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动侧踏加装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12-14 10:24: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动侧踏加装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suv车型由于良好的驾驶性能以及越野性能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suv的底盘较高导致使用者在上下车辆时非常的不便,因此suv通常需要在车辆的底盘上安装或者后期加装电动侧踏来方便驾驶员上下车辆。但是目前现有的车辆大多存在着电动侧踏加装不便的问题,导致车辆电动侧踏的加装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侧踏加装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存在着的电动侧踏加装不便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动侧踏加装结构,包括:
5.侧围加强板,用于设置在车体的底部,所述侧围加强板上设置有安装平面,所述安装平面用于固定侧踏,所述安装平面上设置有多个预留安装孔;
6.加强件,设置在所述侧围加强板上,位于所述安装平面的对侧,所述加强件上还设置有预留加强孔,所述预留加强孔与所述预留安装孔位置相匹配。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平面具有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方向,以及位于所述安装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垂直的第二方向,多个所述预留安装孔沿所述第二方向相互间隔设置组成安装孔组,且多个所述安装孔组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互间隔设置。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件为抵靠在所述侧围加强板侧面上的加强板体,所述加强板体的形状与所述侧围加强板的截面形状相匹配,所述加强板体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板体的侧面还设置有延长柱体,所述延长柱体的位置与所述预留加强孔的位置相互匹配,所述延长柱体内还设置有与所述预留加强孔同轴心设置的螺纹孔。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侧围加强板的侧面上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用于容纳定位所述加强板体。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板体的两边缘均设置有加强筋条,所述加强筋条沿所述加强板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个所述预留安装孔的间距为40至60mm,两个相邻所述安装孔组的间距大于650mm。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侧围加强板的侧面设置有车架横梁,所述车架横梁与所述侧围加强板相互间隔设置。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平面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所述安装平面的顶部边缘与车架横梁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120mm,所述安装平面的底部边缘与车架横梁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150mm。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侧踏加装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车辆车辆出厂前,在侧围加强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电动侧踏的安装平面,安装平面上设置有多个预留安装孔。并且在侧围加强板的侧面还设置有加强件,加强件位于安装平面的对侧,加强件上还设置有预留加强孔,预留加强孔与预留安装孔位置相匹配。本实用新型电动侧踏加装结构,预留安装孔的位置与电动侧踏固定支架上的孔位相互适配,在车辆后期需要加装电动侧踏时只需要将电动侧踏上的固定部位抵靠在安装平面,然后通过紧固件穿过预留安装孔卡装到加强件上的预留加强孔内,从而实现电动侧踏的固定加装。避免了后期改装时对车体的钻孔加工,使电动侧踏的加装更加方便快捷。
16.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示的电动侧踏加装结构,所述电动侧踏加装结构设置在所述车体底部。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在车体底部设置有电动侧踏加装结构,在车辆后期需要加装电动侧踏时只需要将电动侧踏上的固定部位抵靠在安装平面,然后通过紧固件穿过预留安装孔卡装到加强件上的预留加强孔内,从而实现电动侧踏的固定加装。避免了后期改装时对车体的钻孔加工,使电动侧踏的加装更加方便快捷,提高安装的效率。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动侧踏加装结构的结构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动侧踏加装结构的剖视结构图;
21.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侧围加强板;2、安装平面;3、预留安装孔;4、加强件;5、预留加强孔;6、延长柱体;7、定位凹槽;8、加强筋条;9、电动侧踏。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4.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侧踏加装结构进行说明。电动侧踏加装结构,包括侧围加强板1以及加强件4。侧围加强板1用于设置在车体的底部,侧围加强板1上设置有安装平面2,安装平面2用于固定侧踏,安装平面2上设置有多个预留安装
孔3;加强件4设置在侧围加强板1上,位于安装平面2的对侧,加强件4上还设置有预留加强孔5,预留加强孔5与预留安装孔3位置相匹配。
25.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动侧踏加装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车辆出厂前,在侧围加强板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电动侧踏的安装平面2,安装平面2上设置有多个预留安装孔3。并且在侧围加强板1的侧面还设置有加强件4,加强件4位于安装平面2的对侧,加强件4上还设置有预留加强孔5,预留加强孔5与预留安装孔3位置相匹配。本实用新型电动侧踏加装结构,预留安装孔3的位置与电动侧踏固定支架上的孔位相互适配,在车辆后期需要加装电动侧踏时只需要将电动侧踏上的固定部位抵靠在安装平面2,然后通过紧固件穿过预留安装孔3卡装到加强件4上的预留加强孔5内,从而实现电动侧踏的固定加装。避免了后期改装时对车体的钻孔加工,使电动侧踏的加装更加方便快捷。
26.需要说明的是,加强件4通常通过焊接固定在侧围加强板1的内侧面上,可以使侧围加强板1与加强件4之间的固定更加牢固可靠。并且安装平面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可以根据电动侧踏安装架的形状进行适应性的设置。
27.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与图2所示,安装平面2具有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方向,以及位于安装平面2内且与第一方向相互垂直的第二方向,多个预留安装孔3沿第二方向相互间隔设置组成安装孔组,且多个安装孔组沿第一方向依次相互间隔设置。具体的,多个预留安装孔3在安装平面2上呈矩形阵列分布,并且相邻的预留安装孔3之间均间隔设置,可以使电动侧踏在固定后,电动侧踏的各处受力更均匀,同时也能使电动侧踏固定更牢固。
28.作为优选的,如图1所示,预留安装孔3的尺寸为φ7mm,可以匹配m6的螺钉,在保证电动侧踏安装强度的同时也能更加节省安装的空间。
29.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与图2所示,加强件4为抵靠在侧围加强板1侧面上的加强板体,加强板体的形状与侧围加强板1的截面形状相匹配,加强板体的长度方向沿第二方向设置。具体的,加强板体紧贴侧围加强板1的侧面设置,加强板体的设置可以增加侧围加强板1的强度,从而使电动侧踏固定的更加牢固可靠。同时加强板体上的预留加强孔5为螺纹孔,可以用于与固定电动侧踏的紧固件相互螺纹连接,从而实现电动侧踏的安装固定使固定更方便。
30.为了使电动侧踏固定的更加牢固,如图1与图2所示,加强板体的侧面还设置有延长柱体6,延长柱体6的位置与预留加强孔5的位置相互匹配,延长柱体6内还设置有与预留加强孔5同轴心设置的螺纹孔。具体的,延长柱体6内部的螺纹孔与预留加强孔5的螺纹相互连接匹配,延长柱体6的设置延长了预留加强孔5的整体长度,增加了紧固件与预留加强孔5内螺纹的接触长度,可以使电动侧踏固定的更加牢固可靠。延长柱体6一般通过焊接固定在加强板体的侧面。
31.作为优选的,如图1所示,在侧围加强板1的侧面上设置有定位凹槽7,定位凹槽7用于容纳定位加强板体。具体的,定位凹槽7的形状与加强板体的形状相互适配,可以为加强板体的安装提供定位,可以使加强板体上预留加强孔5与预留安装孔3的对准更加方便会计。同时定位凹槽7一般通过冲压制成。
32.在上述特征加强板体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加强板体的两边缘均设置有加强筋条8,加强筋条8沿加强板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具体的,两个加强筋条8相互平行设置。加强板体
为金属材质之间,加强筋条8一般通过将加强板体的边缘折弯制成,加强筋条8的设置可以增强加强板体的整体强度,防止加强板体受力而发生折弯,从而使整个侧围加强板1在加强板体安装处的强度。
33.作为优选的,两个预留安装孔3的间距为40至60mm,两个相邻安装孔组的间距大于650mm。具体的,一个安装孔组内两个相邻预留安装孔3的间距为40mm至60mm,且两个相邻安装孔组的间距大于650mm,可以保证电动侧踏安装牢固的同时避免由于预留安装孔3的数量过多而影响侧围加强板1的强度。
34.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与图2所示,侧围加强板1的侧面设置有车架横梁,车架横梁与侧围加强板1相互间隔设置。具体的,安装平面2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安装平面2的顶部边缘与车架横梁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120mm,安装平面2的底部边缘与车架横梁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150mm。安装平面2倾斜设置可以使电动侧踏的安装更加方便。同时安装平面2的顶部边缘指的是安装平面2水平高度较高的边缘,安装平面2的底部边缘指的是安装平面2水平高度较低的边缘。安装平面2的顶部边缘与车架横梁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120mm,安装平面2的底部边缘与车架横梁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150mm,可以保证侧围加强板1与车架横梁之间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电动侧踏,使电动侧踏的加装更加方便。
35.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示的电动侧踏加装结构,所述电动侧踏加装结构设置在所述车体底部。
3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在车体底部设置有电动侧踏加装结构,在车辆后期需要加装电动侧踏时只需要将电动侧踏上的固定部位抵靠在安装平面2,然后通过紧固件穿过预留安装孔3卡装到加强件4上的预留加强孔5内,从而实现电动侧踏的固定加装。避免了后期改装时对车体的钻孔加工,使电动侧踏的加装更加方便快捷,提高安装的效率。
3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