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2022-12-21 11:56: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底盘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2.汽车的散热器位于底盘下端的前侧,用于排出发动机工作产生的热量,确保发动机正常运转。
3.汽车在不同的路况行驶时,会存在底盘涉水或底盘磕碰的情况。一旦出现底盘涉水或是底盘磕碰的状况时,水会进入散热器导致其不能正常工作,或是石块等硬物碰撞散热器使其损坏,而影响汽车的正常行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能够有效保护散热器,避免汽车在底盘涉水或底盘磕碰时,导致散热器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而影响汽车的正常行驶。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包括车架横梁、防撞梁以及防护板本体;
6.所述防护板本体包括第一翻边、第二翻边以及封闭板,所述第一翻边设于所述封闭板的前端,所述第一翻边的宽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翻边设于所述封闭板的后端,所述第二翻边的宽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所述封闭板的中部下凹以避让散热器下端结构;
7.所述防撞梁的宽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设置;
8.所述车架横梁的宽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与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设置。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封闭板包括第一倾斜板、第二倾斜板和连接板,所述第一倾斜板自前向后朝下倾斜,所述第一翻边连接在所述第一倾斜板的前端,所述连接板的前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倾斜板的后端,所述第二倾斜板自后向前朝下倾斜,所述第二翻边连接在所述第二倾斜板的后端,所述连接板的后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倾斜板的前端。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板的上端面与散热器下端结构形成预留间隙,所述连接板的下端面位于前保险杠下沿的上方。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板的下端面自前向后朝下倾斜。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封闭板为下凹的弧形板。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护板本体上开设有散热孔。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以及所述封闭板一体成型。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护板本体为铝合金材质。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护板本体的厚度为8-10mm。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防护板本体前端的第一翻边、后端的第二翻边和中部的封闭板,第一翻边和防撞梁通过多个一一对应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一连接孔螺接,第二翻边和车架横梁通过多个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和第二连接孔螺接。封闭板中部下凹避让散热器下端结构,从而遮挡在散热器的下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能够利用防护板本体遮挡在散热器的下方,保护散热器,避免汽车在底盘涉水或底盘磕碰时,导致散热器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而影响汽车的正常行驶。
1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使用了上述的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因此具备与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的俯视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00、车架横梁;200、防撞梁;300、防护板本体;310、第一翻边;311、第一连接孔;320、第二翻边;321、第二连接孔;331、第一倾斜板;332、第二倾斜板;333、连接板;334、弧形板;335、散热孔;400、散热器;500、前保险杠。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7.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28.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高”、“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
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29.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30.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31.请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进行说明。一种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包括车架横梁100、防撞梁200以及防护板本体300;防护板本体300包括第一翻边310、第二翻边320以及封闭板,第一翻边310设于封闭板的前端,第一翻边310的宽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311,第二翻边320设于封闭板的后端,第二翻边320的宽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321,封闭板的中部下凹以避让散热器400下端结构;防撞梁200的宽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多个第一安装孔与多个第一连接孔311一一对应设置,且分别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车架横梁100的宽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多个第二安装孔与多个第二连接孔321一一对应设置,且分别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
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防护板本体300前端的第一翻边310、后端的第二翻边320和中部的封闭板,第一翻边310和防撞梁200通过多个一一对应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一连接孔311螺接,第二翻边320和车架横梁100通过多个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和第二连接孔321螺接。封闭板中部下凹避让散热器400下端结构,从而遮挡在散热器400的下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能够利用防护板本体300遮挡在散热器400的下方,保护散热器400,避免汽车在底盘涉水或底盘磕碰时,导致散热器400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而影响汽车的正常行驶。
33.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封闭板包括第一倾斜板331、第二倾斜板332和连接板333,第一倾斜板331、连接板333以及第二倾斜板332自前向后依次设置且一体成型。
34.其中,第一倾斜板331自前向后朝下倾斜,第一翻边310连接在第一倾斜板331的前端;第二倾斜板332自后向前朝下倾斜,第二翻边320连接在第二倾斜板332的后端;连接板333的前端连接在第一倾斜板331的后端,连接板333的后端连接在第二倾斜板332的前端。
35.通过两侧的倾斜板,使连接板333避让散热器400下端结构,进而封闭在散热器400的下方。同时,连接板333与散热器400下端结构具备一定的间隔,形成预留间隙,避免在连接板333出现向上变形时碰触散热器400,而造成散热器400损坏。此外,连接板333的下端面位于前保险杠500下沿的上方,路面上凸起的异物会先碰触前保险杠500,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防护板本体300,提高防护板本体300的使用寿命。
36.优选的,连接板333的下端面自前向后朝下倾斜,随着汽车的行驶的惯性,能够使附着在连接板333的下端面的灰尘和水等杂物更易脱落。
37.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参照图3,封闭板为下凹的弧形板334。弧形板334围设在散热器400的下方,能够避让散热器400的下端结构,将散热器400封闭在防护板的上方。
38.具体的,参照图2,防护板本体300上开设有散热孔335,散热孔335呈矩阵排布,能够排出散热器400的热量。其中,散热孔335靠近防护板本体300的后端设置,防护板本体300自前向后朝下倾斜,便于防护板本体300内的杂物或积水排出。
39.其中,防护板本体300为铝合金材质一体成型,具备一定的刚度和耐腐蚀性,同时重量较轻,有利于整车轻量化设计。
40.防护板本体300的厚度为8-10mm,在保证强度的同时,避免增加过多整车的重量,优选的,防护板本体300的厚度为8mm。
41.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使用了上述的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因此,本汽车具备与散热器防护板安装结构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