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张力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16 11:12: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物料收放卷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张力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现今社会,生产效率是限制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快速高效地生产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纸张生产的行业,需要借助轮辊、卷筒等辅助装置,完成开卷、传输、盘卷等操作。
3.在带状纸输送和盘卷的过程中,带状纸绕过固定的轮辊进行运输,由于带状纸的张力伸缩性的不断变化从而导致断料、堆料的发生,由于张力控制的问题,造成断料、堆料已成为限制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问题。此外,张力的不可控还会引起卷料过紧或过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因此,如何解决张力的不可控的问题已成为本行业的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调节带状纸在生产中的张力,降低断料和堆料的风险,本技术提供一种张力控制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张力控制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张力控制装置,包括机架和安装于机架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轮辊、第二调节轮辊和驱动组件,第一调节轮辊和第二调节轮辊均滑移连接于机架,第一调节轮辊和第二调节轮辊分别与驱动组件构成转动副,以使得第一调节轮辊和第二调节轮辊呈靠近或者远离移动。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状纸绕过第一调节轮辊,从第一调节轮辊和第二调节轮辊之间穿过,再绕过第二调节轮辊,使得带状纸可以与轮辊的接触面积增大,减小因带状纸的自身重力而产生的张力;且驱动组件可以驱动第一调节轮辊和第二调节轮辊呈靠近或者远离移动,能够调节带状纸的表面张力,减小带状纸断料和堆料风险的产生。
8.可选的,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曲柄、第一连杆,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曲柄连接,曲柄转动连接于机架,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曲柄的一端构成转动副,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调节轮辊的一端构成转动副。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机可以驱动第一调节轮辊转动,使得第一调节轮辊能够相对于机架产生滑移,当增大第一调节轮辊和其他轮辊的距离时,可以使得带状纸运动速度恒定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绷紧效果增大带状纸的张力;当减小第一调节轮辊和其他轮辊的距离时,能够减小带状纸的张力,防止带状纸产生断裂。
10.可选的,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曲柄远离第一连杆的一端构成转动副,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调节轮辊构成转动副。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调节轮辊与第二调节轮辊可以同时进行移动,提高调节时的效率,且曲柄连接的生产制作成本低,便于生产。
12.可选的,机架设有导引机构,导引机构包括导引架和若干导引轮,导引架与机架转动连接,导引轮与导引架转动连接,导引轮与第二调节轮辊抵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引轮可以对绕过第二调节轮辊的带状纸进行进行调节,一方面可以挤压带状纸,使得带状纸与第二调节轮辊贴合,另一方面当带状纸形成皱褶时可以将皱褶朝向两侧引导,保持带状纸的平整度。
14.可选的,机架还设有输入轮辊,输入轮辊的两端均与机架转动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入轮辊可以与第一调节轮辊配合,对进入调节机构之前的带状纸起到初步预紧的效果,防止带状纸过缠绕第一调节轮辊时张力较小而产生皱褶的情况产生。
16.可选的,机架还连接有第二电机和收卷轮辊,第二电机安装于机架的一侧,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收卷轮辊的连接,收卷轮辊与机架转动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电机可以驱动收卷轮辊转动,使得带状纸能够缠绕收卷轮辊实现收卷,同时为带状纸穿过调节机构提供动力。
18.可选的,机架设有检测轮辊和张力传感器,检测轮辊两端分别与机架转动连接,张力传感器安装于检测轮辊的一侧,张力传感器与第一电机电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检查经过检查轮辊的带状纸的张力,以控制,第一调节轮辊和第二调节轮辊的间距,使得带状纸的张力在预设的范围内,减小带状纸堆叠或断裂的风险产生。
20.可选的,检测轮辊的转动轴线、第一调节轮辊的转动轴线和第二调节轮辊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带状纸绕行第一调节轮辊、第二调节轮辊和检测轮辊时,使得带状纸能够稳定平整的穿过调节机构,防止带状纸朝向一侧偏移而产生皱褶。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带状纸可以与轮辊的接触面积增大,减小因带状纸的自身重力而产生的张力,且驱动组件可以驱动第一调节轮辊和第二调节轮辊呈靠近或者远离移动,能够调节带状纸的表面张力,减小带状纸断料和堆料风险的产生;
24.2.当增大第一调节轮辊和其他轮辊的距离时,可以使得带状纸运动速度恒定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绷紧效果增大带状纸的张力;当减小第一调节轮辊和其他轮辊的距离时,能够减小带状纸的张力,防止带状纸产生断裂;
25.3.导引轮可以对绕过第二调节轮辊的带状纸进行进行调节,一方面可以挤压带状纸,使得带状纸与第二调节轮辊贴合,另一方面当带状纸形成皱褶时可以将皱褶朝向两侧引导,保持带状纸的平整度。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一种张力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一种张力控制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11、滑槽;2、调节机构;21、第一调节轮辊;22、第二调节轮辊;23、驱动组件;231、第一电机;232、曲柄;233、第一连杆;234、第二连杆;24、滑块;25、转
轴;26、连接件;3、导引机构;31、导引架;32、导引轮;4、输入轮辊;5、检测轮辊;6、张力传感器;7、收卷轮辊;8、第二电机;9、带状纸。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张力控制装置。
32.参照图1和图2,张力控制装置包括机架1、调节机构2和导引机构3,所述机架1横向依次转动连接有输入轮辊4、调节机构2、检测轮辊5和收卷轮辊7。用于运输和收卷带状纸9,带状纸9从上一工序运输至输入轮辊4处,检测轮辊5固定连接有可以实时检测带状纸9张力的张力传感器6,张力传感器6与调节机构2电连接,使得调节机构2可以调节带状纸9的的张力,最终带状纸9被收卷轮辊7收卷。
33.参照图2和图3,调节机构2包括第一调节轮辊21、第二调节轮辊22和驱动组件23,第一调节轮辊21和第二调节轮辊22均转动穿接有转轴25。转轴25的两端各固定连接一滑块24。机架1设有两条呈水平设置的滑槽11,滑块24沿滑槽11长度方向与滑槽11滑移连接,使得第一调节轮辊21和第二调节轮辊22均能沿着滑槽11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同时,可以围绕转轴25转动。两转轴25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26,连接件26的一端与转轴25靠近第一电机231一端的外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
34.驱动组件23包括第一电机231、曲柄232、第一连杆233和第二连杆234,第一电机231的外壳固定连接于机架1的外壁,第一电机231的输出轴穿过机架1。第一电机231输出轴的末端与曲柄232固定连接。第一连杆233的一端与曲柄232的一端活动铰接,第二连杆234的一端与曲柄232远离第一连杆233端活动铰接。第一连杆233的转动轴线到第一电机231输出轴转动轴线的距离,与第二连杆234的转动轴线到第一电机231输出轴转动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一连杆233和第二连杆234分别与一连接件26的自由端活动铰接。
35.所述机架1还连接有导引机构3,所述导引机构3包括导引架31和导引轮32。在本实施例中,导引架31采用了u形杆。导引架31的的两端部分别与机架1转动连接,导引架31的底部与第二调节轮辊22的转动轴线平行设置。导引轮32转动连接于导引架31朝向第二调节轮辊22的一侧,导引轮32与第二调节轮辊22抵接,以引导带状纸9产生的皱褶朝向第二调节轮辊22两端消散。
36.收卷轮辊7的一端连接有第二电机8,第二电机8的机身固定连接于机架1的外侧,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穿过机架1与收卷轮辊7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电机8输出轴的转动轴线和第二收卷轮辊7的转动轴线同轴,第二电机8带动收卷轮辊7转动,以驱动带状运动同时完成收卷工序。
37.值得说明的是,为了保证带状纸9能够与各个轮辊具有良好的接触,输入轮辊4的高度高于第一调节轮辊21,第二调节轮辊22的高度与第一调节轮辊21共面,调节轮辊的高度低于第一调节轮辊21,收卷轮辊7的高度高于调节轮辊。
38.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带状纸9从输入轮辊4的顶部绕过输入轮辊4,随后带状纸9绕过第一调节轮辊21的底部,然后绕过第二调节轮辊22的顶部,下一步绕过调节轮辊的底部,最后绕过收卷轮辊7的顶部被收卷轮辊7收卷。
39.当张力传感器6检测到带状纸9的张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第一电机231带动曲柄232
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连杆233和第二连杆234朝向相对的方向转动,迫使第一调节轮辊21和第二调节轮辊22沿滑槽11的长度方向相互靠近。第一调节轮辊21和第二调节轮辊22的间距变小,从而减小带状纸9的张力,减小带状纸9产生由于张力过大而产生撕裂的风险。
40.当张力传感器6检测到带状至的张力小于预设阈值时,第一电机231带动曲柄232反向转动,使得第一连杆233和第二连杆234朝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迫使第一调节轮辊21和第二调节轮辊22沿滑槽11的长度方向相互远离。第一调节轮辊21和第二调节轮辊22的间距变大,从而增大带状纸9的张力,减小带状纸9出现堆叠的风险。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