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分流器、换热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3:0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空调器 分流器 装置 换热


1.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流器、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在多流路蒸发空调器中,采用多个换热单元组成的换热器能够提高换热器的热交换能力,其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将冷媒的气液两相混合物均匀地分配到每个换热单元。因此,通过设置分流器来将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均匀分配到换热器的各支路(各换热单元)进行蒸发换热。
3.但是,由于空调制冷剂在分流器内为气液两相混合物,其流动特性比单相气体或单相液体复杂;同时在重力、干度、速度等条件影响下,气液两相混合物呈现不同的流动状态,进而产生较大的噪声,且对分流器的分流性能有重要影响。
4.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分流器存在不具备降噪功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流器、换热装置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分流器不具备降噪功能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分流器,其包括壳体,壳体具有流通腔、进入口以及多个流出口;流通腔包括混合腔段和分流腔段,混合腔段与进入口连通,多个流出口均与分流腔段连通;其中,混合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小于分流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混合腔段和分流腔段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腔段。
7.进一步地,分流腔段为多个,多个分流腔段沿流通腔内流体的流动方向依次布置;沿多个分流腔段的布置顺序,第一个分流腔段与第一过渡腔段连通,多个流出口均与最后一个分流腔段连通;相邻两个分流腔段分别为第一分流腔段和第二分流腔段,第一分流腔段和第二分流腔段沿流通腔内流体的流动方向分布;第二分流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大于第一分流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相邻两个分流腔段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渡腔段。
8.进一步地,壳体还具有:多个流出腔段,多个流出腔段均与分流腔段连通;多个流出腔段与多个流出口一一对应地设置并连通;各个流出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的当量直径为d4,分流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的当量直径为d3,流出腔段的数量为n;其中,d3=d4/sin(360/2n) d4。
9.进一步地,分流器还包括设置在混合腔段内的旋流部;沿流通腔内流体的流动方向,混合腔段的长度为l2,旋流部的高度为h;混合腔段内需要消音的声波的波长为λ2;其中,l2=(2n

1)
×
λ2/4 h,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和/或,分流腔段的长度为l3,分流腔段内需要消音的声波的波长为λ3;其中,l3=(2n

1)
×
λ3/4,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10.进一步地,流通腔还包括:进入腔段,进入腔段设置在混合腔段和进入口之间,进入腔段与混合腔段连通并与进入口连通;进入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的当量直径为d1,混合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的当量直径为d2;其中,0.5d1≤d2≤2d1。
11.进一步地,流通腔还包括:进入腔段,进入腔段设置在混合腔段和进入口之间,进入腔段与混合腔段连通并与进入口连通;进入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小于混合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进入腔段和混合腔段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渡腔段。
12.进一步地,进入腔段的长度为l1,进入腔段内需要消音的声波的波长为λ1;其中,l1=(2n

1)
×
λ1/4,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13.进一步地,分流器还包括设置在混合腔段内的旋流部,旋流部包括呈柱状结构的旋流本体,旋流本体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与流通腔内流体的流动方向平行或相同;旋流本体的侧面上设置有多个旋流槽,多个旋流槽沿旋流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各个旋流槽均延伸至旋流本体的两个端面,各个旋流槽的中心线与旋流本体的中心轴线呈预定夹角设置;或者,旋流本体的两个端面分别为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自第一端面至第二端面的方向,旋流本体的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的外周长逐渐减小;第二端面与旋流本体的侧面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大于90度且小于或等于135度。
1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其包括多个换热单元和上述的分流器,多个换热单元与分流器的多个流出口一一对应地设置,以使各个换热单元的进口与相应的流出口连通。
15.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上述的换热装置。
16.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分流器包括壳体,壳体具有流通腔、进入口以及多个流出口,流通腔包括混合腔段和分流腔段,混合腔段与进入口连通,以使通过进入口进入流通腔内的流体在混合腔段内进行混合;多个流出口均与分流腔段连通,以使分流腔段内的流体通过多个流出口分流出去;具体实施过程中,使多个流出口分别与换热装置的多个换热单元一一对应地连接,以实现将分流腔段内的气液两相混合物分配到各个换热单元中。
17.混合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小于分流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混合腔段和分流腔段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腔段,即混合腔段通过第一过渡腔段与分流腔段连通,以使在混合腔段内混合均匀地流体通过第一过渡腔段进入分流腔段内,即沿流通腔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一过渡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逐渐增大。这种结构设置使得流体在流动至第一过渡腔段内时,由于第一过渡腔段为变径腔段,流体的流通截面逐渐增大,使得噪声的声阻抗发生变化;并在第一过渡腔段的腔壁的作用下,使沿第一过渡腔段的腔体传播的声波朝向进入口的方向反射回去,进而引起声波反射和干涉,从而降低向壳体外辐射的声能,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衰减噪声的作用,达到降噪的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分流器不具备降噪功能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分流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20.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分流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分流器的流通腔内的流体流动方向示意图;
22.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分流器的一种旋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示出了据本发明的分流器的另一种旋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示出了图5中的旋流部设置在混合腔段内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示出了传统分流器的消音量仿真曲线图;
26.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分流器的消音量仿真曲线图;
27.图9示出了传统分流器产生的噪音频谱图;
28.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分流器产生的噪音频谱图。
29.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0.100、分流器;
31.10、壳体;101、混合部;102、分流部;103、第一过渡部;104、流出部;105、第三过渡部;106、进入部;107、第一凸起部;108、第二凸起部;
32.11、流通腔;111、混合腔段;112、分流腔段;113、第一过渡腔段;114、流出腔段;115、第三过渡腔段;116、进入腔段;
33.12、进入口;13、流出口;
34.20、旋流部;21、旋流本体;22、旋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36.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37.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8.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流器100,请参考图1至图6,分流器100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流通腔11、进入口12以及多个流出口13;流通腔11包括混合腔段111和分流腔段112,混合腔段111与进入口12连通,多个流出口13均与分流腔段112连通;其中,混合腔段111的流体流通截面小于分流腔段112的流体流通截面,混合腔段111和分流腔段112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腔段113。
39.在本发明的分流器100中,分流器100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流通腔11、进入口12以及多个流出口13,流通腔11包括混合腔段111和分流腔段112,混合腔段111与进入口12连通,以使通过进入口12进入流通腔11内的流体在混合腔段111内进行混合;多个流出口13均与分流腔段112连通,以使分流腔段112内的流体通过多个流出口13分流出去;具体实施过程中,使多个流出口13分别与换热装置的多个换热单元一一对应地连接,以实现将分流腔段112内的气液两相混合物分配到各个换热单元中。
40.混合腔段111的流体流通截面小于分流腔段112的流体流通截面,混合腔段111和分流腔段112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腔段113,即混合腔段111通过第一过渡腔段113与分流腔段112连通,以使在混合腔段111内混合均匀地流体通过第一过渡腔段113进入分流腔段112内,即沿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一过渡腔段113的流体流通截面逐渐增大。这种结
构设置使得流体在流动至第一过渡腔段113内时,由于第一过渡腔段113为变径腔段,流体的流通截面逐渐增大,使得噪声的声阻抗发生变化;并在第一过渡腔段113的腔壁的作用下,使沿第一过渡腔段113的腔体传播的声波朝向进入口12的方向反射回去,进而引起声波反射和干涉,从而降低向壳体10外辐射的声能,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衰减噪声的作用,达到降噪的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分流器不具备降噪功能的问题。
4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各个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为各个腔段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
42.需要说明的是,流通腔11为柱形腔,则混合腔段111和分流腔段112均为柱形腔,第一过渡腔段113为锥形腔。
43.可选地,混合腔段111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外周长小于分流腔段112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外周长;混合腔段111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面积小于分流腔段112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面积。
44.可选地,混合腔段111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当量直径小于分流腔段112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当量直径。
45.可选地,沿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一过渡腔段113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外周长逐渐增大,第一过渡腔段113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面积逐渐增大。
46.可选地,沿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一过渡腔段113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当量直径逐渐增大。
47.例如,当流通腔11为圆柱形腔时,混合腔段111和分流腔段112均为圆柱形腔,则混合腔段111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直径小于分流腔段112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直径;第一过渡腔段113为圆锥形腔,沿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一过渡腔段113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直径逐渐增大。
4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提到的“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指的是流通腔11内流体从流通腔11的进口流动至其出口的方向。
49.另外,本分流器100的结构为变径阶段式设计,这种结构设置有利于减小设置在混合腔段111内的旋流部20的尺寸,减少用料,既保证了混合腔段111内流体的混合均匀性,又降低了旋流部20的生产成本。并且,变径阶段式的结构设计还能够使得分流器100的整体结构尺寸减小,减少用料,节省加工成本。
50.可选地,多个流出口13沿流通腔11的周向间隔设置。
51.在本实施例中,分流腔段112为多个,多个分流腔段112沿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依次布置;沿多个分流腔段112的布置顺序,第一个分流腔段112与第一过渡腔段113连通,即混合腔段111的流体流通截面小于第一个分流腔段112的流体流通截面;多个流出口13均与最后一个分流腔段112连通。从第一过渡腔段113内流出的流体依次经过多个分流腔段112,再从多个流出口13分配出去。
5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到的第一个分流腔段112为多个分流腔段112中位于其分布方向首端的一个分流腔段112,上述提到的最后一个分流腔段112为多个分流腔段112中位
于其分布方向末端的一个分流腔段112。
53.其中,相邻两个分流腔段112分别为第一分流腔段和第二分流腔段,第一分流腔段和第二分流腔段沿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分布;第二分流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大于第一分流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相邻两个分流腔段112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渡腔段,以使相邻两个分流腔段112通过第二过渡腔段连通,即沿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二过渡腔段的流体流通截面逐渐增大。这种结构设置使得流体在流动至第二过渡腔段内时,由于第二过渡腔段为变径腔段,流体的流通截面逐渐增大,使得噪声的声阻抗发生变化;并在第二过渡腔段的腔壁的作用下,使沿第二过渡腔段的腔体传播的声波朝向进入口12的方向反射回去,进而引起声波反射和干涉,从而降低向壳体10外辐射的声能。
54.可选地,当分流腔段112为两个时,第二过渡腔段为一个;当分流腔段112为至少三个时,第二过渡腔段为多个。即本分流器100通过设置第一过渡腔段113和至少一个第二过渡腔段,以实现多次降噪处理,从而进一步提高降噪效果。
55.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分流腔段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外周长大于第一分流腔段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外周长,第二分流腔段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面积大于第一分流腔段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面积,第二分流腔段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当量直径大于第一分流腔段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当量直径。
56.例如,当多个分流腔段112均为柱形腔时,第二分流腔段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直径大于第一分流腔段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直径。
57.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过渡腔段为锥形腔;沿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二过渡腔段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外周长逐渐增大,第二过渡腔段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面积逐渐增大,第二过渡腔段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当量直径逐渐增大。
58.例如,当第二过渡腔段为圆锥形腔时,沿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二过渡腔段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直径逐渐增大。
59.在本实施例中,分流器100还包括旋流部20,旋流部20设置在混合腔段111内,以使进入混合腔段111内的流体在旋流部20的作用下旋转流动,以便于流体混合均匀。
60.在本实施例中,沿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混合腔段111的长度为l2,旋流部20的高度为h;混合腔段111内需要消音的声波的波长为λ2;其中,l2=(2n

1)
×
λ2/4 h,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即n=(1,2,3

)。
61.在本实施例中,沿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分流腔段112的长度为l3,分流腔段112内需要消音的声波的波长为λ3;其中,l3=(2n

1)
×
λ3/4,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即n=(1,2,3

)。当分流腔段112为多个时,各个分流腔段112的长度均满足公式l3=(2n

1)
×
λ3/4,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即n=(1,2,3

)。
62.需要说明的是,消声量的计算公式为:
63.△
s=10lg[1 1/4(m

1/m)2×
sin2(kl)];
[0064]
其中,

s为消声量,单位为db;m为扩张比,m=d
max
/d
min
,d
max
为扩张腔室的最大当
量直径,d
min
为扩张腔室的最小当量直径;k为波数,k=2π/λ=2πf/c,f为声波频率,c为声速;l为扩张腔室的长度。
[0065]
根据上述消声量的计算公式,并根据正弦公式可知,sin函数呈周期性波动变化,故当(kl)为(2n

1)
×
(π/2)度,且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时,消声量

s最大;即(2n

1)
×
(π/2)=(2π/λ)
×
l时,消声量

s最大,由此得出l=(2n

1)
×
λ/4。
[0066]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还具有多个流出腔段114,多个流出腔段114均与分流腔段112连通;多个流出腔段114与多个流出口13一一对应地设置并连通,以使各个流出口13通过相应的流出腔段114与分流腔段112连通。
[0067]
具体地,各个流出腔段114的流体流通截面的当量直径为d4,分流腔段112的流体流通截面的当量直径为d3,流出腔段114的数量为n,n大于或等于2;其中,d3=d4/sin(360/2n) d4。
[0068]
在本实施例中,流通腔11还包括进入腔段116,进入腔段116设置在混合腔段111和进入口12之间,进入腔段116与混合腔段111连通并与进入口12连通,以使混合腔段111通过进入腔段116与进入口12连通。
[0069]
具体地,进入腔段116的流体流通截面小于混合腔段111的流体流通截面,进入腔段116和混合腔段111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渡腔段115,以使进入腔段116通过第三过渡腔段115与混合腔段111连通;即沿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三过渡腔段115的流体流通截面逐渐增大。这种结构设置使得流体在流动至第三过渡腔段115内时,由于第三过渡腔段115为变径腔段,流体的流通截面逐渐增大,使得噪声的声阻抗发生变化;并在第三过渡腔段115的腔壁的作用下,使沿第三过渡腔段115的腔体传播的声波朝向进入口12的方向反射回去,进而引起声波反射和干涉,从而降低向壳体10外辐射的声能,以在流体进入混合腔段111之前对流体进行一次降噪处理,进而提高分流器100的降噪效果。
[0070]
需要说明的是,进入腔段116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外周长小于混合腔段111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外周长,进入腔段116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面积小于混合腔段111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面积,进入腔段116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当量直径小于混合腔段111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当量直径。
[0071]
例如,当进入腔段116和混合腔段111均为圆柱形腔段时,进入腔段116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直径小于混合腔段111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直径。
[007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过渡腔段115为锥形腔;沿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三过渡腔段115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外周长逐渐增大,第三过渡腔段115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面积逐渐增大,第三过渡腔段115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当量直径逐渐增大。
[0073]
例如,当第三过渡腔段115为圆锥形腔时,沿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三过渡腔段115的腔体的垂直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的直径逐渐增大。
[0074]
在本实施例中,进入腔段116的长度为l1,进入腔段116内需要消音的声波的波长为λ1;其中,l1=(2n

1)
×
λ1/4,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即n=(1,2,3

)。
[0075]
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对进入腔段116的大小进行如下设定:进入腔段116的流体流通截面的当量直径为d1,混合腔段111的流体流通截面的当量直径为d2;其中,0.5d1≤d2≤2d1。
[0076]
在本实施例中,旋流部20包括旋流本体21,旋流本体21为柱状结构,旋流本体21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平行或相同。可选地,旋流部20固定设置在混合腔段111内。
[0077]
可选地,如图4所示,旋流本体21的侧面上设置有多个旋流槽22,各个旋流槽22均用于供流体经过;多个旋流槽22沿旋流本体21的周向间隔设置;各个旋流槽22均延伸至旋流本体21的两个端面,各个旋流槽22的中心线与旋流本体21的中心轴线呈预定夹角设置,即各个旋流槽22均相对于旋流本体21的轴向倾斜设置。
[0078]
或者,如图5所示,旋流本体21的两个端面分别为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自第一端面至第二端面的方向,旋流本体21的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的外周长逐渐减小;第二端面与旋流本体21的侧面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大于90度且小于或等于135度。具体使用时,如图6所示,自旋流本体21的第一端面至第二端面的方向与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同。
[0079]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旋流部20的上述两种结构设置形式,如图3所示,在流体经过旋流部20之前,流体没有明确的切向流速,而经过旋流部20之后,流体能够获得较大的切向流速,即流体的流动方向会发生一定偏折,进而使流体呈螺旋流动的趋势,呈螺旋流动的流体流动至分流腔段112内后,能够避免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明显的气液分界,从而保证流体的混合均匀性;故当流体为气液两相混合物时,本分流器100能够保证气液两相混合物的混合均匀性,进而保证对气液两相混合物的分配均匀性,即本分流器100具备较高的分流性能。
[0080]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的旋流本体21的侧面投射在预定平面上形成的第一线段与第二端面之间的夹角为a,a的取值范围为大于90度且小于或等于135度;其中,此处提到的预定平面与旋流本体21的中心轴线平行;图5中旋流本体21左侧的倾斜线段为第一线段,图5中旋流本体21下侧的水平线段为其第二端面在预定平面上形成的投影。
[0081]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沿预定方向依次连接的混合部101、第一过渡部103以及分流部102,混合部101围成混合腔段111,第一过渡部103围成第一过渡腔段113,分流部102围成分流腔段112。
[0082]
可选地,分流部102为多个,壳体10还包括第二过渡部;多个分流部102沿预定方向依次设置,相邻两个分流部102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渡部,以使相邻两个分流部102之间通过第二过渡部连接;多个分流部102与多个分流腔段112一一对应地设置,以使各个分流部102围成相应的分流腔段112;第二过渡部围成第二过渡腔段。
[0083]
可选地,当第二过渡腔段为多个时,第二过渡部为多个,多个第二过渡部与多个第二过渡腔段一一对应地设置,以使各个第二过渡部围成相应的第二过渡腔段。
[0084]
具体地,如图1所示,壳体10还包括多个流出部104,多个流出部104均与分流部102连接;当分流部102为多个时,沿预定方向,多个流出部104均与最后一个分流部102连接;多个流出部104与多个流出腔段114一一对应地设置,以使各个流出部104围成相应的流出腔段114;多个流出口13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流出部104上。
[0085]
可选地,多个流出部104沿壳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
[0086]
具体地,壳体10还包括相互连接的进入部106和第三过渡部105,第三过渡部105与混合部101连接;进入部106围成进入腔段116,第三过渡部105围成第三过渡腔段115,进入口12设置在进入部106上。
[0087]
在本实施例中,混合腔段111的内壁向内凸出形成第一凸起部107,第一凸起部107为两个;沿流通腔11的延伸方向,两个第一凸起部107间隔设置,旋流部20设置在两个第一凸起部107之间,以通过两个第一凸起部107在流通腔11的延伸方向上对旋流部20进行限位。
[0088]
可选地,各个第一凸起部107均为沿流通腔11的周向设置的环状凸起;或者,各个第一凸起部107均包括多个凸点,各个第一凸起部107的多个凸点沿流通腔11的周向间隔设置。
[0089]
在本实施例中,进入腔段116的内壁向内凸出形成第二凸起部108,第二凸起部108用于与插设在进入腔段116内的连接管限位接触,以对插设在进入腔段116内的连接管进行限位固定。
[0090]
可选地,第二凸起部108为沿流通腔11的周向设置的环状凸起;或者,第二凸起部108均包括多个凸点,第二凸起部108的多个凸点沿流通腔11的周向间隔设置。
[0091]
如图7所示,为传统分流器的降噪效果曲线图;可以看出,传统分流器的最大消音量为

2.8db,而人耳听不到的音量范围为小于0db,故传统分流器不具备降噪功能。如图8所示,为本分流器100的降噪效果曲线图;可以看出,本分流器100的最大消音量为12db,故本分流器100具备降噪功能,且本分流器100能够达到有效降噪的效果。
[0092]
如图9所示,为传统分流器产生的噪音频谱;可以看出,传统分流器的噪音总值为38db,噪音峰值为21.7db;如图10所示,为本分流器100产生的噪音频谱;可以看出,本分流器100的噪音总值为35.6db,噪音峰值为16.4db;即本分流器100降低的噪音总值为至少2.4db,噪音峰值降低了5.3db;可见,本分流器100能够有效降低噪声,且能够有效减少异常噪音的产生。
[0093]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其包括多个换热单元和上述的分流器100,多个换热单元与分流器100的多个流出口13一一对应地设置,以使各个换热单元的进口与相应的流出口13连通,进而使从各个流出口13流出的流体进入相应的换热单元内。
[0094]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上述的换热装置。可选地,上述流体为空调器的制冷剂,即上述流体为气液两相混合物。本分流器100的结构设置还有助于使得进入各个换热单元的气液两相混合物的稳定性得以提高,减小了其波动性,进而使得换热装置的稳定性得以提高,从而减小空调器的空调性能波动。
[0095]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0096]
在本发明的分流器100中,分流器100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流通腔11、进入口12以及多个流出口13,流通腔11包括混合腔段111和分流腔段112,混合腔段111与进入口12连通,以使通过进入口12进入流通腔11内的流体在混合腔段111内进行混合;多个流出口13均与分流腔段112连通,以使分流腔段112内的流体通过多个流出口13分流出去;具体实施过程中,使多个流出口13分别与换热装置的多个换热单元一一对应地连接,以实现将分流腔段112内的气液两相混合物分配到各个换热单元中。
[0097]
混合腔段111的流体流通截面小于分流腔段112的流体流通截面,混合腔段111和
分流腔段112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腔段113,即混合腔段111通过第一过渡腔段113与分流腔段112连通,以使在混合腔段111内混合均匀地流体通过第一过渡腔段113进入分流腔段112内,即沿流通腔1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一过渡腔段113的流体流通截面逐渐增大。这种结构设置使得流体在流动至第一过渡腔段113内时,由于第一过渡腔段113为变径腔段,流体的流通截面逐渐增大,使得噪声的声阻抗发生变化;并在第一过渡腔段113的腔壁的作用下,使沿第一过渡腔段113的腔体传播的声波朝向进入口12的方向反射回去,进而引起声波反射和干涉,从而降低向壳体10外辐射的声能,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衰减噪声的作用,达到降噪的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分流器不具备降噪功能的问题。
[0098]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99]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01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