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体底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2:4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体底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包含散热板的车体底部结构。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为了使车体底部结构中对应于排气系统的部分有良好的散热能力,可以在车体底部结构的底板的对应于车辆的排气系统的位置设置散热板。所述散热板通常以其整个周缘皆分布有铆接件的方式而铆接于底板,以达到稳固组装散热板的目的。然而,铆接件的数量过多会使制造成本过高。若为了降低制造成本而过度减少铆接件的数量,则散热板的组装较不稳固而易产生噪音及振动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散热板的组装方式进行调整。
3.[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告第5734046号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底部结构,能够在减少铆接件数量的同时良好地抑制噪音及振动。
[0007]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底部结构,包括:底板,具有支撑部及至少一爪部;散热板,适于沿插入方向插入至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至少一爪部之间,其中所述散热板的厚度大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至少一爪部之间的高度方向上的初始间距;以及至少一铆接件,将所述散热板铆接于所述底板,其中所述至少一爪部与所述至少一铆接件分别位于所述散热板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相对两端。
[000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爪部的朝向所述支撑部的一侧具有导引曲面。
[000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具有凸缘,所述凸缘邻接所述支撑部,所述至少一爪部的基端连接于所述凸缘。
[00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具有至少一结构补强部,所述至少一结构补强部连接于所述至少一爪部的基端、所述支撑部及所述凸缘。
[00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爪部位于所述底板的外缘之内。
[0012]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底部结构中,爪部与支撑部的初始间距小于散热板的厚度,从而当散热板插入爪部与支撑部时,爪部会被散热板撑开以通过爪部的弹性力夹持散热板,而可透过非铆接的方式固定散热板的一端。并且,散热板的相对的另一端通过铆接件而被铆接于底板,以使散热板稳固地被固定。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底部结构能够在减少铆接件数量的同时使散热板良好地组装以抑制噪音及振动。
[0013]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体底部结构的局部俯视图;
[0015]
图2是图1的车体底部结构的仰视图;
[0016]
图3是图1的底板的局部俯视图;
[0017]
图4是图1的车体底部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0018]
图5是图4的车体底部结构的局部侧视图;
[0019]
图6示出图5的支撑部与爪部之间未插入散热板;
[0020]
图7是图1的车体底部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0021]
图8是图7的底板的局部立体图。
[0022]
附图标记说明:
[0023]
100:车体底部结构;
[0024]
110:底板;
[0025]
112:支撑部;
[0026]
112a:外缘;
[0027]
114:爪部;
[0028]
114a:导引曲面;
[0029]
114b:基端;
[0030]
114c:自由端;
[0031]
116:凸缘;
[0032]
118:结构补强部;
[0033]
120:散热板;
[0034]
130:铆接件;
[0035]
d1:插入方向;
[0036]
d2:高度方向;
[0037]
g:初始间距;
[0038]
r:区域;
[0039]
t: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体底部结构的局部俯视图。图2是图1的车体底部结构的仰视图。图3是图1的底板的局部俯视图。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车体底部结构100是车辆的底盘的一部分,其包括相互组装的底板110及散热板120。底板110的材质例如是树脂等非金属材料。散热板120例如对应于车辆的排气系统的位置,其材质例如是铝合金或其他散热用金属。在排气系统产生热的情况下,车体底部结构100可通过排气系统下方的散热板120而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
[0041]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底板110具有支撑部112及至少一爪部114(示出为多个),且车体底部结构100还包括至少一铆接件130(示出为多个)。散热板120通过支撑部112、爪部114及铆接件130而组装于底板110。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爪部114的数量为三个,且铆接件130的数量为两个。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爪部114可为其他适
当数量,且铆接件130可为其他适当数量。
[0042]
图4是图1的车体底部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5是图4的车体底部结构的局部侧视图。图6示出图5的支撑部与爪部之间未插入散热板。请参考图4至图6,更详细而言,在散热板120尚未插入至支撑部112与爪部114之间的情况下,支撑部112与爪部114之间如图6所示在高度方向d2上具有初始间距g。初始间距g指的是未受外力而处于自然状态的爪部114与支撑部112之间的间距。高度方向d2例如是底板110及散热板120的厚度方向,其大致平行于车体的上下方向。承上,散热板120的厚度t大于支撑部112与爪部114之间的高度方向d2上的初始间距g。据此,当散热板120沿插入方向d1插入至支撑部112与爪部114之间而成为图5所示状态时,爪部114会被散热板120往上撑开而稍微产生弹性变形,使支撑部112与爪部114之间的间距增加为大于初始间距g。从而,可通过爪部114的弹性力将散热板120夹持于爪部114与支撑部112之间,而透过非铆接的方式固定散热板120的一端(即爪部114所在的一端)。
[0043]
此外,本实施例的车体底部结构100更通过铆接件130将散热板120的另一端铆接于底板110的支撑部112,如此则爪部114与铆接件130如图1所示分别位于散热板120在插入方向d1上的相对两端,以使散热板120稳固地被固定。由于散热板120的一端(即爪部114所在的一端)是通过底板110的爪部114而被固定,故铆接件130不需分布于散热板120的整个周缘,仅需在散热板120的另一端以少量的铆接件130进行铆接即可。据此,本实施例的车体底部结构100能够在减少铆接件130数量的同时使散热板120良好地组装以抑制噪音及振动。
[0044]
请参考图5及图6,在本实施例中,爪部114的自由端114c在其朝向支撑部112的一侧具有导引曲面114a。藉此,当使用者沿插入方向d1将散热板120插入至支撑部112与爪部114之间时,散热板120会先接触到爪部114的自由端114c的导引曲面114a,导引曲面114a,可导引散热板120顺畅地往支撑部112与爪部114之间移动,以使散热板120的组装更为容易,避免在组装过程中难以将散热板120插入至支撑部112与爪部114之间。
[0045]
图7是图1的车体底部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8是图7的底板的局部立体图。请参考图7及图8,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10具有凸缘116及结构补强部118。凸缘116邻接且环绕支撑部112,亦可理解为,支撑部112是由凸缘116所环绕定义出的支撑区域,其用以支撑散热板120。爪部114的相对于自由端114c的基端114b连接于凸缘116,且结构补强部118连接于爪部114的基端114b、支撑部112及凸缘116。在本实施例中,结构补强部118例如是形成于爪部114的基端114b的相对两侧。通过凸缘116及结构补强部118的设置,可有效增加爪部114在其基端114b的结构强度,进而防止爪部114从基端114b断裂,以透过非铆接的方式稳固地固定散热板120。本实施例的爪部114、凸缘116及结构补强部118例如是通过对底板110进行冲压制程而形成。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通过其他适当制程形成爪部114、凸缘116及结构补强部118。
[0046]
请参考图3,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10的支撑部112的外缘112a之外的区域r例如是对应于车辆的排气系统的位置,因此在排气系统产生热的情况下,区域r会具有较高的温度。承上,本实施例的这些爪部114皆位于底板110的支撑部112的外缘112a之内,而未突伸至外缘112a之外的区域r。藉此设计方式,可避免材质是树脂的这些爪部114因区域r的较高温度而损坏,以确保散热板120能够稳固地被爪部114固定。图3所示的底板110的外缘112a
的轮廓形状仅为一种可行的设计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底板110的外缘112a可依设计上的需求而具有不同的轮廓形状,且散热板120可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形状及尺寸,本实用新型不对此加以限制。
[0047]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底部结构中,爪部与支撑部的初始间距小于散热板的厚度,从而当散热板插入爪部与支撑部时,爪部会被散热板撑开以通过爪部的弹性力夹持散热板,而可透过非铆接的方式固定散热板的一端。并且,散热板的相对的另一端通过铆接件而被铆接于底板,以使散热板稳固地被爪部及铆接件共同固定。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底部结构能够在减少铆接件数量的同时使散热板良好地组装以抑制噪音及振动。此外,通过将爪部的基端连接于底板的凸缘并在爪部的基端与支撑部之间连接有结构补强部,可避免爪部的基端断裂。再者,通过将爪部设计成位于底板的外缘之内,可避免爪部因底板的外缘之外的高温而损坏。
[0048]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