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移动工作站及空调外机温度补偿方法与流程

2022-11-23 14:20: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工作站及空调外机温度补偿方法。


背景技术:

2.空调外机由于处于室外,经常性会处于极端的环境中,导致空调的使用寿命大幅缩短。另一方面,因为空调自身的温度保护,在环境温度过高过低时,均会出现保护停机的情况,导致空调无法很好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工作站及空调外机温度补偿方法,能够有效对空调外机进行温度补偿,避免空调外机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空调器的正常使用所造成的影响。
4.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工作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室内空间,被配置为作为工作空间及放置空调内机;第二室内空间,被配置为放置空调外机;第一室内空间和第二室内空间之间设有连通口,以使得第一室内空间和第二室内空间实现空气对流。
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通口处设有挡板,挡板被配置为对连通口进行导通和阻断。
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通口包括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挡板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设于第一连通口处,第二挡板设于第二连通口处;第二连通口所在位置的高度低于第一连通口所在位置的高度。
7.另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外机温度补偿方法,应用于移动工作站,移动工作站包括第一室内空间及第二室内空间,第一室内空间被配置为作为工作空间及放置空调内机;第二室内空间被配置为放置空调外机;第一室内空间和第二室内空间之间设有连通口,连通口处设有挡板,挡板被配置为对连通口进行导通和阻断,方法包括:在空调器打开的状态下,当判定空调外机所处环境温度异常时,控制挡板打开,使得第一室内空间中的空气与第二室内空间中的空气发生对流。
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判定空调外机所处环境温度异常,包括:当空调外机的回风温度与室外温度的温差大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判定空调外机所处环境温度异常。
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判定空调外机所处环境温度异常,包括:s1:判断空调外机的回风速度与室外温度的温差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s2:判断空调器的整机电流是否大于预设电流阈值;s3:判断空调外机的排风温度是否大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s4:s1、s2和s3步骤中判定结果至少一个为是,则判定空调外机所处环境温度异常。
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通口包括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挡板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设于第一连通口处,第二挡板设于第二连通口处;第二连通口所在位置的高度低于第一连通口所在位置的高度;判定空调外机所处环境温度异常,包括:判定空调外机散热不良;控制挡板打开,使得第一室内空间中的空气与第二室内空间中的空气发生对流,包括:控制第二挡板打开,使得第一室内空间中的空气与第二室内空间中的空气发
生对流。
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判定空调外机所处环境温度异常,包括:k1:判定空调外机的回风速度与室外温度的温差是否大于第四预设温度阈值时;k2:判断空调外机的风机电流是否持续下降;k3:k1和k2步骤中判定结果至少一个为是,判定空调外机所处环境温度异常。
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通口包括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挡板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设于第一连通口处,第二挡板设于第二连通口处;第二连通口所在位置的高度低于第一连通口所在位置的高度;判定空调外机所处环境温度异常,包括:判定空调外机散热不良;控制挡板打开,使得第一室内空间中的空气与第二室内空间中的空气发生对流,包括:控制第一挡板打开,使得第一室内空间中的空气与第二室内空间中的空气发生对流。
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控制挡板打开之后,方法还包括:开启新风功能,以增大第一室内空间的气压。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工作站通过将空调内机和空调外机分别设置在第一室内空间和第二室内空间中,并通过连通口实现第一室内空间和第二室内空间的空气流通,进而实现温度交换,能够有效地对第二室内空间内的空调外机进行温度补偿,避免空调外机过冷或过热所导致的保护停机或空调功能无法使用的情况。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工作站的示意图;
17.图2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外机温度补偿方法的流程图;
18.图3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外机所处环境温度是否异常的流程图;
19.图4是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外机所处环境温度是否异常的流程图;
20.图5是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外机所处环境温度是否异常的流程图;
21.图6是本技术其他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外机所处环境温度是否异常的流程图;
22.附图标记:
23.10、空调内机;20、空调外机;30、第一室内空间;40、第二室内空间;50、第一连通口;60、第二连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
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6]“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0027]
本技术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0028]
在本技术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技术,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技术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技术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0029]
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工作站,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室内空间30和第二室内空间40。第一室内空间30被配置为作为工作空间及放置空调内机10,第二室内空间40被配置为放置空调外机20。在本实施例中,分别将空调内机10和空调外机20设置在室内不同的两个空间内,两个空间彼此隔断,相对独立。空调内机10设于人体经常活动的第一室内空间30,空调外机20设于人体不经常活动的第二室内空间40。第一室内空间30和第二室内空间40之间设有连通口。该连通口用于使得第一室内空间30和第二室内空间40实现空气对流,进而实现将第一室内空间30内的空气导流至第二室内空间40内,对处于第二室内空间40内的空调外机20进行温度补偿。连通口可以是任意形式的,在不影响空调内机10制冷或制热功能的情况下,可以任意方式进行设置,具体来说,可以采用通孔设置,也可以采用门缝设置等方式。
[0030]
上述实施例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当空调处于打开状态时,空调内机10对第一室内空间30进行制冷或者制热,第一室内空间30中的空气通过连通口,能够流动至第二室内空间40中,对位于第二室内空间40中的空调外机20进行温度补偿,避免空调外机20温度失衡所导致的降低自身使用寿命和影响空调功能的情况。另一方面,将空调外机20设于室内空间,也能够避免空调外机20直接接触外界的极端环境,减少了外界环境对空调外机20的影响。
[0031]
另一方面,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第一室内空间30和/或第二室内空间40并非为封闭空间,比如,第二室内空间40仍可以与外界连通,实现与外界的空气的交换。通过该设置,外界的空气能够提供一定的通风条件,而在极端环境下,外界提供的通风条件相对有限,仍需要第一室内空间30中的空气进行温度补偿。另一方面,第一室内空间30和第二室内空间40选择至少一个与外界连通,能够对第一室内空间30进行氧气补充,提高位于第一室内空间30的人体的舒适性。
[0032]
在其中一些示例中,第一室内空间30和第二室内空间40通过隔层进行隔断。
[0033]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通口处设有挡板,该挡板被配置为对连通口进行导通和
阻断,在挡板打开状态下,连通口导通,第一室内空间30和第二室内空间40能够发生空气对流;在挡板关闭状态下,连通口关闭,第一室内空间30和第二室内空间40之间相对独立,不能够发生空气对流。该挡板用以将连通口导通或者关闭,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对挡板进行控制。或者采用监控系统对第一室内空间30和第二室内空间40进行监控,并在一些指定情况下通过控制系统对挡板进行控制。示例性的,挡板连接有传动机构,通过控制该传动机构,进而实现对挡板的控制。
[0034]
在其中一些示例中,监控系统和控制系统设于空调内,作为空调功能的一部分。在该示例中,空调包括分别对第一室内空间30和第二室内空间40进行温度监测的探头,并且能够通过控制系统对挡板进行控制。
[0035]
在另外的示例中,也可采用智慧生态系统,智慧生态系统设有温度监测的探头,并设有控制系统用以对挡板进行控制。
[0036]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通口包括第一连通口50和第二连通口60。第二连通口60所在位置的高度低于第一连通口50所在位置的高度。挡板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连通口50处设有第一挡板,用以对第一连通口50的通断进行控制;第二连通口60处设有第二挡板,用以对第二连通口60的通断进行控制。通过该设置,在空调外机20需要热补偿,或者冷补偿时,选择性打开第一挡板或第二挡板,以对空调外机20进行相对地温度补偿。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能包括更多的连通口,在连通口的位置均可选择性设置挡板。
[0037]
在其中一些示例中,当空调在制冷状态时,空调外机20所在第二室内空间40中的温度逐渐升高,需要通过冷补偿(即将第一室内空间30中的冷空气通过对流的方式,导流至第二室内空间40中),对空调外机20进行温度补偿。在空气对流的过程中,因为冷空气的重量大于热空气,因此集中在第一室内空间30内下方位置的冷空气量更多,通过控制第二挡板打开,使得第二连通口60导通,第一室内空间30内的冷空气由第二连通口60流入至第二室内空间40中,实现对空调外机20的冷补偿,该冷补偿的效率更高。
[0038]
在另外一些示例中,当空调在制热状态时,需要通过热补偿(即将第一室内空间30中的热空气通过对流的方式,导流至第二室内空间40中),对空调外机20进行温度补偿。此时,控制第一挡板打开,使得第一连通口50导通,第一室内空间30内的热空气流入至第二室内空间40中,实现对空调外机20的热补偿,热补偿效率更高。
[0039]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外机20温度补偿方法,如图2至图6所示,应用于移动工作站。该移动工作站包括第一室内空间30及第二室内空间40,第一室内空间30被配置为作为工作空间及放置空调内机10;第二室内空间40被配置为放置空调外机20;第一室内空间30和第二室内空间40之间设有连通口,连通口处设有挡板,挡板被配置为对连通口进行导通和阻断。
[0040]
具体来说,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空调打开的状态下,当判定空调外机20所处环境温度异常时,打开挡板,使得第一室内空间30中的空气与第二室外空间中空气发生对流。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外机20所处环境温度异常包括制冷模式下的高温环境,也包括制热模式下的低温环境。具体的环境温度可以是由于外界环境影响造成的,也可以是空调外机20自身排出的空气导致的自身周围的环境,通常来说,具体的环境温度是同时因为外界环境和空调外机20自身排出的空气导致的。
[0041]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判定空调外机20所处环境温度异常包括:当空调外机20的回风温度与室外温度的温差大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判定空调外机20散热不良。空调外机20回风温度是指空调外机20吸入的空气的温度。
[0042]
在其中一些示例中,当空调制冷时,第二室内空间40与外界的空气对流,发生温度交换,外界的环境首先对第二室内空间40内的空调外机20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随着空调的使用时间的递增,空调外机20排出的热空气,使得第二室内空间40的温度逐渐增高,空调外机20回风温度也跟随逐渐增大。第二室内空间40内的空气虽然会与外界的温度发生交换,使得第二室内空间40内的温度趋近于室外的温度,然而,第二室内空间40与外界环境的空气交换效率有限,第二室内空间40内的空气温度仍然会持续增大,空调外机20回风温度仍然会继续增加,在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空调外机20回风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差值会超过高温预设温度阈值,此时就判定空调外机20散热不良,所处环境温度异常。
[0043]
在另外的示例中,当空调制热时,外界的环境首先对第二室内空间40内的空调外机20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空调的使用时间的递增,第二室内空间40的温度逐渐降低,空调内机10回风温度也逐渐降低。基于上述示例相似的原理,当空调外机20回风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差值超过相应的低温预设阈值时,此时就判定空调外机20所在的第二室内空间40与外界的空气流通性差,所处环境温度异常。
[0044]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所表达的具体值不相同。比如,在空调制冷时,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是指高温预设温度阈值;在空调制热时,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是指低温预设阈值。
[0045]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判定空调外机20所处环境温度异常包括以下步骤:
[0046]
s1:判定空调外机20回风温度与室外温度的温差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在步骤s1中,判定的过程与上一实施例内容相似,在此不做赘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设置方式和设置数值可以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相同,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0047]
s2:判断空调的整机电流是否大于预设电流阈值。在s2中,空调外机20所处的环境温度发生异常时,会使得空调的整机电流发生较大的波动。因此,通过设置预设电流阈值,反向推导,当整机电流发生较大波动,超过预设电流阈值时,判定空调外机20所处的环境温度异常。
[0048]
s3:判断空调外机20的排风温度是否大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该示例中与判定空调的电流的示例相似,当空调外机20所处的环境温度发生异常时,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空调外机20散发的热量和第二室内空间40的热量无法得到很好的散发,而持续围绕在空调外机20附近,对空调外机20造成影响,而在这种影响下,空调外机20排风的温度会继续增大。因此,当空调外机20排风温度增大到超过第三预设温度阈值时,可判定空调外机20所处的环境温度异常。
[0049]
s4:s1、s2和s3步骤中判定结果至少一个为是,则判定空调外机20所处环境温度异常。
[0050]
在具体的示例中,可以选择性地对s1、s2和s3其中至少一个步骤进行判断,通过该步骤的判断结果,进一步判定空调外机20所处环境温度是否发生异常。在另一些示例中,可以选择性地对s1、s2和s3步骤中任意两个进行判断,选择的两个步骤可不分先后,当选择的
两个步骤的判定结果均为是时,则判定空调外机20所处环境温度异常。在又一些示例中,可以同时进行s1、s2和s3步骤,三个步骤的顺序不分先后,可以任意进行顺序排列,当三个步骤的判定结果均为是时,则判定空调外机20所处环境温度异常。
[0051]
在上述实施例中,主要用以对空调制冷模式的判定,当空调制冷时,空调外机20排出的风的温度高,然后进一步导致第二室内空间40的温度逐渐升高,导致最终可能会出现空调外机20散热不良的情况,在空调外机20散热不良的情况下,空调整机电流会进一步增大,空调外机20的排风温度会进一步增加。
[0052]
进一步地,在空调外机20散热不良时,控制打开第二挡板,使得第一室内空间30中的空气与第二室内空间40中的空气发生对流,实现第二室内空间40的降温。第二挡板位于下方,相对地,冷空气的重量大于热空气的重量,因此冷空气更容易在靠近下方的地方富集,通过打开第二挡板,能够有效提高第二室内空间40的温度交换。
[0053]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判定空调外机20所处环境温度是否异常的判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4]
k1:判定空调外机20回风温度于室外温度差是否大于第四预设温度阈值。在步骤k1中,判定的过程与上一实施例内容相似,第四预设温度阈值的设置方式和设置数值可以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相同,为便于不同的实施例分别进行说明,进行分别描述。
[0055]
k2:判定空调外机20风机电流是否持续下降。该实施例主要用于空调制热模式的判定,当空调制热时,空调外机20吹出冷风,在外界环境较冷的情况下,空调外机20吹出的冷风会进一步降低空调外机20所在的第二室内空间40的温度,导致最终对空调外机20造成冷冻影响,而在冷冻影响下,空调外机20的风机电流会持续下降。
[0056]
k3:k1和k2步骤中判定结果至少一个为是时,则判定空调外机20所处环境温度异常。
[0057]
在具体的示例中,可选择性地k1和k2其中至少一个步骤进行判断,通过该步骤的判断结果,进一步判定空调外机20所处环境温度是否发生异常。在另一些示例中,可以同时进行k1和k2步骤,两个步骤的顺序不分先后,可以任意进行顺序排列,当两个步骤的判定结果均为是时,则判定空调外机20所处环境温度异常。
[0058]
进一步地,空调外机20受到冷冻时,控制第一挡板打开,第一室内空间30内的热空气与第二室内空间40内的空气发生交换,进而提高第二室内空间40的温度,避免空调外机20受到冷冻的影响。
[0059]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控制挡板打开之后,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打开空调新风功能,增大第一室内空间30的气压。在该实施例中,打开空调新风功能,能够将室外或者靠近室外的新风导入到人体所在的第一室内空间30中,可以增加第一室内空间30的空气压力,并且提高第一室内空间30的氧气含量,提高人体的舒适性。增加第一室内空间30的空气压力,一方面,能够提高第一室内空间30中空气流动至第二室内空间40的速度,提高对空调外机20的温度补偿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避免第二室内空间40中的空气流动至第一室内空间30中,避免了灰尘、细菌等进入到第一室内空间30中,对人体造成影响的情况。
[0060]
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移动工作站及空调外机温度补偿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
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