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房屋建筑施工用墙面整平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08:4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房屋建筑施工用墙面整平装置。


背景技术:

2.房屋建筑是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和学习等需要的工程,在房屋建筑中,进行粉刷涂料之前需要使用砂纸对墙面进行打磨之后才能进行,在打磨时,通过使用带有砂纸的砂架操作。
3.相关技术关于情面的整平装置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安装板,在安装板上设置有夹框,在安装板上设置有砂纸,砂纸通过夹框固定在安装板上,在进行整平时,通过手持支撑架,通过安装板将砂纸和墙面抵接,对1墙面进行打磨整平操作。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支撑架和安装板之间固定连接,不便对墙面的边角处进行整平操作,影响整平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升整平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房屋建筑施工用墙面整平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房屋建筑施工用墙面整平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房屋建筑施工用墙面整平装置,包括支撑杆和设置在支撑杆端部的放置板,放置板用于放置用于整平墙面用于的砂纸,所述支撑杆和放置板之间设置有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杆和连接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和放置板连接,另一端和连接框连接,所述连接框内设置有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转动杆和转动套,所述转动杆设置在连接框内,所述转动套在转动杆上转动设置,所述支撑杆和转动套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支撑杆和放置板之间角度的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和转动套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杆将放置板紧贴墙面,然后通过调节装置和在转动杆上旋转转动套对支撑杆和放置板之间的角度,以便放置板的墙面上不同的位置保持和墙面抵接的状态,提升墙面的整平效果。
9.可选的,所述转动杆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转动套位置的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分别与转动杆和转动套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复位件对转动套和相对转动杆的位置进行调节,以便在放置板和墙面分离后,在复位件的作用下,放置板能够回到初始位置,以便再次对放置板的位置进行调节。
11.可选的,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固定套、调节杆和调节套,所述固定套和转动套连接,所述调节杆设置在固定套内,所述调节杆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于转动杆设置,所述调节套在调节杆上转动设置,所述支撑杆和调节套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调节杆和转动杆垂直设置,使得调节套在调节杆上转动,对支撑杆相对放置板不同方向的角度进行调节。
13.可选的,所述支撑杆背离放置板的一端设置有手柄,所述支撑杆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杆和调节套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支撑杆和调节杆之间的位置的限位组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组件对支撑杆和调节杆的位置进行固定,提升整平时的稳定性。
15.可选的,所述调节套内靠近调节杆的一侧开设有让位槽,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板、限位杆和用于调节限位板位置的弹性件,所述限位板在让位槽内沿朝向调节杆的方向滑动设置,所述限位杆设置在支撑杆内,所述限位杆贯穿调节套和限位板连接,所述支撑杆内设置有挡板,所述限位杆在挡板上滑动设置,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挡板和调节套之间。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件通过限位杆带动限位板在让位槽内滑动,直至限位板和调节杆抵接,对调节套的位置进行固定,对支撑杆相对的调节杆的位置进行限制,以便对墙面上不同方向进行整平操作。
17.可选的,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柄、连接绳和用于调节连接绳排布方向的转向件,所述支撑杆上开设有通槽,所述控制柄穿过通槽延伸至支撑杆内,所述控制柄在支撑杆上转动设置;所述连接绳的一端和限位杆连接,另一端经过转向件和控制柄的端部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控制柄,控制柄通过连接绳带动限位杆移动,限位杆带动限位板和调节杆分离,以便对支撑杆和调节杆之间的角度进行调节。
19.可选的,所述连接杆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连接杆在放置板上均匀间隔设置,多个所述连接杆背离放置板的一端和连接框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多个连接杆对放置板进行支撑,提升连接杆和放置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限位板呈圆弧状,所述限位板内侧和调节杆抵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限位板呈圆弧状,提升限位板和调节杆之间的接触面积,提升限位杆和调节杆之间配合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房屋建筑施工用墙面整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房屋建筑施工用墙面整平装置的局部剖开视图。
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房屋建筑施工用墙面整平装置中调节装置的结构视图。
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房屋建筑施工用墙面整平装置中控制装置的结构视图。
27.附图标记:1、支撑杆;11、手柄;12、通槽;2、放置板;3、连接装置;31、连接杆;32、连接框;4、转动装置;41、转动杆;42、转动套;5、复位件;6、调节装置;61、固定套;62、调节杆;63、调节套;631、让位槽;7、限位组件;71、限位板;72、限位杆;73、弹性件;8、控制装置;81、控制柄;82、转向件;83、连接绳;9、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房屋建筑施工用墙面整平装置。参照图1和图2,房屋建筑施工用墙面整平装置包括支撑杆1和设置在支撑板端部的放置板2,在放置板2背离支撑杆1的一
端设置用于整平墙面的砂纸,通过手持支撑杆1,将砂纸放置在墙面上进行打磨整平。
30.参照图1和图2,在支撑杆1和放置板2之间设置有连接装置3,连接装置3包括连接杆31和连接框32,连接杆31的一端和放置板2连接,另一端和连接框32连接,连接杆31通过连接框32和支撑杆1连接,连接杆31设置有多个,且分别靠近放置板2的边角处设置,连接杆31背离放置板2的一端沿朝向放置板2中心线的方向倾斜设置,连接框32和连接框32的中心对应设置,通过多个连接杆31,提升连接框32和放置板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31.参照图1和图2,连接框32靠近支撑杆1的一端开设有开口,支撑杆1延伸至连接框32内,在连接框32内设置有转动装置4,转动装置4包括转动杆41和转动套42,转动杆41设置在连接框32内,转动套42套设在转动杆41的外部,且在转动杆41的外部转动设置,支撑杆1和转动套42连接,转动杆41的中心线平行与放置板2设置,通过支撑杆1旋转转动套42,以便在手持支撑杆1时,使得放置板2和墙面抵接,提升整平效果。
32.参照图1和图2,为了便于在放置板2转动后能够回到初始位置,在转动杆41上设置有复位件5,复位件5可设置为扭簧,扭簧套设在转动杆41的外部,扭簧的一端和转动杆41连接,另一端和转动套42连接,在放置板2转动时,转动扭簧,在放置板2和墙面分离后,在扭簧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以便再次对放置板2的位置进行调节。
33.参照图2和图3,在转动套42和支撑杆1的端部设置有调节装置6,调节装置6包括固定套61、调节杆62和调节套63,固定套61和转动套42连接,调节杆62设置在固定套61内,且调节杆62的中心线垂直于转动杆41设置,调节套63套设在调节杆62的外部,调节套63在调节杆62的外部转动设置,支撑杆1通过调节装置6和转动套42连接,支撑杆1和调节套63的侧面焊接固定。在整平时通过调节套63和调节杆62、转动套42和转动杆41对放置板2和支撑板之间任意方向的角度进行调节,以便将放置板2移动至墙面的边角处进行整平操作。
34.参照图3和图4,在支撑杆1背离放置板2的一端设置有手柄11,以便通过手柄11携带支撑杆1进行整平操作。支撑杆1为中空结构,在支撑杆1和调节套63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支撑杆1和调节杆62之间的位置的限位组件7,在调节套63内靠近调节杆62的一侧开设有让位槽631,限位组件7包括限位板71、限位杆72和弹性件73,限位板71在让位槽631内滑动设置,限位杆72设置在支撑杆1内,限位杆72的端部穿过调节套63和限位板71连接,限位杆72在调节套63上滑动设置,弹性件73可设置为弹簧,在限位杆72背离调节套63的一端设置有挡板9,挡板9固定设置在支撑杆1内,且限位杆72在挡板9上滑动设置,弹簧的设置在限位杆72的外部,弹簧的一端和挡板9连接,另一端和调节套63抵接,在弹簧的作用下带动限位杆72移动,限位杆72带动限位套移动,直至和调节杆62抵接,进而对调节套63的位置进行固定。
35.参照图3和图4,限位杆72设置为圆弧状,限位板71的内侧和调节杆62抵接,通过圆弧面和调节杆62抵接,提升限位板71和调节杆62之间的接触面积,提升限位板71和调节杆62之间配合的稳定性。
36.参照图3和图4,为了便于对限位板71的位置进行调节,在支撑杆1上设置有控制装置8,控制装置8包括控制柄81、转向件82和连接绳83,控制柄81在支撑杆1上靠近手柄11的一端转动设置。结合图2,在支撑杆1的侧面开设有通槽12,通槽12和支撑杆1内部连通,控制柄81的端部延伸至支撑杆1内,转向件82可设置为滑轮,连接绳83的一端和限位杆72连接,另一端经过滑轮和控制柄81连接,转动控制柄81,拉动连接绳83,连接绳83带动限位杆72移动,限位杆72移动带动限位板71移动,直至限位板71和调节杆62分离,以便调节套63在调节
杆62上转动。
37.本技术的实施原理为:手持手柄11,通过控制柄81调节限位板71的位置,使得调节套63在调节杆62上转动,转动套42在转动杆41上转动,对支撑杆1和放置板2之间不同方向的角度进行调节,以便放置板2和在墙面上不同的位置都保持和墙面抵接的状态,提升墙面的整平效果。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