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汽车门锁的双棘爪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3-01-15 10:07: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汽车门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门锁的双棘爪机构。


背景技术:

2.机动车门锁通常具有机械上锁装置,使得车门在关闭的状态牢牢地保持在关闭位置。现在的机械上锁装置通常只配备一个棘爪和卡板配合,实现对车门的上锁功能。
3.现有技术中,门的机动车锁一般只设计一个锁舌及一个棘爪,其上锁的可靠性受到挑战。同时,在机动车的门受到较大密封力时,现有的机动车的机动车锁的解锁力也较大,需要提高打开的力度才能够实现,且上解锁声音质量不舒适,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解锁既省力,上解锁声音品质又高的上解锁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门锁的双棘爪机构,采用该机构能够实现汽车门锁的上锁或解锁,上锁状态是更加的稳固,起到双保险的稳固作用,同时,解锁过程能够更加的省力和顺畅。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汽车门锁的双棘爪机构,包括壳体、通过第一转轴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卡板、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双棘爪组件以及释放单元;
6.所述双棘爪组件包括第一棘爪、主棘爪和副棘爪,所述第一棘爪通过第一支撑柱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主棘爪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副棘爪通过第二支撑柱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
7.所述释放单元包括释放杆,所述释放杆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并能够沿着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向转动,依次推动所述副棘爪、第一棘爪和主棘爪转动,以实现对所述卡板的解锁,使卡板打开;
8.所述卡板关闭时,所述卡板沿着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转动,所述第一棘爪、主棘爪和副棘爪通过弹性组件转动,并对所述卡板上锁。
9.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棘爪的第一弹簧、连接于所述副棘爪的第二弹簧以及连接于所述主棘爪的第三弹簧。
10.进一步的,所述卡板上锁或解锁时,所述第一棘爪与主棘爪保持贴合。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棘爪和主棘爪之间设有连接于所述壳体的缓冲件,所述缓冲件用于对所述主棘爪进行限位。
12.进一步的,所述释放杆设有三个拨动块且包括第一拨动块、第二拨动块和第三拨动块,所述释放杆沿着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拨动块能够推动所述副棘爪转动,所述第二拨动块能够推动所述主棘爪转动,所述第三拨动块能够推动所述第一棘爪转动,以实现对卡板的解锁。
13.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设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一拨动块穿过所述第一滑动槽并伸出壳体外,并与所述副棘爪相互配合使用。
14.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设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二拨动块穿过所述第二滑动槽并伸出壳体外,并与所述主棘爪相互配合使用。
15.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设有第三滑动槽,所述第三拨动块穿过所述第三滑动槽并伸出壳体外,并与所述第一棘爪相互配合使用。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旋转轴连接有复位弹簧。
17.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连接有缓冲柱。
18.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9.1、通过设有第一棘爪、主棘爪和副棘爪能够对卡板实现双层上锁,保证了卡板在上锁状态下的稳固性。
20.2、第一棘爪与主棘爪贴合,当卡板上锁时,主棘爪通过第三弹簧沿着第二转轴的轴向转动,第一棘爪通过第四弹簧沿着第一支撑柱的轴向转动,使第一棘爪与主棘爪进行抵靠,主棘爪与卡板实现抵靠,上锁,达到了双保险的目的。
21.3、第四弹簧与第一棘爪相连接,使得第一棘爪能够沿着第一支撑柱的轴向复位转动,达到了自动复位的目的。
22.4、释放杆设有第一拨动块、第二拨动块和第三拨动块,通过三个拨动块分别,与副棘爪、主棘爪、第一棘爪相互配合使用,当释放杆沿着第二转轴的轴向转动时,能够带动副棘爪、主棘爪和第一棘爪转动,进而达到了顺畅低能量解锁的效果。
23.5、第一旋转轴设有复位弹簧,通过复位弹簧使得卡板在解锁的情况下能够恢复原来的位置,进而将汽车门打开。
24.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发明的解锁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发明的解锁状态的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发明的上锁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发明的上锁状态的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发明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发明的释放杆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本发明的主棘爪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本发明的第一棘爪的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本发明的副棘爪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0为本发明的半锁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为:
36.100、壳体;200、卡板;201、缓冲柱;202、第一转轴;203、复位弹簧;204、限位挡板;300、第一棘爪;301、第一支撑柱;302、主棘爪;303、第二转轴;304、副棘爪;305、第二支撑柱;306、第二弹簧;307、缓冲件;308、第二拨动块;309、第一拨动块;310、释放杆;311、第一弹簧;312、第三拨动块;313、第一滑动槽;314、第二滑动槽;315、第三滑动槽;316、第三弹簧;317、第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3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
3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实施例记载的以及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0.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门锁的双棘爪机构,包括壳体100、通过第一转轴202连接于所述壳体100的卡板200、连接于所述壳体100的双棘爪组件以及释放单元;
41.如图1、图3、图7、图8和图9所示,所述双棘爪组件包括第一棘爪300、主棘爪302和副棘爪304,所述第一棘爪300通过第一支撑柱301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00,所述主棘爪302通过第二转轴303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00,所述副棘爪304通过第二支撑柱305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00;
42.其中,第一棘爪300能够沿着第一支撑柱301的轴向转动,主棘爪302能够沿着第二转轴303的轴向转动,副棘爪304能够沿着第二支撑柱305的轴向转动。第一棘爪300、主棘爪302和副棘爪304转动过程中以实现对壳体100内的卡板200进行上锁或解锁。
43.所述释放单元包括释放杆310,所述释放杆310通过所述第二转轴303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00,并能够沿着所述第二转轴303的轴向转动,依次驱动所述副棘爪304、第一棘爪300和主棘爪302转动,以实现对所述卡板200的解锁,使卡板200打开;
44.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转轴303转动连接于壳体100上,且第二转轴303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主棘爪302,第二转轴30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释放杆310,其中,壳体100位于主棘爪302和释放杆310之间。
45.如图1和图2所示,另,释放杆310的作用在于对卡板200进行解锁,上锁过程中释放杆310停止动作。当需要对卡板200进行解锁时,转动释放杆310,通过释放杆310依次驱动副棘爪304、第一棘爪300和主棘爪302转动,从而使得副棘爪304、第一棘爪300和主棘爪302远离卡板200,从而实现了卡板200的解锁。
46.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卡板200关闭时,所述卡板200沿着所述第一转轴202的轴向转动,所述第一棘爪300、主棘爪302和副棘爪304通过弹性组件转动,并对所述卡板200上锁。
47.卡板200上锁过程中,卡板200的一侧会施加有一个外力,外力驱动卡板200沿着第一转轴202的轴向进行转动。
48.如图1和图2所示,另,卡板200处于打开状态时,副棘爪304的一侧与卡板200的一侧相互贴合,同时主棘爪302的一侧与卡板200的一侧相互贴合。当卡板200由于外力的作用
沿着第一转轴202的轴向转动时,卡板200的一侧分别向副棘爪304和主棘爪302挤压,第一棘爪300、主棘爪302和副棘爪304会同步发生转动。
49.如图3和图4所示,当卡板200处于关闭状态时,卡板200施加在副棘爪304和主棘爪302上的力消失,利用弹性组件的弹性力,副棘爪304反向转动,第一棘爪300和主棘爪302反向转动。由于第一棘爪300始终与主棘爪302相抵靠,因此,主棘爪302反向转动时,第一棘爪300同时反向转动,进而使得主棘爪302的一端再次与卡板200抵靠,从而完成了对保险够件的上锁,达到了双保险的目的。
50.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弹性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棘爪300的第四弹簧317、连接于所述副棘爪304的第二弹簧306以及连接于所述主棘爪(302)的第三弹簧(316)。
51.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当第一棘爪300受到外力时,第一棘爪300沿着第一支撑柱301的轴向转动,连接于第一棘爪300的第四弹簧317被压缩,当施加在第一棘爪300的外力消失时,第一棘爪300利用第四弹簧317的弹性,使得第一棘爪300沿着第一支撑柱301的轴向反向转动。
52.当副棘爪304受到外力时,副棘爪304沿着第二支撑柱305的轴向转动,连接于副棘爪304的第二弹簧306被压缩,当施加在副棘爪304的外力消失时,副棘爪304利用第二弹簧306的弹性,使得副棘爪304沿着第二支撑柱305的轴向反向转动。
53.当主棘爪302受到外力时,主棘爪302沿着第第二转轴303的轴向转动,连接于主棘爪302的第三弹簧316被压缩,当施加在主棘爪302的外力消失时,主棘爪302利用第三弹簧316的弹性,使得主棘爪302沿着第二转轴303的轴向反向转动。
54.第四弹簧317、第三弹簧316和第二弹簧306的作用在于分别对第一棘爪300、主棘爪302和副棘爪304进行复位,进而完成对卡板200的上锁。上锁过程中,第四弹簧317、第三弹簧316和第二弹簧306处于被压缩状态。
55.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卡板200上锁或解锁时,所述第一棘爪300与主棘爪302保持贴合。
56.如图1和图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其中,主棘爪302与第二转轴303连接并能够沿着第二转轴303的轴向转动,当卡板200处于解锁状态时,主棘爪302的一侧与卡板200的一侧相抵靠,第一棘爪300由于第四弹簧317的弹性,使得第一棘爪300的一端与主棘爪302的另一侧相抵靠。
57.如图3和图4所示,当卡板200处于上锁状态时,施加在主棘爪302上的外力消失,主棘爪302由于第三弹簧316的弹性,使得主棘爪302沿着第二转轴303的轴向反向转动,并向卡板200抵靠,同时,第一棘爪300由于第四弹簧317的弹性,沿着第一支撑柱301的轴向反向转动,并向主棘爪302抵靠。
58.所述第一棘爪300和主棘爪302之间设有连接于所述壳体100的缓冲件307,所述缓冲件307用于对所述主棘爪302进行限位。
59.缓冲件307的设置保证了主棘爪302在转动过程中不会由于外力的原因,从而导致主棘爪302转动幅度过大,进一步的限定了主棘爪302的转动范围。
60.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所述释放杆310设有三个拨动块且包括第一拨动块309、第二拨动块308和第三拨动块312,所述释放杆310沿着所述第二转轴303的轴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拨动块309能够驱动所述副棘爪304转动,所述第二拨动块308能够驱动所述主棘爪302
转动,所述第三拨动块312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棘爪300转动,以实现对卡板200的解锁。
61.其中,壳体设有第一弹簧311,第一弹簧311置于壳体100内,且第一弹簧311的一端与壳体100连接,第一弹簧311的另一端与释放杆310相连接。当释放杆310完成锁止动作时,第一弹簧311处于释放状态,当处于解锁动作时,第一弹簧311处于被压缩状态。利用第一弹簧311的弹簧使得释放杆310能够恢复原来的位置。
6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拨动块309、第二拨动块308和第三拨动块312均安装于释放杆310的表面,通过转动释放杆310能够同步带动第一拨动块309、第二拨动块308和第三拨动块312转动。
63.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壳体100设有第一滑动槽313,所述第一拨动块309穿过所述第一滑动槽313并伸出壳体100外,并与所述副棘爪304相互配合使用。
64.当释放杆310转动时,第一拨动块309同步转动并于第一滑动槽313内移动,当第一拨动块309与副棘爪304相接触时,通过第一拨动块309向副棘爪304进行挤压,进而带动副棘爪304沿着第二支撑柱305的轴向转动,以完成将副棘爪304避开卡板200的移动行程位置。
65.所述壳体100设有第二滑动槽314,所述第二拨动块308穿过所述第二滑动槽314并伸出壳体100外,并与所述主棘爪302相互配合使用。
66.当释放杆310转动时,第二拨动块308同步转动并于第二滑动槽314内移动,当第二拨动块308与副棘爪304相接触时,通过第二拨动块308向主棘爪302进行挤压,进而带动主棘爪302沿着第二转轴303的轴向转动,使得主棘爪302与卡板200分离。
67.所述壳体100设有第三滑动槽315,所述第三拨动块312穿过所述第三滑动槽315并伸出壳体100外,并与所述第一棘爪300相互配合使用。
68.当释放杆310转动时,第三拨动块312同步转动并于第三滑动槽315内移动,当第三拨动块312与第一棘爪300相接触时,通过第三拨动块312向第一棘爪300进行挤压,进而带动第一棘爪300沿着第一转轴202的轴向转动,使得第一棘爪300与主棘爪302分离,进而便于主棘爪302的移动。
69.另,移动过程中存在先后顺序,首先是第一拨动块309驱动副棘爪304移动,然后是第三拨动块312驱动第一棘爪300移动,再者是第二拨动块308驱动主棘爪302移动。
70.所述第一旋转轴连接有复位弹簧203,弹簧的一侧设有限位挡板204,当卡板200上锁时,复位弹簧203与限位挡板204进行压缩;当卡板200解锁时,通过复位弹簧203和限位挡板204相互配合使用,使得卡板200恢复原来的位置,进而将卡板200打开。
71.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壳体100连接有缓冲柱201,所述缓冲柱201与所述卡板200上锁状态下相抵触,通过设有缓冲柱201便于对卡板200进行缓冲限位。
72.卡板200的一侧设有一卡口,通过卡扣与缓冲柱201配合。
73.上述过程中详细的描写了卡板200的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如图10所示,实际在使用过程中卡板200还存在半锁状态,即卡板200由解锁状态向锁止状态切换过程中只进行一半,此时,卡板200处于半锁状态,其详细的过程在此不再详细的描述。
74.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
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