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应用于汽车减震器中的回油油液平衡的导向器的制作方法

2023-02-08 15:28: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导向器技术领域,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应用于汽车减震器中的回油油液平衡的导向器。


背景技术:

2.汽车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避震系统中的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往复跳跃的。减震器的结构是带有活塞的活塞杆插入筒内,筒内充满油。活塞上有导油槽,使得被活塞分隔出来的两部分空间中的油可以互相补充。减震器的工作原理是当车架与车桥或车身与车桥间受震动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和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导向器是减震器中的重要零件之一,它对减震器中活塞杆的运动起很好的导向作用,保证活塞在运行过程中的平顺性,同时在活塞运动过程中通过导向器的油孔将工作缸和贮油缸连通。
3.现有的环形流道以及导油槽的结构设计,刮油孔内的油液进入环形流道的底壁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斜面,油液的流动效率较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的使用,油液在环形流道的通过效率较低,导致导向器两端回油不平衡,油液分布不均匀,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应用于汽车减震器中的提升油液通过性、利于油液流动的回油油液平衡的导向器,包括:导向器本体,所述导向器本体由上端向下端依次同轴的设置有第一装配孔、环形流道、刮油孔、中心孔、以及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用于装配端盖,所述导向孔用于供活塞杆穿过,所述刮油孔内用于容置套设在活塞杆上的刮油环;
5.所述环形流道的底壁为平直壁,所述环形流道的底壁与刮油孔的侧壁相接并且平滑过渡的结构设置;
6.在所述第一装配孔的底壁设置若干个朝向导向器本体另一端开设的第一导油槽,所述第一导油槽将环形流道的侧壁隔断的设置,并且延伸至环形流道的底壁下方;
7.所述导向器本体外周对应每个第一导油槽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二导油槽。
8.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用于汽车减震器中的回油油液平衡的导向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油液直接在由刮油环刮油后,环形流道的底壁与刮油孔的侧壁平滑相接的设置,减少油液的流动距离使油液快速进入环形流道;
9.第一导油槽将环形流道的侧壁隔断的设置,油液通过环形流道的底壁直接进入第一导油槽,在进入第二导油槽,能够进一步减少油液流动距离,使油液流动效率提升,减少油液聚集环形流道的内侧壁为斜面,并且底端与环形流道的底壁相接设置,第一导油槽的底壁与环形流道的底壁采用同一平直壁面的结构设置,斜面使油液向环形流道的底壁聚
集,并通过第一导油槽进入第二导油槽,利于油液的流动,油液聚集的少,使导向器两端的油液回油平衡,提升运行的可靠程度。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导油槽与环形流道底壁相接的内侧面为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由上至下为逐渐向外倾斜的结构设置。上述改进,油液进入第一导油槽后,通过逐渐向外倾斜设置的导流面导流,能够使油液的流向合理;另外导流面还具有对油液缓冲的作用,使油液的流量较为均匀。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导油槽的底壁为平直壁面的结构设置,与导流面的下端相接并且平滑过渡的结构设置。上述改进,导流面与底壁为平滑过渡的结构设置,能够使油液平缓的流向第一导油槽的底壁,油液的流量均匀。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导流面与第一导油槽的底壁之间的夹角a为95
°‑
105
°
。在上述角度范围内设置的导流面,在对油液流量均匀导流的作用下,又能使油液较为快速的进入第二导油槽,避免油液在第一导油槽内聚集,回油平衡使导向器本体两端的油液分布均匀。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导油槽的位置上位于环形流道的底壁下端,并且第二导油槽沿导向器本体的径向开设,所述第一导油槽的底壁对应第二导油槽的开口设置。上述改进,第二导油槽的结构布局合理,便于加工制造;第一导油槽的底壁对应第二导油槽开口的结构设计,能够使油液在流动至第一导油槽的底壁后,快速的进入第二导油槽,减少油液在第一导油槽底壁上的停留时间,避免油液聚集。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导油槽的上端至下端为逐渐收窄的结构设置。上述改进,第一导油槽为由上至西逐渐收窄的结构设置,油液在进入第一导向槽后,由容积较大的流道向容积较小的流道扩散,容积较大的流道能够提升油液的进入量,容积较小的流道使油液短暂聚集以使油液的流量均匀。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导油槽的数量为3个,3个所述第一导油槽沿导向器本体的轴心线等间隔的分布。上述改进,多个等间隔设置的第一导油槽,能够使环形流道内的油液较为快速的进入第一导油槽内,减少油液聚集;另外配合对应的多个第二导油槽,使导向器本体两端的油液回油平衡,油液分布均匀。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19.图中所示:1、导向器本体;2、第一装配孔;2.1、第一导油槽;2.11、导流面;3、环形流道;4、刮油孔;5、中心孔;6、第二装配孔;7、第二导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1.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应用于汽车减震器中的提升油液通过性、利于油液流动的回油油液平衡的导向器,包括:导向器本体1,导向器本体1由上端向下端依次同轴的设置有第一装配孔2、环形流道3、刮油孔4、中心孔5、以及第二装配孔6,第一装配孔2用于装配端
盖,导向孔用于供活塞杆穿过,刮油孔4内用于容置套设在活塞杆上的刮油环;第二装配孔用于供套设在活塞杆上的衬套容置
22.环形流道3的底壁为平直壁,环形流道3的底壁与刮油孔4的侧壁相接并且平滑过渡的结构设置;
23.在第一装配孔2的底壁设置若干个朝向导向器本体1另一端开设的第一导油槽2.1,第一导油槽2.1将环形流道3的侧壁隔断的设置,并且延伸至环形流道3的底壁下方;
24.导向器本体1外周对应每个第一导油槽2.1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二导油槽7。
25.油液直接在由刮油环刮油后,环形流道3的底壁与刮油孔4的侧壁平滑相接的设置,减少油液的流动距离使油液快速进入环形流道3;
26.第一导油槽2.1将环形流道3的侧壁隔断的设置,油液通过环形流道3的底壁直接进入第一导油槽2.1,在进入第二导油槽7,能够进一步减少油液流动距离,使油液流动效率提升,减少油液聚集环形流道3的内侧壁为斜面,并且底端与环形流道3的底壁相接设置,第一导油槽2.1的底壁与环形流道3的底壁采用同一平直壁面的结构设置,斜面使油液向环形流道3的底壁聚集,并通过第一导油槽2.1进入第二导油槽7,利于油液的流动,油液聚集的少,使导向器两端的油液回油平衡,提升运行的可靠程度。
27.第一导油槽2.1与环形流道3底壁相接的内侧面为导流面2.11,导流面2.11由上至下为逐渐向外倾斜的结构设置。上述改进,油液进入第一导油槽2.1后,通过逐渐向外倾斜设置的导流面2.11导流,能够使油液的流向合理;另外导流面2.11还具有对油液缓冲的作用,使油液的流量较为均匀。
28.第一导油槽2.1的底壁为平直壁面的结构设置,与导流面2.11的下端相接并且平滑过渡的结构设置。上述改进,导流面2.11与底壁为平滑过渡的结构设置,能够使油液平缓的流向第一导油槽2.1的底壁,油液的流量均匀。
2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导流面2.11与第一导油槽2.1的底壁之间的夹角a为95
°‑
105
°
。在上述角度范围内设置的导流面2.11,在对油液流量均匀导流的作用下,又能使油液较为快速的进入第二导油槽7,避免油液在第一导油槽2.1内聚集,回油平衡使导向器本体1两端的油液分布均匀。
30.请参阅图1-2所示,第二导油槽7的位置上位于环形流道3的底壁下端,并且第二导油槽7沿导向器本体1的径向开设,第一导油槽2.1的底壁对应第二导油槽7的开口设置。上述改进,第二导油槽7的结构布局合理,便于加工制造;第一导油槽2.1的底壁对应第二导油槽7开口的结构设计,能够使油液在流动至第一导油槽2.1的底壁后,快速的进入第二导油槽7,减少油液在第一导油槽2.1底壁上的停留时间,避免油液聚集。
31.请参阅图2-3所示,第一导油槽2.1的上端至下端为逐渐收窄的结构设置。上述改进,第一导油槽2.1为由上至西逐渐收窄的结构设置,油液在进入第一导向槽后,由容积较大的流道向容积较小的流道扩散,容积较大的流道能够提升油液的进入量,容积较小的流道使油液短暂聚集以使油液的流量均匀。
32.请参阅图3所示,第一导油槽2.1的数量为3个,3个第一导油槽2.1沿导向器本体1的轴心线等间隔的分布。上述改进,多个等间隔设置的第一导油槽2.1,能够使环形流道3内的油液较为快速的进入第一导油槽2.1内,减少油液聚集;另外配合对应的多个第二导油槽7,使导向器本体1两端的油液回油平衡,油液分布均匀。
33.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