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公路桥梁调坡顶升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17 18: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公路桥梁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公路桥梁调坡顶升结构。


背景技术:

2.桥梁顶升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铁路桥梁架设、移位,在90年代由于建筑物在移位技术上取得的突破,开始用于桥梁整体同步顶升。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桥梁顶升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应用广泛,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
3.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对既有桥梁采用顶升的方法与拆除重建相比,是较为经济快捷的。在桥梁顶升施工中,常需要对桥梁进行坡度顶升施工,
4.目前在施工过程中,常采用多个千斤顶同步对桥梁进行顶升,由于有时千斤顶达不到预设顶升高度,需要人工在千斤顶底部填塞若干混凝土垫片,同时,由于桥梁高度通常较高,在施工过程中工人需要在高空进行作业,增加了施工风险。
5.针对上述问题,申请人认为在公路桥梁的调坡顶升过程中,存在有需要高空作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降低公路桥梁顶升过程的施工风险,本技术提供一种公路桥梁调坡顶升结构,能够使得工人在地面上完成为千斤顶添加混凝土垫片的过程。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公路桥梁调坡顶升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公路桥梁调坡顶升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调控顶升过程的双重顶升机构,所述双重顶升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顶面上的内圈顶升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顶面上的外圈顶升部,其中,所述外圈顶升部环设在所述内圈顶升部的外侧。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圈顶升部与内圈顶升部能够独立运动,从而使工人能够在地面上完成对顶升的调控。
10.优选的,多个设置在所述底座顶面上的第一千斤顶;设置在所述第一千斤顶顶面的内圈支撑台;以及多个设置在所述内圈支撑台顶面的第二千斤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千斤顶能够通过自身的升缸与收缸控制内圈支撑台的升降,第二千斤顶能够对第二千斤顶顶部的结构进行顶升。
12.优选的,所述外圈顶升部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底座顶面上的第三千斤顶;设置在所述第三千斤顶顶面的外圈支撑台;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圈支撑台顶面的第四千斤顶,其中,所述外圈支撑台顶面贯穿开设有空腔,所述内圈支撑台通过所述空腔与所述外圈支撑台滑动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千斤顶能够通过自身的升缸与收缸控制内圈支撑台的升降,第四千斤顶能够对第四千斤顶顶部的结构进行顶升。同时,内圈支撑台能够相对外圈支撑台沿第一千斤顶运动方向进行滑动。
14.优选的,所述第四千斤顶顶面设置有外圈承台,所述第二千斤顶顶面设置有内圈
承台,其中,所述外圈承台环设在所述内圈承台外侧。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圈承台与外圈承台使得受第二千斤顶与第四千斤顶顶升的结构受力面积增加,从而使得该结构受力更加均匀。
16.优选的,所述空腔侧壁上设置有滑轨,所述内圈支撑台外侧设置有与所述滑轨相配合的滑块,所述内圈支撑台通过所述滑块与所述滑轨的配合滑动连接在所述空腔侧壁上。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轨与滑块的配合,减小了内圈支撑台与外圈支撑台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内圈支撑台与外圈支撑台能够更好的相对滑动。
18.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外圈支撑台与所述底座在水平方向上位移的限位部。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部能够在水平方向上限制外圈支撑台与底座的相对位移,在一定程度山避免了在第一千斤顶与第三千斤顶的顶升过程中,由于外圈支撑台滑出底座而导致的安全事故。
20.优选的,多个设置在所述底座侧面的下固定块;竖直设置在单个所述下固定块远离所述底座侧面一端的伸缩杆;以及设置在所述伸缩杆远离所述下固定块一端的上固定块,其中,所述上固定块远离所述伸缩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外圈支撑台的侧面。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圈支撑台相对底座在竖直方向运动时,伸缩杆能够跟随外圈支撑台进行伸缩,同时由于伸缩杆两端通过上固定块与下固定块分别固定在外圈支撑台与内圈支撑台,从而实现了限制外圈支撑台与底座相对位移的效果。
22.优选的,所述底座底面设置有多个滚轮。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滚轮能够方便底座进行移动,从而有利于该公路桥梁顶升结构的搬运及在施工过程中调增底座的相对位置。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通过第一千斤顶与第三千斤顶能够使得工人在地面上完成对千斤顶填塞混凝土垫片的过程,同时使得外圈支撑台与内圈支撑台能够持续升高;
26.2.通过双重顶升机构能够在维持所需顶升桥梁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将用于顶升桥梁的第二千斤顶与第四千斤顶收缸,并使收缸后的第二千斤顶与第四千斤顶通过内圈承台及外圈承台与桥梁底部抵接,相较于直接通过第一千斤顶与第三千斤顶直接顶升桥梁,顶升精度更高,同时使得顶升方向不易发生偏移;
27.3.通过伸缩杆能够在几乎不影响外圈支撑台竖直方向上位移的情况下减少外圈支撑台与底座水平方向的位移。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顶升结构顶部结构爆炸图;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顶升结构底部结构爆炸图;
3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内圈支撑台与外圈支撑台结构爆炸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1、滚轮;211、第一千斤顶;212、内圈支撑台;213、第二千斤顶;221、第三千斤顶;222、外圈支撑台;223、第四千斤顶;31、外圈承台;32、内圈承台;41、
滑块;42、滑轨;51、下固定块;52、伸缩杆;53、上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公路桥梁调坡顶升结构。
35.参照图1,一种公路桥梁调坡顶升结构,包括有底座1,底座1安装在地面上,在底座1底面安装有滚轮11,底座1的顶面呈长方形,在底座1顶面上安装有外圈支撑台222。在底座1相对的两侧面水平安装有两个下固定块51,在单个下固定块51远离底座1侧面的一侧固定有伸缩杆52,伸缩杆52杆身方向垂直于地面,在伸缩杆52顶部水平固定有上固定块53,上固定块53远离伸缩杆52的一端固定在外圈支撑台222侧面。
36.同时,外圈支撑台222的顶面中部开设有空腔,空腔连通外圈支撑台222顶面与外圈支撑台222底面。此外,在空腔的侧壁安装有两端沿空腔延伸方向设置的滑轨42,空腔内安装有内圈支撑台212,内圈支撑台212的高度与外圈支撑台222相同,内圈支撑台212的外侧面安装有与滑轨42相配合的滑块41,内圈支撑台212通过滑块41与滑轨42的配合滑动安装在空腔的侧壁。
37.此外,为使得外圈支撑台222与内圈支撑台212能够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在底座1顶面中部均布安装有四个第一千斤顶211,在底座1顶面外缘均布安装有四个第三千斤顶221。同时,在外圈支撑台222顶面均布安装有四个第四千斤顶223,在内圈支撑台212顶面均布安装有四个第二千斤顶213。第一千斤顶211、第二千斤顶213、第三千斤顶221与第四千斤顶223均为分离式液压千斤顶,且各自顶升行程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四个同类千斤顶组成一个千斤顶运动组,四个千斤顶运动组分别通过独立的四个主控制器进行驱动,主控制器使得单个千斤顶运动组内的千斤顶始终同步运动。
38.在第四千斤顶223顶部安装有外圈承台31,在第二千斤顶213顶部安装有内圈承台32,外圈承台31环设在内圈承台32外侧。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公路桥梁调坡顶升结构的实施原理为:
40.通过各自对应的主控器控制第一千斤顶211、第二千斤顶213、第三千斤顶221以及第四千斤顶223均处于收缸状态,随后利用底座1底部的滚轮11将该公路桥梁调坡顶升结构整体移动至需要进行顶升的桥梁部位下方,同步驱动第一千斤顶211与第二千斤顶213顶升至内圈承台32及外圈承台31与桥梁相抵接,随后驱动第二千斤顶213与第四千斤顶223同步顶升桥梁,直至顶升至预定高度,在该过程中,伸缩杆52在外圈支撑台222的作用下伸长一段距离。
41.若此时高度仍然达不到预定顶升高度,在底座1顶面上填塞混凝土垫块,直至底座1顶面与内圈支撑台212底面之间的缝隙被塞满。随后驱动第一千斤顶211与第二千斤顶213收缸,由于有混凝土垫片作为支撑,内圈支撑台212能够基本保持静止。同时,由于桥梁有外圈承台31作为支撑,桥梁也能在竖直方向上保持静止。随后用混凝土垫片将第一千斤顶211顶面与内圈支撑台212底面之间的缝隙塞满,在确认缝隙被塞满后,驱动第一千斤顶211顶升一个行程,内圈支撑台212在第一千斤顶211的作用下沿滑轨42上升,由于各个千斤顶行程相同,因此内圈承台32升高一个行程并与桥梁的底面相抵接。
42.在内圈承台32与桥梁的底面相抵接后,用混凝土垫片将底座1顶面与外圈支撑台
222底面之间的缝隙塞满,驱动第三千斤顶221与第四千斤顶223收缸,由于有混凝土垫片作为支撑,外圈支撑台222能够基本保持静止,随后用第三千斤顶221顶面与外圈支撑台222底面间的缝隙用混凝土垫片塞满,在确认缝隙被塞满后,驱动第三千斤顶221顶升一个行程,外圈支撑台222在第三千斤顶221的作用下沿滑块41上升,此时外圈承台31与桥梁的底面相抵接。
43.随后同步驱动第二千斤顶213与第四千斤顶223顶升一个行程,此时桥梁得到进一步顶升,重复以上步骤桥梁能够在伸缩杆52的伸长范围内持续顶升桥梁。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做出的解释,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