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弯曲面板改善温箱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09:52: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面板制造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弯曲面板改善温箱。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中需要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电子产品的显示面板通过人机交互,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和趣味性。
3.但是,现阶段的显示面板在组装前,由于整块显示面板的局部区域存在内应力,导致显示面板存在弯曲的不良现象,例如显示面板整体表面呈一定的弧度,严重影响到显示面板的整个后序工艺的正常运作。
4.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常采用压力机2

从上向下压的方式对弯曲的显示面板1

进行辊压处理。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由于压力机2

的下压速度不易控制,极易造成显示面板1

的压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弯曲面板改善温箱,无需对弯曲的面板进行下压,通过加热静置的方式,利用面板自身的重力进行水平度的恢复,提高了面板产品的良率。
6.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7.提供一种弯曲面板改善温箱,用于热处理弯曲的面板,包括:
8.加热箱,内设有容置腔;
9.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
10.宽度可调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所述宽度可调组件包括丝杠、第一滑动承载台和第二滑动承载台,所述丝杠包括相连的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所述第一滑动承载台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杆段,所述第二滑动承载台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杆段,所述第一杆段设置有第一螺纹,所述第二杆段设置有第二螺纹,且所述第一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的旋向相反;所述面板相对的两端分别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承载台和第二滑动承载台上。
11.作为弯曲面板改善温箱的可选方案,所述宽度可调组件还包括两个安装基座,两个所述安装基座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底板上,所述丝杠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于两个所述安装基座上。
12.作为弯曲面板改善温箱的可选方案,所述宽度可调组件平行且间隔设置有至少两组,且相邻两组所述宽度可调组件之间设置有伸缩支撑组件,所述伸缩支撑组件的固定端固设于所述容置腔的底板上,所述伸缩支撑组件的伸缩端抵接于弯曲的所述面板的下表面。
13.作为弯曲面板改善温箱的可选方案,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所述第一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内侧壁,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底板内。
14.作为弯曲面板改善温箱的可选方案,所述加热箱包括箱体和箱盖,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顶部开口,所述顶部开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箱盖密封扣设于所述箱体上。
15.作为弯曲面板改善温箱的可选方案,所述箱体和所述箱盖的内表面均设置有保温隔热层。
16.作为弯曲面板改善温箱的可选方案,所述箱盖的底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容置腔内的温度。
17.作为弯曲面板改善温箱的可选方案,所述箱盖的顶部设置有温度显示灯,所述温度显示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
18.作为弯曲面板改善温箱的可选方案,所述箱体的相对两个外侧壁分别开设有供弯曲的所述面板进出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通过第一门体封堵,所述第一门体的侧边与所述箱体铰接;所述第二开口通过第二门体封堵,所述第二门体的侧边与所述箱体铰接。
19.作为弯曲面板改善温箱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一门体的外侧设置有第一门把手,所述第二门体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门把手。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弯曲面板改善温箱,在加热箱的容置腔的内壁面设置有加热组件,用于提高容置腔内的温度进而对弯曲的面板进行加热,容置腔的底部安装有宽度可调组件,通过转动丝杠可以改变第一滑动承载台和第二滑动承载台之间的间距,将弯曲的面板放置在第一滑动承载台和第二滑动承载台上,本宽度可调组件可以适用不同宽度类型的弯曲的面板,提高温箱的适用范围。当弯曲的面板被加热组件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弯曲的面板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开始减小弯曲度,此时弯曲的面板的跨度会增大,通过丝杠转动来增大第一滑动承载台和第二滑动承载台之间的间距来适应弯曲的面板的跨度变化,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使弯曲的面板始终位于第一滑动承载台和第二滑动承载台上,避免发生掉落,无需对弯曲的面板进行下压,只需通过简单的加热静置的方式,利用弯曲的面板自身的重力进行水平度的恢复,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发生弯曲后进行处理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弯曲面板改善温箱的剖视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宽度可调组件和伸缩支撑组件设置在底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弯曲的面板处于热处理前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弯曲的面板处于热处理后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中:
[0029]1′
、压力机;2

、显示面板。
[0030]
图2至图5中:
[0031]
1、加热箱;2、加热组件;3、宽度可调组件;4、面板;5、伸缩支撑组件;6、温度传感器;7、温度显示灯;8、第一门体;81、第一门把手;9、第二门体;91、第二门把手;10、保温隔热层;
[0032]
11、容置腔;12、底板;13、箱体;14、箱盖;
[0033]
21、第一加热元件;22、第二加热元件;
[0034]
31、丝杠;32、第一滑动承载台;33、第二滑动承载台;34、安装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36]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7]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38]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0]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1]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
限制。
[0042]
现阶段的显示面板在组装前,由于整块显示面板的局部区域存在内应力,导致显示面板存在弯曲的不良现象,例如显示面板整体表面呈一定的弧度,严重影响到显示面板的整个后序工艺的正常运作。
[0043]
现有技术常采用压力机从上向下压的方式对弯曲的显示面板进行处理,但是由于压力机的下压速度不易控制,极易造成显示面板的压碎。
[0044]
为了无需对弯曲的面板进行下压,通过加热静置的方式,利用弯曲的面板自身的重力进行水平度的恢复,提高了弯曲的面板产品的良率,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弯曲面板改善温箱,用于热处理弯曲的面板,以下结合图2至图5对本实施例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0045]
如图2所示,该弯曲面板改善温箱包括加热箱1、加热组件2和宽度可调组件3。加热箱1内设有容置腔11,在本技术中加热箱1内设置有一个容置腔11,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箱1内也可以设置两个、三个或四个等容置腔11,通过增设容置腔11的数量,提高多个弯曲的面板4的处理速度。将加热组件2设置于加热箱1内。宽度可调组件3,设置于容置腔11的底部,宽度可调组件3包括丝杠31、第一滑动承载台32和第二滑动承载台33,丝杠31包括相连的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第一滑动承载台32螺纹连接于第一杆段,第二滑动承载台33螺纹连接于第二杆段,第一杆段设置有第一螺纹,第二杆段设置有第二螺纹,且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的旋向相反。弯曲的面板4相对的两端分别放置于第一滑动承载台32和第二滑动承载台33上。
[0046]
简而言之,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弯曲面板改善温箱,在加热箱1的容置腔11的内壁面设置有加热组件2,用于提高容置腔11内的温度进而对弯曲的面板4进行加热,容置腔11的底部安装有宽度可调组件3,通过转动丝杠31可以改变第一滑动承载台32和第二滑动承载台33之间的间距,将弯曲的面板4放置在第一滑动承载台32和第二滑动承载台33上,本宽度可调组件3可以适用不同宽度类型的弯曲的面板4,提高温箱的适用范围。
[0047]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当弯曲的面板4被加热组件2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弯曲的面板4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开始减小弯曲度,此时弯曲的面板4的跨度会增大,通过丝杠31转动来增大第一滑动承载台32和第二滑动承载台33之间的间距来适应弯曲的面板4的跨度变化,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使弯曲的面板4始终位于第一滑动承载台32和第二滑动承载台33上,避免发生掉落,无需对弯曲的面板4进行下压,只需通过简单的加热静置的方式,利用弯曲的面板4自身的重力进行水平度的恢复,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0048]
进一步地,宽度可调组件3还包括两个安装基座34,两个安装基座34间隔设置于容置腔11的底板12上,丝杠31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于两个安装基座34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基座34开设有轴承安装孔,丝杠31的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轴承安装孔内。
[0049]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宽度可调组件3设置有至少两组,且相邻两组宽度可调组件3之间设置有伸缩支撑组件5,伸缩支撑组件5的固定端固设于容置腔11的底板12上,伸缩支撑组件5的伸缩端抵接于弯曲的面板4的下表面。具体地,当弯曲的面板4未处理前跨度较大时,只有第一滑动承载台32和第二滑动承载台33用于承载弯曲的面板4的重量,容易造成弯曲的面板4中部区域隔空悬置,不利于弯曲的面板4自然均匀的恢复平展状态,因此将伸缩支撑组件5设置在弯曲的面板4下方的中间区域,伸缩支撑组件5可以根据面板4的逐渐展平的下落过程而缩短自身的高度。
[0050]
进一步地,加热组件2包括第一加热元件21和第二加热元件22,第一加热元件21设置于容置腔11的内侧壁,第二加热元件22设置于容置腔11的底板12内。通过在容置腔11的内侧壁和底板12内均设置加热元件,提高了弯曲面板改善温箱的加热面积和空间加热均匀性。
[0051]
进一步地,加热箱1包括箱体13和箱盖14,箱体13的顶部设置有顶部开口,顶部开口与容置腔11连通,箱盖14密封扣设于箱体13上。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箱体13和箱盖14之间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提高加热箱1的密封性。
[0052]
进一步地,箱体13和箱盖14的内表面均设置有保温隔热层10。通过在加热箱1的内表面设置保温隔热层10,隔绝加热箱1内部与外界的热交换过程,减少散热,降低加热箱1的工作能耗。
[0053]
进一步地,箱盖14的底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6,用于检测容置腔11内的温度。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6来实时检测加热箱1内的温度。
[0054]
进一步地,箱盖14的顶部设置有温度显示灯7,温度显示灯7与温度传感器6电连接。本实施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温度显示灯7的亮度会增大;在其他实施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温度显示灯7可以切换不同的颜色。
[0055]
进一步地,箱体13的相对两个外侧壁分别开设有供弯曲的面板4进出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通过第一门体8封堵,第一门体8的侧边与箱体13铰接;第二开口通过第二门体9封堵,第二门体9的侧边与箱体13铰接。在本实施例中,操作人员既可以通过打开箱盖14,从箱体13的上方将弯曲的面板4吊装到箱体13的容置腔11内,也可以通过打开第一门体8或第二门体9,将弯曲的面板4放置到容置腔11的第一滑动承载台32和第二滑动承载台33上。
[0056]
进一步地,第一门体8的外侧设置有第一门把手81,第二门体9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门把手91。通过增设第一门把手81和第二门把手91,方便操作人员开启或关闭第一门体8和第二门体9,提高操作便捷性。
[0057]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说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