭子以转动的方式嵌入到勾针的针孔内,然而由于梭子转动后的伸出距离太小,以至于容易出现挡针的现象,长时间后容易导致勾针以及梭子磨损,大大降低了使用寿命。例如公开号为cn101994207b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为此有必要对喂纱梭子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不易挡针的喂纱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喂纱装置,包括导纱座以及设置于导纱座上的梭子和动力组件,所述梭子有多个且并排设置,所述动力组件用于驱动单个梭子向下转动或复位,或两个及以上的梭子同时向下转动或复位,其特征在于:所述梭子初始阶段,其具有进线孔的一端倾朝上设置,所述动力组件驱动所述梭子的运动状态为,梭子具有进线孔的一端朝下转动至最低点后,继续前移一段距离,或复位。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针问题,实质上是被梭子的行径轨迹影响所致的,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喂纱装置,通过动力组件驱动梭子转动至最低点后,再驱动其前移一段距离,通过该前移的距离,即以水平方向插入的方式与勾针配合,从而大大减少了撞针的可能性,有效的提高了勾针和梭子的使用寿命。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纱座包括左右分布的两块侧板,多个所述梭子均设置于两侧板之间,所述梭子呈w形状,分为一端的限位部分、中间的连接部分以及另一端的进线部分,所述限位部分的侧面下方有贯穿其两侧端的限位槽孔,两所述侧板之间连接有第一限位导柱、第二限位导柱以及第三限位导柱,所述第一限位导柱穿过各所述梭子上的限位槽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导柱的外壁抵触或抵紧于各梭子上的限位部分和连接部分的上连接处设置,所述第三限位导柱的外壁抵触或抵紧于各梭子上的限位部分的后侧面设置,所述限位槽孔与所述第一限位导柱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所述第二限位导柱、第三限位导柱距导纱座底部的距离均大于第一限位导柱距导纱座的距离;向梭子的进线部分一端推动限位部分,所述梭子以第一限位导柱为旋转点转动一定角度后,在限位槽孔与第一限位导柱之间的间距的导向下,使梭子前移一段距离。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统的梭子都是铰接于导纱座上的,为能够改变其行径路径,对此本实用新型将梭子设置呈w形状,并且通过第一限位导柱、第二限位导柱以及第
三限位导柱对梭子进行限位,其中由于第一限位导柱在嵌入梭子上的限位槽孔内后,第一限位导柱与限位槽孔之间具有一定间距,因此使得梭子的行径路径为转动

前移成为可能,在动力组件的作用下,梭子先以第一限位导柱为转轴转动,此过程中,第二限位导柱在梭子的限位部分的表面滚动,第三限位导柱从限位部分上脱离,在转动至最低点后,第一限位导柱在限位槽孔内移动,在第一限位导柱移动至限位槽孔的另一端停止;需要复位时,通过动力组件反向运动即可。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部分与所述连接部分的上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凹弧面,在梭子前移至最端处时,第二限位导柱抵触或抵紧于限位部分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凹弧面,所述限位部分的第一凹弧面与第二凹弧面之间还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弧形导向面;在梭子转动时,所述第二限位导柱脱离第一凹弧面后,在弧形导向面上滑动;在梭子前移时,所述第二限位导柱从弧形导向面的端部滑动至第二凹弧面。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能够使得第二限位导柱在梭子的限位部分上顺滑流畅的滑动,为此设置有第一凹弧面、第二凹弧面以及弧形导向面,在初始阶段,第二限位导柱适配在第一凹弧面上,在运动时,第二限位导柱先在弧形导向面上滑动,随后滑动至第二凹弧面上,从而降低第二限位导柱与梭子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梭子的使用寿命。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梭子的进线部分上具有前进线孔和后进线孔,所述喂纱装置还包括挡线组件,用于提高穿过前进线孔的纱线的高度;
12.所述挡线组件包括限位座体、限位挡杆、扭簧、传动块以及传动片,所述限位座体设置于所述导纱座的前侧,所述限位挡杆为l形结构,并分为限位杆部和连接杆部,所述限位杆部横向设置于所述梭子的进线部分的下方,用于将穿过前进线孔的纱线张紧,所述连接杆部穿过所述限位座体,并与限位座体转动连接设置;
13.一个或多个所述梭子在向下转动的同时,在接触限位杆部后,以连接杆部为转轴,推动所述限位杆部向下转动,所述扭簧设置于所述连接杆部的伸出端上,所述梭子的端部在限位杆部上滑动并脱离限位杆部后,所述扭簧用于驱动所述连接杆部复位;所述传动块设置于所述连接杆部的伸出端上,所述传动片铰接于所述导纱座上,其一端紧靠于所述传动块的上端面上,所述传动片由所述动力组件控制向下转动或复位;
14.在所述传动片向下转动时,推动所述传动块和连接杆部同时转动,使所述限位杆部向下转动,使向下转动并前移的梭子在复位时,不被所述限位杆部所阻挡。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避免进入前进线孔和后进线孔的两束纱线发生干扰,对此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挡线组件,以用于提高穿过前进线孔的纱线的高度;
16.由于梭子推动限位杆部向下转动时,会发生较大的外音,而且二者摩擦较为严重,对此采用动力组件来控制挡线组件的运行,其工作方式为,
17.通过动力组件先驱动传动片转动,使得传动块带动连接杆部和限位杆部向下转动,随后动力组件驱动其中一个或多个梭子转动并前移,接着由动力组件控制连接杆部、限位杆部复位,在限位杆部复位的过程中,会将进入前进线孔上的纱线向外拔高,从而避免发生干扰。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力组件包括
19.气缸组,设置于两所述侧板的后侧,并位于梭子的后侧,所述气缸组具有与所述梭子和传动片总数一致的活塞杆,其中一活塞杆的伸出端与所述传动片的后侧上端相对应,
其余各活塞杆的伸出端分别与各梭子上的限位部分的后侧上端一一对应,通过控制各活塞杆的伸出,以推动相应的梭子或传动片移动;
20.以及弹簧组,所述弹簧组具有与所述梭子和传动片总数一致的拉簧,两所述侧板之间还设置有位于其后侧下方的拉杆,各所述拉簧一端连接于拉杆上,其中一个拉簧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片的后侧下端相连,其余拉簧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各梭子的限位部分的后侧下端,在气缸组上的活塞杆回缩后,用于将相对应的梭子或传动片回拉复位。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能够对各梭子、传动片进行控制,对此本实用新型采用气动的方式进行驱动,并通过拉簧的拉力来进行复位;即由气缸组驱动梭子翻转,在达到水平位置后,前移,使得梭子进线部分嵌入到勾针的针孔内,复位时,气缸组回缩,同时拉簧拉动梭子,使其进线部分从勾针的针孔内脱出,随后进行翻转,非常方便且实用。
2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纱座上还设置有穿线挡板,所述穿线挡板位于所述梭子进线部分的斜上方。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穿线挡板,以便于对各束纱线进行约束,避免发生干涉。
2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5.1、挡针问题,实质上是被梭子的行径轨迹影响所致的,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喂纱装置,通过动力组件驱动梭子转动至最低点后,再驱动其前移一段距离,通过该前移的距离,即以水平方向插入的方式与勾针配合,从而大大减少了撞针的可能性,有效的提高了勾针和梭子的使用寿命。
26.2、为避免进入前进线孔和后进线孔的两束纱线发生干扰,对此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挡线组件,以用于提高穿过前进线孔的纱线的高度。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梭子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32.图6是图4中b处的放大图;
33.图中附图标记为:
34.1、导纱座;11、侧板;12、第一限位导柱;13、第二限位导柱;14、第三限位导柱;15、第四限位导柱;16、限位组件;161、第一限位轴;162、第二限位轴;163、限位块;164、限位螺栓;17、盖板;2、梭子;21、限位部分;22、连接部分;23、进线部分;24、限位槽孔;25、第一凹弧面;26、第二凹弧面;27、弧形导向面;28、前进线孔;29、后进线孔;3、动力组件;31、气缸组;32、弹簧组;321、拉簧;322、拉杆;4、挡线组件;41、限位座体;42、限位挡杆;421、限位杆部;422、连接杆部;43、扭簧;44、传动块;45、传动片;5、穿线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38.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9.一种喂纱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导纱座1以及设置于导纱座1上的梭子2和动力组件3,梭子2有多个且并排设置,动力组件3用于驱动单个梭子2向下转动或复位,或两个及以上的梭子2同时向下转动或复位,其中,梭子2初始阶段,其具有进线孔的一端倾朝上设置,动力组件3驱动梭子2的运动状态为,梭子2具有进线孔的一端朝下转动至最低点后,继续前移一段距离,或复位。
40.挡针问题,实质上是被梭子2的行径轨迹影响所致的,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喂纱装置,通过动力组件3驱动梭子2转动至最低点后,再驱动其前移一段距离,通过该前移的距离,即以水平方向插入的方式与勾针配合,从而大大减少了撞针的可能性,有效的提高了勾针和梭子2的使用寿命。
4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导纱座1包括左右分布的两块侧板11,多个梭子2均设置于两侧板11之间,梭子2呈w形状,分为一端的限位部分21、中间的连接部分22以及另一端的进线部分23,限位部分21的侧面下方有贯穿其两侧端的限位槽孔24,两侧板11之间连接有第一限位导柱12、第二限位导柱13以及第三限位导柱14,第一限位导柱12穿过各梭子2上的限位槽孔24设置,第二限位导柱13的外壁抵触或抵紧于各梭子2上的限位部分21和连接部分22的上连接处设置,第三限位导柱14的外壁抵触或抵紧于各梭子2上的限位部分21的后侧面设置,限位槽孔24与第一限位导柱12之间具有一定间距,第二限位导柱13、第三限位导柱14距导纱座1底部的距离均大于第一限位导柱12距导纱座1的距离;向梭子2的进线部分23一端推动限位部分21,梭子2以第一限位导柱12为旋转点转动一定角度后,在限位槽孔24与第一限位导柱12之间的间距的导向下,使梭子2前移一段距离。
42.传统的梭子2都是铰接于导纱座1上的,为能够改变其行径路径,对此本实用新型
将梭子2设置呈w形状,并且通过第一限位导柱12、第二限位导柱13以及第三限位导柱14对梭子2进行限位,其中由于第一限位导柱12在嵌入梭子2上的限位槽孔24内后,第一限位导柱12与限位槽孔24之间具有一定间距,因此使得梭子2的行径路径为转动

前移成为可能,在动力组件3的作用下,梭子2先以第一限位导柱12为转轴转动,此过程中,第二限位导柱13在梭子2的限位部分21的表面滚动,第三限位导柱14从限位部分21上脱离,在转动至最低点后,第一限位导柱12在限位槽孔24内移动,在第一限位导柱12移动至限位槽孔24的另一端停止;需要复位时,通过动力组件3反向运动即可。
43.本实用新型的限位部分21与连接部分22的上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凹弧面25,在梭子2前移至最端处时,第二限位导柱13抵触或抵紧于限位部分21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凹弧面26,限位部分21的第一凹弧面25与第二凹弧面26之间还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弧形导向面27;在梭子2转动时,第二限位导柱13脱离第一凹弧面25后,在弧形导向面27上滑动;在梭子2前移时,第二限位导柱13从弧形导向面27的端部滑动至第二凹弧面26。
44.如图2和图3所示,为能够使得第二限位导柱13在梭子2的限位部分21上顺滑流畅的滑动,为此设置有第一凹弧面25、第二凹弧面26以及弧形导向面27,在初始阶段,第二限位导柱13适配在第一凹弧面25上,在运动时,第二限位导柱13先在弧形导向面27上滑动,随后滑动至第二凹弧面26上,从而降低第二限位导柱13与梭子2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梭子2的使用寿命。
45.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梭子2的进线部分23上具有前进线孔28和后进线孔29,喂纱装置还包括挡线组件4,用于提高穿过前进线孔28的纱线的高度;
46.挡线组件4包括限位座体41、限位挡杆42、扭簧43、传动块44以及传动片45,限位座体41设置于导纱座1的前侧,限位挡杆42为l形结构,并分为限位杆部421和连接杆部422,限位杆部421横向设置于梭子2的进线部分23的下方,用于将穿过前进线孔28的纱线张紧,连接杆部422穿过限位座体41,并与限位座体41转动连接设置;
47.一个或多个梭子2在向下转动的同时,在接触限位杆部421后,以连接杆部422为转轴,推动限位杆部421向下转动,扭簧43设置于连接杆部422的伸出端上,梭子2的端部在限位杆部421上滑动并脱离限位杆部421后,扭簧43用于驱动连接杆部422复位;传动块44设置于连接杆部422的伸出端上,传动片45铰接于导纱座1上,其一端紧靠于传动块44的上端面上,传动片45由动力组件3控制向下转动或复位;
48.在传动片45向下转动时,推动传动块44和连接杆部422同时转动,使限位杆部421向下转动,使向下转动并前移的梭子2在复位时,不被限位杆部421所阻挡。
49.为避免进入前进线孔28和后进线孔29的两束纱线发生干扰,对此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挡线组件4,以用于提高穿过前进线孔28的纱线的高度;
50.由于梭子2推动限位杆部421向下转动时,会发生较大的外音,而且二者摩擦较为严重,对此采用动力组件3来控制挡线组件4的运行,其工作方式为,
51.通过动力组件3先驱动传动片45转动,使得传动块44带动连接杆部422和限位杆部421向下转动, 随后动力组件3驱动其中一个或多个梭子2转动并前移,接着由动力组件3控制连接杆部422、限位杆部421复位,在限位杆部421复位的过程中,会将进入前进线孔28上的纱线向外拔高,从而避免发生干扰。
52.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组件3包括
53.气缸组31,设置于两侧板11的后侧,并位于梭子2的后侧,气缸组31具有与梭子2和传动片45总数一致的活塞杆,其中一活塞杆的伸出端与传动片45的后侧上端相对应,其余各活塞杆的伸出端分别与各梭子2上的限位部分21的后侧上端一一对应,通过控制各活塞杆的伸出,以推动相应的梭子2或传动片45移动;
54.以及弹簧组32,弹簧组32具有与梭子2和传动片45总数一致的拉簧321,两侧板11之间还设置有位于其后侧下方的拉杆322,各拉簧321一端连接于拉杆322上,其中一个拉簧321的另一端与传动片45的后侧下端相连,其余拉簧32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各梭子2的限位部分21的后侧下端,在气缸组31上的活塞杆回缩后,用于将相对应的梭子2或传动片45回拉复位。
55.为能够对各梭子2、传动片45进行控制对此本实用新型采用气动的方式进行驱动,并通过拉簧321的拉力来进行复位;即由气缸组31驱动梭子2翻转,在达到水平位置后,前移,使得梭子2进线部分23嵌入到勾针的针孔内,复位时,气缸组31回缩,同时拉簧321拉动梭子2,使其进线部分23从勾针的针孔内脱出,随后进行翻转,非常方便且实用。
56.由于梭子2复位是由拉簧321的拉力控制,因此只由第二限位导柱13和第三限位导柱14对梭子2进行限位不稳定,为此,如图2、图4和图6所示,在两侧板11之间还设置有第四限位导柱15,第四限位导柱15位于梭子2的上方,在梭子2复位后,梭子2上的连接部分22抵紧于第四限位导柱15。
57.关于梭子2向下转动至最低点的位置,实则为其进线部分23由向上倾斜状态转动至水平状态,为实现精准控制,为此设置有限位组件16,如图2、图4和图6所示,限位组件16包括第一限位轴161、第二限位轴162、限位块163以及可调节的限位螺栓164;对于梭子2数量一般可设置为五个,限位组件16也可对传动片45进行控制,因此限位块163可设置为六块,第一限位轴161和第二限位轴162均设置在两侧板11上,且二者均位于梭子2的上方,限位块163一端开设有通孔,通过该通孔与第一限位轴161转动连接,第二限位轴162位于限位块163下方,限位块163的下端面为倾斜面,在重力作用下平稳后,第二限位轴162对限位块163的底部进行支撑,其中一限位块163与传动片45相对,其余的与各梭子2上的限位部分21相对,在两侧板11的上端设置有盖板17,限位螺栓164有六个,以螺纹的连接方式设置在盖板17上,其下端在穿过盖板17后分别对向各限位块163的上端面,在限位块163沿远离第二限位轴162方向转动一定角度后,限位块163的上端面抵紧于限位螺栓164的底部,用于限制限位块163继续转动;在梭子2转动并前移过程中,其限位部分21逐渐向限位块163靠近,并推动限位块163沿着第二限位轴162转动,在限位块163的上端面抵紧于相对应的限位螺栓164后,即表明梭子2转动至最低点。
58.优化的,如图1所示,在导纱座1上还设置有穿线挡板5,穿线挡板5位于梭子2进线部分23的斜上方。通过设置穿线挡板5,以便于对各束纱线进行约束,避免发生干涉。
5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