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装配式涵洞的制作方法

2022-11-19 11:21: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涵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涵洞。


背景技术:

2.目前涵洞施工通常是开挖基坑后通过造模现浇完成,现浇涵洞需要从垫层、侧墙到顶盖依次按顺序施工,且每一步均涉及钢筋绑扎和模板支立,这样导致其施工工艺繁琐,且施工周期长,同时成本较高,虽然目前已有装配式涵洞的相关报道,如文献号为cn111926725a《一种涵洞结构及涵洞施工工艺》中所公开的涵洞结构其仅适合长度较短的涵洞进行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简便,且可根据涵洞长度灵活施工的装配式涵洞。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装配式涵洞,包括多个涵洞节段,多个所述涵洞节段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涵洞节段相互靠近的一端相互贴合并对齐,且相邻两个所述涵洞节段相互靠近的一端通过连接件连接。
5.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涵洞可由多个涵洞节段进行拼装,从而使得该装配式涵洞能施工的长度不受限制,而相邻两个涵洞节段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这样使得整个装配式涵洞的稳定性更佳,另外涵洞节段可以进行预制,预制后运输至现场进行拼装施工即可,其施工效率高。
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涵洞节段包括顶盖和两个侧墙,两个所述侧墙均沿前后方向竖向设置,并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所述顶盖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且其左右两侧均托置在两个所述侧墙的上端,且每个所述侧墙上端与所述顶盖对应侧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顶盖和同一侧相邻的两个所述侧墙之间分别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
7.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每个涵洞节段由顶盖和两个侧墙拼装而成,从而使得整个涵洞节段更加便于运输。
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侧墙包括底托和竖直墙,所述底托为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的条形板,所述竖直墙沿前后方向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托上,且所述竖直墙的前后两端与所述底托的前后两端齐平,所述竖直墙的上端构成所述侧墙的上端。
9.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竖直墙的下端设置底托,这样使得侧墙在基坑内的稳定性更佳,避免涵洞节段上端受力不均而导致侧墙倒塌。
1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托的左右两侧均突出于对应所述竖直墙的左右两侧。
11.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样使得侧墙在基坑内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1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竖直墙上端向下凹设有装配槽,所述顶盖两侧的下端均向下凸设有与所述装配槽相配合的凸台,所述顶盖两侧的凸台分别伸入到对应侧所述竖直墙上端的装配槽内。
13.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顶盖可嵌装在对应两个侧墙的上端,从而可对顶盖在左右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其在左右方向上产生位移。
14.上述技术方案中同一侧相邻两个所述竖直墙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设有第一弯弧孔,所述第一弯弧孔的一端位于所述竖直墙的端部,所述第一弯弧孔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竖直墙对应所述涵洞节段外部的一侧,且相邻两个所述竖直墙上相互靠近一端的第一弯弧孔相互对齐并共同形成一个弧形孔,所述弧形孔内插入一根所述连接件以将相邻两个竖直墙连接。
15.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相邻两个涵洞节段中相邻的两个竖直墙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这样可以避免任意相邻两个竖直墙产生前后向的移动。
16.上述技术方案中同一侧相邻两个所述竖直墙相互靠近的一端均沿竖向间隔设有多个一一对应的第一弯弧孔,相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弯弧孔相互对齐并共同形成一个弧形孔,每个所述弧形孔内分别插入一根所述连接件。
17.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相邻两个侧墙之间的连接效果更佳。
18.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两个所述顶盖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设有第二弯弧孔,且所述第二弯弧孔的一端位于所述顶盖的端部,所述第二弯弧孔的另一端位于所述顶盖的上端,且相邻两个所述顶盖相互靠近一端的第二弯弧孔相互对齐并共同形成一个弧形孔,所述弧形孔内插入一根所述连接件以将相邻两个顶盖连接。
19.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相邻两个所述顶盖之间的不产生前后向的移位。
20.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两个所述顶盖相互靠近的一端均沿左右方向间隔设有多个一一对应的第二弯弧孔,相对应的两个第二弯弧孔相互对齐并共同形成一个弧形孔,每个所述弧形孔内分别插入一根所述连接件。
21.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相邻两个顶盖之间的连接效果更佳。
2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弧形套筒、弧形螺杆和至少两个螺母,所述弧形套筒插入至所述弧形孔内,且其两端均位于所述弧形孔内,所述弧形螺杆穿过所述弧形套筒,且其两端均伸出至所述弧形孔外,所述弧形螺杆的两端各至少螺纹连接一个所述螺母。
23.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安装方便,且连接效果佳。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涵洞节段的爆炸图;
25.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涵洞节段的爆炸图;
26.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所述侧墙的端面图;
27.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所述侧墙的侧视图;
28.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所述竖直墙的俯视图;
29.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相邻两个竖直墙通过连接件连接的示意图;
30.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所述顶盖的端面图;
31.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所述顶盖的俯视图;
32.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所述顶盖的侧视图;
33.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相邻两个所述顶盖通过连接件连接的示意图;
34.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2或实施例3中涵洞节段的连接示意图;
35.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相邻两个涵洞节段连接的侧视图;
36.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所述连接件的爆炸图;
37.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装配式涵洞施工时的端视图;
38.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装配式涵洞施工时的侧视图。
39.图中:1涵洞节段、11顶盖、111凸台、112第二弯弧孔、12侧墙、121底托、122竖直墙、1221装配槽、1222第一弯弧孔、2连接件、21弧形套筒、22弧形螺杆、23螺母、3混凝土填充层、4砂砾层、5碎石层、6混凝土层、7沉降缝、8连接缝。
具体实施方式
4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41.实施例1
4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涵洞节段,包括顶盖11和两个侧墙12,两个所述侧墙12均沿前后方向竖向设置,并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所述顶盖11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且其左右两侧均托置在两个所述侧墙12的上端,且每个所述侧墙12上端与所述顶盖11对应侧连接,如此使得每个涵洞节段由顶盖和两个侧墙拼装而成,从而使得整个涵洞节段更加便于运输(即每个涵洞节段可拆分为顶盖和两个侧墙来进行运输)。
43.此时所述顶盖和两个侧墙组合成“n”形结构,其中,所述顶盖两侧的下端与两个所述侧墙上端可通过水泥浆粘结(水泥浆固化后将侧墙上端与顶盖对应侧的下端连接)。
44.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侧墙12包括底托121和竖直墙122,所述底托121为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的条形板,所述竖直墙122沿前后方向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托121上,且所述竖直墙122的前后两端与所述底托121的前后两端齐平,所述竖直墙122的上端构成所述侧墙12的上端,通过在竖直墙的下端设置底托,这样使得侧墙在基坑内的稳定性更佳,避免涵洞节段上端受力不均而导致侧墙倒塌,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底托121的左右两侧均突出于对应所述竖直墙122的左右两侧(即所述侧墙的断截面呈倒“t”形),这样使得侧墙在基坑内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另外底托还可增大侧墙下端与基坑底部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侧墙对基坑底部的压强,避免或降低侧墙后期向下沉降的风险。
45.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顶盖11的长度和侧墙12的长度一致,这样可以使得顶盖和两个侧墙在装配好后,其前后端对齐。
4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侧墙12和顶盖11均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其中,底托和竖直墙为钢筋混凝土一体浇筑而成),其强度高,且成本低。
47.其中,所述顶盖可以是平板形,或其断截面为n形(即其两侧均具有向下的弯折部)。
48.实施例2
49.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为了提高顶盖与两个所述侧墙上端连接的稳定性,此时所述竖直墙122上端向下凹设有装配槽1221,所述顶盖11两侧的下端均向下凸设有与所述装配槽1221相配合的凸台111,所述顶盖11两侧的凸台111分别伸入到对应侧所述竖直墙122上端的装配槽1221内,如此使得顶盖可嵌装在对应两个侧墙的上端,从而
可对顶盖在左右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其在左右方向上产生位移。
50.所述装配槽1221可以是凹设在竖直墙的中部,并前后贯通所述竖直墙前后两端的u形槽,而此时所述凸台也是沿前后方向设置并为条形的凸起,其其恰好可以伸入到装配槽内,此时侧墙与所述顶盖装配时,可预先对装配槽的槽壁和凸台的边缘进行打毛处理,然后在装配槽内均匀的填入水泥浆,再将顶盖在侧墙上端装配到位(通过打毛处理可明显增加水泥浆的粘结效果)。
51.实施例3
52.如图3-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涵洞,包括多个如实施例1或实施例2所述的涵洞节段1,多个所述涵洞节段1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涵洞节段1相互靠近的一端相互贴合并对齐,且相邻两个所述涵洞节段1相互靠近的一端通过连接件2连接(此时同侧相邻的两个侧墙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相邻两个顶盖之间也通过连接件连接),如此使得涵洞可由多个涵洞节段进行拼装,从而使得该装配式涵洞能施工的长度不受限制,另外,相邻两个涵洞节段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这样使得整个装配式涵洞的稳定性更佳,另外涵洞节段可以进行预制,预制后运输至现场进行拼装施工即可,其施工效率高。
53.上述技术方案中同一侧相邻两个所述竖直墙122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设有第一弯弧孔1222,所述第一弯弧孔1222的一端位于所述竖直墙122的端部,所述第一弯弧孔122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竖直墙122对应所述涵洞节段1外部的一侧,且相邻两个所述竖直墙122上相互靠近一端的第一弯弧孔1222相互对齐并共同形成一个弧形孔,所述弧形孔内插入一根所述连接件2以将相邻两个竖直墙122连接,如此使得相邻两个涵洞节段中相邻的两个竖直墙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这样可以避免任意相邻两个竖直墙产生前后向的移动。
54.上述技术方案中同一侧相邻两个所述竖直墙122相互靠近的一端均沿竖向间隔设有多个一一对应的第一弯弧孔1222,相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弯弧孔1222相互对齐并共同形成一个弧形孔,每个所述弧形孔内分别插入一根所述连接件2,如此使得相邻两个侧墙之间的连接效果更佳。
55.其中,所述第一弯弧孔1222在侧墙预制时即需进行预留,所述第一弯弧孔的弧心角需小于90
°
,如相邻两个侧墙在前后对齐后,两个第一弯弧孔也相互对齐,并形成一个弧形角小于180度的弧形孔。
56.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两个所述顶盖11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设有第二弯弧孔112,且所述第二弯弧孔112的一端位于所述顶盖11的端部,所述第二弯弧孔11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顶盖11的上端,且相邻两个所述顶盖11相互靠近一端的第二弯弧孔112相互对齐并共同形成一个弧形孔,所述弧形孔内插入一根所述连接件2以将相邻两个顶盖11连接,如此使得相邻两个所述顶盖之间的不产生前后向的移位。
57.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两个所述顶盖11相互靠近的一端均沿左右方向间隔设有多个一一对应的第二弯弧孔112,相对应的两个第二弯弧孔112相互对齐并共同形成一个弧形孔,每个所述弧形孔内分别插入一根所述连接件2,如此使得相邻两个顶盖之间的连接效果更佳。
58.所述第二弯弧孔的弧心角也小于90
°
,而相邻两个顶盖相互对齐时,两个第二弯弧孔对齐并形成一个弧心角小于180
°
的弧形孔。
59.如图13所示,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件2包括弧形套筒21、弧形螺杆22和至少两
个螺母23,所述弧形套筒21插入至所述弧形孔内,且其两端均位于所述弧形孔内,所述弧形螺杆22穿过所述弧形套筒21,且其两端均伸出至所述弧形孔外,所述弧形螺杆22的两端各至少螺纹连接一个所述螺母23,其安装方便,且连接效果佳。
60.所述弧形套筒、弧形螺杆和螺母表面均为钢质或铁质构件,且其表面均需进行镀锌防腐处理,当然其也可以是铝合金构件。
61.其中,所述弧形螺杆的两端均具有螺纹(其作用与现有弧形螺栓的作用类似),所述弧形螺杆和弧形套筒的弧心角均小于180
°

6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垫片,在弧形螺杆的两端均设置垫片,并由同端的螺母将垫片夹紧在所述顶盖或竖直墙上。
63.其中,每个涵洞节段装配到位时,其两个底托相互靠近的一侧还具有间隙(间隙内可在后期采用混凝土浇筑形成混凝土填充层3)。
64.实施例4
65.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实施例3所述的装配式涵洞的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66.步骤1:在地面上标识出涵洞两侧边缘的走向(可采用石灰线进行标识),并据此沿走向按照基坑的设计深度开挖基坑;
67.步骤2:将所述基坑内底部进行压实处理(压实至平整,且成年人踩在上面不会出现明显的脚印即可),并在基坑底部充填0.5-1.5m(优选的为1-1.3m)深的碎石层5,然后在所述碎石层5的上端充填0.3-0.6m(优选的为0.4-0.5m)深的沙砾层4,将所述砂砾层4找平并压实,再在砂砾层4的上端浇筑0.15-0.3m(优选的为0.2m)厚的混凝土层6(可为c30砼),其中混凝土层6需人工找平,必要时可采用振捣泵进行捣实处理;
68.步骤3:在混凝土层6上沿横向设置沉降缝7(即设置沿左右方向将其切断的缝隙,此时混凝土层在前后方向上分为多段),其中每间隔两个涵洞节段1的长度设置一个沉降缝7,且沉降缝7的位置需与预设相邻两个所述涵洞节段1的连接缝8对齐,对沉降缝7采用沥青麻絮填塞;
69.步骤4:吊装侧墙在所述混凝土层6上端按预定设置的线路摆放到位,在两侧底托之间填充混凝土填充层3,并将混凝土填充层3的上端找平至与两侧底托相互靠近一侧的上端齐平(优选的,此时同一涵洞节段两个底托相互靠近的一侧均有钢筋外露,且同一涵洞节段两个底托相互靠近一侧外露的钢筋可相互扎接,再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填充层,这样使得混凝土填充层可以将同一涵洞节段的两个底托连接一起并一体成型,注意所述混凝土填充层3位于每个涵洞节段的端部均设有与连接缝对齐的缝隙,即每个涵洞节段内的混凝土填充层独立设置,相邻两段混凝土填充层之间的缝隙构成连接缝的一部分),再在侧墙上端的装配槽内填充水泥浆,并将顶盖安装到位,然后将相邻的两个侧墙和相邻的两个顶盖之间分别用连接件连接,其中,相邻两个涵洞节段之间的缝隙构成所述连接缝8,且每个所述沉降缝7与一个所述连接缝8对齐(且同一涵洞节段两端的连接缝仅有一个与沉降缝对齐),所述连接缝内采用水泥浆填缝(m10水泥砂浆),其中水泥浆填缝后抹平,并定期洒水养护,养护七天后,可在连接缝的对应涵洞的内外侧分别涂布一层911聚氨酯防水涂料,然后再黏贴背贴式橡胶止水带(其宽度可以是25cm,黏贴时采用用专用胶水粘贴);
70.步骤5:在涵洞的两端(即位于两端的涵洞节段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浇筑八字墙
(钢筋混凝土结构),待八字墙固化后即可在对基坑进行回填压实,即完成装配式涵洞的施工(其中,所述八字墙的结构和浇筑方法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赘述)。
7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