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血管微导管的制作方法

2021-11-16 01:5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血管微导管。


背景技术:

2.介入性血管栓塞术,又称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术,是介入性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一种。随着x线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数字减影造影技术的逐渐发展,医生可以在更清晰地观察到造影区血管的显像,从而在荧光屏下将特制导管放入几乎是任何病变区的小动脉内,对并并部位进行处理。
3.生物医用植介入体手术中必然会用到伸入血管内部的导管。当前在血管栓塞病人的临床手术中,医务人员一般会先将导管伸入到人体血管内部,并沿着血管到达病变部位后,通过导管向病变位置处注射栓塞剂。当医护人员需要注射的栓塞剂为固体粉末、固体颗粒或弹性微球时,有很大概率会发生栓塞剂堵塞在微导管内的情况。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当栓塞剂堵塞在微导管内时,由于无法确认微导管内具体的堵塞位置,通常需要医护人员花费较多时间对导管内的堵塞位置进行确认,从而做出相对应的处理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栓塞手术的手术时间,提高了栓塞手术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尽可能减少医护人员对栓塞剂堵塞在微导管内情况的处理时间,对不同位置处的堵塞情况及时作出对应的处理措施,本技术提供一种血管微导管。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血管微导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血管微导管,包括主体部与连接部,主体部为不同长度规格的软管,连接部设置在主体部的一端,且连接部将主体部与注射器连通,
8.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探测微导管内部栓塞剂流通状况的内显影环。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内显影环将主体部分割成多个分段,医护人员通过不同内显影环的影像对主体部内部栓塞剂的流通状态进行观测,使得能够更快地确定微导管的堵塞部位,从而更快地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10.可选的,多个所述内显影环在主体部上等间距布设。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显影环的分布均匀,从而使医护人员更容易对堵塞位置进行判断。
12.可选的,所述连接部选用鲁尔接头,且连接部上设置有便于工作人员抓握的握持部。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手术中微导管与注射器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同时握持部使得医护人员在抓握连接部时更加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微导管掉落的情况。
14.可选的,所述导管内设置有用于对导管进行导向的金属导丝。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微导管能够更快捷准确地顺着金属导丝移动到血管栓塞部位。
16.可选的,所述金属导丝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摩擦纹路。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栓塞部位距离手术创口位置较近时,医护人员可以将金属导丝滞留在微导管内,在向微导管注射栓塞剂时,当栓塞剂堵塞在微导管内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旋拧金属导丝使金属导丝上的摩擦纹路带动栓塞剂进入或脱出微导管,从而更快地解决栓塞剂堵塞在微导管内的情况。
18.可选的,所述主体部的管壁中一体设置有多个支撑环,且支撑环的强度大于主体部的强度。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环的和内显影环共同对主体部的管腔进行了支撑,尽可能减少了主体部在血管内发生弯折时产生管腔塌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微导管发生堵塞的情况。
20.可选的,所述主体部包括弹性段和编织段,弹性段的长度介于1cm

3cm之间,弹性段位于编织段背离连接部的端部位置处,编织段的外周面上包覆有编织层。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编织层进一步更加了主体部的管壁强度,在保留一定弯折性能的同时,保证了主体部的通畅性。
22.可选的,所述弹性段背离编织段的端面呈半圆状的圆弧面,圆弧面将弹性段的内外周面平滑连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弧面尽可能减少了主体部的端部在血管内移动时对血管管壁造成的损伤。
24.可选的,所述编织层中编织有至少一根金属丝。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编织段抵抗管壁塌陷的能力。
26.可选的,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用于增加主体部光滑性的亲水涂层,亲水涂层将弹性段和编织层的外周面覆盖并平滑连接。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尽可能提高了主体部外周面的光滑性,减少了主体部外表面的摩擦力,使得微导管在血管中移动时更加顺畅。
2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9.1.通过在主体部上等间距布设用于探测主体部内栓塞剂流通情况的内显影环,使得医护人员能够更迅速地确定栓塞剂的堵塞位置,从而快速对微导管堵塞的情况实施对应的措施;
30.2.通过在编织段表面固接编织层,并且在主体部的管壁中设置强度更高的支撑环,尽可能的减少了微导管在血管中发生弯折时管壁出现塌陷而导致微导管容易发生堵塞的情况;
31.3.通过在主体部的外壁上涂设亲水涂层,使得主体部的外表面更加光滑,使微导管能够更加顺畅地到达血管中的病变位置处。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微导管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微导管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34.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35.附图标记说明:1、主体部;11、内显影环;12、支撑环;13、外显影环;14、弹性段;141、圆弧面;15、编织段;151、编织层;16、亲水涂层;2、连接部;21、握持部;3、金属导丝;31、摩擦纹路。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血管微导管。参照图1和图2,微导管包括主体部1和连接部2。主体部1为不同长度规格的软体管状结构。
38.在对人体不同部位进行栓塞手术时,医护人员可以对不同长度规格的微导管进行选用,从而使为导管能够更适和病变位置,使得手术的进行更加顺畅。
39.基于锁定鲁尔接头的连接稳定性和严密性,连接部2采取锥形锁定鲁尔接头,连接部2固定连接于主体部1的一端,连接部2背离主体部1的一端与注射器连通。
40.主体部1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探测微导管内部栓塞剂流通状态的内显影环11,多个内显影环11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一体设置在主体部1的管壁中。
41.内显影环11会对微导管内部的情况通过x光进行成像,使得医护人员能够清晰地看到微导管内栓塞剂的流通情况,而多个内显影环11将主体部1分割成多个部分,当栓塞剂堵塞在微导管内时,通过不同位置处的内显影环11图像可以大致确定栓塞剂在微导管内的堵塞位置,从而视情况对堵塞的微导管进行处理。
42.当栓塞剂在微导管内的堵塞位置距离连接部2较近时,医护人员可以用较细的金属丝伸入到微导管内部进行疏通,使得栓塞剂不再堆积阻塞在导管内;当医护人员发现栓塞剂在微导管内堵塞的位置距离连接部2较远时,医护人员可以果断地选择对堵塞的微导管进行更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手术过程中确定栓塞剂在微导管内的堵塞位置所花费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的风险性。
43.参照图1和图2,多个内显影环11在主体部1上等间距布设,使得主体部1被多个内显影环11被均匀分割成多个部分,从而使医护人员更加容易确定栓塞剂在微导管内的堵塞位置。
44.主体部1的管壁中一体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撑微导管内腔的支撑环12。多个支撑环12与多个内显影环11依次交错布设,多个支撑环12与多个内显影环11在微导管内部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尽可能减少了微导管在血管内发生弯折时主体部1内腔的通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栓塞剂在主体部1内部发生堵塞的情况。
45.主体部1远离连接部2的端部外周面上固接有外显影环13。当主体部1伸入到血管内后,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外显影环13呈现的图像确定微导管端部的位置和血管内部情况,从而使微导管的端部更顺利地达到病变部位。
46.连接部2的外周面上固接有两个使连接部2更容易被抓握的握持部21,两个握持部21关于连接部2的轴线对称布设在连接部2的外周面上。具体来说,握持部21为弧形杆状结构,握持部21沿连接部2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握持部21的两端均固接于连接部2的外周面上。
47.为了使微导管更加精确地到达病变位置处,微导管的内部穿设有金属导丝3,且金属导丝3的端部经过打磨处理后不携带有棱角结构。
48.在栓塞手术中,医护人员现将金属导丝3穿设在微导管内后,继续将金属导丝3沿人体血管伸入病变部位,然后将微导管顺着金属导丝3伸入到病变部位,使得微导管在人体内活动时更加迅速和准确。
49.参照图2与图3,金属导丝3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摩擦纹路31。当栓塞病变部位距离人体创口较近时,医护人员可以选择将金属导丝3滞留在微导管内部,然后向微导管内输入栓塞剂。如果栓塞剂堵塞在微导管内部,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控制金属导丝3带动栓塞剂运动,使堵塞部位的栓塞剂松动,从而使微导管变为通畅状态。
50.本实施例中的摩擦纹路31为连续的螺纹。工作人员通过拧转金属导丝3,可以使导丝发生扭转,从而带动堵塞位置处的栓塞剂进入或脱出微导管,将栓塞剂堵塞的微导管疏通。
51.金属导丝3上的螺纹为半圆形螺牙,半圆形螺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属导丝3在血管内移动时对血管造成的损伤。
52.为了方便医务人员对金属导丝3进行旋拧,金属导丝3伸出人体外的端部直径大于伸入内部的金属导丝3直径。
53.参照图2与图3,主体部1包括弹性段14和编织段15。弹性段14用于使微导管更容易适应弯折的血管内部情况,弹性段14的长度介于1cm

3cm之间,且弹性段14位于编织段15远离连接部2的端部位置处。
54.编织段15的外周面上包覆固接有编织层151。编织层151用于增加编织段15的稳定程度,减少编织段15在血管中发生弯折而导致微导管的内腔截面减小而发生堵塞的情况。
55.弹性段14背离编织段15的端面设置成截面为半圆形的圆弧面141。圆弧面141将弹性段14的内壁与外壁平滑连接。圆弧面141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微导管在血管中前进时,弹性段14的端部与血管之间的作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微导管在血管中运动时对血管内壁的损伤。
56.编织层151的编织材料中至少包括有一根金属丝材料,金属丝材料具体包括不锈钢丝、 钴铬镍合金丝、钴铬合金丝或镍钛合金丝。金属丝材料的编织层151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微导管管壁的受力性能,尽可能减少了微导管发生弯折后出现管腔塌陷的情况。
57.为了进一步增加主体部1外周面与血管管壁之间的摩擦力,主体部1的外周面上涂设有光滑性的透明亲水涂层16,亲水涂层16将弹性段14和编织层151包覆,且将弹性段14与编织段15平滑连接,尽可能的减少了微导管在血管内移动时对血管的损伤。
5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血管微导管的实施原理为:在做血管栓塞手术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先对血管进行造影,然后将金属导丝3穿入并延伸至血管内的病变位置处,再将微导管沿着金属导丝3伸入到血管中。
59.微导管的圆弧面141尽可能减少了微导管在血管内部移动时微导管端部对血管管壁的损伤,同时微导管外侧的亲水涂层16也增加了微导管外壁的光滑性,使得微导管能够更加顺畅地到达血管中的病变部位。
60.主体部1的内显影环11、支撑环12和编织层151均对微导管的管壁强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强化,使得微导管在保留了一定弯折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了微导管在血管内弯折时,产生微导管内腔塌陷的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栓塞剂堵塞在微导管内的情况。
61.医护人员弹性段14的端部伸入到栓塞部位后,会将金属导丝3抽出,然后向微导管注入栓塞剂。当栓塞剂发生堵塞时,医护人员能够通过内显影环11迅速确定堵塞位置,然后根据不同的位置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6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