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

2022-12-10 00:50: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物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


背景技术:

2.物流分拨是在途物流作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多级供应链中连接上下游的节点;物流分拨中心会根据物流单号精准的将不同区域的物流进行区分,并进行收集、转运,现阶段区域分拨中心将下属站点的包裹进行分拣后,装入中转袋中,然后对中转袋进行打包后装车运送至不同的站点。
3.现阶段使用人工将中转袋套设在打包架上,然后将不同的打包架分别放置在分拣传动带分拣口的下方,不同地区的包裹经过分拣传送带落入不同的中转袋中,在由人工观测中转袋装满后,取下中转袋,并将中转袋进行打包、封口,在打包架中放入一个新的中转袋;为使操作更加便捷,现有的人工打包方式均是直接将中转袋撑开后直接将包裹扔入到中转袋内,此种操作方式对袋体的伤害极大,且在装袋初期,由于袋内高度较大,包裹直接扔入会对包裹造成损伤,造成包裹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5.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包括:分拣台,被构造成具有一个用于放置包裹的平台;立板,设于分拣台底部;安装环,设于分拣台上;支撑板,滑动连接于立板上;驱动件,用于驱动支撑板沿立板相对于安装环移动。
7.进一步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还包括:支撑杆,用于支撑支撑板将其固定在当前位置上;调整件,用于驱动支撑杆相对于支撑板移动;立板上设有用于容纳支撑杆和调整件的活动腔。
8.进一步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还包括:第一连接块,设于支撑板一端;第二连接块,设于第一连接块一端;活动腔侧壁上设有供第一连接块穿过的第一活动槽,第二连接块设于活动腔内。
9.进一步的,第二连接块上设有用于容纳支撑板的第一凹槽,支撑板上设有多个卡齿,第一凹槽内壁上设有多个凸块。
10.进一步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还包括:导轨,设于活动腔内;第一支撑弹簧,设于支撑板上;支撑板两端设于导轨内。
11.进一步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还包括:固定环,套设于安装环上;固定夹,滑动连接于支撑板上;支撑板侧壁上设有第一凸部,固定架侧壁上设有第二凸部。
12.进一步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还包括:第一传送带,设于分拣台上;检测杆,设于第一传送带顶部;输料件,设于分拣台上方;第一连接板,供输料件在分拣台上方移动;检测杆长度小于第一传送带宽度。
13.进一步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还包括:检测仪,设于检测杆一侧;第一气缸,设于分拣台上;推块,设有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上;分拣台上设有第一连接杆,检测杆上设有套管,套管套设于第一连接杆上,第一连接杆上设有第一扭簧。
14.进一步的,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上套设有连接管,推块设于连接管上,连接管内设有第二支撑弹簧;推块上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一转辊,第一转辊上绕设有第二传送带。
15.进一步的,输料件包括:第一活动块,滑动连接于第一连接板上;第二气缸,设于第一活动块上;安装板,设于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上;若干吸盘,设于安装板底部;安装板上设有第一导杆,第一活动块上设有供第一导杆穿过的第一导孔。
16.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一种减小对包裹和袋体伤害的自动化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18.另外,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19.在附图中:
20.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输送件的放大图;
22.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立板处的剖视图;
23.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支撑杆处的放大图;
24.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分拣槽处的剖视图;
25.图6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推块处的放大图;
26.图7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检测仪处的放大图;
27.图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中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图8所示实施例中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安装环的剖视图;
29.图10为图8所示实施例中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固定板处的放大图;
30.图11为图8所示实施例中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套筒处的放大图;
31.图12为图8所示实施例中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压板处的剖视图;
32.图13为图8所示实施例中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插杆处的放大图;
33.图14为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中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5为图14所示实施例中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载料块处的放大图;
35.图16为图14所示实施例中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分拣台处的剖视图一;
36.图17为图14所示实施例中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分拣台处的剖视图二;
37.图18为图14所示实施例中的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的载料仓处的放大图。
38.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39.101、分拣台;1011、安装架;102、立板;102a、第一活动槽;1021、导轨;1022、调整件;103、安装环;104、支撑板;1041、第一连接块;1042、第二连接块;1043、凸块;105、固定环;106、固定夹;107、第一传送带;108、第一气缸;1081、推块;1082、第一转辊;1083、第二传送带;1084、连接管;1085、第二支撑弹簧;109、第一连接板;1091、第三连接块;1092、第四连接块;110、螺纹杆;111、第二导杆;112、第一活动块;1121、第二气缸;1122、安装板;1123、吸盘;113、驱动件;114、支撑杆;1141、卡齿;1142、第一支撑弹簧;115、测试杆;1151、套管;116、检测仪;117、第一连接杆;118、第一扭簧;
40.201、安装环;2011、第二连接板;2012、第三连接板;2013、第四连接板;2014、顶板;202、中转袋;203、导向块;2031、第三支撑弹簧;204、第二活动块;205、固定板;206、压板;2061、第一推杆;2062、第三连接弹簧;2063、第二连接杆;2064、套筒;2065、第二扭簧;2066、插杆;207、连接绳;2071、连接球;208、底座;
41.301、载料块;302、无杆气缸;3021、无杆气缸的活动块;3022、第二推杆;303、分拣台;303a、导槽;304、检测仪;3011、第二凸条;3012、滑块;3013、载料仓;3014、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
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43.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4.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45.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46.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47.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48.如图1至7所示,一种适用于电商仓储技术的物流分拣设备,包括分拣台101、立板102、安装环103、支撑板104、驱动件113、安装架1011、第一连接板109及输送件。
49.分拣台101被构造成具有一个用于放置包裹的平台;立板102设于分拣台101底部;安装环103设于分拣台101上;支撑板104滑动连接于立板102上;支撑板104设于安装环103下方,支撑板104和安装环103均为两组,分别设于立板102两侧;驱动件113为一个气缸,用于驱动支撑板104沿立板102相对于安装环103移动;安装架1011设于分拣台101顶部,第一连接板109设于安装架1011上使得第一连接板109处于分拣台101上方,输料件设于第一连接板109底部并能够沿第一连接板109底部进行移动。
50.在分拣包裹时,将中转袋袋口固定在安装环103上,中转袋底部置于支撑板104上,此时的支撑板104处于距离安装环103最近的位置上,袋口距离袋底的距离最小,包裹放置在分拣台101上后利用输送件将包裹输送至对应的中转袋内,由于支撑板104的设置减小了中转袋的高度差,从而减小了包裹的落差和包裹对袋体侧壁的冲击,对包裹和中转袋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包裹从高处落下损坏;当包裹装填到袋口位置后,驱动件113推动支撑板104往下运动,支撑板104带动中转袋底部往下运动,继续降低中转袋的底部高度,使中转袋能够继续放入包裹,保证中转袋容量。
51.通过驱动件113推动支撑板104下降的方式,对中转袋的大小进行控制,同时对中转袋的底部高度做控制,保证中转袋的容量的同时减小包裹掉落的高度差,为包裹和中转袋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通过两个安装环103和支撑板104的设计,将不同大小的包裹分别转入到不同的中转袋内,对中转袋内的空间做合理利用,减小中转袋内的空隙;通过输送件输送的方式,自动对分拣台101上的包裹进行分拣,减小人工负担,提升包裹分拣效率。
52.立板102上设有活动腔,活动腔内设有支撑杆114、第一支撑弹簧1142、调整件1022和滑轨,滑轨为两组,分别设于活动腔顶部和底部,支撑杆114顶部和底部分别设于两组滑轨内,第一支撑弹簧1142一端连接于支撑杆114上,另一端固连于活动腔内壁上;调整件1022固连于活动腔内壁上,调整件1022设于支撑杆114一侧,调整件1022为电磁铁,支撑杆114为铁合金制成;支撑板104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块1041,第一连接块1041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块1042,活动腔侧壁上设有供第一连接块1041穿过的第一活动槽102a,第二连接块1042设于活动腔内,驱动件113的活塞杆固连于第二连接块1042上;第二连接块1042上设有用于
容纳支撑板104的第一凹槽,支撑板104上设有多个卡齿1141,第一凹槽内壁上设有多个凸块1043。
53.卡齿1141顶面为一平面,底面为一斜面;驱动件113在推动支撑板104往下运动前,电磁铁通电产生磁力,支撑杆114在磁力作用下往活动腔内壁方向移动,卡齿1141与凸块1043脱开,支撑板104失去支撑力后驱动件113工作推动第二连接块1042往下运动,第二连接块1042带动支撑板104往下运动,支撑板104带动中转袋底部往下运动,扩大中转袋容积,逐渐降低中转袋底部高度,对包裹和中转袋起保护作用;支撑板104下降后,电磁铁断电,第一支撑弹簧1142推动支撑杆114往第一凹槽内移动,卡齿1141重新卡入到凸块1043底部,利用支撑杆114为支撑板104提供支撑力,减轻驱动件113负担。
54.中转袋取下后,驱动件113驱动第二连接块1042往上运动,凸块1043抵在卡齿1141底部的斜面上推动支撑杆114移动,使第二连接块1042带动支撑板104正常移动,完成支撑板104的复位;利用导轨1021的设置,从两端为支撑杆114提供定位作用,保证卡齿1141和凸块1043的配合效果,有效的减轻了驱动件113的承重负担,对驱动件113起到保护作用。
55.安装环103上设有固定环105,固定环105卡接于安装环103上,固定环105底部设有橡胶垫;支撑板104侧壁上设有第二活动槽,第二活动槽内壁上设有第一连接弹簧,第一连接弹簧一端设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一端设有固定夹106,支撑板104侧壁上设有第一凸部,固定架侧壁上设有第二凸部。
56.在安装中转袋时,将中转袋的袋口撑开,使中转袋的袋口平铺于安装环103上,将固定环105套设于安装环103上,橡胶垫抵在将中转袋上,中转袋被夹持在固定环105和安装环103上,对中转袋顶部做固定;往远离支撑板104的方向拉动固定夹106,固定夹106与支撑板104相分离后,将中转袋底部放入到固定夹106和支撑板104之间的空隙中,释放固定夹106,第一连接弹簧拉动第二连接杆往第二活动槽内移动,固定夹106往支撑板104方向移动,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相接触将中转袋底部夹持,使中转袋底部连接于支撑板104上,在支撑板104往下移动时带动中转袋底部一同移动,对中转袋体积和底部高度做调整,为包裹和中转袋提供保护作用。
57.在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的设置下,减小固定夹106和支撑板104的接触面积,增加固定夹106和支撑板104对中转袋侧壁的压强,从而增加固定夹106对中转袋的固定效果,使中转袋底部随支撑板104一同移动,对中转袋底部高度进行控制。
58.分拣台101上设有分拣槽,分拣槽内设有第二转辊,第二转辊上绕设有第一传送带107,分拣台101上设有检测杆、检测仪116、第一气缸108和第一连接杆117;检测杆上设有套管1151,套管1151套设于第一连接杆117上,第一连接杆117上设有第一扭簧118,检测仪116设于第一连接杆117一侧,该检测仪116为红外线检测仪116;第一气缸108设于检测仪116一侧,第一气缸108的活塞杆上设有推块1081,推板处于第一传送带107顶部,检测杆长度小于第一传送带107宽度,使检测杆与分拣槽侧壁留有间隙。
59.包裹放置到第一传送带107上后,第一传送带107带动包裹移动,包裹移动至第一气缸108一侧后,第一气缸108推动推块1081移动,推块1081推动包裹移动将包裹抵在分拣槽内壁上,使包裹与检测杆和分拣槽侧壁的间隙位置相对齐;包裹随第一传送带107继续移动,当包裹大小大于间隙大小时,包裹推动检测杆转动,输送件将包裹输送至其中一个中转袋内;当包裹大小小于间隙大小时,包裹直接从间隙处通过,输送件将包裹输送至另一个中
转袋内,对不同大小的包裹做分开收集,避免因不同大小的包裹堆叠在一起在中转袋内产生大量空隙,对中转袋的容积做合理利用;通过检测仪116的设置,能够准确判断是否有包裹从间隙处经过,进而将信号传递至输送件上使控制输送件的移动,以将不同大小的包裹放入到不同的中转袋内。
60.通过第一气缸108和推块1081的设置,使包裹移动至第一传送带107上时自动与检测杆和分拣槽的间隙相对齐,以便利用检测杆对包裹的大小进行判断,将不同大小的包裹收集在不同的中转袋内,对中转袋内的空间做合理利用;通过第一扭簧118的设置,使检测杆每次在转动后均能够自动复位,以便对每个从间隙处经过的包裹大小做监测。
61.第一气缸108的活塞杆上套设有连接管1084,推块1081设于连接管1084上,连接管1084内设有第二支撑弹簧1085;推块1081上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一转辊1082,第一转辊1082上绕设有第二传送带1083;通过第二传送带1083的设置,减小推块1081与包裹的摩擦力,使包裹在推块1081推送时仍能随第一传送带107正常移动;利用第二支撑弹簧1085和连接管1084的设置,使推块1081适应多种不同大小的包裹,保证将包裹推送至分拣槽内壁上,以便对包裹做筛分。
62.输料件包括第一活动块112、第二气缸1121、安装板1122和若干吸盘1123,第一活动块112滑动连接于第一连接板109上;第二气缸1121设于第一活动块112上;安装板1122设于第二气缸1121的活塞杆上;吸盘1123设于安装板1122底部;安装板1122上设有第一导杆,第一活动块112上设有供第一导杆穿过的第一导孔;第一连接板109底部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设有第三转辊,第三转辊上绕设有传动带,传动带与第一活动块112顶部相接触,通过传动带的转动带动第一活动块112沿第一连接板109移动,实现对包裹的搬运。
63.安装架1011上设有第二导杆111和螺纹杆110,第一连接板109上设有第三连接块1091和第四连接块1092,第三连接块1091上设有与第二导杆111相对应的第二导孔,第四连接块1092上设有与螺纹杆110相对应的螺纹孔,安装架1011上设有用于驱动螺纹杆110转动的电机。
64.通过电机驱动螺纹杆110转动的方式,使螺纹杆110与螺纹孔相互配合,带动第一连接板109在分拣台101上方移动,对输送件的位置进行调整,保证输送件上的吸盘1123能够准确的吸附到包裹上,对包裹进行搬运。
65.如图8至13所示,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转袋202上设有连接孔,固定环上设有第三活动槽,第三活动槽底部设有第二连接弹簧,第二连接弹簧顶部设有第三连接杆,第三活动槽底部设有电磁铁;中转袋202安装在安装环201上时,第三连接杆从第三活动槽内升起,将连接孔套入到第三连接杆上,使连接孔和第三连接杆形成连接配合,将中转袋202顶部固定在安装环201上;在收取中转袋202时,电磁铁通电产生磁力,电磁铁吸引第三连接杆往下运动,第三连接杆进入到第三活动槽内从连接孔内脱出,以直接将中转袋202从安装环201上取出,降低中转袋202取料难度。
66.固定环上设有第二连接板2011和固定板205,第二连接板2011和固定板205均为两组,两组第二连接板2011和固定板205分别设于固定环两侧,固定板205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板2011上,固定板205底部设有橡胶膜;第二连接板2011上设有第三连接板2012和第四连接板2013,第三连接板2012底部设有第三连接弹簧2062,第三连接弹簧2062底部设有压板206,压板206上设有第一推杆2061,第三连接板2012上设有与第一推杆2061相对应的第一
通槽;第一推杆2061顶部设有第四连接杆,第四连接杆上设有套筒2064,套筒2064内设有第二扭簧2065,第二扭簧2065一端固连于套筒2064内壁上,另一端固连于第四连接杆上,第四连接板2013上设有供套筒2064穿过的第一通孔,套筒2064侧壁上设有第一凸条,第一通孔内壁上设有与第一凸条相对应的滑槽;压板206底部设有插杆2066,固定板205上设有插槽。
67.中转袋202上的连接孔套入到第三连接杆上后,往第二连接板2011方向推动中转袋202的另外两个侧壁,中转袋202侧壁移动至固定板205一侧后,往上推动固定板205一侧,固定板205往上翻起将中转袋202放置到固定环上,释放固定板205,固定板205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往下翻转,固定板205压在中转袋202顶部,对中转袋202做初步固定;此时套筒2064处于第四连接板2013顶部,第一凸条与滑槽相错开,将压板206固定在第三连接板2012底部;中转袋202初步固定后,转动套筒2064,使第一凸条和滑槽相对齐,第三连接弹簧2062推动压板206往下运动,压板206直接抵在固定板205上为固定板205提供压力将固定板205固定,提升固定板205对中转袋202的固定效果;压板206抵在固定板205上时,插杆2066插在插槽内,由于固定板205只能翻转,在插杆2066和插槽的配合下使固定板205对压板206产生倾斜方向的力,第一推杆2061抵在第一通槽内壁上为压板206提供支撑力,进一步的提升压板206对固定板205的固定效果。
68.固定板205侧壁上设有弧面,使固定板205侧壁与安装环201产生空隙,以便更方便的推动固定板205翻转。
69.立板底部设有底座208,底座208上设有导向块203,导向块203上设有第三支撑弹簧2031,导向块203上设有第二活动块204,第二活动块204上设有与导向块203相对应的第三活动槽,第三支撑弹簧2031抵在第三活动槽顶部;第二活动块204上设有连接绳207,第二连接板2011顶部设有顶板2014,顶板2014上设有供连接绳207穿过的第二通孔,连接绳207一端设有连接球2071,套筒2064顶部设有用于放置连接球2071的连接槽。
70.随中转袋202内的包裹增加后,支撑板逐步往下运动,支撑板移动至第二活动块204顶部后继续往下运动,支撑板推动第二活动块204往下运动,第二活动块204带动连接绳207一端一同移动,连接绳207拉动套筒2064一同移动,套筒2064往上运动被拉到第四连接板2013顶部,第二扭簧2065推动套筒2064转动,第一凸条与滑槽相错开,第一凸条抵在第四连接板2013上,使压板206与固定板205相分离,减小固定板205对中转袋202顶部的固定力,同时电磁铁通电吸引第三连接杆进入到第三活动槽内,可直接将中转袋202从安装环201上取出,使中转袋202的取料更加方便。
71.利用固定板205、压板206的设置,提升安装环201与中转袋202的连接效果,同时在第二活动块204的设置下,使中转袋202装满后自动减小与安装环201的连接效果,以便直接将中转袋202从安装环201上取出,实现对中转袋202的快速取料。
72.如图14至18所示,作为另一种优选的方案,分拣台303一端设有第五连接板,分拣台303上设有载料块301,载料块301一端底部设有第二凸条3011,第二凸条3011上穿设有连接轴3014,连接轴3014转动连接于第五连接板上;载料块301另一端底部设有滑块3012,第五连接板上设有与滑块3012相配合的导槽303a,导槽303a为弧形结构;载料块301上设有载料仓3013;分拣台303上设有两个检测仪304,两个检测仪304之间存在间距。
73.由于分拣台303上会进入不同的包裹,包裹的形状不确定,存在长条形包裹和盒装包装,若直接将长条形的包裹平整的放入到中转袋内会在中转袋内占据较大空间,进而在
中转袋内产生较大的空隙,影响中转袋的装填量,因此,长条形包裹输送到分拣台303上后,利用两个检测仪304对长条形包裹做检测,长条形包裹被送入到载料块301上,包裹一端插入到载料仓3013内,滑块3012沿导槽303a移动至导槽303a另一端,载料块301带动包裹转动90
°
,对包裹的状态做调整,使长条形包裹以竖直的方向放入到中转袋内,减小长条形包裹所占空间,对中转袋内的空间做合理利用。
74.安装架上设有无杆气缸302,无杆气缸302的活动块上设有第二推杆3022,第二推杆3022处于载料仓3013仓口处,当中转袋中未出现放置长条形包裹的空间时,长条形包裹一端插入到载料仓3013内后,第二推杆3022推动包裹往载料仓3013一端移动,使载料仓3013内的包裹与间隙相错开,将长条形包裹暂时存储在载料仓3013内,待中转箱内出现供长条形包裹放置的空间后再将包裹放入到中转袋内,使中转袋内的包裹紧凑的摆放在一起,合理利用中转袋内的空间。
75.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