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茶叶生产加工用茶叶揉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2021-11-03 21:4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茶叶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茶叶生产加工用茶叶揉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茶叶揉捻是茶叶初制的塑型工序,通过揉捻形成其紧结弯曲的外形,并对内质改善也有所影响。揉捻可以卷紧茶条,缩小体积,为炒干成条打好基础,适当破坏茶叶叶片表面细胞破壁,使茶叶内含物质如果胶、糖分等渗出(再冲泡茶叶时,能够进一步使茶叶细胞内含物质继续释出),其中揉捻还分为冷揉和热揉,冷揉和热揉两种揉捻方式应对不用叶片嫩度进行揉捻,冷揉既指杀青叶经过一段时间摊放后,再进行揉捻,一般用于较嫩茶叶,因为嫩叶的纤维素含量低,果胶物质高,揉捻时容易成型;老叶应该趁热揉捻,老叶中含有较多的淀粉和糖,趁热揉捻有利于淀粉继续糊化,有利于增加叶表物质的粘稠度,老叶中的纤维素较多,热揉的可以使纤维素软化容易成条。当嫩叶投放到揉捻装置的内部进行揉捻作业时,现有的揉捻装置无法对嫩叶快速降温,从而降低茶叶叶片揉捻的效率,且在对老叶进行揉捻时,揉捻的老叶温度会随之降低,从而降低老叶揉捻后的质量,影响茶叶的口感,为此,提出一种茶叶生产加工用茶叶揉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叶生产加工用茶叶揉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背景技术中问题。
4.为实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茶叶生产加工用茶叶揉捻装置,包括:操作台、控制机构和揉捻机构,所述操作台上开设有揉捻槽;
6.其中,所述揉捻槽用于盛放待揉捻的茶叶;
7.其中,所述控制机构用于对揉捻槽内的茶叶叶片揉捻的方式进行控制;
8.其中,所述揉捻机构用于对揉捻槽内的茶叶叶片进行揉捻。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用控制机构,能够根据投放不同温度的茶叶叶片进行热揉或者冷揉,避免对不同温度的茶叶叶片使用错误的揉捻方式而降低茶叶的口感,从而提升揉捻茶叶的质量,且实现智能控制,降低揉捻茶叶的工作时间,提升揉捻茶叶的效率,同时与设置的揉捻机构组合使用,进一步提升对揉捻茶叶热揉或者冷揉的质量,提升揉捻后茶叶的口感。
10.优选的,所述操作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l形支撑架,所述l形支撑架的底部安装有压盖机构,所述压盖机构包括第一锥齿轮、两个梯形块以及支撑板,所述第一锥齿轮设置在所述l形支撑架的内顶部,所述第一锥齿轮的内圈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远离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转动杆的外部转动连接于所述l形支撑架的内部,所述把手位于所述l形支撑架的外部,所述第一锥齿轮的外圈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
第二锥齿轮的内圈固定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顶部转动连接在所述l形支撑架的内部,所述螺杆的外部螺纹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水平设置的盖体,所述盖体的内部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两个所述梯形块均固定安装在所述揉捻槽的两个相对的内壁上,且两个所述梯形块对称设置,所述支撑板水平且滑动地安装在两个所述梯形块之间,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盖体的正下方,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电加热板。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对茶叶进行压盖的功能,便于揉捻机构对茶叶进行揉捻作业。
12.优选的,所述压盖机构还包括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板的顶部,所述第一板体用于将所述电加热板封装在所述支撑板的顶部。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升茶叶叶片热揉或者冷揉的作用。
14.优选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温度传感器以及dsp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固定安装在所述盖体内,所述dsp控制器固定安装在所述操作台的外部,且所述dsp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电加热板以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电性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达到控制对茶叶叶片进行热揉或者冷揉的作用。
16.优选的,所述操作台的一侧开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与所述揉捻槽连通,所述操作台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出料口的下方设置有收纳箱,所述出料口的内底壁具有朝向所述收纳箱箱口倾斜设置的斜面。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对揉捻后的茶叶叶片收集的功能。
18.优选的,所述揉捻机构包括气缸和滑槽,所述气缸安装在所述盖体的内部,所述气缸管路上的电磁阀与所述dsp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气缸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顶部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的内部,所述滑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底部安装有滚轮。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达到对茶叶叶片揉捻的作用。
20.优选的,所述揉捻机构还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盖体的内部,所述第二板体的内部滑动连接于所述定位板的底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位于所述定位板的内侧。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第二板体的位置出现偏移而影响对茶叶叶片揉捻的质量。
22.优选的,所述揉捻槽的内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活塞杆铰接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部,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活塞杆上还固定安装有配装座,所述配装座的上部铰接有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活塞杆与所述支撑板的底部铰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揉捻后的茶叶排放。
24.优选的,所述操作台的一侧面上还铰接有门板,所述门板外侧固定安装有拉手。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操作人员对操作台内部进行维护。
26.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茶叶生产加工用茶叶揉捻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7.s1、将茶叶叶片投入到揉捻槽内部的第一板体上,使用把手转动转动杆,使转动杆通过第一锥齿轮传动第二锥齿轮转动,使得螺杆转动,使套筒带动盖体向下移动将茶叶叶片盖住;
28.s2、使用dsp控制器控制电加热板,使电加热板对第一板体加热,通过温度传感器对加热温度进行检测,第一板体将热量传递到滚轮;
29.s3、启动气缸,气缸的活塞杆通过滑块带动第二板体往复移动,使第二板体带动滚轮对茶叶进行揉捻;
30.s4、茶叶揉捻结束后,通过把手转动转动杆驱动套筒带动盖体上升离开支撑板,再控制第一电动推杆驱动支撑板下降离开两个梯形块,然后控制第二电动推杆驱动支撑板朝向出料口的方向倾斜,将揉捻后的茶叶通过出料口排放到收纳箱内。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2.一、本发明由于杀青后的茶叶叶片温度高于普通茶叶叶片的温度,通过使用控制机构,能够达到对嫩叶揉捻加工时温度控制的作用,避免较为嫩度的茶叶叶片揉捻作业需要静置一段时间而降低揉捻茶叶的效率,同时能够对揉捻茶叶时的温度进行控制,从而提升揉捻茶叶的质量。
33.二、本发明通过揉捻机构组合使用,达到对茶叶揉捻的功能,同时通过滚轮的使用,增强对茶叶揉捻的效率,且滚轮的材质为铜,通过与第一板体的配合,保持老叶揉捻时的温度,避免老叶揉捻时温度降低,从而提升对揉捻茶叶热揉的质量,提升揉捻后茶叶的口感。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发明的茶叶生产加工用茶叶揉捻装置的立体图;
35.图2为本发明的茶叶生产加工用茶叶揉捻装置的正视图;
36.图3为本发明的茶叶生产加工用茶叶揉捻装置的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本发明的盖体的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本发明的l形支撑架的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39.图6为本发明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40.图7为本发明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41.图中:10、操作台;11、l形支撑架;12、出料口;13、揉捻槽;14、收纳箱;15、dsp控制器;16、第一电动推杆;17、配装座;18、第二电动推杆;19、梯形块;2、压盖机构;20、转动杆;21、螺杆;22、套筒;23、第一锥齿轮;24、第二锥齿轮;25、把手;3、控制机构;31、盖体;32、支撑板;33、电加热板;34、第一板体;35、温度传感器;36、半导体制冷片;4、揉捻机构;40、定位板;41、第二板体;42、滚轮;43、气缸;44、支撑杆;45、滑块;46、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3.实施例1
44.请参阅图1

图7,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45.一种茶叶生产加工用茶叶揉捻装置,包括操作台10、控制机构3和揉捻机构4,操作
台10上开设有揉捻槽13。
46.请参阅图1

图5和图7,操作台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l形支撑架11,l形支撑架11的底部安装有压盖机构2,压盖机构2包括第一锥齿轮23、两个梯形块19以及支撑板32,第一锥齿轮23设置在l形支撑架11的内顶部,第一锥齿轮23的内圈固定连接有转动杆20,转动杆20远离第一锥齿轮2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25,转动杆20的外部转动连接于l形支撑架11的内部,把手25位于l形支撑架11的外部,第一锥齿轮23的外圈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24,第二锥齿轮24的内圈固定连接有螺杆21,螺杆21的顶部转动连接在l形支撑架11的内部,螺杆21的外部螺纹连接有套筒22,套筒22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水平设置的盖体31,盖体31的内部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36,两个梯形块19均固定安装在揉捻槽13的两个相对的内壁上,且两个梯形块19对称设置,支撑板32水平且滑动地安装在两个梯形块19之间,支撑板32位于盖体31的正下方,支撑板3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电加热板33;在对茶叶叶片进行揉捻时,将杀青后的茶叶叶片放入到揉捻槽13内的第一板体34上,第一板体34为水平180
°
,然后使用把手25转动转动杆20,使转动杆20带动第一锥齿轮23转动,第一锥齿轮23传动第二锥齿轮24,使第二锥齿轮24带动螺杆21转动,螺杆21带动套筒22转动,由于盖体31的长度与揉捻槽13的长度相匹配,使得套筒22带动盖体31向下移动,将第一板体34上的茶叶叶片罩住,便于揉捻作业。
47.请参阅图3、图4和图6,控制机构3包括温度传感器35以及dsp控制器15,温度传感器35固定安装在盖体31内,dsp控制器15固定安装在操作台10的外部,且dsp控制器15分别与温度传感器35、电加热板33以及半导体制冷片36电性连接;当盖体31罩住茶叶叶片后,温度传感器35接收的信号,将信号反馈至dsp控制器15,使dsp控制器15启动半导体制冷片36,从而达到对茶叶叶片温度控制、实现对茶叶叶片冷揉的作用,半导体制冷片36吸热的一面向下,实现对茶叶叶片吸热的功能。
48.具体的,为了提升茶叶叶片热揉或者冷揉的作用;压盖机构2还包括第一板体34,第一板体34固定安装在支撑板32的顶部,第一板体34用于将电加热板33封装在支撑板32的顶部。
49.具体的,为了实现对揉捻后的茶叶叶片收集的功能;操作台10的一侧开设有出料口12,出料口12与揉捻槽13连通,操作台10的一侧且位于出料口12的下方设置有收纳箱14;揉捻后的茶叶叶片通过倾斜后的第一板体34进入到出料口12内,使得茶叶叶片最终进入到收纳箱14内,出料口12的内底壁具有朝向收纳箱14箱口倾斜设置的斜面。
50.请参阅图4和图6,揉捻机构4包括气缸43和滑槽46,气缸43安装在盖体31的内部,气缸43管路上的电磁阀与dsp控制器15电性连接,气缸43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有支撑杆44,支撑杆44远离气缸4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块45,滑块45的顶部滑动连接于滑槽46的内部,滑块4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板体41,第二板体41的底部安装有滚轮42;当dsp控制器15启动半导体制冷片36或者电加热板33后,dsp控制器15启动气缸43,气缸43的活塞杆通过支撑杆44带动滑块45使第二板体41往复移动,使得第二板体41带动滚轮42对茶叶叶片进行揉捻,同时当电加热板33启动后,热量传递到第一板体34以及滚轮42上,保持揉捻时的温度,从而增强对茶叶叶片热揉的效果。
51.具体的,为了避免第二板体41的位置出现偏移而影响对茶叶叶片揉捻的质量;揉捻机构4还包括定位板40,定位板40固定连接于盖体31的内部,第二板体41的内部滑动连接
于定位板40的底部,半导体制冷片36位于定位板40的内侧。
52.具体的,为了便于揉捻后的茶叶排放;揉捻槽13的内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动推杆16,第一电动推杆16的活塞杆铰接于支撑板32的底部,第一电动推杆16的活塞杆上还固定安装有配装座17,配装座17的上部铰接有第二电动推杆18,第二电动推杆18的活塞杆与支撑板32的底部铰接。
53.具体的,为了便于操作人员对操作台内部进行维护;操作台10的一侧面上还铰接有门板,门板外侧固定安装有拉手。
54.实施例2
55.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茶叶生产加工用茶叶揉捻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6.s1、将茶叶叶片投入到揉捻槽13内部的第一板体34上,使用把手25转动转动杆20,使转动杆20通过第一锥齿轮23传动第二锥齿轮24转动,使得螺杆21转动,使套筒22带动盖体31向下移动将茶叶叶片盖住;
57.s2、使用dsp控制器15控制电加热板33,使电加热板33对第一板体34加热,通过温度传感器35对加热温度进行检测,第一板体34将热量传递到滚轮42;
58.s3、启动气缸43,气缸43的活塞杆通过滑块45带动第二板体41往复移动,使第二板体41带动滚轮42对茶叶进行揉捻;
59.s4、茶叶揉捻结束后,通过把手25转动转动杆20驱动套筒22带动盖体31上升离开支撑板32,再控制第一电动推杆16驱动支撑板32下降离开两个梯形块19,然后控制第二电动推杆18驱动支撑板32朝向出料口12的方向倾斜,将揉捻后的茶叶通过出料口12排放到收纳箱14内。
60.综上:
61.一、本发明由于杀青后的茶叶叶片温度高于普通茶叶叶片的温度,通过使用控制机构3,能够达到对嫩叶揉捻加工时温度控制的作用,避免较为嫩度的茶叶叶片揉捻作业需要静置一段时间而降低揉捻茶叶的效率,同时能够对揉捻茶叶时的温度进行控制,从而提升揉捻茶叶的质量。
62.二、本发明通过揉捻机构4组合使用,达到对茶叶揉捻的功能,同时通过滚轮42的使用,增强对茶叶揉捻的效率,且滚轮42的材质为铜,通过与第一板体34的配合,保持老叶揉捻时的温度,避免老叶揉捻时温度降低,从而提升对揉捻茶叶热揉的质量,提升揉捻后茶叶的口感。
6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