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丙烯卸车输送装置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1-17 18:1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一种丙烯卸车输送装置系统。


背景技术:

2.丙烯是石油化工的基本原料之一,可用于生产多种重要有机化工原料,如丙烯腈、环氧丙烷、异丙苯、丁醇、辛醇等。由于丙烯属于基本原料,因而一般化工企业直接对市售的丙烯进行再加工。丙烯从原料生产商运输至需求方,一般采用槽罐车的形式通过铁路、公路进行运输。运输至需求方后,将槽罐车内的丙烯原料进行卸车储存、生产。
3.企业主要进行的操作模式是通过卸车台将槽罐车内的液相丙烯卸至丙烯球罐内暂时储存,再通过转输泵输送到下游生产装置。由于正常情况下槽罐车内压力与丙烯球罐内压力基本相同,故需要借助丙烯压缩机来抽取球丙烯罐里的丙烯气,再升压打到槽罐车顶部给槽罐车增压,从而将丙烯液体压入丙烯球罐中,实现卸车操作。
4.但从目前实际使用来看,在日夜温差大或夜晚下雨等情况下压缩机入口管线往往会积累大量液态丙烯,在第二天重新启动压缩机时容易将液态丙烯吸入到丙烯压缩机入口,而压缩机只能压缩气体,如果液体进入压缩机则会造成液击顶缸甚至爆炸的情况,所以现在每次启动压缩机时都需要暂停压缩机,将入口管线积累的液态丙烯排液至火炬焚烧再启动压缩机,直至将入口管线中的液体全部排完。目前这种卸车状况,不仅会造成丙烯火炬焚烧的浪费,延长卸车时间,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丙烯卸车输送装置系统。
6.所述的一种丙烯卸车输送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丙烯球罐、丙烯槽罐车以及卸车压缩系统,所述丙烯球罐的液相进口与丙烯槽罐车的底部液相出口通过管路连接,丙烯球罐的顶部出气口通过所述卸车压缩系统与丙烯槽罐车的顶部进气口由管路连接,所述卸车压缩系统包括丙烯分液罐、压缩机和高压气体缓冲罐,丙烯分液罐的中部进气口通过阀门一与丙烯球罐的顶部出气口由管路连接,丙烯分液罐的底部出液口设置用于向外放液的阀门四,丙烯分液罐的顶部出气口通过阀门五与压缩机进口由管路连接,压缩机出口通过所述高压气体缓冲罐与丙烯槽罐车的顶部进气口由管路连接,所述卸车压缩系统能够将丙烯球罐内的丙烯气体抽出并加压成高压气体,然后充入到丙烯槽罐车内并将其内部的丙烯液体压入丙烯球罐中。
7.所述的一种丙烯卸车输送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车压缩系统还包括进气缓冲罐,进气缓冲罐的底部出液口设置用于向外放液的阀门十;所述丙烯球罐的顶部出气口连接进气管线,进气管线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阀门一与丙烯分液罐的中部进气口由管路连接,另一路通过阀门二与进气缓冲罐的中部进气口由管路连接;所述压缩机的进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阀门五与丙烯分液罐的顶部出气口由管路连接,另一路通过阀门九与进
气缓冲罐的顶部出气口由管路连接。
8.所述的一种丙烯卸车输送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总卸液管线,总卸液管线的进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阀门十与进气缓冲罐的底部出液口由管路连接,另一路通过阀门四与丙烯分液罐的底部出液口由管路连接;总卸液管线的中部设有单向阀和阀门八,总卸液管线的出口与丙烯球罐连接,以便将进气缓冲罐或丙烯分液罐内收集的丙烯液体排入到丙烯球罐中。
9.所述的一种丙烯卸车输送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出口通过管路与高压气体缓冲罐的一侧中部进口连接,高压气体缓冲罐的另一侧中部出口通过装车气相管线与丙烯槽罐车的顶部进气口;所述装车气相管线上连接有泄压支管,泄压支管上设有阀门七;所述泄压支管的出口分为两路,第一路通过设有阀门三的泄压支管出口管a连接至阀门二与进气缓冲罐的中部进气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二路通过设有阀门六的泄压支管出口管b连接至阀门一与丙烯分液罐的中部进气口之间的管路上。
10.所述的一种丙烯卸车输送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丙烯分液罐的容积是进气缓冲罐的容积的5

10倍。
1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12.1)采用本技术的装置系统,启动压缩机后液态丙烯先进入丙烯分液罐进行气液分离,由于丙烯分液罐的容积较大,其完全能够将压缩机入口管线积累的大量液态丙烯全部收集储存起来。当需要对丙烯分液罐中的液体进行排放时,将阀门一、阀门五关闭的同时,打开阀门二和阀门九,由此压缩机进口通过容积相对较小的进气缓冲罐与丙烯球罐的顶部出气口接通,使得丙烯卸车输送的工作能够正常运行。再将压缩机出口的高压气体分出一部分,并充入到丙烯分液罐内给其增压,通过一定的压力将丙烯分液罐收集的液体压回至丙烯球罐内回收。
13.2)采用本技术的装置系统,彻底解决了压缩机启动需要中间停机排放液态丙烯至火炬焚烧的问题。
14.3)在不增加其他能耗的情况下,通过丙烯分液罐先将丙烯气液分离,再利用压缩机出口较高的压力气体,将丙烯分液罐收集的液体压回至丙烯球罐内回收,真正实现了零排放,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降低了原料损耗,减少了浪费。另外,在卸车过程中可以实现不停压缩机,提高了卸车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技术丙烯卸车输送装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6.图1中:1

阀门一,2

阀门二,3

阀门三,4

阀门四,5

阀门五,6

阀门六,7

阀门七,8

阀门八,9

阀门九,10

阀门十,11

高压气体缓冲罐,12

丙烯分液罐,13

进气缓冲罐,14

进气管线,15

总卸液管线,16

压缩机,17

装车气相管线,18

泄压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18.实施例:对照图1
19.一种丙烯卸车输送装置系统,包括丙烯球罐、丙烯槽罐车以及卸车压缩系统,所述
丙烯球罐的液相进口与丙烯槽罐车的底部液相出口通过管路连接,丙烯球罐的顶部出气口通过所述卸车压缩系统与丙烯槽罐车的顶部进气口由管路连接,所述卸车压缩系统包括丙烯分液罐12、压缩机16和高压气体缓冲罐11,丙烯分液罐12的中部进气口通过阀门一1与丙烯球罐的顶部出气口由管路连接,丙烯分液罐12的底部出液口设置用于向外放液的阀门四4,丙烯分液罐12的顶部出气口通过阀门五5与压缩机16进口由管路连接,压缩机16出口通过所述高压气体缓冲罐11与丙烯槽罐车的顶部进气口由管路连接,所述卸车压缩系统能够将丙烯球罐内的丙烯气体抽出并加压成高压气体,然后充入到丙烯槽罐车内并将其内部的丙烯液体压入丙烯球罐中。
20.在实际应用时,丙烯分液罐12的体积可以设计为2m3,由此基本能够收纳压缩机入口管线积累的大量液态丙烯。启动压缩机后,压缩机入口管线积累的液态丙烯先进入丙烯分液罐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体由压缩机16抽出并加压形成高压气体,高压气体经过高压气体缓冲罐11后,再通过管路由丙烯槽罐车的顶部进气口进入其内部。由于丙烯槽罐车的底部液相出口与丙烯球罐的液相进口通过管路连通,由此高压气体能够将丙烯槽罐车内的丙烯液体压入丙烯球罐中。
21.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卸车压缩系统还包括进气缓冲罐13。对照图1中,进气缓冲罐13的底部出液口设置用于向外放液的阀门十10。
22.丙烯球罐的顶部出气口连接进气管线14,进气管线14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阀门一1与丙烯分液罐12的中部进气口由管路连接,另一路通过阀门二2与进气缓冲罐13的中部进气口由管路连接。所述压缩机16的进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阀门五5与丙烯分液罐12的顶部出气口由管路连接,另一路通过阀门九9与进气缓冲罐13的顶部出气口由管路连接。
23.在实际应用时,进气缓冲罐13的容积相对较小,可以将其容积设计为0.25m3。工厂生产时用地面积有限,本发明设计丙烯分液罐12和进气缓冲罐13两个一大一小的罐体配合使用,能够在保证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尽可能节约用地面积。正常运行时,采用丙烯分液罐12进行生产运行,但是当丙烯分液罐12内积累一定量的丙烯液体需要排放时,可以将压缩机16的进口管线切换为与进气缓冲罐13接通,以保证连续正常生产。
24.对照图1,本技术的装置系统还包括总卸液管线15,总卸液管线15的进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阀门十10与进气缓冲罐13的底部出液口由管路连接,另一路通过阀门四4与丙烯分液罐12的底部出液口由管路连接;总卸液管线15的中部设有单向阀和阀门八8,总卸液管线15的出口与丙烯球罐连接,以便将进气缓冲罐13或丙烯分液罐12内收集的丙烯液体排入到丙烯球罐中。
25.对照图1,压缩机16出口通过管路与高压气体缓冲罐11的一侧中部进口连接,高压气体缓冲罐11的另一侧中部出口通过装车气相管线17与丙烯槽罐车的顶部进气口;所述装车气相管线17上连接有泄压支管18,泄压支管18上设有阀门七7;所述泄压支管18的出口分为两路,第一路通过设有阀门三3的泄压支管出口管a连接至阀门二2与进气缓冲罐13的中部进气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二路通过设有阀门六6的泄压支管出口管b连接至阀门一1与丙烯分液罐12的中部进气口之间的管路上。
26.本技术的丙烯分液罐12与进气缓冲罐13交替使用,且丙烯分液罐12为生产中主要使用的罐体,进气缓冲罐13是生产中辅助使用的罐体。
27.当丙烯分液罐12中需要放液时,将阀门一1、阀门五5关闭的同时,打开阀门二2和
阀门九9,由此压缩机16进口通过容积相对较小的进气缓冲罐13与丙烯球罐的顶部出气口接通,使得丙烯卸车输送的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然后打开泄压支管18上的阀门七7以及泄压支管出口管b上的阀门六6,将一部分高压气体充入丙烯分液罐12内,并打开丙烯分液罐12底部的阀门四4以及总卸液管线15上的单向阀和阀门八8,将丙烯分液罐12内积累的丙烯液体压入丙烯球罐中。当丙烯分液罐12中排液结束后,可以重新将压缩机16的进口管线进行切换为与丙烯分液罐12接通。
28.本说明书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发明构思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