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后视镜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12-14 10:24: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视镜及具有该种后视镜的车辆。


背景技术:

2.汽车后视镜反映汽车后方、侧方和下方的情况,扩大了驾驶者的视野范围。后视镜通常设置在汽车的前门上,后视镜包括镜片、镜框和面罩,现有技术中,面罩通过螺钉与镜框紧固,并同时将镜片紧固在镜框内,当面罩损坏需要更换,或者乘客想要将面罩更换为自己喜欢的颜色时,需要将镜片取下,松动螺钉,才能将面罩取下,更换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方便面罩拆装的后视镜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面罩拆装不方便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后视镜,包括:镜框及面罩,所述镜框的前面设有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口;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于所述镜框靠近车身的一侧,并向所述车身方向凸伸,所述第一卡接部上设有第一卡接口;所述第二卡接口设置在所述镜框远离车身的一侧;面罩具有与所述第一卡接口卡接的第一卡扣及与所述第二卡接口卡接的第二卡扣;其中,第一卡扣插入所述第一卡接口后,所述第一卡扣抵压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扣插入所述第二卡接口后,所述第二卡扣的卡爪与所述第二卡接口卡止。
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卡接部的端部具有折弯的导向部,所述第一卡扣包括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沿所述导向部靠近所述车身的表面导入所述第一卡接口。
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板体背向所述导向部的一侧设有第一加强肋板;所述第一卡接部背向车身的一侧设有第二加强肋板。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镜框的前面还设有第三卡接口,所述第三卡接口位于所述镜框的中下部,所述面罩上具有与所述第三卡接口卡接的第三卡扣;其中,所述第三卡接口的下壁上设有第三防脱凸起,所述第三卡扣包括第三板体,所述第三板体上设有凹形开口,所述凹形开口在所述第三板体上分隔的部位构成第三防脱块,所述第三防脱块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凸伸的第三防脱部,当所述第三板体插入所述第三卡接口时,所述第三防脱部与所述第三防脱凸起相抵。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防脱部的后侧面为斜面。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板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第三加强肋板。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镜框的前面还设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设置于所述镜框的中上部,且所述卡接槽的前侧设有第四防脱凸起;所述面罩上设有与所述卡接槽配合的第四卡扣,所述第四卡扣包括向下延伸的第四板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
四板体后侧面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向后延伸,且所述导向板的下端具有弧形导向面;所述第四卡扣与所述卡接槽卡接后,所述第四板体与所述第四防脱凸起相抵。
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面罩上在所述第三卡扣的附近还设有第五卡扣和第六卡扣,所述镜框上还设有适配所述第五卡扣和所述第六卡扣的第五卡接口和第六卡接口。
1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面罩的四周设有插接止口,所述镜框的四周设有向后折弯的翻边,所述翻边构成用于所述插接止口插入的限位槽,所述插接止口隐藏在所述限位槽内。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视镜,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在面罩的左右两侧采用不同结构的卡扣,由于靠近车身的一侧,面罩和镜框包绕角度大,因此,靠近车身的一侧采用弹性抵压的方式实现卡止,远离车身的一侧采用卡爪卡接,即便于安装和拆卸,也能够提升面罩连接的可靠性。安装时,可以先将第一卡扣的端部第一卡接部朝向车身的一侧,利用第一卡扣向外挤压第一卡接部,直至第一卡扣沿第一卡接部插入第一卡接口内,同时,即可将第二卡扣插入第一卡接口内;由于第一卡扣采用弹性抵压的方式连接,安装简单方便,拆卸时,也可借助弹性抵压,使第一卡扣从第一卡接口脱出,并将第二卡扣从第二卡接口取出,拆卸简单方便。
14.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后视镜。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这种方便拆装面罩的后视镜,用户可根据个性化需求自己更换面罩,大大提升了用户的用车体验感。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后视);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前视);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后视);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面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面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面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面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四;
24.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面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五;
25.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26.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27.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第一卡扣;101、第一板体;102、第一加强肋板;11、第一卡接部;111、第二加强肋板;112、第一卡接口;113、导向部;2、第二卡扣;201、卡爪;3、第三卡扣;301、第三板体;302、第三防脱块;303、第三加强肋板;304、第三防脱部;4、第四卡扣;401、导向板;402、第四板体;44、卡接槽;441、第四防脱凸起;5、第五卡扣;55、第五卡接口;6、第六卡扣;7、第七卡扣;8、第八卡扣;9、镜框;10、面罩;12、基板;13、插接止口;14、翻边;15、三角形肋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出现“前”、“后”、“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与车身的前后左右方位一致,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视镜进行说明。所述后视镜,包括:镜框9及面罩10,镜框9的前面设有第一卡接部11和第二卡接口;第一卡接部11设置于镜框9靠近车身的一侧,并向车身方向凸伸,第一卡接部11上设有第一卡接口112;第二卡接口设置在镜框9远离车身的一侧;面罩10具有与第一卡接口112卡接的第一卡扣1及与第二卡接口卡接的第二卡扣2;其中,第一卡扣1插入第一卡接口112后,所述第一卡扣1侧向抵压所述第一卡接部11,可防止第一卡扣1从第一卡接口112脱出;第二卡扣2插入第二卡接口后,第二卡扣2的卡爪201与第二卡接口卡止。
3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视镜,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在面罩10的左右两侧采用不同结构的卡扣,由于靠近车身的一侧,面罩10和镜框9包绕角度大,因此,靠近车身的一侧采用弹性抵压的方式实现卡止,远离车身的一侧采用卡爪201卡接,即便于安装和拆卸,也能够提升面罩10连接的可靠性。安装时,可以先将第一卡扣1的端部第一卡接部11朝向车身的一侧,利用第一卡扣1向外挤压第一卡接部11,直至第一卡扣1沿第一卡接部11插入第一卡接口112内,同时,即可将第二卡扣2插入第一卡接口112内;由于第一卡扣1采用弹性抵压的方式连接,安装简单方便,拆卸时,也可借助弹性抵压,使第一卡扣1从第一卡接口112脱出,并将第二卡扣2从第二卡接口取出,拆卸简单方便。
34.其中,参见图5至图9所示,第二卡扣2的端部设有两个卡爪201,两个卡爪201的端部为三角形结构,形成导向斜面,第二卡扣2的卡爪201端部插入第二卡接口,并通过导向斜面的逐渐插入抵压两个卡爪201,当两个卡爪201完全插入第二卡接口后,卡爪201的前端面与第二卡接口相抵,构成卡接限位。
35.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至图4、图9至图12所示,第一卡接部11的端部具有折弯的导向部113,第一卡扣1包括第一板体101,第一板体101沿导向部113靠近车身的表面导入第一卡接口112。本实施例的第一卡扣1为板状结构,第一板体101沿导向部113的表面滑动的同时,向外抵压第一卡接部11,使第一板体101插入第一卡接口112内,因此,设置的导向部113便于第一卡扣1插入第一卡接口112内。
36.为了提升第一卡扣1与第一卡接部11连接的可靠性,提升各自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板体101背向导向部113的一侧设有第一加强肋板102;第一卡接部11背向车身的一侧设有第二加强肋板111。其中,第一加强肋板102垂直于第一板体101,第二加强肋板111垂直于第一卡接部11,第一卡接部11同样为板状结构。
37.本实施例面罩10设有两个第一卡扣1,对应的镜框9上设有两个第一卡接部11。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12所示,镜框9的前面还设有第三卡接口,第三卡接口位于镜框9的中下部,面罩10上具有与第三卡接口卡接的第三卡扣3;其中,第三卡接口的下
壁上设有第三防脱凸起,第三卡扣3包括第三板体301,第三板体301上设有凹形开口,凹形开口在第三板体301上分隔的部位构成第三防脱块302,第三防脱块302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凸伸的第三防脱部304,当第三板体301插入第三卡接口时,第三防脱部304与第三防脱凸起相抵。
39.本实施例的第三卡扣3与前两个卡扣的结构也不相同,面罩10在左右两端卡接后,面罩10的下方也需要防脱和卡接,避免面罩10下方脱出,设置不同于前两个卡扣的第三卡扣3,当面罩10向镜框9上安装时,第三板体301上的第三防脱部304与第三防脱凸起相抵,致使第三防脱部304向上翘起,当第三防脱部304完全进入第三卡接口并与第三防脱凸起形成错位时,第三防脱部304复位,其前端面即可与第三防脱凸起形成抵接,因此可防止面罩10下部脱离镜框9的问题。
4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定义了第三防脱凸起,仅仅是为了与第三卡接口匹配,提升可读性和可辨识性,并不指代具有三个防脱凸起。
41.为了便于第三卡扣3导入第三卡接口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防脱部304的后侧面为斜面。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8所示,第三板体30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第三加强肋板303。其中,第三加强肋板303垂直于第三板体301,第三加强肋板303的存在能够提升第三板体301的刚度,提升第三卡扣3抵抗变形的能力。
43.同理地,面罩10的上部也需要与镜框9可靠的连接,因此,如图2至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镜框9的前面还设有卡接槽44,卡接槽44设置于镜框9的中上部,且卡接槽44的前侧设有第四防脱凸起441;面罩10上设有与卡接槽44配合的第四卡扣4,第四卡扣4包括向下延伸的第四板体402以及设置于第四板体402后侧面的导向板401,导向板401向后延伸,且导向板401的下端具有弧形导向面;第四卡扣4与卡接槽44卡接后,第四板体402与第四防脱凸起441相抵。当面罩10安装时,导向板401先接触第四防脱凸起441并形成抵压接触,直至第四板体402的前端面与第四防脱凸起441形成抵接,对面罩10的上部构成卡接及限位,防止面罩10的上部与镜框9分离。
44.其中的弧形导向面对第四卡扣4的插入起到导向和便于插入的作用。
45.本实施例在面罩10上部沿左右方向设有三个第四卡扣4,提升面罩10与镜框9连接的可靠性。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12所示,面罩10上在第三卡扣3的附近还设有第五卡扣5和第六卡扣6,镜框9上还设有适配第五卡扣5和第六卡扣6的第五卡接口55和第六卡接口。通过第五卡扣5和第六卡扣6进一步提升面罩10下部与镜框9连接的可靠性。
47.可选地,第五卡扣5为十字形结构,主要的作用为定位和导向的作用,第六卡扣6包括第六板体及设于第六板体端部下方的卡接头,卡接头为三角形结构,以便于与第六卡接口形成卡接。
48.具体地,第五卡扣5和第六卡扣6设置在第三卡扣3的下方并靠近车身的方向。
49.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五卡扣5和第六卡扣6的结构也可以相同。
50.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12所示,面罩10上还设有第七卡扣7和第八卡扣8,其中,第七卡扣7位于第三卡扣3的上方,为板状结构;第八卡扣8位于第二卡扣2的下方,为板状结构;第七卡扣7和第八卡扣8为导向的作用,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需要说明的
是,本实施例图示,第八卡接口可以为卡接勾,当第八板体沿卡接勾的上表面向下抵压卡接勾,构成抵压配合,其中第八板体的两侧设有挡板,可使第八板体沿卡接勾推进。
5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设置了多种不同结构的卡扣,各种卡扣也根据在面罩10上的位置不同,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当然,在一些地方也可以采用相同结构的卡扣,参见上面的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说明。
52.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后视镜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在后视镜内还设有基板12,一些卡接口可设置在基板12上,例如,第八卡接口。
53.本实施例通过不同结构的卡扣的组合,既能保证面罩10安装拆卸简单方便,还能够提升面罩10卡接后的可靠性,方便了用户自己动手拆卸面罩10的操作。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12所示,面罩10的四周设有插接止口13,镜框9的四周设有向后折弯的翻边14,翻边14构成用于插接止口13插入的限位槽,插接止口13隐藏在限位槽内。镜框9的翻边14对面罩10的边缘起到限位的作用,也隐藏了面罩10的边线,提升后视镜外观的可视性。
55.可选地,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镜框9的四周还设有若干三角形肋板15,在加强了镜框9强度的同时,对面罩10也起到支撑的作用,能够保证面罩10外观的饱满,保证面罩10外观的可视性。
56.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57.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后视镜。
5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这种方便拆装面罩10的后视镜,用户可根据个性化需求自己更换面罩10,大大提升了用户的用车体验感。
5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