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的前照灯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11-19 12:42: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车辆的前照灯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车辆的前部结构。保险杠托架被固定于被设置在挡泥板的前部下缘的下向凸缘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保险杠托架具有向前照灯单元的安装部突出的凸台部。在前照灯单元的安装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在与凸台部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以大致四边形的孔部构成的嵌合部。通过使保险杠托架的凸台部的前端部嵌合于该嵌合部,从而保险杠托架与前照灯单元被定位在希望的位置。在安装部,形成有与嵌合部连通的凹状的引导槽部。该引导槽部以从嵌合部向车辆后方侧延伸设置并且其后端部开口的方式形成,在安装前照灯单元时将凸台部引导至嵌合部中。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6-3727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7.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辆中,在向车身侧的挡泥板安装前照灯单元(下面,简称为“前照灯”。)时,将挡泥板侧的凸台部插入前照灯侧的引导槽部,使前照灯向后方滑动移动。然而,在使前照灯向后方滑动移动时,存在前照灯以凸台部为轴较大倾斜的可能性,前照灯与包含前照灯的周围的挡泥板的其他部件相干扰,可能会损伤前照灯或上述其他部件。因此,抑制前照灯的倾斜的同时谨慎地使其滑动移动等,前照灯的安装作业很可能变得复杂。
8.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前照灯安装结构,其能够提高前照灯的安装作业的操作性。
9.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10.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的第一方案的车辆的前照灯安装结构具备第一前照灯支承部、第二前照灯支承部和前照灯。第一前照灯支承部被固定地设置于车身侧。第二前照灯支承部被配置于比第一前照灯支承部更靠上方或下方处,被固定地设置于车身侧。前照灯具有:从下方被第一前照灯支承部支承的第一被支承部;及从下方被第二前照灯支承部支承的第二被支承部,使前照灯相对于车身从前方向后方移动从而被安装于规定的安装位置。第一前照灯支承部或第一被支承部的一者是向车宽方向的一侧突出的凸部。第一前照灯支承部或第一被支承部的另一者是在向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开口的状态下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部。导轨部具有:一端开口,其位于前后方向的一端侧,在从前方向安装位置安装前照灯时允许凸部的侵入;及导轨另一端部,其位于前后方向的另一端侧,在前照灯被配置于安装位置的状态下限制凸部向与一端开口相反侧的移动,导轨部在一端开口与导轨另一端部之间的区域中允许凸部向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并且限制凸部向上下方向
的相对移动。在将前照灯从前方向安装位置安装时,在前照灯的第二被支承部被载置于第二前照灯支承部的上方的状态下,凸部卡合于导轨部的导轨另一端部。第二前照灯支承部允许被载置于上方的前照灯的第二被支承部向后方的移动。
11.在上述结构中,第一前照灯支承部或第一被支承部的一者是向车宽方向的一侧突出的凸部,另一者是在向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开口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部。导轨部在一端开口与导轨另一端部之间的区域中允许凸部向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因此,在从前方向安装位置安装前照灯时,使凸部从导轨部的一端开口侵入,能够使前照灯的第一被支承部(凸部或导轨部)相对于车身侧的第一前照灯支承部(导轨部或凸部)向后方滑动移动。
12.此外,导轨部在一端开口与导轨另一端部之间的区域中限制凸部向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因此,在从前方向安装位置安装前照灯时,可以抑制前照灯相对于车身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13.此外,在从前方向安装位置安装前照灯时,在前照灯的第二被支承部被载置于第二前照灯支承部的上方的状态下,凸部卡合于导轨部的导轨另一端部。车身侧的第二前照灯支承部被配置于比第一前照灯支承部更靠上方或下方,前照灯的第二被支承部被第二前照灯支承部所支承。即,在从前方向安装位置安装前照灯时,在凸部到达导轨部的导轨另一端部之前前照灯的第二被支承部被载置于第二前照灯支承部的上方,前照灯的第一被支承部与第二被支承部被配置于上下不同的高度位置并被支承于车身侧。这样,前照灯在向车身侧(安装位置)安装时,在上下不同的高度位置被支承于车身侧,因此在安装中能够抑制前照灯在前后方向上倾斜,能够提高前照灯的安装作业的操作性。
14.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是上述第一方案的车辆的前照灯安装结构,导轨部的导轨另一端部向车宽方向的上述一侧形成为凹状。导轨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与凸部的前端相对的相对面。导轨部的相对面具有从导轨另一端部连续并向前后方向的上述一端侧中的车宽方向的上述一侧延伸的倾斜区域。在从前方向安装位置安装前照灯时,凸部能够从前后方向的上述一端侧抵接于相对面的倾斜区域,并沿着倾斜区域向前后方向的上述另一端侧移动,在到达导轨另一端部的状态下卡止于导轨另一端部。
15.在上述结构中,与相对移动中的凸部的前端相对的导轨部的相对面具有从导轨另一端部连续并向前后方向的一端侧中的车宽方向的一侧延伸的倾斜区域,导轨另一端部向车宽方向的一侧形成为凹状。而且,在从前方向安装位置安装前照灯时,凸部能够从前后方向的上述一端侧抵接于相对面的倾斜区域,并沿着倾斜区域向前后方向的上述另一端侧移动,在到达导轨另一端部的状态下卡止于导轨另一端部。因此,在安装前照灯时,通过凸部卡止于导轨另一端部时的声音或振动,能够识别前照灯到达安装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前照灯的安装作业的操作性。
16.发明效果
17.根据本公开的车辆的前照灯安装结构,能够提高前照灯的安装作业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18.图1是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前照灯安装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
19.图2是前照灯的侧视图。
20.图3是从缓冲支架的车宽方向内侧观察的立体图。
21.图4是示出将前照灯安装于车身侧之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22.图5是图4的俯视图。
23.图6是示出将前照灯安装于车身侧的过程中的状态的侧视图。
24.图7是示出将前照灯安装于车身侧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25.图8是图7的俯视图。
26.图9是图7的ix-ix箭头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fr表示车辆的前方,up表示上方,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表示在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
28.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具备:支承散热器(省略图示)等的上部的前端上梁(第二前照灯支承部)11;被配置于车宽方向两侧的挡泥板12;以及被配置于前端上梁11及挡泥板12的前方的规定的安装位置(图1所示的安装前照灯10的位置)的左右的前照灯10。此外,左右的挡泥板12及左右的前照灯10对称地设置于车辆1的左右,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在下文中,针对左侧进行说明,省略右侧的说明。此外,在图1中,省略在车辆1的前端下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或格栅的图示。
29.前端上梁11是车辆1的骨架部件,被固定地设置于车身侧,在车辆1的前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
30.挡泥板12具有被配置于前轮(省略图示)的周围的挡泥板主体13、及被固定于挡泥板主体13的前端部的缓冲支架14,被固定于车身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挡泥板主体13上形成有前照灯嵌合部15,其从前方向后方形成切口状,前照灯10嵌合于前照灯嵌合部15。此外,在图1中,图示出左侧的缓冲支架14。
31.如图1及图2所示,前照灯10具有:配置有照射光的灯(省略图示)的灯主体部16;从灯主体部16的上端侧向后方延伸的左右的臂部(第二被支承部)17;及从灯主体部16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凸部(第一被支承部)18。左右的臂部17被配置于比凸部18更靠上方。灯主体部1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19位于比灯主体部16的车宽方向内端部20更靠后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灯主体部1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19的外形被形成为嵌合于挡泥板主体13的前照灯嵌合部15的形状。
32.如图1及图3所示,挡泥板12的缓冲支架14具有被固定于挡泥板主体13的前端部的固定部21、以及从固定部21的前端侧向前方延伸的延伸设置部22。在缓冲支架14的延伸设置部22,形成有在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状的导轨部(第一前照灯支承部)23。导轨部23的前端侧通过向前方呈喇叭状开口的前端开口(一端开口)24向前方开放。在导轨部23的后端部,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凹陷的卡止部(导轨另一端部)25。导轨部23具有上表面23a、下表面23b和车宽方向外侧的竖起面(相对面)23c,由上表面23a、下表面23b和竖起面23c界定内部空间26。前端开口24被形成为允许前照灯10的凸部18向导轨部23的内部空间26侵入的大小。此外,导轨部23的内部空间26的上下方向的宽度被形成为允许前照灯10的凸部18向前后方向的滑动移动的大小。即,导轨部23在前端开口24与卡
止部25之间的区域中,允许前照灯10的凸部18向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卡止部25被形成为从竖起面23c向车宽方向外侧凹陷。卡止部25具有限制到达卡止部25的凸部18向后方的移动的后表面25a。导轨部23的竖起面23c从卡止部25连续到前端开口24为止,向前方的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延伸(参照图9)。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竖起面23c的从卡止部25到前端开口24为止的全部区域成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倾斜区域。导轨部23之中前后方向的规定的区域27(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部25的附近的区域27)以将前照灯10的凸部18向下方引导的方式,上表面23a向下方突出,且下表面23b向下方凹陷。在将前照灯10向车身侧安装时,为了避免灯主体部1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19与挡泥板主体13的前照灯嵌合部15相干扰,导轨部23的上述规定的区域27能够将前照灯10的凸部18向下方引导。
33.接着,针对前照灯10向车身侧的安装进行说明。如图4及图5所示,在将前照灯10向车身侧安装时,首先,将前照灯10配置于上述规定的安装位置(图1所示的安装前照灯10的位置)的前方,将灯主体部1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19的后端侧从前方插入挡泥板主体13的前照灯嵌合部15中。在该时刻,前照灯10的凸部18位于缓冲支架14的导轨部23的前端开口24(参照图3)的前方,前照灯10的左右的臂部17的后端部从前端上梁11向前方分开。使前照灯10从该状态向后方移动时,如图6所示,前照灯10的凸部18从缓冲支架14的导轨部23的前端开口24侵入导轨部23内,被导轨部23的下表面23b从下方支承。侵入到导轨部23内的前照灯10的凸部18的前端与导轨部23的竖起面23c(参照图3)相对。如图6所示,在凸部18到达导轨部23的卡止部25之前,前照灯10的左右的臂部17被载置于前端上梁11的上表面,被前端上梁11的上表面从下方支承。在前照灯10的左右的臂部17被载置于前端上梁11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在前照灯10的凸部18到达导轨部23的卡止部25为止,前端上梁11的上表面允许左右的臂部17向后方的移动。使前照灯10从该状态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时,前照灯10的凸部18的前端从前方抵接于缓冲支架14的导轨部23的竖起面23c,凸部18从导轨部23的竖起面23c承受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反作用力的同时在导轨部23内向后方滑动移动。在前照灯10的凸部18抵接于竖起面23c的状态下在导轨部23内向后方滑动移动时,前照灯10及缓冲支架14的至少一者在车宽方向上弹性变形。前照灯10的凸部18到达缓冲支架14的导轨部23的向下方凹陷的上述规定的区域27时,前照灯10的凸部18通过导轨部23的上述规定的区域27被向下方引导,避免灯主体部1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19与挡泥板主体13的前照灯嵌合部15相干扰。而且,如图7~图9所示,前照灯10的凸部18到达缓冲支架14的导轨部23的卡止部25时,在车宽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前照灯10及缓冲支架14的至少一者复原,前照灯10的凸部18从车宽方向内侧卡合并卡止于导轨部23的卡止部25。在前照灯10的凸部18卡止于缓冲支架14的导轨部23的卡止部25的状态下,凸部18相对于导轨部23的向后方的移动由卡止部25的后表面25a限制。前照灯10的左右的臂部17通过螺栓(省略图示)等紧固固定于前端上梁11的上表面。
34.在如上述所构成的车辆1中,在挡泥板12的缓冲支架14上设置有槽状的导轨部23,在前照灯10上设置有凸部18,导轨部23在前端开口24与卡止部25之间的区域中允许前照灯10的凸部18向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因此,在将前照灯10从前方安装于车身侧的上述规定的安装位置时,能够使前照灯10的凸部18从导轨部23的前端开口24侵入,使凸部18相对于导轨部23向后方滑动移动。
35.此外,缓冲支架14的导轨部23被形成为在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状,因此,能够限制侵入导轨部23内的前照灯10的凸部18向上下方向的相对移
动。因此,在从前方将前照灯10向上述规定的安装位置安装时,能够抑制前照灯10相对于车身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36.此外,前照灯10的左右的臂部17被配置于比凸部18更靠上方处,在凸部18到达导轨部23的卡止部25之前被载置于前端上梁11的上表面。即,在前照灯10的凸部18被导轨部23支承,且左右的臂部17被前端上梁11支承的状态下,前照灯10在上下不同的高度位置(凸部18及左右的臂部17的高度位置)从下方被支承于车身侧。这样,在前照灯10向车身侧(安装位置)安装时,在上下不同的高度位置被支承于车身侧,因此在安装中,能够抑制前照灯10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凸部18为轴在前后方向上倾斜,能够提高前照灯10的安装作业的操作性。
37.此外,导轨部23的竖起面23c从卡止部25连续至前端开口24,向前方的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延伸。因此,若使前照灯10的凸部18在导轨部23内向后方移动,则凸部18从前方抵接于导轨部23的竖起面23c,承受从导轨部23的竖起面23c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反作用力的同时在导轨部23内向后方滑动移动。导轨部23的卡止部25以从竖起面23c向车宽方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因此前照灯10的凸部18到达导轨部23的卡止部25时,在车宽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前照灯10及缓冲支架14的至少一者复原,凸部18从车宽方向内侧嵌合卡止于导轨部23的卡止部25。因此,在安装前照灯10时,通过凸部18卡止于卡止部25时的声音或振动,操作员可以识别前照灯10到达安装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前照灯10的安装作业的操作性。
38.此外,在将前照灯10向车身侧安装时,为了避免灯主体部1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19与挡泥板主体13的前照灯嵌合部15相干扰,导轨部23的上述规定的区域27能够将前照灯10的凸部18向下方引导。因此,在安装前照灯10时,仅通过使前照灯10的凸部18沿着缓冲支架14的导轨部23向后方移动,就能避免灯主体部1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19与挡泥板主体13的前照灯嵌合部15相干扰,因此能够提高前照灯10的安装作业的操作性。
39.此外,在前照灯10的凸部18到达导轨部23的卡止部25为止,前照灯10的左右的臂部17被载置于前端上梁11的上表面。即,即使在前照灯10的凸部18由导轨部23的上述规定的区域27向下方引导的过程中,左右的臂部17也从下方被前端上梁11支承。因此,在安装前照灯10的过程中,即使在为了避免与包含周围的挡泥板12的其他部件相干扰而使前照灯1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左右的臂部17与前端上梁11抵接来抑制以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凸部18为轴的前照灯10的倾动,因此能够提高前照灯10的安装作业的操作性。
40.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前照灯10的安装作业的操作性。
4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导轨部23的竖起面23c的整个区域(卡止部25至前端开口24的区域)设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倾斜区域,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导轨部23的竖起面23c之中从卡止部25连续并向前方延伸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为向前方的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倾斜区域即可。
4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轨部23的竖起面23c上设置了从卡止部25连续并向前方的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倾斜区域,但也可以不设置倾斜区域。
4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导轨部23形成为在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状,但并不限定于此,至少是向凸部18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车宽方向内侧)
开口的导轨部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不具有与凸部18的前端相对的相对面(本实施方式中的竖起面23c),而向车宽方向两侧开放的导轨部。
4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导轨部23的卡止部25以从竖起面23c向车宽方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至少是能够限制到达卡止部25的凸部18向后方的移动的卡止部25即可。
4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前照灯10侧的凸部18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使缓冲支架14侧的导轨部23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凸部18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使导轨部23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
4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照灯10侧设置凸部(第一被支承部)18,在缓冲支架14侧设置导轨部(第一前照灯支承部)23,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前照灯10侧设置导轨部(第一被支承部),在缓冲支架14侧设置凸部(第一前照灯支承部),凸部从下方支承导轨部的上表面。
4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下方支承前照灯10的左右的臂部17的车身侧的第二前照灯支承部应用于前端上梁11,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与前端上梁11不同的车身侧的其他部件中应用第二前照灯支承部。
4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下方支承前照灯10的凸部18的车身侧的第一前照灯支承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导轨部23)设置于车身侧的缓冲支架14,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与缓冲支架14不同的车身侧的其他部件上设置第一前照灯支承部。
4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照灯10上设置左右的臂部(第二被支承部)17,但并不限定于此,将至少一个第二被支承部设置于前照灯10即可。例如,可以在前照灯10上设置一个臂部(第二被支承部)17,或者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臂部(第二被支承部)17。
5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前照灯10的左右的臂部17配置在比凸部18更靠上方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左右的臂部17配置在比凸部18更靠下方处。例如,也可以将左右的臂部17设置于灯主体部16的下端部,将凸部18设置于灯主体部16的上端部。
5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前照灯10时,为了避免灯主体部16与挡泥板主体13相干扰,将能够将前照灯10的凸部18向下方引导的区域27设置于导轨部23,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安装前照灯10时,为了避免灯主体部16与挡泥板主体13相干扰,在要将前照灯10的凸部18向上方引导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能够将凸部18向上方引导的区域设置于导轨部23。即,导轨部23可以形成为避免灯主体部16与挡泥板主体13相干扰,并且能够将前照灯10向后方引导的形状。
52.以上,针对本公开,基于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即,无需说明的是,根据该实施方式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实施的其他实施方式、实施例及应用技术等全部包含在本发明的范畴中。
53.本技术基于2020年3月30日提交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20-059454),其内容作为参照引用至此。
54.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55.本公开能够应用在车辆的前照灯安装结构中。
56.附图标记说明
57.1:车辆
58.10:前照灯
59.11:前端上梁(第二前照灯支承部)
60.14:缓冲支架
61.17:前照灯的左右的臂部(第二被支承部)
62.18:前照灯的凸部(第一被支承部)
63.23:导轨部(第一前照灯支承部)
64.23c:导轨部的竖起面(相对面)
65.24:导轨部的前端开口(一端开口)
66.25:导轨部的卡止部(导轨另一端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