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组件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12: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组件及系统。


背景技术:

2.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较高的能量转化效率一直是太阳能电池工业追求的目标。对于目前常规太阳能电池,其发射极接触电极和基极接触电极分别位于电池片的正反两面。电池的正面为受光面,正面金属发射极接触电极的覆盖必将导致一部分入射的太阳光被金属电极所反射遮挡,造成一部分光学损失。普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正面金属电极的覆盖面积在7%左右,减少金属电极的正面覆盖可以直接提高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发射极和基极接触电极均放置在电池背面(非受光面)的电池,该电池的受光面无任何金属电极遮挡,从而有效增加了电池片的短路电流,同时背面可以容许较宽的金属栅线来降低串联电阻从而提高填充因子;并且这种正面无遮挡的电池不仅转换效率高,而且看上去更美观,同时,全背电极的组件更易于装配。
3.现有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接成电池串后经其他工序制作成电池组件,然而在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接成电池串的过程中,由于发射极和基极接触电极的根数较多、线宽较窄,使得相邻电池片之间的对准焊接非常困难,其中发射极与基极接触电极在对准焊接的过程中相连接时,则会导致电池片的电流,因此其焊接时需要精确对位,且工艺要求也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旨在解决现有电池串制作时需要精准对位及工艺复杂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包括:
6.至少两个电池片,各个所述电池片均包括交替布置的正极区域和负极区域;
7.覆盖在所述电池片其中一侧的各个正极区域及其中另一侧的各个负极区域的绝缘层;及
8.连接相邻两电池片的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与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所述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和负极区域电连接。
9.更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片中与所述第一汇流条电连接的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上设有焊点。
10.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汇流条与电池片中的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的连接部位设有导电胶或锡膏。
11.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汇流条上设有导电胶或锡膏。
12.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汇流条包括主体部、及由所述主体部延伸出的与所述正极
区域及负极区域连接的各个延伸部。
13.更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上设有反射结构。
14.更进一步的,所述反射结构为粗糙纹理结构、或在所述主体部上涂布的反光层或贴合的反光膜。
15.更进一步的,所述反光膜为铝膜。
16.更进一步的,所述反射结构位于相邻两电池片之间的空隙区域。
17.更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层为绝缘胶。
18.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汇流条为压敏导电胶带或焊带。
19.更进一步的,所述电池串还包括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的端部处的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与位于端部的电池片中未覆盖所述绝缘层的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电连接。
20.更进一步的,所述焊点数量为2

20个。
21.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包括如上述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
22.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系统,所述光伏系统包括如上述所述的电池组件。
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通过在电池片上对不需进行电连接的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采用绝缘层进行覆盖,同时通过采用第一汇流条可直接与电池片上所有的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连接,而由于绝缘层的设置使得不需电连接的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通过绝缘层而与第一汇流条实现绝缘,而需要电连接的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与第一汇流条直接电连接,使得降低了串制作时需要精准对位的要求以及简化了工艺,解决了现有电池串制作时需要精准对位及工艺复杂的问题。同时通过在第一汇流条上设置反射结构,使得光可反射回所制作好的电池组件上的玻璃中,然后再经玻璃反射至所相邻电池片上,使得相邻电池片可对照射至第一汇流条上的光进行吸收,从而可增加照射至电池组件上的光的二次反射利用使得提升功率。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中与第一汇流条相关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池片上对不需进行电连接的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采用绝缘层进行覆盖,同时通过采用第一汇流条可直接与电池片上所有的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连接,而由于绝缘层的设置使得不需电连接的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通过绝缘层而与第一汇流条实现绝缘,而需要电连接的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与第一汇流条直接电连接,使得降低了串制作时需要精准对位的要求以及简化了工艺,解决了现有电池串制作时需要精准对位及工艺复杂的问题。同时通过在第一汇流条上设置反射结构,使得光可反射回所制作好的电池组件上的玻璃中,然后再经玻璃反射至所相邻电池片上,使得相邻电池片可对照射至第一汇流条上的光进行吸收,从而可增加照射至电池组件上的光的二次反射利用使得提升功率。
34.实施例一
35.请参阅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部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包括:
36.至少两个电池片,各个电池片均包括交替布置的正极区域11和负极区域12;
37.覆盖在电池片其中一侧的各个正极区域11及其中另一侧的各个负极区域12的绝缘层13;及
38.连接相邻两电池片的第一汇流条14,第一汇流条14与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13的各个正极区域11和负极区域12电连接。
39.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为至少两个电池片(即背接触太阳能电池)通过设置于每两电池片之间的各个第一汇流条14串接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个电池串,其电池串可包括串接的两个电池片,三个电池片或其他个数的电池片,参照图1、图3、图4、及图5所示,其示出的为两个电池片串接组成的电池串,此时设置一个第一汇流条14连接相邻两电池片即可;参照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其示出的为三个电池片串接组成的电池串,此时需设置两个第一汇流条14使得其各自分别连接其所相邻的两电池片。可以理解的,其电池串还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串接其他个数的电池片,在此附图并未全部示出,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布置。其中位于电池串两个端部的电池片定义为端部电池片,而在电池串为串接的多个电池片时,其串接在两个端部电池片之间的电池片定义为内部电池片。
40.其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示例,该电池片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正面钝化及减反射层、硅衬底、背面隧穿层、间隔设置的n型掺杂区和p型掺杂区、背面钝化层及电池电极;其中n型掺杂区和p型掺杂区交替设置在背面隧穿层的下表面;电池电极包括正极细栅线和负极细栅线,且其正极细栅线与p型掺杂区之间进行电连接而构成正极区域11,负极细
栅线与n型掺杂区之间进行电连接而构成负极区域12。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其电池片的结构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在此不做限定。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类型结构的电池片中其均设置为在p型掺杂区设有正极细栅线形成正极区域11,在n型掺杂区设有负极细栅线形成负极区域12,且其正极区域11及负极区域12均设置在电池片的背面。其中,在印刷正极细栅线和负极细栅线时,其可布置延伸至电池片的端部,也可布置正极细栅线和负极细栅线的末端与电池片的端部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41.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其为电池串背面视图,其包括交替布置的多个正极区域11和负极区域12。其各个正极区域11和负极区域12均基本平行于电池片的边缘且交替设置,其各个电池片均实质上为矩形,其中实质上为矩形的电池片可以是,例如正方形,也可以是另一种长方形,且可有标准拐角、切割的拐角或修圆的拐角,其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同时其正极区域11和负极区域12的数量根据实际的电池片大小、正极细栅线与负极细栅线的宽度及距离进行确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42.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其每个电池片的其中一侧的各个正极区域11上均覆盖有绝缘层13,且其中另一侧的各个负极区域12上均覆盖有绝缘层13。其具体例如在各个电池片中左侧处的各个正极区域11上涂覆有绝缘层13时,则相应的各个电池片中右侧处的各个负极区域12上也相应涂覆有绝缘层13。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绝缘层13可以为绝缘胶,也可以是一种不导电的胶带或绝缘膜,还可以是其他适当的不导电屏蔽罩或盖;同时其绝缘层13可包含聚丙烯或聚乙烯或聚酰亚胺等材料,且还可包含一种丙烯酸类黏结层。同时,该绝缘层13的形状可为圆形、方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其用于实现所覆盖的正极区域11或负极区域12与外部之间实现绝缘即可,其形状及材料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对绝缘层13的材料及形状做具体限定。其中优选的绝缘层13可由所需覆盖的正极区域11或负极区域12的末端为中心向外进行扩散设置,且绝缘层13可由正极区域11末端涂覆延伸至电池片的端部。此时其电池片一侧的其中一区域(正极区域11或负极区域12)覆盖有绝缘层13,另一区域不覆盖绝缘层13,而使得不覆盖绝缘层13的区域可与外部之间电连接,覆盖绝缘层13的区域与外部之间相绝缘。
43.其中,需要指出的是,为实现各个电池片之间的串接,其具体为从一电池片的其中一极性通过第一汇流条14连接至下一相邻电池片的另一极性,使得形成各个电池片的互联,因此本实施例通过第一汇流条14进行各个电池片的串接时,其第一汇流条14与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13的各个正极区域11和负极区域12电连接,也即例如两个电池片均设置为在左侧处的各个正极区域11上覆盖绝缘层13以及在右侧处的各个负极区域12上覆盖绝缘层13时,此时位于左侧的端部电池片中右侧处由于绝缘层13的设置而使得各个负极区域12与第一汇流条14相绝缘,而未覆盖绝缘层13的各个正极区域11与第一汇流条14电连接;相应的,位于右侧的端部电池片中左侧处由于绝缘层13的设置而使得各个正极区域11与第一汇流条14相绝缘,而未覆盖绝缘层13的各个负极区域12与第一汇流条14电连接,使得其位于左侧的端部电池片的正极区域11通过第一汇流条14连接至相邻位于右侧的端部电池片的负极区域12。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第一汇流条14与相邻两电池片相连接时的连接范围不超出绝缘层13的覆盖范围,而使得第一汇流条14与覆盖绝缘层13的各个正极区域11或负极区域12相绝缘。此时其位于左侧的端部电池片的负极区域12处的电流由其电池片内
部流至相邻的正极区域11,其正极区域11与第一汇流条14电连接,此时通过第一汇流条14将位于左侧的端部电池片的正极区域11处的电流流至位于右侧的端部电池片的负极区域12,并经位于右侧的端部电池片内部流至相邻的正极区域11,使得最终形成电池片的串接。可以理解的,当电池片为3个或其他个数时,其各个电池片也相应的通过其各个第一汇流条14进行电连接,使得各个第一汇流条14分别连接所对应的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13的各个正极区域11和负极区域12,而各个第一汇流条14均左侧与各个正极区域11电连接,右侧与各个负极区域12电连接,因而实现各个电池片之间的串接,使得电流可依次通过第一汇流条14从一电池片中流向相邻下一电池片中,并最终导出电流。
44.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其各个电池片上未覆盖绝缘层13的各个正极区域11及负极区域12可直接与第一汇流条14电连接,此时第一汇流条14与电池片中的正极区域11及负极区域12的连接部位设有导电胶或锡膏15,其中可选的布置方式中,其中一种方式为直接在电池片上未覆盖绝缘层13的各个正极区域11及负极区域12上涂覆设有导电胶或锡膏15,此时第一汇流条14与电池片连接时可接触到导电胶或锡膏15,从而实现与所需连接的各个正极区域11及负极区域12更好的电连接及物理连接,但是此时由于需要依次在未覆盖绝缘层13的每个正极区域11及负极区域12上设置导电胶或锡膏15,使得布置的方式较为繁琐,同时还需要涂覆导电胶或锡膏15时具有足够的精准度以避免导电胶或锡膏15涂覆至相邻覆盖绝缘层13的正极区域11或负极区域12上而产生短路的问题。而如图6所示,其中另一种方式为在第一汇流条14上涂覆设有导电胶或锡膏15,也即导电胶或锡膏15设置在第一汇流条14上,此时控制第一汇流条14上设置的导电胶或锡膏15的范围不超出绝缘层13所覆盖的范围即可,因此在第一汇流条14上设置导电胶或锡膏15时,可以直接连续一体的布置在整个第一汇流条14的外围,此时第一汇流条14与电池片进行连接时,其第一汇流条14可通过导电胶或锡膏15与未覆盖绝缘层13的各个正极区域11或负极区域12更好进行电连接,而由于绝缘层13的设置,使得即使第一汇流条14上设置的导电胶或锡膏15覆盖在绝缘层13上也不会实现与绝缘层13所覆盖的负极区域12或正极区域11进行电连接,此时绝缘层13所覆盖的负极区域12或正极区域11上依次覆盖有绝缘层13、导电胶或锡膏15、及第一汇流条14,因此在第一汇流条14上涂覆设置导电胶或锡膏15的方式可实现便捷快速的工艺操作。
45.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其各个电池片上还设有与未覆盖绝缘层13的各个正极区域11或负极区域12连接的主栅或导线16,其具体例如,电池片其中一侧的各个正极区域11覆盖有绝缘层13时,则其中未覆盖绝缘层13的各个负极区域12可通过主栅或导线16连接,使得将各个负极区域12上的电流汇流至主栅或导线16上。此时相应的,其第一汇流条14与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13的各个正极区域11和负极区域12电连接的方式为主要通过与主栅或导线16连接,此时由于绝缘层13的作用而使得绝缘层13覆盖的各个正极区域11或负极区域12不会与第一汇流条14相连,相应的参照上述所述,其第一汇流条14与电池片中的正极区域11及负极区域12的连接部位设有导电胶或锡膏15,其具体可以为主栅或导线16上涂覆设置导电胶或锡膏15,或者还可以为直接在第一汇流条14上涂覆设置导电胶或锡膏15。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其在电池片制备时可将极性相同的各个正极区域11均设置偏移靠近一侧而各个负极区域12均设置偏移靠近另一侧,例如电池片中左侧的各个正极区域11上涂覆有绝缘层13,右侧
的各个负极区域12上涂覆有绝缘层13,此时则各个负极区域12均设置靠近左侧,而各个正极区域11设置靠近右侧。因此可以使得左侧的负极区域12可伸出于其涂覆有绝缘层13的正极区域11,因此其左侧的各个负极区域12通过主栅或导线16连接时不会接触到正极区域11,使得其正极区域11既通过覆盖绝缘层13而实现与外部绝缘,又通过位置偏移的设置而不会与主栅或导线16触碰。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其也可以各个正极区域11及负极区域12均规律的交替布置在电池片的背面,此时则需要先涂覆绝缘层13,然后再设置主栅或导线16。
46.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及图5所示,其各个电池片上还可在主栅或导线16上设置焊点17(焊盘),也即电池片与第一汇流条14电连接的正极区域11及负极区域12上设有焊点17,此时在主栅或导线16上设置多个焊点17,而使得通过焊点17可以更好的与第一汇流条14进行电连接以及物理连接。其中,其焊点17的数量为2

20个,也即其电池片上与第一汇流条14电连接的各个正极区域11或负极区域12并非全部设置有焊点17,其可以部分正极区域11或负极区域12上设置焊点17,而其余正极区域11或负极区域12则直接与主栅或导线16连接。此时相应的,其第一汇流条14与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13的各个正极区域11和负极区域12电连接的方式为分别通过各个焊点17以及主栅或导线16连接,此时由于绝缘层13的作用而使得绝缘层13覆盖的各个正极区域11或负极区域12不会与第一汇流条14相连,相应的参照上述所述,其第一汇流条14与电池片中的正极区域11及负极区域12的连接部位设有导电胶或锡膏15,其具体可以为焊点17上涂覆设置导电胶或锡膏15,或者还可以为直接在第一汇流条14上涂覆设置导电胶或锡膏15。
47.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14为压敏导电胶带或焊带,第一汇流条14包括主体部141、及由主体部141延伸出的与正极区域11及负极区域12连接的各个延伸部142,其中优选的,如图1所示,其各个延伸部142由主体部141延伸出而呈现指状或梳状,此时相应的,其各个焊点17进行交错设置,以使其中一电池片所需电连接的正极区域11上设置的焊点17与相邻电池片所需电连接的负极区域12上设置的焊点17相对应,以便于第一汇流条14与各个焊点17相对应连接。此时由于各个延伸部142仅与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13的各个正极区域11或负极区域12连接,而不会与相邻的覆盖绝缘层13的负极区域12或正极区域11连接,使得可以在绝缘层13的基础还可实现第一汇流条14与覆盖绝缘层13的负极区域12或正极区域11之间的物理不相连,避免绝缘层13未完全覆盖负极区域12或正极区域11而与第一汇流条14连接时所产生短路的问题。当然可选的,如图5所示,其各个延伸部也可延伸融合成一体,也即其第一汇流条14可以为主体部及由主体部两端延伸出的两个延伸部,其中延伸部与所对应的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11或负极区域12连接,此时通过绝缘层13的作用而使得绝缘层13覆盖的各个正极区域11或负极区域12不会与第一汇流条14相连。
48.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主体部141上设有反射结构143,且反射结构143位于相邻两电池片之间的空隙区域。具体的,由于在将各个电池片组成电池组件时,其相邻两电池片之间不会完全紧密的贴合在一起而存在一定的空隙区域,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主体部141上设置反射结构143,且反射结构143位于相邻两电池片之间的空隙区域,使得其第一汇流条14与相邻两电池片连接时,其主体部141两端的延伸部142与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13的各个正极区域11和负极区域12电连接,而主体部141
上的反射结构143容置于相邻两电池片之间的空隙区域中,使得其电池组件使用过程中,其光透过电池组件上的玻璃到达第一汇流条14时,由于通过设置的反射结构143,而使得光可反射回玻璃,然后再经玻璃反射至所相邻电池片上,使得相邻电池片可对照射至第一汇流条14上的光进行吸收,从而可增加照射至电池组件上的光的二次反射利用使得提升功率。
49.具体的,该反射结构143为粗糙纹理结构、或在主体部141上涂布的反光层或贴合的反光膜。其中该反光膜为铝膜、玻璃珠型反光膜或微棱镜型反光膜。其中该粗糙纹理结构包括但不限于机械抛光面、随机金字塔状、倒金字塔状、球冠状、v型槽状、及介于上述结构之间的结构。其反光层及反光膜为可实现反射效果的逆反射材料,其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50.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池串还包括位于太阳能电池串的端部处的第二汇流条18,第二汇流条18与位于端部的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13的正极区域11及负极区域12电连接。具体的,其第二汇流条18的数量为两个,其分别位于两个端部电池片的两端,其用于作为该整个电池串的两个电极,也即各个电池片中的各个正极区域11及负极区域12中所引导的电流经各个第一汇流条14串联汇流至端部的两个第二汇流条18中。其中其第二汇流条18可以通过导线与未覆盖绝缘层13的各个正极区域11或负极区域12电连接,当然也还可以与上述第一汇流条14所述的设置导电胶或锡膏15后直接与电池片连接,而使得形成第二汇流条18与位于端部的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13的正极区域11及负极区域12的电连接,其具体参照上述第一汇流条14与相邻电池片电连接所述,在此不予赘述。
5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电池片上对不需进行电连接的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采用绝缘层进行覆盖,同时通过采用第一汇流条可直接与电池片上所有的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连接,而由于绝缘层的设置使得不需电连接的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通过绝缘层而与第一汇流条实现绝缘,而需要电连接的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与第一汇流条直接电连接,使得降低了串制作时需要精准对位的要求以及简化了工艺,解决了现有电池串制作时需要精准对位及工艺复杂的问题。同时通过在第一汇流条上设置反射结构,使得光可反射回所制作好的电池组件上的玻璃中,然后再经玻璃反射至所相邻电池片上,使得相邻电池片可对照射至第一汇流条上的光进行吸收,从而可增加照射至电池组件上的光的二次反射利用使得提升功率。
52.实施例二
53.请参阅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该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具体的,该方法包括:
54.步骤s11,在电池片其中一侧的各个正极区域及其中另一侧的各个负极区域上分别设置绝缘层;
55.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其电池片的背面上所间隔设置有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其中正极区域包括p型掺杂区及设置在p型掺杂区上的正极细栅线,其负极区域包括n型掺杂区及设置在n型掺杂区上的负极细栅线。其中由于实现各个电池片之间的串接,需要将其中一电池片上的其中一极性与相邻电池片上的另一极性实现电连接,因此为避免连接过程中电池片上正极区域与负极区域相连而产生短路的问题,其主要通过在电池片上设置绝缘层,从而使得不需要电连接的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与外部相
绝缘,具体的,如其中一电池片的右侧中需要各个负极区域与外部进行电连接时,则其在电池片的右侧中的各个正极区域上均涂覆绝缘层,具体的,该绝缘层可以为聚丙烯或聚乙烯或聚酰亚胺等绝缘材料,其涂覆绝缘层的工艺可以通过印刷工艺完成,以确保涂覆的精度和质量。当然所涂覆的绝缘层的形状可为圆形、方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其用于实现所覆盖的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与外部之间实现绝缘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56.步骤s21,将第一汇流条与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连接;
57.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电池片其中一侧的各个正极区域及其中另一侧的各个负极区域上分别设置完绝缘层之后,其通过第一汇流条连接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以使得相邻两电池通过第一汇流条进行电连接而实现串接。
58.具体的,上述将第一汇流条与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连接的步骤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59.方式一、在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分别设置导电胶或锡膏;
60.通过导电胶或锡膏将第一汇流条与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连接。
61.方式二、在第一汇流条上设置导电胶或锡膏;
62.通过导电胶或锡膏将第一汇流条与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连接。
63.其中,在方式一中,其具体为在电池片上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上依次分别涂覆导电胶或锡膏,然后第一汇流条与相邻两电池片连接,此时通过热熔焊接、激光焊接、红外焊接或电磁焊接等加热焊接方式使得将导电胶或锡膏熔融后再固化而使得将第一汇流条与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进行电连接及物理连接。而在方式二中,其与所述方式一大抵相同,区别在于其直接在第一汇流条上设置导电胶或锡膏,此时控制第一汇流条上设置的导电胶或锡膏的范围不超出绝缘层所覆盖的范围即可。
64.其方式一中由于需要依次在未覆盖绝缘层的每个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上设置导电胶或锡膏,使得布置的方式较为繁琐,同时还需要涂覆导电胶或锡膏时具有足够的精准度以避免导电胶或锡膏涂覆至相邻覆盖绝缘层的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上而产生短路的问题。而方式二中仅需在第一汇流条上设置的导电胶或锡膏即可,使得工艺流程更加便捷快速。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采用方式二进行第一汇流条与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连接。
65.更进一步的,上述将第一汇流条与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连接的步骤还包括:
66.在电池片上设置与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连接的主栅或导线;
67.将第一汇流条与相邻两电池片中的主栅或导线连接。
68.其中,通过在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上设置可进行汇流的主栅或导线,使得可将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上的电流汇流至主栅或导线
上,然后通过第一汇流条与相邻两电池片中的主栅或导线连接,此时由于绝缘层的作用而使得绝缘层覆盖的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不会与第一汇流条相连,从而实现相邻电池片的串接。具体的,其连接方式可采用上述方式二所述进行实现。
69.更进一步的,上述将第一汇流条与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连接的步骤还包括:
70.在电池片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设置焊点;
71.将第一汇流条与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的焊点连接。
72.其中,各个电池片上还可在主栅或导线上设置焊点,此时第一汇流条与各个焊点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汇流条与相邻两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及负极区域连接。具体的,其连接方式可采用上述方式二所述进行实现。
73.步骤s31,将第二汇流条与位于端部处的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连接;
74.其中,通过将电池串的端部电池片中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与第二汇流条连接,实现将各个电池片上收集的电流最终汇流至第二汇流条上,以形成该电池串,可以理解的,上述步骤具体可为第二汇流条通过导线与未覆盖绝缘层的各个正极区域或负极区域电连接,也可为参照上述第一汇流条连接的方式所述,在此不予赘述。
75.实施例三
76.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组件,该电池组件包括前述实施例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
77.具体的,该电池组件的组装工序包括如下所示:
78.电池分选:由于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有很强的随机性,生产出来的电池性能不尽相同,为了有效的将性能一致或相近的电池片组合在一起,所以应根据其电池测试所测得的性能参数进行分类,以提高电池片的利用率,做出质量合格的电池组件。电池测试即测试电池的输出参数(电流和电压)的大小。
79.串接:将各个电池片依照前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使得串接成前述装置实施例所述的电池串。
80.叠层:背面串接好且经过检验合格后,将玻璃、切割好的eva膜/poe膜、电池串、eva膜/poe膜、玻璃纤维、及背板/玻璃由下向上依次敷设,其中敷设时保证电池串与玻璃等材料的相对位置,调整好电池片间的距离。
81.组件层压:将叠层敷设好的电池片放入层压机内,通过抽真空将组件内的空气抽出,然后加热使eva熔化将电池、玻璃和背板粘接在一起,最后冷却取出组件。
82.修边:由于层压时eva熔化后由于压力而向外延伸固化形成毛边,因此层压完毕将其毛边切除。
83.装框:给组件装铝框,增加组件的强度,以进一步的密封电池组件,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其中边框和玻璃组件的缝隙用硅酮树脂填充,各边框间用角键连接。
84.粘接接线盒:在组件背面引线处粘接一个盒子,以利于电池与其他设备或电池间的连接。
85.组件测试:对电池的输出功率进行测试标定,测试其输出特性,确定组件的质量等
级。
86.高压测试:在组件边框和电极引线间施加一定的电压,测试组件的耐压性和绝缘强度,以保证组件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如雷击等)下不被损坏。
87.实施例四
88.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系统,包括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组件。
8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