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漏电保护插头及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12-07 12:03: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电器元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漏电保护插头,同时还涉及一种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漏电保护插头也称为剩余电流保护插头,当电器漏电时,在电器回路中,必然会有一部分电流不是从火线经中线流回变压器,而是经地线或人体等导电体流入大地,构成主电路以外的一个支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漏电,造成人触电,而漏电保护插头所起到的保护作用就是:在漏电流还未达到伤害人体的电流量之前就自动将电源切断,保护人身安全。
3.例如,cn112103726a,其公开的一种漏电保护插头,且包括上壳、下壳、线路板组件、试验按键组件、插片组件、弹片组件、脱扣组件、检测线圈组件和手动试验装置引线,以及尾线套和电缆,其中检测线圈组件包括检测线圈和隔板,隔板固定在检测线圈中空处,弹片组件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其中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分别被隔板相绝缘隔开的自检测线圈内穿过,同时手动试验装置引线的两端部分别与线路板组件和第二弹片用焊锡线焊接固定。
4.然而,在实际使用中,上述的漏电保护插头,存在以下缺陷:
5.1)在检测线圈内必须使用隔板,而且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之间一旦电路导通就会造成短路,直接影响电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因此,不仅制作成本高,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6.2)由于第二弹片与线路板组件之间通过引线并采用焊锡线焊接固定,不仅增加组装的难度,而且一旦焊接后要实施部件的拆装或更换,非常的不便,同时也存在焊点意外脱落造成断路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漏电保护插头。
8.同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器设备。
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10.一种漏电保护插头,其包括:
11.一插头座;
12.一第一插片,从插头座的内部穿出;
13.一第二插片,从插头座的内部穿出;
14.一检测线圈组件,位于插头座中并形成一内部孔;
15.一第一导电片;
16.一第二导电片;
17.一第一电线,经由一第一导电片与所述第一插片导电连通;
18.一第二电线,经由一第二导电片与所述第二插片导电连通;
19.一线路板,位于插头座中,且与第二插片及第二电线电性连接;
20.其中,当漏电保护插头判断存在漏电时,第一插片及第二插片之间的电路为断开状态,特别是,
21.第一电线及第二电线从检测线圈组件的内部孔贯穿该检测线圈组件,第一电线及第二电线位于内部孔的部份自绝缘外被绝缘隔开,第一电线及第二电线贯穿内部孔后所形成的第一端头及第二端头的芯线外露并分别与第一导电片及第二导电片电连通。
22.一种漏电保护插头,其包括:
23.一插头座;
24.一第一插片,从所述插头座的内部穿出;
25.一第二插片,从所述插头座的内部穿出;
26.一检测线圈组件,位于所述插头座中并包括一内部孔;
27.一第一导电片;
28.一第二导电片;
29.一第一电线,经由一第一导电片与所述第一插片导电连通;
30.一第二电线,经由一第二导电片与所述第二插片导电连通;
31.一线路板,位于所述插头座中,与所述第二插片及所述第二电线电性连接;特别是,第二导电片插装于线路板并与线路板导电连通。
32.优选地,插头座包括底座和罩壳,其中底座一体注塑成型,插头座中形成有接头腔,第一电线与第一导电片的连接界面的整体均位于接头腔中,第二电线与第二导电片的连接界面的整体均位于接头腔中。
33.进一步的,插头座包括一接线孔,接线孔是由底座及罩壳共同拼接形成,以允许第一电线与第二电线所构成的线缆穿入所述插头座。
34.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在接头腔的接线孔处还设有一垂直环状垫片,垂直环状垫片用以连接并适配线缆及插头座。
35.优选地,进一步包括一水平环状垫片,水平环状垫片用以连接并适配底座及罩壳,水平环状垫片与垂直环状垫片为一体成型。
36.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第一导电片及第二导电片均位于检测线圈组件外,且未进入检测线圈组件内部。
37.优选地,线路板与第一插片、第二插片及第二导电片的连接界面的整体均位于接头腔内。
38.优选地,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分别为弹性片,且弹性片均包括横向延伸部和纵向延伸部,其中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的横向延伸部分别与第一电线和第二电线导电连通;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的纵向延伸部分别与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导电连通,第二导电片中的纵向延伸部还往线路板延伸并与线路板插装并与线路板导电连通。
39.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器设备,包括上述的漏电保护插头。
40.同时,为了方便理解本技术,上述的漏电保护插头,其包括插头座、插片组件、检测线圈组件、脱扣组件、线路板,其中插头座上形成有接线孔,插片组件包括第一插片和第二
插片,电缆的接线端部自接线孔插入插头座并自检测线圈组件的内部孔穿出而外露,外露的接线端部包括绝缘且隔开的第一端头和第二端头,其中第一端头通过第一导电片与第一插片导电连通,第二端头通过第二导电片与第二插片导电连通,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中一个还与线路板插装并与线路板导电连通,当检测线圈组件获得泄漏电流大于电流阀值时,脱扣组件能够使得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中一个或两个与对应连通的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断开。
4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检测线圈组件的横截面中,内部孔、第一端头、第二端头均呈圆形,且第一端头和第二端头关于内部孔的中心对称设置。采用这个的布局,结合造型所形成的磁场相似,使得检测线圈组件更能够准确地获取漏电流信号,而背景技术中的导电片截面是方形,这样一来,两者所形成的磁场不同,那么所获取的漏电流信号可能会存在偏差,进而影响检测结果,致使泄漏电流检测灵敏度不足,增加插头的使用风险。
42.优选地,插头座包括相对拆装且形成接头腔的底座和罩壳,其中底座一体注塑成型,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分别自底座的底面朝下穿出设置。采用一体式底座设置,不仅便于成型,而且组装和拆卸都更加方便。
43.进一步的,在底座的一部形成有底后壁,其中底后壁上形成开口朝上的缺口;在罩壳对应端部形成与底后壁相匹配并与缺口拼接形成接线孔的缺角。这样一来,十分方便电缆的组装。
44.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漏电保护插头还包括压线组件和线尾套,其中压线组件包括上压线座、固定在底座上的下压线座、连接螺栓,其中上压线座、下压线座之间形成供接线端部穿过的通道,且在连接螺栓松紧调节下,通道对应张开或收缩以松开或压紧接线端部;线尾套内部具有供接线端部穿过的线孔,且线尾套包括第一套体和第二套体,其中第一套体和第二套体之间形成套接槽,组装时,第一套体位于接头腔内且抵触在底后壁或/和罩壳的内壁,第二套体抵触在底后壁或/和罩壳的外壁,并将接线孔遮蔽,接线端部依次穿过线孔、所述通道、检测线圈组件而外漏于接头腔。在压线组件和线尾套的配合下,避免电缆的接线端部相对插头座发生运动,确保接线端部与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连通的牢固度;同时又能够将接线孔遮挡形成内部电气元件的保护,而且整体美观。
45.优选地,插头座还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接线架,接线架包括形成有穿插孔的垂直环状垫片、与底座和/或罩壳形成卡扣配合的水平环状垫片,其中垂直环状垫片与套接槽匹配,线尾套构成套接槽的部分与穿插孔插装配合。在此,接线架的设置,不仅能够很好的将底座和罩壳相卡扣式对接,而且还能够稳固线尾套,进一步增强电缆电路连通的稳定性。
46.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第一插片具有自插头座外漏的第一插接端、与线路板导电连通的第一接引端、与第一导电片相抵触的第一触头端,第二插片与第一插片结构相同,且具有对应的第二插接端、第二接引端、第二触头端,和/或,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分别为弹性片,弹性片均包括横向延伸部和纵向延伸部,其中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的横向延伸部分别与第一触头端和第二触头端导电连通;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的纵向延伸部分别与第一端头和所述第二端头导电连通,且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中的一个纵向延伸部还与线路板插装并与线路板导电连通。这样一来,不仅缩短了弹性片的长度,而且纵向延伸部直接和线路板导通,无需引线,也需要采用焊锡线焊接固定。
47.优选地,脱扣组件包括复位键组、复位架、定位片、脱扣线圈组,其中复位键组包括复位键安装座、复位键推杆、复位弹簧;脱扣线圈组包括与线路板电路连通的线圈、铁芯、弹簧,复位键推杆下部与定位片和复位架活动卡扣连接,且定位片还与铁芯端部活动卡扣连接;复位架上还形成有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其中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分别托设在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的横向延伸部底部。
48.优选地,漏电保护插头还包括手动按键组,其中手动按键组包括手动按钮、按钮复位弹簧、触动件,当向下按动手动按钮后,触动件与线路板导电连通,所述脱扣线圈组通电,定位片脱开所述复位键推杆,复位架复位,横向延伸部复位并与第一触头端和第二触头端脱离断开通电回路。也就是说,在需要进行断电时,可以不需要拔出插头,通过手动操作使得电器和电源断开。
49.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器设备的电源外接部件,其包括具有第一电线和第二电线的电缆、与第一电线电路连通的电插头、与第二电线电路连通的外接端头,其中电插头为上述的漏电保护插头。
50.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51.本发明一方面通过接线端部的伸入插接,不仅省去了绝缘隔板,而且缩短导电片长度和避免导电片之间形成短路所造成的风险;另一方面无需采用引线而直接通过改变导电片的造型与线路板直接导通,因此,也可以省去一道焊锡线焊接手段,不仅解决了引线与导电片焊锡线焊接所造成断路的难题,而且更加方便插头内部各组件的组装。
附图说明
52.图1为实施例1中漏电保护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53.图2为图1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54.图3为图2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另一视角);
55.图4为图1中拆除罩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56.图5为图4的主视示意图;
57.图6为图5中a-a向剖视示意图;
58.图7为本发明的漏电保护插头的接线端部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59.图8为图7的主视示意图;
60.图9为图8中b-b向剖视放大示意图;
61.图10为实施例2中电器设备的电源外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62.图11为图10的仰视示意图;
63.图12为图11中c-c向剖视示意图;
64.其中:1、插头座;10、底座;10a、插装孔;10b、底后壁;100、缺口;11、罩壳;11a、围板;11b、面板;110、缺角;12、接线架;12a、垂直环状垫片;12b、水平环状垫片;
65.2、插片组件;21、第一插片;21a、第一插接端;21b、第一接引端;21c、第一触头端;22、第二插片;22a、第二插接端;22b、第二接引端;22c、第二触头端;
66.3、检测线圈组件;30、检测线圈;31、检测线圈针脚;
67.4、脱扣组件;40、复位键组;400、复位键安装座;401、复位键推杆;402、复位弹簧;41、复位架;410、架本体;411、第一横担;412、第二横担;42、定位片;43、脱扣线圈组;430、线
圈;431、铁芯;432、弹簧;44、手动按键组;440、手动按钮;441、按钮复位弹簧;442、触动件;
68.5、线路板;
69.6、压线组件;60、上压线座;61、下压线座;62、连接螺栓;
70.7、线尾套;71、第一套体;72、第二套体;
71.8、电缆;8a、接线端部;81、第一电线;81a;第一端头;82、第二电线;82a、第二端头;d1、第一导电片;d2、第二导电片;p1、横向延伸部;p2、纵向延伸部;
72.e、电插头;w、外接端头。
具体实施方式
7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7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7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7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8.实施例1
79.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漏电保护插头,其包括插头座1、插片组件2、检测线圈组件3、脱扣组件4、线路板5、压线组件、线尾套7及电缆8。
80.插头座1包括底座10和罩壳11。
81.插片组件2包括第一插片21和第二插片22。
82.检测线圈组件3包括检测线圈30、检测线圈针脚31。
83.脱扣组件4包括复位键组40、复位架41、定位片42、脱扣线圈组43。
84.线路板5为pcb板,其定位在底座10上(其与cn112103726a定位方式相同,在此不对其详细阐述),且与罩壳11的顶部隔开设置。
85.压线组件6包括上压线座60、下压线座61、连接螺栓62。
86.线尾套7内部具有供接线端部穿过的线孔,且线尾套7包括第一套体71和第二套体72,其中第一套体71和第二套体72之间形成套接槽。于本例中,如图3所示,线尾套7与电缆8为一体注塑成型的并为电缆8的一部份,故下文提及电缆8时,除非另有记载,否则应理解为已包括线尾套7的设计。然而,线尾套7亦得为独立元件。
87.结合图4至6所示,当进行电缆8组装时,电缆8的接线端部8a插入插头座1并贯穿检测线圈30的内部孔。第一电线81及第二电线82贯穿所述内部孔。第一电线81及第二电线82位于内部孔的部份包括绝缘外被故二者得为绝缘且无需设置隔离板。而位于各电线末端的第一端头81a及第二端头82a的绝缘外被已被剥离或移除,致使其中的铜芯线外露,外露的接线端部8a与第二端头82a的铜芯线相互隔开且不连通。同时,第一端头81a通过第一导电片d1与第一插片21导电连通,第二端头82a通过第二导电片d2与第二插片22导电连通,且第二导电片d2还与线路板5插装并与导电连通于线路板5。
88.本例中,底座10和罩壳11分别是一体注塑成型。
89.具体的,底座10在底面上开设有两个插装孔10a,在右端部上形成有底后壁10b,其中底后壁10b上形成开口朝上的缺口100。
90.罩壳11包括沿着底座10周向沿着的围板11a和位于顶部的面板11b,其中在围板11a的右端部对应设有与底后壁10b相匹配并与缺口100拼接形成接线孔的缺角110。
91.第一插片21具有自插装孔10a穿出而外漏的第一插接端21a、与线路板5导电连通的第一接引端21b、用于与第一导电片d1相抵触的第一触头端21c。
92.第二插片22与第一插片21结构对应,且具有对应的第二插接端22a、第二接引端22b、第二触头端22c。
93.第一导电片d1和第二导电片d2分别为弹性片,弹性片均包括横向延伸部p1和纵向延伸部p2,其中第一导电片d1和第二导电片d2的横向延伸部p1分别与第一触头端21c和第二触头端22c导电连通;第一导电片d1和第二导电片d2的纵向延伸部p2分别与第一端头81a和第二端头82a导电连通。另外,本例中,第二导电片d2中的纵向延伸部p2还往线路板5延伸并与线路板5插装并与线路板5导电连通。这样一来,纵向延伸部p2直接和线路板5导通,无需引线。另外,与前案利用外部引线将线路板5延伸至接头腔外的设计不同,本例中,线路板5与第二导电片d2的连接界面的整体是位于接头腔中的。另外,第一插片21和第二插片22与线路板5的连接界面的整体是位于接头腔中的。
94.结合图7和图8所示,上压线座60、下压线座61之间形成供接线端部8a穿过的通道,且在连接螺栓62松紧调节下,通道对应张开或收缩以松开或压紧接线端部。
95.线尾套7内部具有供接线端部8a穿过的线孔,第一套体71位于接头腔内且抵触在底后壁10b或和围板11a的内壁,第二套体72抵触在底后壁10b和围板11a的外壁,并将接线孔遮蔽,接线端部8a依次穿过线孔、通道、检测线圈30的内部孔而外漏于接头腔。在压线组件和线尾套的配合下,避免电缆的接线端部相对插头座发生运动,确保接线端部与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连通的牢固度;同时又能够将接线孔遮挡形成内部电气元件的保护,而且整体美观。
96.为了进一步便于组装,插头座1还包括设置在底座10上的接线架12,接线架12的整体为一体成型。接线架12得以具一定弹性的软性材料制成,用以作为例如是防水垫圈(o-ring)的功效。
97.接线架12包括闭环状的垂直环状垫片12a(或称第一架体)、与底座10和罩壳11形成卡扣配合的水平环状垫片12b(或称第二架体),水平环状垫片12b呈闭环状且除与垂直环状垫片12a连接的部份外,大部份呈水平状。水平环状垫片12b内侧设有多个不同形状的t字型凸出结构或凸出状穿环,分别用于嵌入底座10侧壁的开口或供底座10上的倒勾嵌入,以为定位之用。垂直环状垫片12a用以连接并适配电缆8及插头座1。其中垂直环状垫片12a与套接槽匹配,线尾套7构成套接槽的部分与穿插孔插装配合。在此,接线架的设置,不仅能够很好的将底座和罩壳相卡扣式对接并组装,而且还能够稳固线尾套,进一步增强电缆电路连通的稳定性。
98.结合图9所示,检测线圈30的内部孔截面呈圆形,同时插入内部孔的第一端头81a、第二端头82a所对应的截面也是圆形,且第一端头81a和第二端头82a关于内部孔的中心对称设置。采用这个的布局,结合造型所形成的磁场相似,使得检测线圈组件更能够准确地获取漏电流信号,而背景技术中的导电片截面是方形,这样一来,两者所形成的磁场不同,那么所获取的漏电流信号可能会存在偏差,进而影响检测结果,致使泄漏电流检测灵敏度不足,增加插头的使用风险。
99.本例中,复位键组40包括复位键安装座400、复位键推杆401、复位弹簧402。
100.复位架41包括架本体410、位于架本体410两侧第一横担411和第二横担412,第一横担411和第二横担412分别托设在第一导电片d1和第二导电片d2的横向延伸部p1底部。
101.脱扣线圈组43包括与线路板5电路连通的线圈430、铁芯431、弹簧432。
102.复位键推杆401下部与定位片42和复位架41活动卡扣连接,且定位片42还与铁芯431端部活动卡扣连接。
103.至于,脱扣组件4的工作原理,以及本例中所形成供电回路(主回路)和漏电保护回路,均与cn112103726a号专利公开案所涉及的原理一致,为维持说明书简洁,故本说明书将以并入参照文件(incorporated by reference)的方式引用cn112103726a号专利公开案中对应脱扣组件4的工作原理、供电回路(主回路)和漏电保护回路部份的内容应得视为本说明书的一部份而将不予赘述。
104.同时,本实施例还涉及与cn112103726a一致的手动按键组44,其中手动按键组44包括手动按钮440、按钮复位弹簧441、触动件442,当向下按动手动按钮440后,触动件442与线路板5导电连通,脱扣线圈组43通电,铁芯431拉动定位片42运动,以使得定位片42脱开复位键推杆401,复位架41复位,横向延伸部p1复位并与第一触头端21c和第二触头端22c脱离断开通电回路。也就是说,在需要进行断电时,可以不需要拔出插头,通过手动操作使得电器和电源断开。
105.同时,手动按钮440和复位键推杆401的顶部分别自面板11b上而外漏。
106.综上,当检测线圈组件3获得泄漏电流大于电流阀值时,脱扣组件4能够使第一插片及所述第二插片之间的电路为断开状态。
107.实施例2
108.如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施涉及的电器设备,例如是吹风机等高功率电器,其吹风
机的连接有包括第一电线8a和第二电线8b的电缆8,电缆8相对家电的一端设有末端8外接端头w,外接端头w的部份嵌入电器内部;电缆8的另一端设有为电插头e,其中电插头e为实施例中的漏电保护插头。
109.以上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