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臭氧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2022-12-03 02:39: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净化处理及消毒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臭氧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2.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广泛用于杀菌、消毒、净化处理等领域。臭氧常温下为气体,臭氧气体具有极不稳定性,它不能被储存或加压,因为它会迅速还原为氧气。因此,需要现场制取。制取臭氧的方法按原理分有:光化学法、电化学法、原子辐射法和电晕放电法等几种,工业应用氧气作为原料气源大多采用电晕放电方法产生臭氧。其中管式电晕放电装置是在管式介电体与高压电极之间设有气体放电间隙,具有一定氧气成分的原料气从气隙中流过,在高压电极上加交流电压,使放电气隙间形成电晕放电。流过气隙的原料气在电晕放电的作用下被电离,形成臭氧。
3.目前臭氧发生器放电电极材料大多选用不锈钢等材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电极会过度氧化,能耗高,且维保困难。很多臭氧发生器达不到额定产量;同时现有结构臭氧发生器易出现臭氧及高压电从臭氧发生单元上端泄露,造成安全隐患。另外,现有的臭氧发生器在臭气发生单元工作时难以随时监测到放电电极工作情况,这也会影响臭氧发生器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低能耗,提高臭氧产量,延长器件使用寿命的臭氧发生器。
5.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外壳主体、限位块、密封端盖、进水口、出水口、进气口、出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主体为纵向圆柱形透明外壳主体,圆柱形透明外壳主体内设有若干个与其长度方向平行且均匀布置的臭氧发生单元:臭氧发生单元包括最外层介电体玻璃管,介电体玻璃管内部中心套装与其同轴同心的中空铝管高压电极,中空铝管高压电极上端固接一段同轴同心绝缘棒,中空铝管高压电极和绝缘棒内部中心设有同轴同心的不锈钢细螺杆;所述限位块包括圆柱形透明外壳主体的上下端分别对称连接有内腔呈圆形容器状的上限位块、下限位块;所述密封端盖为上限位块上端、下限位块下端分别对称相接有内腔呈圆形容器状的上端盖、下端盖;上限位块、下限位块内腔底面上分别设有与介电体玻璃管相匹配的蜂窝状均匀布置的上下同轴同心玻璃管圆孔;上限位块与上端盖间固设有与上限位块底面平行的圆形金属固定面,金属固定面上对应设有与上限位块、下限位块内腔底面上玻璃管圆孔同轴同心且与不锈钢细螺杆相匹配的小圆孔,不锈钢细螺杆顶端穿过金属固定面小圆孔,与相匹配的细螺母固定;圆形金属固定面上中心处设有一固定螺杆,固定螺杆穿过上端盖的中心,上端盖上表面中心处对应设有相匹配的固定螺母,固定螺母与高压电极引线相接。
6.所述下限位块侧壁设有对所述臭氧发生单元进行冷却用的进水口,上限位块侧壁设有出水口;上限位块侧壁还设有进气口,下端盖侧壁设有出气口。
7.所述上限位块、下限位块内腔圆周分别至少各设有一个与圆柱形透明外壳主体上下端口相匹配的嵌有o形圏的壳体凹槽。
8.所述上限位块、下限位块内腔底面上蜂窝状均匀布置的玻璃管圆孔的内壁圆周至少设有一个嵌有o形圏的玻璃管凹槽。
9.所述上端盖的上端的外周套接有绝缘材料高压防护套。
10.所述中空铝管高压电极的上下端各设有一个与内部中心不锈钢细螺杆相匹配的铝质固定圆心卡环。
11.所述圆柱形透明外壳主体为pc材质透明外壳主体。
12.所述中空铝管高压电极与上端固接绝缘棒的长度比为12:1~7:1。
13.本实用新型一种臭氧发生器的有益效果:所采用的高压放电电极主体为纯铝材质,纯铝材质本身稳定性较不锈钢等材质高,轻便,臭氧气体产量高;铝制电极对臭氧发生器的变压器也起到保护作用。本实用新型中空铝管高压电极上端还固接一段绝缘棒,高压电极放电产生臭氧时,绝缘棒处不会产生臭氧,以防臭氧从臭氧发生单元上端泄露,同时也防止高压电从上端泄露,从而保障操作人员安全。另外除了臭氧发生单元介电体玻璃管完全透明外,本实用新型臭氧发生器外壳主体也选用完全透明材质,既降低成本,又满足使用需要,在内部电极工作时,还可以起到视窗作用,随时监测电极工作情况,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当高压电极放电工作时,臭氧发生单元的介电体玻璃管之间有循环冷却水,将多余的热量带走。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臭氧发生器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臭氧发生器实施例中臭氧发生单元的介电体玻璃管及内部高压电极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臭氧发生器实施例中中空铝管高压电极及上端绝缘棒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9.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20.图1-图3所示,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纵向圆柱形pc材质透明外壳主体3,圆柱形透明外壳主体3内设有14个与其长度方向平行且均匀布置的臭氧发生单元:臭氧发生单元包括最外层介电体玻璃管4,介电体玻璃管4内部中心套装与其同轴同心的中空铝管高压电极
5,中空铝管高压电极5上端固接一段同轴同心的耐臭氧实心绝缘棒20,其长度为中空铝管高压电极5长度的1/9。介电体玻璃管4内壁与内部中心套装的中空铝管高压电极5外壁之间,设有5mm均匀放电间隙。中空铝管高压电极5和绝缘棒20内部中心贯穿一根同轴同心的不锈钢细螺杆21。
21.圆柱形透明外壳主体3的上下端分别对称连接有内腔呈圆形容器状的上限位块2、下限位块6;上限位块2上端、下限位块6下端分别对应连接内腔呈圆形容器状的上端盖1、下端盖7。上下限位块和上下端盖内部凹陷的容器状结构,可以保证放电电极和介电体玻璃管罩在其中。为使上限位块2、下限位块6与圆柱形透明外壳主体3间密封的更可靠,上限位块2、下限位块6内腔圆周分别各设有3个与圆柱形透明外壳主体3上下端口相匹配的嵌有o形圏的壳体凹槽10。上限位块2、下限位块6、上端盖1、下端盖7均采用绝缘pvc材质,外周边缘相应位置分别开通8个固定安装孔,8条长螺丝分别穿过8个固定安装孔,使所述上限位块2与上端盖1之间、下限位块6与下端盖7之间连接并牢牢固定。同时上端盖1与上限位块2、下端盖7与下限位块6的连接面分别设有一内嵌o型圈的圆形端盖凹槽8,使两者连接更为紧密。
22.上限位块2、下限位块6内腔底面上分别设有与介电体玻璃管4相匹配的蜂窝状均匀布置的14个上下同轴同心玻璃管圆孔9,为使介电体玻璃管4在玻璃管圆孔9中两者贴合更严密,在每个玻璃管圆孔9的内壁圆周设有2个嵌有o形圏的玻璃管凹槽。
23.中空铝管高压电极5的上下端各设有与内部中心不锈钢细螺杆21相匹配的铝质固定圆心卡环23,既有不锈钢细螺杆21位置固定作用,同时保证与中空铝管高压电极5接触,以便通电时中空铝管高压电极放电;上限位块2与上端盖1间还固设有与上限位块2底面平行的圆形金属固定面19,金属固定面19上对应设有与上、下限位块内腔底面上玻璃管圆孔9中心重合且与不锈钢细螺杆21相匹配的14个小圆孔,不锈钢细螺杆21贯穿整个中空铝管高压电极5和绝缘棒20后,顶端穿过金属固定面19小圆孔,与相匹配的细螺母22相固定于金属固定面19上。
24.圆形金属固定面19上中心处设有一固定螺杆,固定螺杆穿过上端盖1的中心,与上端盖1上表面中心处对应设有相匹配的固定螺母12相固定,固定螺母12还与高压电极引线相接,将高压电极引线固定于固定螺母12处,当设备运行时通过高压电极引线传输高压电使高压电极放电。上端盖1的上端的外周设有圆形卡槽,套接有透明pc材质圆环状高压防护套11,因上端盖1上方连接高压线,如果直接暴露在外边会有安全隐患,安装高压防护套起到保护作用。
25.下限位块6侧壁设有对臭氧发生单元进行冷却用的进水口15,上限位块2侧壁设有出水口14;上限位块2侧壁还设有进气口13,所述下端盖7侧壁设有出气口18。下端盖1侧壁还设有两个用于自动控制模块的电线连接孔17,该自动控制模块用于当冷却水和臭氧泄漏时会传输电信号使臭氧发生器停止工作,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26.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本实施例臭氧发生器共设14个臭氧发生单元,每个臭氧发生单元中介电体玻璃管4内壁与内部中心套装的中空铝管高压电极5外壁之间,设有5mm均匀放电间隙。原料气(空气或氧气)通过上限位块2侧壁的进气口13进入每个臭氧发生单元的介电体玻璃管4内壁与中空铝管高压电极5外壁之间的均匀放电间隙,高压电通过高压引线传输至上端盖上表面中心的固定螺母12,电流通过金属固定面19中心的固定螺杆传输到
金属固定面19,通过金属固定面19上的细螺母22传输到细螺杆21,随后又通过铝质固定圆心卡环23传输到中空铝管高压电极5,中空铝管高压电极5在放电间隙进行电晕放电。电离产生的臭氧气体通过下端盖7侧壁的出气口18传送出去。介电体玻璃管4接地,接地线由下限位块6侧壁上的接地孔16引出。同时高压电极放电过程臭氧发生器介电体玻璃管4之间充有循环冷却水,流经各介电体玻璃管4的外壁,将多余的热量带走,确保臭氧产量稳定。循环冷却水从下限位块6侧壁的进水口15接入,从上限位块2侧壁的出水口14流出。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