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2 18:1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记录 介质 装置


1.本发明涉及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中,有称为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打印部的上部具备扫描部的所谓复合机。在这样的复合机中,扫描部相对于打印部能够开闭,并通过打开扫描部而使打印部露出,从而能够进行油墨罐的更换、去除堵塞的纸张等作业。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016050号公报
4.在打开了扫描部的状态下,会导致用户对打印部内的不小心的访问,另外,容易发生异物侵入打印部内的情况。因此,优选在打印部设置覆盖上部的罩构件。然而,在打印部中设置有随着纸粉、墨雾等异物的附着而性能下降的结构要素,具体而言是进给用纸的进给辊。因此,如果设置上述那样的罩构件,则无法进行对进给辊的访问,从而无法进行进给辊的清扫。


技术实现要素:

5.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以及开闭体,所述装置主体具备以倾斜姿态支承介质的倾斜支承部以及送出由所述倾斜支承部支承的介质的进给辊,所述开闭体开闭所述装置主体的上部,在所述装置主体设置有覆盖所述进给辊的周围的上部的罩构件,在所述罩构件形成有使所述进给辊露出的开口部。
附图说明
6.图1是从前方观察关闭了扫描部的状态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7.图2是从前方观察打开了扫描部的状态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8.图3是以y

z平面剖切关闭了扫描部的状态的打印机的剖视图。
9.图4是以y

z平面剖切打开了扫描部的状态的打印机的剖视图。
10.图5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11.图6是设置在装置后方的供纸框架、进给辊以及旋转轴的立体图。
12.图7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13.图8是以x

z平面剖切罩构件的开口部的剖视图。
14.图9是示出设置于扫描部的底面的除电构件的立体图。
15.图10是示出打印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16.图11是示出控制部进行的控制例的流程图。
17.附图标记说明
18.1:喷墨打印机;2:装置主体;3:扫描部;3a:旋转轴;3b:凹部;3c:原稿台;3d:读取部;4:前表面罩;5:原稿罩;6:操作面板;8:上部罩;9:介质排出口;10:介质盒;11:拾取辊;12:倾斜支承部;12a:旋转轴;12b:凸轮从动部;13:进给辊;13a:主体部;13b:高摩擦材料;
14:旋转轴;14a:凸轮部;15:分离辊;16:滑架;17:记录头;18:介质支承部;20:翻转辊;21:介质接收托盘;25:主框架;26:上部罩;26a:开口部;26b、26c、26d、26e:引导面;29:供纸框架;30:传送辊;31:夹持辊;32:传送辊对;33:排出辊对;34:介质排出口;40、41、42、43:除电构件;45:罩构件;49:螺线圈组件;50:控制部;51:滑架电机;52:进给电机;53:输送电机;54:cpu;55:闪存rom;56:ram;57:位置检测部;58:旋转检测部;59:介质检测部;61:开闭检测部;62: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对本发明进行概略说明。
20.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以及开闭体,所述装置主体具备以倾斜姿态支承介质的倾斜支承部以及送出由所述倾斜支承部支承的介质的进给辊,所述开闭体开闭所述装置主体的上部,在所述装置主体设置有覆盖所述进给辊的周围的上部的罩构件,在所述罩构件形成有使所述进给辊露出的开口部。
21.根据本方式,在所述罩构件形成有使所述进给辊露出的开口部,因此,能够一边抑制异物侵入到所述装置主体内,一边经由所述开口部进行所述进给辊的清扫。
22.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开口部的边缘形成为漏斗状。
23.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开口部的边缘形成为漏斗状,因此能够将用于清扫所述进给辊的清扫构件引导至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内侧的所述进给辊,从而提高了清扫所述进给辊时的作业性。
24.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开闭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罩构件的上表面打开35
°
以上的角度。
25.根据本方式,所述开闭体由于能够相对于所述罩构件的上表面打开35
°
以上的角度,因此,与不具备这样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经由所述开口部清扫所述进给辊时的作业空间,提高了清扫所述进给辊时的作业性。
26.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中,在所述开口部的中央部处所述罩构件与所述开闭体的间隔为50mm以上。
27.根据本方式,由于在所述开口部的中央部处所述罩构件与所述开闭体的间隔为50mm以上,因此与不具备这种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经由所述开口部清扫所述进给辊时的作业空间,提高了清扫所述进给辊时的作业性。
28.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在关闭状态下的所述开闭体中,在与所述装置主体对置的位置处形成有凹部,在所述开闭体打开的状态下,所述凹部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上方。
29.根据本方式,由于在关闭状态下的所述开闭体中,在与所述装置主体对置的位置处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在所述开闭体打开的状态下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上方,因此与不具备这样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经由所述开口部清扫所述进给辊时的作业空间,提高了清扫所述进给辊时的作业性。
30.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所述开口部的中心位置位于所述进给辊的旋转轴的区域内,所述第一方向是沿着所述罩构件的上表面的方向且是所述进给辊的径向,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为所述进给
辊的外径的1/2以上。
31.根据本方式,由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开口部的中心位置位于所述进给辊的旋转轴的区域内,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为所述进给辊的外径的1/2以上,因此与不具备这种结构的情况相比,所述进给辊的外周面大范围露出,能够更适当地清扫所述进给辊。
32.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六方式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进给辊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为所述进给辊的宽度以上,所述进给辊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经由所述开口部露出。
33.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进给辊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为所述进给辊的宽度以上,所述进给辊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经由所述开口部露出,因此与不具备这种结构的情况相比,所述进给辊的外周面大范围露出,能够更适当地清扫所述进给辊。
34.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七方式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记录装置具备滑架以及主框架,所述滑架具备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并且能够在介质宽度方向上移动,所述主框架对所述滑架进行支承,并且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引导所述滑架,所述罩构件与所述主框架相邻设置。
35.第九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八方式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记录装置具备:电机,作为所述进给辊的动力源;以及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机,所述控制单元能够执行清扫模式,在所述清扫模式中,不使由所述倾斜支承部支承的介质抵接于所述进给辊地使所述进给辊旋转。
36.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控制单元能够执行不使由所述倾斜支承部支承的介质抵接于所述进给辊地使所述进给辊旋转的清扫模式,因此与不具备这种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沿着周向大范围地清扫所述进给辊的外周面。
37.第十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九方式中,所述清扫模式中包括所述进给辊的正向旋转动作和反向旋转动作。
38.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清扫模式中包括所述进给辊的正向旋转动作和反向旋转动作,因此与不具备这样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所述进给辊的清扫效率。
39.第十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九或第十方式中,所述记录装置具备:显示部,显示各种信息;以及开闭检测单元,检测所述开闭体的打开,若在满足规定条件的状态下打开所述开闭体,则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显示部显示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引导用户执行所述清扫模式。
40.根据本方式,由于若在满足规定的条件的状态下打开所述开闭体,则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显示部显示向用户引导执行所述清扫模式的用户界面,因此与不具备这样的结构的情况相比,提高了用户的操作性。
41.第十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九或第十方式中,所述记录装置具备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在来自所述倾斜支承部的介质的进给不良发生次数超过预先确定的次数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显示部显示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引导用户清扫所述进给辊。
42.根据本方式,在来自所述倾斜支承部的介质的进给不良发生次数超过预先确定的次数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显示部显示向用户引导所述进给辊的清扫的用户界面,因此,与不具备这样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期待用户尽早恢复所述进给辊的性能。
43.以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44.以下,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个例子,对喷墨打印机1进行说明。以下,将喷墨打印机1简称为打印机1。
45.另外,在各图中所示的x

y

z坐标系中,x轴方向为进给辊13(参照图3、图4)的旋转轴线方向,另外,成为进行输送及记录的介质的宽度方向。另外,x轴方向成为装置宽度方向,在使用者面对打印机1的前表面时,从使用者来看 x方向成为左方向,

x方向成为右方向。
46.y轴方向是装置进深方向,是沿着记录时的介质传送方向的方向。 y方向是从装置背面朝向前表面的方向,

y方向是从装置前表面朝向背面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打印机1的周围的侧面中设置有操作面板6的侧面成为装置前表面。
47.z轴方向是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是装置高度方向。 z方向是铅垂上方向,

z方向是铅垂下方向。
48.另外,以下有时将传送介质的方向称为“下游”,将其相反方向称为“上游”。
49.首先,对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概述。在图1和图2中,打印机1在对以记录纸张为代表的介质进行喷墨记录的装置主体2的上部具备作为开闭体的一例的扫描部3,即,构成为除了喷墨记录功能之外还具备原稿读取功能的复合机。
50.扫描部3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2以旋转轴3a(参照图3、图4)为中心旋转,通过旋转来开闭装置主体2的上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扫描部3的旋转轴线与x轴方向平行。图1、图3是关闭扫描部3的状态,图2、图4是打开扫描部3的状态。另外,图2、图4所示的扫描部3的开放状态是扫描部3最大程度打开的状态、即全开状态。扫描部3的全开状态由未图示的姿态保持单元维持。该姿态保持单元例如可以使用公知的扭矩铰链等。
51.扫描部3具备开闭原稿台3c(参照图3)的原稿罩5。在扫描部3中,在原稿台3c的下方设置有读取原稿的读取部3d(参照图3)。读取部3d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并从未图示的电机接受动力,从而一边沿x轴方向移动一边读取载置于原稿台3c的原稿。
52.装置主体2在装置前表面具备操作面板6,该操作面板6具备进行各种操作设定的操作部、进行印刷设定内容、印刷图像的预览显示等的显示部而构成。该操作面板6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扫描部3一体地设置,如图2所示与扫描部3一起旋转。
53.在装置前表面设置有前表面罩4,通过打开该前表面罩4,从而露出图3以及图4所示的介质盒10、介质排出口34、介质接收托盘21等。
54.在装置后方上表面设置有上部罩8,通过打开该上部罩8,从而露出图2及图3所示的倾斜支承部12。倾斜支承部12将进给的介质以倾斜姿态支承。
55.接着,一边参照图3一边对打印机1的介质传送路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打印机1具有从装置底部的介质盒10传送介质时的介质传送路径t1以及从装置后方上部传送介质时的介质传送路径t2这两个介质传送路径。各介质传送路径由路径形成构件形成,但省略详细说明。
56.在介质传送路径t1中,介质从介质盒10中通过拾取辊11而被送出,并通过翻转辊20而被翻转,从而朝向传送辊对32而被传送。
57.在介质传送路径t2中,被倾斜支承部12支承为倾斜姿态的介质被进给辊13朝向传送辊30和夹持辊31送出。进给辊13以进给电机52(参照图10)为动力源,传送辊30以输送电
机53(参照图10)为动力源。另外,也可以通过进给电机52来驱动传送辊30。夹持辊31是能够从动旋转的辊。
58.被倾斜支承部12支承的介质通过传送辊30及夹持辊31而朝向传送辊对32传送。
59.传送辊对32从输送电机53(参照图10)接受动力,并将介质向与记录头17对置的位置传送。
60.在与记录头17对置的位置处配置有介质支承部18,介质支承部18通过支承介质,来限定记录头17与介质之间的间隙。
61.设置有记录头17的滑架16被设置为能够在介质宽度方向往复移动,并且从滑架电机51(参照图10)获得动力,从而在介质宽度方向上移动。
62.附图标记25是支承滑架16并且在x轴方向上引导滑架16的主框架。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框架25由金属材料形成,如图2所示,将装置主体2的内部分隔为 y方向的区域和

y方向的区域。
63.在记录头17以及介质支承部18的下游设置有排出辊对33,被进行了记录的介质通过排出辊对33而朝向装置外排出,并被介质接收托盘21支承。排出辊对33以输送电机53(参照图10)为动力源。
64.接着,参照图10对打印机1中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
65.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部50进行包括介质的进给、输送、排出以及记录在内的其他打印机1的各种控制。另外,图10是以实现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功能的观点出发所记载的框图,虽然在以下省略说明,但控制部50也进行扫描部3的各种控制。
66.控制部50中输入来自操作面板6的信号,另外,从控制部50向操作面板6发送操作面板6的显示、特别是用于显示用户界面(以下称为“ui”)的信号。
67.控制部50对滑架电机51、进给电机52以及输送电机53的这些介质传送动作和记录动作所涉及的电机进行控制。本实施方式中各电机是dc电机。
68.来自位置检测部57、旋转检测部58、介质检测部59、开闭检测部61这些检测部的检测信号也被输入到控制部50。
69.位置检测部57是线性编码器,是用于检测滑架16的x轴方向上的位置的检测部。旋转检测部58是旋转编码器,是用于检测由输送电机53驱动的辊的旋转量以及旋转速度的检测部。
70.开闭检测部61是检测扫描部3的开闭状态的检测部。开闭检测部61可以由接触式或非接触式的传感器构成。开闭检测部61也可以设置为检测扫描部3是完全关闭的状态,或者是除此之外即稍微打开的状态。或者,开闭检测部61也可以设置为通过多个传感器的组合,能够检测扫描部3是完全关闭的状态、是完全打开的状态、是完全关闭的状态与完全打开的状态之间的状态这至少三个状态。另外,或者开闭检测部61也可以构成为,使用旋转编码器等检测扫描部3的旋转角度,并基于此检测开闭状态。
71.介质检测部59设置在传送辊对32的上游附近,是用于检测介质的前端和后端的通过的检测部。介质检测部59能够由接触式或非接触式的传感器构成。控制部50能够根据介质检测部59的检测信息,把握是否正确地进行了从介质盒10、倾斜支承部12进给介质,具体而言,把握是否发生了不进纸。
72.控制部50具备cpu54、闪存rom55以及ram56。cpu54根据存储在闪存rom55中的程序
进行各种运算处理,并控制打印机1整体的动作。作为存储单元的一例的闪存rom55是可读和可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另外,用户经由操作面板6输入的各种设定信息也存储在闪存rom55中。在作为存储单元的一例的ram56中临时存储各种信息。
73.另外,控制部50具备接口62,能够经由该接口62进行与外部计算机90的通信。
74.接着,进一步对送出被倾斜支承部12支承的介质的进给辊13及其周边结构进行说明。
75.如图3和图4所示,进给辊1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平坦状,即,该进给辊13具备圆弧部和平坦部,在圆弧部与介质接触,圆弧部对介质施加传送力。在从倾斜支承部12进给介质的进给动作结束之后,如图3和图4所示,进给辊13的平坦部维持在与倾斜支承部12对置的状态。
76.如图6所示,在进给辊13中,在主体部13a的外周设置有橡胶、弹性体等高摩擦材料13b而构成。主体部13a与旋转轴14一体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轴14和主体部13a由树脂材料形成。
77.旋转轴14被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供纸框架29旋转,并且在两端部具备凸轮部14a。倾斜支承部12经由旋转轴12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供纸框架29。另外,在图6中,表示了相对于倾斜支承部12设置在

x方向的端部的旋转轴12a,但相对于倾斜支承部12在 x方向的端部也设置有同样的旋转轴12a,并由供纸框架29支承。倾斜支承部12的旋转轴线与x轴方向平行。
78.在倾斜支承部12中与旋转轴14的凸轮部14a对置的位置上设置有凸轮从动部12b,凸轮从动部12b构成为能够与凸轮部14a卡合。另外,在图6中,表示了相对于倾斜支承部12设置在 x方向的端部的凸轮从动部12b,但相对于倾斜支承部12在

x方向的端部也设置有同样的凸轮从动部12b,并能够与凸轮部14a卡合。
79.倾斜支承部12通过未图示的按压构件例如压缩弹簧使凸轮从动部12b向与凸轮部14a压接的方向按压。换言之,倾斜支承部12通过上述按压构件,将所支承的介质向与进给辊13压接的方向按压。然后当旋转轴14旋转时,凸轮部14a将凸轮从动部12b压下,由此,被倾斜支承部12支承的介质与进给辊13分开,或者凸轮部14a对凸轮从动部12b的压下被解除,从而被倾斜支承部12支承的介质与进给辊13压接。
80.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将凸轮部14a和凸轮从动部12b设置在x轴方向的两端部,所以抑制倾斜支承部12的倾斜、扭曲。
8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柱塞(未图示)相对于倾斜支承部12的旋转区域进退的螺线圈组件49(参照图10)。螺线圈组件49切换限制状态与允许状态,上述限制状态下,通过使柱塞进入倾斜支承部12的旋转区域而限制倾斜支承部12朝向进给辊13旋转,上述允许状态下,通过使柱塞从倾斜支承部12的旋转区域退避来允许倾斜支承部12的旋转。由此,能够不会使被倾斜支承部12支承的介质抵接于进给辊13地使进给辊13自由旋转。
82.在进给辊13的主体部13a,在侧面设置有片状的除电构件40。除电构件40是由能够除去静电的公知材料形成的构件。作为除电构件40的一个例子,可以列举无纺布。在图6中,虽然表示了相对于主体部13a设置在

x方向上的侧面的除电构件40,但是相对于主体部13a在 x方向的侧面上也设置有同样的除电构件40。这样,通过在进给辊13设置除电构件40而抑制墨雾、纸粉等附着于进给辊13。另外,除电构件40设置成与构成装置主体2的金属框架
等导电性构件电接触,即接地也是优选的。
83.另外,这样的除电构件如图7所示也可以设置为与辊的外周面接触。在图7中,附图标记41是与进给辊13的外周面接触的除电构件,附图标记42是与传送辊30的外周面接触的除电构件。除电构件的41、42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在后面说明的罩构件26。除电构件的41、42可以使用与上述除电构件40相同的材料。另外,除电构件的41、42也设置成与构成装置主体2的金属框架等导电性构件电接触,即接地也是优选的。通过这样的除电构件,能够抑制墨雾、纸粉等附着于各辊。
84.另外,在传送辊30的上部设置有罩构件45以覆盖传送辊3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通过该罩构件45而达到传送辊30的配置区域与进给辊13的配置区域被隔开的状态。与进给辊13相比,传送辊30处于因从记录头17喷出油墨而产生的墨雾容易附着的位置,当这样的传送辊30旋转时,墨雾变得容易流到进给辊13。然而,由于设置了罩构件45,能够抑制墨雾从传送辊30向进给辊13流动。
85.接下来,对相对于主框架25覆盖

y方向的区域上部、具体而言覆盖进给辊13的周围的上部的罩构件26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相对于主框架25在

y方向上设置有罩构件26。罩构件26与主框架25相邻设置。罩构件26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固定在供纸框架29(参照图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纸框架29也由树脂材料形成。
86.如图3~图5、图7、图8所示,罩构件26覆盖进给辊13的周围的上部,特别是覆盖作为从倾斜支承部12送出的介质的传送路径的介质传送路径t2的一部分,由此抑制尘埃等向装置主体2内的侵入。
87.而且,如图5和图7放大所示,在罩构件26形成有使进给辊13露出的开口部26a。这样,由于在罩构件26形成有使进给辊13露出的开口部26a,因此能够一边抑制异物侵入装置主体2内,一边经由开口部26a进行进给辊13的清扫。
8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26a的边缘形成为漏斗状。图5中,附图标记26b、26c、26d、26e是构成开口部26a的边缘的斜面,任一斜面均形成为朝向开口部26a的中央向下倾斜。这样,开口部26a的边缘形成为漏斗状,所以能够将用于清扫进给辊13的清扫构件cl(参照图7)引导至位于开口部26a的内侧的进给辊13,从而提高了用户清扫进给辊13时的作业性。另外,纤维片等作为清扫构件cl,但只要是能够清扫进给辊13的外周面的材料,则可以是任意的材料。
8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扫描部3能够相对于罩构件26的上表面打开35
°
以上的角度。在图4中,附图标记α表示扫描部3的打开角,该打开角α在扫描部3完全闭合的状态下为0
°
,在完全打开的状态下为35
°
以上,具体而言为45
°
。另外,打开角α作为一例,可以将原稿台3c的原稿载置面与罩构件26的上表面之间的角度作为基准。
90.这样,扫描部3能够大幅度打开,因此能够确保经由开口部26a清扫进给辊13时的作业空间,能够提高清扫进给辊13时的作业性。
91.另外,在开口部26a的中央部,确保罩构件26和扫描部3的间隔h1为50mm以上。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h1设定为75mm。另外,这里的开口部26a的中央部是指y轴方向上的开口部26a的中央部。另外,间隔h1为在z轴方向上从罩构件26的上表面位置到处于全开状态的扫描部3的下表面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罩构件26的上表面为水平面。
92.由此,能够确保经由开口部26a清扫进给辊13时的作业空间,提高清扫进给辊13时
的作业性。
93.另外,如图3所示,在关闭状态下的扫描部3中,在与装置主体2对置的位置处形成有凹部3b,凹部3b如图4所示在扫描部3打开的状态下位于开口部26a的上方。由此,能够确保经由开口部26a清扫进给辊13时的作业空间,提高清扫进给辊13时的作业性。
9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作为沿着罩构件26的上表面的方向且作为进给辊13的径向的第一方向、具体而言为y轴方向上,开口部26a的中心位置y1位于进给辊13的旋转轴14的区域内。换言之,开口部26a位于相对于进给辊13定心的位置处。并且,y轴方向上的开口部26a的开口宽度b2为进给辊13的外径b1的1/2以上。通过这样的结构,进给辊13的外周面在开口部26a的内侧大范围露出,能够更适当地清扫进给辊13。
95.另外,更优选的是,在y轴方向上开口部26a的中心位置y1与进给辊13的旋转轴14的轴中心一致,但是若中心位置y1在旋转轴14的区域内,中心位置y1也可以偏离旋转轴14的轴中心。
9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进给辊13的宽度方向即x轴方向上的开口部26a的开口宽度a1为进给辊13的宽度a2以上,是进给辊13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经由开口部26a露出的结构。由此,能够更适当地清扫进给辊13。
9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进给辊13的外周面位于比开口部26a的边缘的下端位置z1靠下的位置,但也优选进给辊13的外周面位于比下端位置z1高的位置。由此,能够使进给辊13的外周面更显著地露出,能够更容易地清扫进给辊13的外周面。
98.另外,如图9所示,也优选的是,构成为在扫描部3的底面与开口部26a对置的位置处设置除电构件43,在关闭扫描部3的状态下通过除电构件43完全或某种程度地堵塞开口部26a。由此,能够抑制墨雾经由开口部26a从装置主体2的内部向外部流出。
99.接着,参照图11对控制部50进行的控制进行说明。
100.控制部50若判断为是应该进行进给辊13的清扫的定时(在步骤s101中为“是”),则将该主旨通知给用户(步骤s102)。对用户的通知例如可以通过向操作面板6(参照图1、图2)显示“进给辊存在污染的可能性。请打开扫描部进行清扫。”等消息显示来进行。
101.作为应该进行进给辊13的清扫的定时,能够设定为以下的(1)、(2)中的至少任一个的情况、或者(1)、(2)双方的情况。
102.(1)来自倾斜支承部12的介质的不进纸产生次数超过预先确定的次数的情况。另外,不进纸是指,无论进给辊13是否旋转,介质都不从倾斜支承部12进给而停滞,是来自倾斜支承部12的介质进给不良的一个例子。
103.(2)将上次清扫模式执行时(在步骤s106)设为零并对来自倾斜支承部12的介质的进给张数进行计数而得到的计数值超过预先确定的张数的情况。
104.另外,在后面对清扫模式(在步骤s106)进行说明。
105.接下来,控制部50若检测到扫描部3被打开(在步骤s103中为“是”),使操作面板6显示引导用户执行清扫模式的ui(步骤s104)。该ui例如可以设为“为了清扫而使进给辊旋转吗?(是/否)”等消息显示。
106.当用户对该ui选择“是”时(在步骤s105中为“是”),控制部50执行清扫模式(步骤s106)。
107.清扫模式(步骤s106)是不使被倾斜支承部12支承的介质与进给辊13抵接地使进
给辊13旋转的模式。控制部50控制螺线圈组件49(参照图10)使倾斜支承部12维持在最远离进给辊13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进给辊13旋转。
108.此时的进给辊13的旋转更优选为与进给介质时的旋转速度相比是低速的。另外,在进给辊13的旋转动作中,也可以包括正向旋转动作和反向旋转动作。对于进给辊13的正向旋转动作和反向旋转动作,例如,可以使进给辊13连续正向旋转1圈以上,接着反向旋转与该正向旋转相同的量,或者也可以一边一点一点地反复进行正向旋转动作和反向旋转动作,一边向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旋转1圈或1圈以上。
109.这样,控制部50能够执行不使被倾斜支承部12支承的介质与进给辊13抵接地使进给辊13旋转的清扫模式,所以用户能够容易地沿着进给辊13的周向大范围地清扫进给辊13的外周面。
110.另外,通过使清扫模式包括进给辊13的正向旋转动作和反向旋转动作,能够提高进给辊13的清扫效率。
111.另外,控制部50在来自倾斜支承部12的介质的不进纸产生次数超过预先确定的次数的情况下,使操作面板6显示引导用户清扫进给辊13的ui(步骤s101、步骤s102),因此能够期待用户尽早恢复进给辊13的性能。
112.另外,若在满足了规定的条件的状态(步骤s101)下打开扫描仪部3,则控制部50使操作面板6显示引导用户执行清扫模式的ui(步骤s104)。因此,用户不需要例如从主菜单遵循在操作面板6上显示的ui,就能够提高执行清扫模式时的用户的操作性。
113.本发明不限于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当然这些变形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114.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在装置主体2的上部的开闭体是扫描部3,但并不限于扫描部3,也可以是罩等开闭体。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