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与流程

2021-08-27 13: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记录 装置 方法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有如下这样的打印机: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具有由能够喷出墨的多个喷嘴构成的喷嘴列的记录头朝向主扫描方向上的扫描、记录介质朝向与主扫描方向交叉的输送方向上的输送,从而朝向记录介质进行记录。这样的打印机通过使利用一次扫描而进行记录的图像区域与利用下一次扫描而进行记录的图像区域局部重复,能够执行在利用各扫描进行记录的图像区域间不产生间隙的记录方法。

在通过上述重复而被记录的区域和不是这样的区域中,由于用于记录的扫描次数不同等理由,有时在记录结果中产生有浓度差。这样的区域间的浓度差被视觉辨认为浓度不均。

在此,还已知有如下的技术:设定用于进行以在主扫描方向上延长的线、即栅格线为单位的浓度修正的修正值,并以成为基于上述修正值而被修正的浓度的方式进行以栅格线为单位的点形成,从而抑制浓度不均(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05691号公报

但是,通过上述重复而被记录的区域的浓度根据记录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即使执行了基于所设定的上述修正值的修正,也未必能够使浓度不均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记录头,具有喷嘴列,所述喷嘴列沿第一方向排列有能够喷出墨的多个喷嘴;以及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记录头而将由多条栅格线形成的图像记录于记录介质,其中,所述栅格线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长,所述控制部在使用所述喷嘴列的喷嘴中的处于能够记录共通的栅格线的位置关系的多个重叠喷嘴来对形成所述图像中的一部分图像的栅格线进行记录的情况下,若记录条件为第一记录条件,则使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重叠喷嘴的范围内的第一范围的重叠喷嘴来进行记录,若记录条件为第二记录条件,则使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重叠喷嘴的范围内的比所述第一范围窄的第二范围的重叠喷嘴来进行记录,其中,所述第二记录条件为所述一部分图像与所述图像中的所述一部分图像以外的图像之间的浓度差比所述第一记录条件扩大。

一种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对记录头进行控制而进行朝向记录介质的记录,所述记录头具有喷嘴列,所述喷嘴列沿第一方向排列有能够喷出墨的多个喷嘴,所述记录方法具备记录工序,所述记录工序为将由多条栅格线形成的图像记录于所述记录介质,其中,所述栅格线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长,在所述记录工序中,在使用所述喷嘴列中的处于能够记录共通的栅格线的位置关系的多个重叠喷嘴来对形成所述图像中的一部分图像的栅格线进行记录的情况下,若记录条件为第一记录条件,则使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重叠喷嘴的范围内的第一范围的重叠喷嘴来进行记录,若记录条件为第二记录条件,则使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重叠喷嘴的范围内的比所述第一范围窄的第二范围的重叠喷嘴来进行记录,其中,所述第二记录条件为所述一部分图像与所述图像中的所述一部分图像以外的图像之间的浓度差比所述第一记录条件扩大。

附图说明

图1是简单地表示与本实施方式相关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通过来自上方的视点来表示记录介质与记录头的关系性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记录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将ol量设为第一范围的情况下的喷嘴与像素的分配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将ol量设为第二范围的情况下的喷嘴与像素的分配的关系的图。

图6是通过来自上方的视点来表示记录介质与记录头之间的关系性的其它例子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系统;10、记录控制装置;11、控制部;12、记录控制程序;12a、条件判定部;12b、ol量决定部;12c、记录控制部;13、显示部;14、操作受理部;15、通信if;20、打印机;21、输送机构;22、记录头;23、喷嘴;24、滑架;26、26c、26m、26y、26k、喷嘴列;27、喷头;28、记录头;30、记录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各图只不过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示例。由于各图是示例,因此存在有比率、形状不精确、或者相互不匹配、或者一部分被省略的情况。

1.系统概略说明:

图1简单地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系统1的结构。系统1包括记录控制装置10以及打印机20。也可以将系统1称为记录系统、图像处理系统或者印刷系统等。通过系统1的至少一部分来实现记录方法。

记录控制装置10例如通过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智能手机、平板型终端、或者具有与它们相同程度的处理能力的信息处理装置来实现。记录控制装置10具备控制部11、显示部13、操作受理部14、通信接口15等。将接口简记为if。控制部11构成为包括具有作为处理器的cpu11a、rom11b、ram11c等的一个或者多个ic、其它非易失性存储器等。

在控制部11中,处理器、即cpu11a将ram11c等用作工作区域来执行依据保存于rom11b、其它存储器等中的程序的运算处理。控制部11通过执行依据记录控制程序12的处理而与记录控制程序12协作,实现条件判定部12a、ol量决定部12b、记录控制部12c等多个功能。“ol”是重叠(overlap)的缩写。此外,处理器并不局限于一个cpu,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多个cpu、asic等硬件电路来进行处理,也可以构成为cpu与硬件电路协作来进行处理。

显示部13是用于显示视觉信息的单元,例如,由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构成。显示部13也可以是包括显示器和用于驱动显示器的驱动电路的结构。操作受理部14是用于受理基于用户的操作的单元,例如,通过物理按钮、触摸面板、鼠标、键盘等来实现。当然,触摸面板也可以作为显示部13的一个功能来实现。包括显示部13以及操作受理部14在内,能够称为记录控制装置10的操作面板。

显示部13、操作受理部14也可以是记录控制装置10的结构的一部分,但是也可以是相对于记录控制装置10而外装的周边设备。通信if15是记录控制装置10用于以包括公知的通信标准在内的预定的通信协议为基准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与外部执行通信的一个或者多个if的总称。控制部11经由通信if15与打印机20进行通信。

作为由记录控制装置10控制的记录装置的打印机20是喷出墨点来进行记录的喷墨打印机。也将点称为液滴。虽然省略了针对喷墨打印机的详细说明,但是打印机20大致具备输送机构21、记录头22、滑架24。输送机构21具备输送记录介质的辊、用于驱动辊的马达等,并将记录介质朝向预定的输送方向输送。

如图2所示例的那样,记录头22具备多个能够喷出点的喷嘴23,并从各个喷嘴23向输送机构21所输送的记录介质30喷出点。打印机20依据后述的点数据来控制驱动信号朝向喷嘴23所具备的未图示的驱动元件的施加,从而使点从喷嘴23喷出、或者不喷出。打印机20例如喷出青色(c)、品红色(m)、黄色(y)、黑色(k)的各色的墨、这些各色以外的颜色的墨、液体,从而进行记录。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打印机20为喷出cmyk墨的机型来进行说明。

图2简单地示出了记录头22与记录介质30的关系性。也可以将记录头22称为印刷头、打印头、液体喷出头等。代表性的记录介质30为纸,但是只要是能够通过液体的喷出来进行记录的材料,也可以是纸以外的材料。记录头22被搭载于能够沿方向d2进行往复移动的滑架24,并与滑架24一并地进行移动。也将方向d2称为主扫描方向。输送机构21将记录介质30朝向与主扫描方向d2交叉的方向d3输送。方向d3是输送方向。方向d2与方向d3的交叉可以理解为基本上正交,但是例如因作为产品的打印机20中的各种误差,有时严格来说不是正交。

附图标记25表示记录头22上的供喷嘴23开口的喷嘴面25。在图2中,示出了喷嘴面25上的喷嘴23的排列的一个例子。喷嘴面25内的一个一个的小圆为喷嘴23。在从打印机20所搭载的被称为墨盒、墨罐等的未图示的墨保持单元接受cmyk各色的墨的供给并从喷嘴23喷出的结构中,记录头22具备每种墨色的喷嘴列26。也将由喷出c墨的喷嘴23构成的喷嘴列26记载为喷嘴列26c。同样地,有时将由喷出m墨的喷嘴23构成的喷嘴列26记载为喷嘴列26m,将由喷出y墨的喷嘴23构成的喷嘴列26记载为喷嘴列26y,将由喷出k墨的喷嘴23构成的喷嘴列26记载为喷嘴列26k。喷嘴列26c、26m、26y、26k沿主扫描方向d2排列。

与一个墨色相对应的喷嘴列26由输送方向d3上的喷嘴23彼此的间隔、即喷嘴间距被设为恒定的多个喷嘴23构成。将构成喷嘴列26的多个喷嘴23排列的方向d1称为喷嘴列方向。喷嘴列方向d1相当于“第一方向”,主扫描方向d2相当于“第二方向”。在图2的示例中,喷嘴列方向d1与输送方向d3平行。在喷嘴列方向d1与输送方向d3平行的结构中,喷嘴列方向d1与主扫描方向d2正交。在该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喷嘴列方向d1与输送方向d3相同。但是,喷嘴列方向d1也可以不与输送方向d3平行,而是构成为相对于主扫描方向d2倾斜地交叉。输送方向d3上的喷嘴列26c、26m、26y、26k各自的位置相互一致。

根据图2的示例,打印机20为所谓的串行型打印机,交替地反复进行记录介质30朝向输送方向d3的预定输送量的输送、以及与滑架24沿主扫描方向d2的移动相伴的基于记录头22的墨喷出,从而朝向记录介质30进行记录。也将与滑架24沿主扫描方向d2的去路移动或者回路移动相伴的基于记录头22的墨喷出称为扫描、行程。

记录控制装置10还与温湿度传感器40连接为能够通信。温湿度传感器40对放置有打印机20的环境的温度、湿度进行测定,并将测定结果朝向记录控制装置10输出。温湿度传感器40也可以是记录控制装置10或者打印机20的一部分。但是,温湿度传感器40在系统1中不是必须的结构。记录控制装置10只要能够通过包括基于用户的输入在内的任意一种方式来获取温度、湿度的信息即可。

记录控制装置10和打印机20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网络连接。打印机20也可以是除了印刷功能之外还兼具作为扫描仪的功能、传真通信功能等多个功能的复合机。记录控制装置10不仅可以通过独立的一个信息处理装置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经由网络连接为能够相互通信的多个信息处理装置来实现。

或者,记录控制装置10以及打印机20也可以是将两者合为一体的记录装置。即,记录控制装置10是作为记录装置的打印机20所包含的结构的一部分,以下说明的记录控制装置10所执行的处理也可以理解为打印机20所执行的处理。

2.记录控制处理:

图3通过流程图示出了控制部11依据记录控制程序12实现的记录控制处理。通过记录控制处理,控制部11以使打印机20将由“栅格线”形成的图像记录于记录介质30的方式进行控制,所述栅格线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长。通过记录控制处理,实现了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记录方法。若以图2的结构为例,则栅格线是由在主扫描方向d2上排列的像素表现的、在主扫描方向d2上延长的线。

控制部11以受理输入图像的记录指示为契机,开始记录控制处理。用户例如一边视觉辨认显示于显示部13的ui画面一边对操作受理部14进行操作,从而任意地选择输入图像,进行输入图像的记录指示。ui是用户接口的缩写。另外,用户能够通过ui画面任意地选择输入图像的记录条件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变更既定的记录条件。记录条件是指与记录相关的各种条件、环境的组合。记录条件例如包括基于打印机20的记录速度、记录介质30的种类。此外,可以通过选择彩色记录或者单色记录、或者选择单面记录、双面记录来改变记录条件。

在步骤s100中,条件判定部12a判定记录条件符合“第一记录条件”和“第二记录条件”中的哪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某记录条件称为第一记录条件时,将输入图像中的一部分图像、即“ol记录图像”的浓度比第一记录条件浓的记录条件称为第二记录条件。

ol记录图像是由进行ol记录的栅格线、即ol栅格线形成的图像区域。ol记录是指,在关注基于一种颜色的墨的一条栅格线的记录时,通过喷出该一种颜色的墨的多个喷嘴23来分担记录该栅格线的方法。若打印机20为串行型打印机,则通过多次行程而对一条栅格线进行记录的情况相当于ol记录。为了方便起见,将不是ol栅格线的栅格线称为通常栅格线,将输入图像中的由通常栅格线形成的图像区域称为“通常记录图像”。若打印机20为串行型打印机,则通常栅格线在一次行程中被记录。

此外,在记录条件从第一记录条件变化为第二记录条件时,通常记录图像的浓度也可能会变浓。记录结果中的通常记录图像的浓度也可能根据记录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然而,由于通常记录图像与ol记录图像的记录方法不同,因此根据记录条件的不同,浓度并不会以相同的方式变化。因而,第二记录条件可以说是,当与第一记录条件相比时ol记录图像与输入图像中的ol记录图像以外的图像、即通常记录图像的浓度差扩大的记录条件。

以下,说明第一记录条件和第二记录条件的几个具体例子。

第一实施例:

第二记录条件与第一记录条件相比记录速度较慢。用户能够通过ui画面来选择基于打印机20的记录速度。例如,在ui画面上,提示“艳丽”、“普通”、“快速”这样的记录速度不同的多个记录模式。用户通过从这些记录模式中任意地选择模式而最终选择记录速度。“艳丽”例如是为了使主扫描方向d2的记录分辨率高分辨率化而使滑架24的移动速度最慢来进行记录的模式。“普通”是滑架24的移动速度比“艳丽”快的模式,“快速”是滑架24的移动速度比“普通”快的模式。

滑架24的移动速度越慢,用于记录ol栅格线的之前的行程与之后的行程之间的时间越长,能够更长地确保在之前的行程中着落于记录介质30上的点的干燥时间。与针对着落后的干燥时间较短的点在之后的行程中重叠一部分点记录而成的ol栅格线相比,针对较长地确保了着落后的干燥时间的点,在之后的行程中重叠一部分点记录而成的ol栅格线能够观察到在记录介质30上较浓地显色的趋势。因而,可以说当记录速度较慢时,ol记录图像的浓度变浓。而且,可以说通过以此方式使ol记录图像的浓度变浓而使ol记录图像与由通常栅格线构成的通常记录图像之间的浓度差扩大。

基于这样的观点,在步骤s100中,例如,若作为记录模式而选择了“普通”或者“快速”,则条件判定部12a判定为记录条件是第一记录条件。另一方面,若作为记录模式而选择了“艳丽”,则判定为记录条件是第二记录条件。

第二实施例:

第二记录条件比第一记录条件温度低。当放置有打印机20的环境的温度较低时,点易于在记录介质30上洇渗。点由于洇渗而扩展,覆盖较多的面积。由于当温度较低时,在用于记录ol栅格线的之前的行程中着落于记录介质30上的点在之后的行程中在直到点着落为止的期间内扩大而覆盖更多的面积,因此ol栅格线与通常栅格线相比易于变浓。即,可以说当温度较低时,ol记录图像的浓度变浓。而且,通过以此方式使ol记录图像的浓度变浓,ol记录图像与通常打印图像之间的浓度差扩大。

基于这样的观点,在步骤s100中,条件判定部12a也可以在从温湿度传感器40等获取的温度为与温度相关的预定的阈值以上时,判定为记录条件是第一记录条件,在不足与温度相关的所述阈值时,判定为记录条件是第二记录条件。

第三实施例:

第二记录条件与第一记录条件相比湿度较高。当放置有打印机20的环境的湿度较高时,点易于在记录介质30上洇渗。由于当湿度较高时,在用于记录ol栅格线的之前的行程中着落于记录介质30上的点在之后的行程中在直到点着落为止的期间内扩大而覆盖更多的面积,因此ol栅格线与通常栅格线相比易于变浓。即,可以说当湿度较高时,ol记录图像的浓度变浓,ol记录图像与通常记录图像之间的浓度差扩大。

基于这样的观点,在步骤s100中,条件判定部12a也可以在从温湿度传感器40等获取的湿度为与湿度相关的预定的阈值以下时,判定为记录条件是第一记录条件,在超过与湿度相关的所述阈值时,判定为记录条件是第二记录条件。

第四实施例:

第二记录条件使用与在第一记录条件下使用的记录介质30相比墨更易于洇渗的记录介质30。用户能够通过ui画面来选择打印机20所使用的记录介质30的种类。在此,将记录介质30的种类大致区分为第一记录介质和与第一记录介质相比墨更易于洇渗的第二记录介质。第二记录介质例如是普通纸、墨易于洇渗的程度与普通纸相同或者在普通纸以上的种类的介质。第一记录介质例如是光泽纸等。

从至此为止的说明可知,由于在墨易于洇渗的环境下,与墨难以洇渗的环境相比,在记录ol记录图像时,浓度易于变浓,因此ol记录图像与通常记录图像之间的浓度差扩大。为此,在步骤s100中,条件判定部12a也可以是,若被选择为打印机20所使用的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30的种类为第一记录介质,则判定为记录条件是第一记录条件,若为第二记录介质,则判定为记录条件是第二记录条件。

此外,能够认为第一记录条件是记录结果中的ol记录图像与通常记录图像之间的浓度差相对较小且ol记录图像不明显的预定的记录条件。

在步骤s100中,也可以采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例中的任意一个。

接着,在步骤s110中,ol量决定部12b依据基于步骤s100的记录条件的判定结果,决定喷嘴列26中的ol量。ol量是指,喷嘴列26的喷嘴23中的处于能够记录共通的栅格线的位置关系的ol喷嘴的范围内的、在实际的ol记录中使用的喷嘴23的范围。ol喷嘴的范围是在喷嘴列26内固定的范围,以下称为“ol喷嘴范围”。ol量也可以理解为输入图像内的ol记录图像的大小。当ol量减少时,通常记录图像的比率增大,且ol记录图像的比率减小。ol量决定部12b在记录条件是第一记录条件的情况下,将ol量决定为“第一范围”,在记录条件是第二记录条件的情况下,将ol量决定为比第一范围窄的“第二范围”。

在步骤s120中,记录控制部12c执行针对输入图像的必要的图像处理,生成用于打印机20进行输入图像的记录的点数据。

首先,记录控制部12c从预定的输入源获取表现由用户任意选择的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这里获取的图像数据是具有多个像素的位图数据,例如,以像素为单位具有红色(r)、绿色(g)、蓝色(b)的灰度值。灰度值例如由0~255这256灰度来表现。记录控制部12c在所获取的图像数据不与这样的rgb表色系统相对应的情况下,将所获取的图像数据朝向该表色系统的数据转换即可。进而,记录控制部12c对图像数据实施用于与和记录条件、记录模式相对应的记录分辨率相符的分辨率转换处理。

进而,记录控制部12c对图像数据实施颜色转换处理。即,将图像数据的表色系统转换为打印机20在记录中使用的墨的表色系统。如上所述,在图像数据利用rgb对各像素的颜色进行灰度表现的情况下,以像素为单位将rgb的灰度值转换为以cmyk为单位的灰度值。颜色转换处理能够通过参照规定了从rgb朝向cmyk的转换关系的任意的颜色转换一览表来执行。

记录控制部12c对颜色转换后的图像数据、即具有各像素表示以cmyk为单位的墨量的灰度值的图像数据实施半色调处理而生成点数据。半色调处理例如使用抖动法、误差扩散法来执行。点数据是以像素为单位且以cmyk为单位规定了点的喷出(点开启)或者不喷出(点关闭)的数据。这样的步骤s120的图像处理也可以与步骤s100、步骤s110的处理至少一部分并行地执行。

在步骤s130中,记录控制部12c进行使打印机20执行基于通过步骤s120而生成的点数据的记录的输出处理。具体而言,依据预定输送量、在步骤s110中决定的ol量而将点数据以应该向打印机20传送的顺序重新排列。也将该重新排列的处理称为栅格化处理。在栅格化处理中,对于构成点数据的栅格线中的根据ol量而成为ol栅格线的栅格线,记录控制部12c将构成这些栅格线的各像素分配给多次行程。将用于记录某ol栅格线的多次行程中的先行的行程称为先行行程,将后续的行程称为后续行程。

通过栅格化处理,根据其像素位置以及墨色,确定点数据所规定的墨点由哪个喷嘴23在哪个行程的哪个时机喷出。记录控制部12c将栅格化处理后的点数据与记录条件的信息等一并地朝向打印机20发送。打印机20基于从记录控制装置10发送的包括点数据在内的信息来驱动输送机构21、记录头22以及滑架24,从而朝向记录介质30记录点数据所表现的输入图像。在由用户选择了记录介质30的种类的情况下,打印机20当然朝向所选择的种类的记录介质30进行记录。

图4表示将ol量决定为第一范围的情况下的、喷嘴23与像素的分配的对应关系。附图标记50是表现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的一部分。构成图像数据50的各矩形是构成图像数据50的各像素。图像数据50也可以理解为经过基于步骤s120的图像处理后的点数据50。另外,将点数据50理解为cmyk各自的点数据中的、以像素为单位规定了一个墨色的点开启、关闭的点数据即可。在图4中,还一并示出了点数据50与方向d1、d2、d3的对应关系。附图标记rl示例了多个像素与主扫描方向d2相对应地排列的一个像素列、即一条栅格线。

在图4中,示出了由喷出点数据50所对应的一种颜色的墨的多个喷嘴23构成的喷嘴列26。在图4中,喷嘴列26是通过80个喷嘴23沿喷嘴列方向d1排列而构成的。为了便于理解,在图4中,对构成喷嘴列26的各喷嘴23从输送方向d3的下游朝向上游依次标注#1~#80的喷嘴编号。以下,将输送方向d3的上游、下游简称为上游、下游。当然,喷嘴列26的喷嘴数为80个的结构为一个例子,喷嘴列26的喷嘴数并未被限定。如上所述,记录头22与cmyk这样的多个墨色分别相对应地具有多个喷嘴列26。图4中说明的一个墨色所涉及的喷嘴列26与点数据50的对应关系在各墨色中是共通的。

图4所示的喷嘴列26全部是相同的喷嘴列26。即,在图4中示出了在记录头22的每个行程中,输送方向d3上的喷嘴列26与点数据50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在图4中,与附图标记26一并地用括号表示的1、2、3…这样的数字表示此时的喷嘴列26与第几次行程相对应。在图4中,每当行程的次数增加时,喷嘴列26都看起来是朝向上游移动。实际上,输送机构21在行程与行程之间将记录介质30朝向下游输送预定输送量,从而将图4所示的那样的每个行程的喷嘴列26与点数据50的位置关系作为记录结果再现于记录介质30上。在图4中,虽然将每个行程的喷嘴列26在主扫描方向d2上错开记载,但是这是为了易于观察附图,每个行程的喷嘴列26在主扫描方向d2上的位置的不同没有意义。

在图4的例子中,行程间的基于输送机构21的预定输送量是喷嘴间距的72倍的距离。由此,由在某一次行程中的喷嘴列26中的上游的喷嘴编号#73~#80的各喷嘴23记录的各栅格线rl能够由在下一次行程中的喷嘴列26中的下游的喷嘴编号#1~#8的各喷嘴23来进行记录。即,喷嘴编号#1~#8的各喷嘴23以及喷嘴编号#73~#80的各喷嘴23相当于处于能够记录共通的栅格线rl的位置关系的“ol喷嘴”,喷嘴编号#1~#8的喷嘴范围以及喷嘴编号#73~#80的喷嘴范围是ol喷嘴范围。由图4可知,例如,在某一次的行程中由喷嘴编号#73的喷嘴23记录的栅格线rl能够在下一次的行程中由喷嘴编号#1的喷嘴23来记录。

第一范围也可以是ol喷嘴范围的一部分范围,但是在此作为例子,将第一范围设为ol喷嘴范围的全部。在步骤s110中ol量被决定为第一范围的情况下,在步骤s130中,记录控制部12c将点数据50中的构成与第一范围相对应的各栅格线rl的各像素分配给先行行程的第一范围的喷嘴23和后续行程的第一范围的喷嘴23。

在图4中,点数据50中的标注了阴影线的区域51、52、53是由第一范围的喷嘴23进行ol记录的ol记录图像,ol记录图像51、52、53以外的区域是通常记录图像。构成ol记录图像51、52、53的各栅格线rl是ol栅格线。点数据50内的阴影线是为了便于识别ol记录图像的记载,与点数据50所表现的每个像素的点开启、关闭完全没有关系。

在作为第一范围的喷嘴编号#1~#8的喷嘴范围以及喷嘴编号#73~#80的喷嘴范围中,将喷嘴编号#1~#8的喷嘴范围称为第一下游范围,将喷嘴编号#73~#80的喷嘴范围称为第一上游范围。根据图4,记录控制部12c针对构成ol记录图像51的各栅格线rl,向第一次行程的喷嘴列26中的第一上游范围的各喷嘴23、和第二次行程的喷嘴列26中的第一下游范围的各喷嘴23分配像素。例如,对于在ol记录图像51内最下游的栅格线rl,将构成该栅格线rl的一部分像素分配给第一次行程的喷嘴编号#73的喷嘴23,将构成该栅格线rl的剩余的像素分配给第二次行程的喷嘴编号#1的喷嘴23。

将构成栅格线rl的各像素分别朝向先行行程、后续行程分配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记录控制部12c例如将在一条栅格线rl上沿主扫描方向d2排列的各像素逐一交替地分配给用于对该栅格线rl进行ol记录的先行行程的ol喷嘴和后续行程的ol喷嘴即可。同样地,根据图4,记录控制部12c针对构成ol记录图像52的各栅格线rl,向第二次行程的喷嘴列26中的第一上游范围的各喷嘴23、和第三次行程的喷嘴列26中的第一下游范围的各喷嘴23分配像素。同样地,记录控制部12c针对构成ol记录图像53的各栅格线rl,向第三次行程的喷嘴列26中的第一上游范围的各喷嘴23、和第四次行程的喷嘴列26中的第一下游范围的各喷嘴23分配像素。在图4中,第四次以后的行程的喷嘴列26出于纸张大小的原因而未记载。

记录控制部12c针对点数据50中的构成通常记录图像的各栅格线rl,为了在一次行程中记录一条栅格线rl而将栅格线rl内的全部像素分配给对应的一个喷嘴23。根据图4,记录控制部12c例如针对在相对于ol记录图像51而靠下游的位置处相邻的栅格线rl,将构成该栅格线rl的全部像素分配给第一次行程的喷嘴编号#72的喷嘴23。另外,例如针对在相对于ol记录图像52而靠下游的位置处相邻的栅格线rl,将构成该栅格线rl的全部像素分配给第二次行程的喷嘴编号#72的喷嘴23。在记录条件为第一记录条件的情况下,包括这样的分配的处理在内的步骤s130的结果为,对输入图像中的、如图4所示那样的ol记录图像51、52、53的各栅格线rl进行ol记录,对通常记录图像的各栅格线rl分别通过一次行程进行记录。

图5示出了将ol量决定为第二范围的情况下的、喷嘴23与像素的分配的对应关系。图5的观察方式与图4的观察方式相同。关于图5,对与关于图4的说明不同的点进行说明。第二范围比第一范围窄。在此,作为一个例子,将ol喷嘴范围、即喷嘴编号#1~#8的喷嘴范围以及喷嘴编号#73~#80的喷嘴范围内的、喷嘴编号#4、#5的喷嘴范围以及喷嘴编号#76、#77的喷嘴范围设为第二范围。

在步骤s110中ol量被决定为第二范围的情况下,在步骤s130中,记录控制部12c将点数据50中的构成与第二范围相对应的各栅格线rl的各像素分配给先行行程的第二范围的喷嘴23和后续行程的第二范围的喷嘴23。在图5中,点数据50中的标注了阴影线的区域54、55、56是由第二范围的喷嘴23进行ol记录的ol记录图像,ol记录图像54、55、56以外的区域是通常记录图像。构成ol记录图像54、55、56的各栅格线rl是ol栅格线。

将作为第二范围的喷嘴编号#4、#5的喷嘴范围以及喷嘴编号#76、#77的喷嘴范围内的、喷嘴编号#4、#5的喷嘴范围称为第二下游范围,将喷嘴编号#76、#77的喷嘴范围称为第二上游范围。根据图5,记录控制部12c针对构成ol记录图像54的各栅格线rl,向第一次行程的喷嘴列26中的第二上游范围的各喷嘴23、和第二次行程的喷嘴列26中的第二下游范围的各喷嘴23分配像素。例如,针对ol记录图像54内的最下游的栅格线rl,将构成该栅格线rl的一部分像素分配给第一次行程的喷嘴编号#76的喷嘴23,将构成该栅格线rl的剩余的像素分配给第二次行程的喷嘴编号#4的喷嘴23。

同样地,根据图5,记录控制部12c针对构成ol记录图像55的各栅格线rl,向第二次行程的喷嘴列26中的第二上游范围的各喷嘴23、和第三次行程的喷嘴列26中的第二下游范围的各喷嘴23分配像素。同样地,记录控制部12c针对构成ol记录图像56的各栅格线rl,向第三次行程的喷嘴列26中的第二上游范围的各喷嘴23、和第四次行程的喷嘴列26中的第二下游范围的各喷嘴23分配像素。

在将ol量设为第二范围的情况下,记录控制部12c将ol喷嘴范围内的、比在ol记录中使用的第二范围靠喷嘴列26的端侧的喷嘴23设为不使用喷嘴。不使用喷嘴是指在步骤s130中不分配像素的信息的喷嘴23。不使用喷嘴不喷出墨。在图5中,将ol喷嘴范围内的、比第二范围靠喷嘴列26的端侧的喷嘴编号为#1~#3、#78~#80的喷嘴23设为不使用喷嘴。在图5中,对不使用喷嘴标注×标记。

记录控制部12c在将ol量设为第二范围的情况下,针对点数据50中的构成通常记录图像的各栅格线rl,也将栅格线rl内的全部像素分配给一个喷嘴23。在将ol量设为第二范围的情况下,ol喷嘴范围内的不属于第二范围且不是不使用喷嘴的喷嘴编号#6~#8、#73~#75的各喷嘴23与不在ol喷嘴范围的喷嘴编号#9~#72的各喷嘴23相同,被用于记录通常记录图像的栅格线rl。根据图5,记录控制部12c例如针对在相对于ol记录图像54而靠下游的位置处相邻的栅格线rl,将构成该栅格线rl的全部像素分配给第一次行程的喷嘴编号#75的喷嘴23。此外,例如针对在相对于ol记录图像54而靠上游的位置处相邻的栅格线rl,将构成该栅格线rl的全部像素分配给第二次行程的喷嘴编号#6的喷嘴23。

在记录条件为第二记录条件的情况下,包括这样的分配的处理在内的步骤s130的结果是,对输入图像中的、如图5所示那样的ol记录图像54、55、56的各栅格线rl进行ol记录,对通常记录图像的各栅格线rl分别通过一次行程来记录。将图5与图4进行比较可知,由于记录条件为第二记录条件,因此通过将ol量设为第二范围,在记录介质30上记录的图像内的ol记录图像的比率减少。

如说明的那样,在ol喷嘴范围内,第二范围比第一范围窄。具体而言,第二上游范围为第一上游范围的一部分,第二下游范围为第一下游范围的一部分。另外,根据图4、图5的例子,第二范围是喷嘴列方向d1上的不包括ol喷嘴范围的两端部的中央范围。即,第二上游范围(喷嘴编号#76、#77)是上游的ol喷嘴范围(喷嘴编号#73~#80)中的不包括两端的中央范围,同样地,第二下游范围(喷嘴编号#4、#5)是下游的ol喷嘴范围(喷嘴编号#1~#8)中的不包括两端的中央范围。

记录控制部12c也可以在针对步骤s120中的输入图像的图像处理中,进行每条栅格线的浓度修正。虽然省略了每条栅格线的浓度修正的详细内容,但是控制部11预先执行如下处理:获取使打印机20朝向记录介质30记录的预定的测试图案的测色值,并基于该测色值与成为修正的基准的测色基准值的比较而获取每条栅格线的浓度的修正值。然后,记录控制部12c在步骤s120中,例如针对以cmyk的灰度值来表现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以栅格线为单位根据所述修正值来修正cmyk的灰度值。由此,在基于半色调处理后的点数据的输入图像的记录结果中,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每条栅格线的浓度不均。

3.总结: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记录装置具备:记录头22,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能够喷出墨的多个喷嘴23而成的喷嘴列26;以及控制部11,通过控制记录头22而将由多条栅格线形成的图像记录于记录介质30上,所述栅格线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长。而且,控制部11在使用喷嘴列26的喷嘴23中的处于能够记录共通的栅格线的位置关系的多个ol喷嘴而对形成图像中的一部分图像的栅格线进行ol记录的情况下,若记录条件为第一记录条件,则使用第一方向上的ol喷嘴范围内的第一范围的ol喷嘴来进行记录,若记录条件为与第一记录条件相比所述一部分图像与所述图像中的所述一部分图像以外的图像之间的浓度差扩大的第二记录条件,则使用第一方向上的ol喷嘴范围内的比第一范围窄的第二范围的ol喷嘴来进行记录。

通过利用以往进行的以栅格线为单位的浓度修正来修正每条栅格线的浓度的不均,其结果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ol记录图像与通常打印图像的浓度不均。然而,ol记录图像与通常记录图像之间的浓度差会因记录条件的不同而改变。因而,仅通过预先具有的以栅格线为单位的修正值来进行浓度修正,难以恰当地抑制因记录条件的影响而程度改变的ol记录图像与通常记录图像之间的浓度不均。针对这样的状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记录条件为第二记录条件的情况下,与记录条件为第一记录条件的情况相比,减少在ol记录中使用的喷嘴的范围,减少在应朝向记录介质30记录的图像内进行ol记录的一部分图像(ol记录图像)的量。由此,能够降低图像整体中的ol记录图像的视觉辨认性,使ol记录图像与通常记录图像的浓度不均不明显。

ol记录图像是为了防止因记录介质30的输送误差在以行程为单位记录的一系列图像区域彼此之间产生间隙而有意形成的区域。因此,通常若减少ol记录图像的量,则填埋上述间隙的效果降低。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在ol记录图像的浓度变高的第二记录条件的情况下,减少ol记录图像的量。由于ol记录图像的浓度变高的第二记录条件是指基于进行ol记录的点的覆盖面积变宽的倾向的记录条件,因此若采用在这样的记录条件的情况下减少ol记录图像的量的结构,则能够避免填埋上述间隙的效果的降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将记录速度比第一记录条件慢的情况、温度比第一记录条件低的情况、湿度比第一记录条件高的情况、使用墨比在第一记录条件下使用的记录介质更易于洇渗的记录介质的情况定义为第二记录条件。由此,能够恰当地判定是第一记录条件还是第二记录条件,决定在ol记录中使用的喷嘴的范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范围也可以是第一方向上的不包括ol喷嘴范围的两端部的中央范围。

ol喷嘴范围的两端部有时相当于喷嘴列26的端部。对于喷嘴列26的端部的喷嘴23,观察到点的飞行易于弯曲等、点喷出相对地缺乏精确性的倾向。通过将第二范围设为第一方向上的不包括ol喷嘴范围的两端部的中央范围而能够确保与第一记录条件时的ol记录图像相比栅格线数较少的第二记录条件下的ol记录图像的画质。

此外,本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过对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能够喷出墨的多个喷嘴23而成的喷嘴列26的记录头22进行控制而进行朝向记录介质30的记录的记录方法。记录方法具备记录工序,该工序为将由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长的多条栅格线形成的图像记录于记录介质30上。在记录工序中,在使用喷嘴列26中的处于能够记录共通的栅格线的位置关系的多个ol喷嘴而对形成图像中的一部分图像的栅格线进行ol记录的情况下,若记录条件是第一记录条件,则使用第一方向上的ol喷嘴范围内的第一范围的ol喷嘴来进行记录,若记录条件是与第一记录条件相比所述一部分图像与所述图像中的所述一部分图像以外的图像之间的浓度差扩大的第二记录条件,则使用第一方向上的ol喷嘴范围内的比第一范围窄的第二范围的ol喷嘴来进行记录。

4.变形例:

喷嘴列26的ol喷嘴范围内的ol记录所使用的范围的切换并不局限于第一范围与第二范围的择一的切换。控制部11也可以将记录条件设为,所述一部分图像、即ol记录图像与所述一部分图像以外的图像、即通常记录图像之间的浓度差扩大的倾向越高,ol喷嘴范围内的ol记录所使用的喷嘴23的范围越窄。即,可以根据记录条件更精细地调整ol记录图像的量。

控制部11也可以根据记录速度、温度、湿度、记录介质的种类等多个条件中的两个以上的条件的组合来判定记录条件。例如,在多个条件中的两个以上的条件相当于第二记录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判定为记录条件是第二记录条件。另外,例如,也可以在多个条件中的一个条件相当于第二记录条件的情况下,判定为记录条件是第二记录条件,在两个以上的条件相当于第二记录条件的情况下,判定为记录条件是第三记录条件。然后,在是第三记录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11也可以以使ol记录图像的量比第二记录条件的情况少的方式决定在ol记录中使用的喷嘴23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打印机20也可以不是串行型打印机,而是如下所述的所谓的行式打印机。

图6简单地示出了作为行式打印机的打印机20中的记录头28与记录介质30的关系性。作为行式打印机的打印机20取代记录头22而具有记录头28,且不具有滑架24。

方向d1、d2、d3的关系性如上所述。但是,在打印机20为行式打印机的情况下,将方向d3称为主扫描方向、记录介质30的宽度方向而不是输送方向,将方向d2称为输送方向而不是主扫描方向。输送机构21将记录介质30朝向输送方向d2输送。记录头28通过沿宽度方向d3连结多个相同结构的喷头27而成为能够覆盖记录介质30的宽度的长度较长的结构,并被固定于记录介质30的输送路径的预定位置。构成记录头28的各个喷头27可以理解为与图2所示的记录头22相同的结构。记录头28从各喷嘴23向被朝向输送方向d2输送的记录介质30喷出点。

即,通过沿宽度方向d3连结多个具有以cmyk为单位的喷嘴列26c、26m、26y、26k的喷头27,从而成为作为记录头28的整体而具有能够覆盖记录介质30的宽度的长度且以cmyk为单位的各喷嘴列的结构。根据图6的结构,输送方向d2相当于“第二方向”,栅格线是在输送方向d2上延长的线。相互连结的喷头27彼此以在喷嘴列方向d1上相互的喷嘴列的一部分重复的方式连结。这样,喷头27彼此的喷嘴列的一部分重复的范围是ol喷嘴范围29。属于ol喷嘴范围29的各喷嘴23是处于能够记录共通的栅格线的位置关系的ol喷嘴。如至此为止说明的那样,控制部11根据第一记录条件或者第二记录条件的判定,将在ol喷嘴范围29内用于ol记录的喷嘴23的范围决定为第一范围或者比第一范围窄的第二范围,将输入图像的一部分记录为ol记录图像。此外,在打印机20为行式打印机的情况下,记录速度为基于输送机构21的记录介质30的输送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记录条件相比,在ol记录图像与通常记录图像之间的浓度差扩大这样的概念中也包括因ol记录图像的浓度比第一记录条件时淡而使得浓度差扩大的情况。例如,即使在记录相同图像的情况下,ol记录图像的浓度有时也根据记录头22所使用的墨的类型不同而改变。使用第一类别的墨将某图像记录于记录介质30时的ol记录图像与通常记录图像之间的浓度差为预定程度以内,另一方面,使用第二类别的墨将该图像记录于记录介质30时的ol记录图像与使用第一类别的墨时相比变淡,从而与通常记录图像之间的浓度差有时会扩大。当设想这样的情况时,能够将第一类别的墨的使用理解为第一记录条件,将第二类别的墨的使用理解为第二记录条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