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免正火温锻内星轮用钢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2022-11-19 08:46: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免正火温锻内星轮用钢的制造方法。
技术背景
2.热锻温度通常为950℃以上,会导致锻件表面生成厚氧化铁皮,增加后续修磨量;冷加工由于变形抗力大,会导致磨具损耗严重;为兼顾生产中磨具损耗、提高锻件表面质量,目前内星轮较多采用温锻成型。加工工艺为中频感应加热至850~900℃—预断—精锻—切边冲孔—700~780℃去应力退火—渗碳淬火—表面抛丸—成品。该流程生产的内星轮虽然表面质量优异,但由于锻造温度低锻件内部组织不均匀,储存的变形能大,导致后续渗碳过程中晶粒长大驱动力增大,最终成品出现大面积混晶现象,不适用于高载荷要求内星轮。
3.为了生产细晶粒内星轮产品,锻造厂家通常在渗碳淬火前,应力退火后增加等温正火工艺,该措施虽可解决内星轮混晶问题,但由于正火温度高,导致表面氧化铁皮大量生成,影响表面质量,同时增加成本,不利于大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

背景技术:
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免正火温锻内星轮用钢,可在不增加等温正火工序下得到晶粒均匀细小的内星轮成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表面质量。
5.一种免正火温锻内星轮用钢的制造方法,具体工艺包括:成分优化、连铸生产、控制轧制,具体步骤如下:
6.钢棒按照质量百分比的元素组成为:c:0.19~0.23%;si:0.20~0.35%;mn:1.2~1.40%;p≤0.035%;s:≤0.035%;cr:1.00~1.30%,al:0.015~0.045%,n:100~200ppm余量时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7.制造方法:
8.220
×
260mm断面8机8流弧形连铸机—蓄热式加热炉—连轧机组轧制—kocks减定径机组—6#7#水箱—冷床—下线精整—打包入库。
9.关键工艺参数为:
10.连铸生产:拉速0.75~0.85m/min,比水量0.25l/kg,并将二冷比水量分配设定为30%,30%,40%,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为140
±
5a,频率2
±
0.2hz。
11.钢坯加热:具体加热工艺为:加热一段900~1000℃,加热二段及均热段温度1220~1250℃,高温段加热时间≥80min。
12.控轧轧制:轧前不穿水,保证进kocks温度≥980℃,轧后穿水,控制上冷床温度再650~750℃。
13.轧制后形成棒材,下游使用后温锻加工成品。具体为:钢棒-下料-中频感应加热850~900℃-预断-精锻-切边冲孔-700~780℃去应力退火-950~960℃渗碳-炉冷至830℃淬火-180℃回火-表面抛丸-成品。
14.温锻的锻造温度介于钢种两相区,由于两相区变形会产生形变诱导铁素体组织,与过冷奥氏体相比,其硬度低,仅为过冷奥氏体的1/4,因此温锻的变形主要发生在形变诱导形成的铁素体中。组织形变的不均匀导致温锻渗碳后出现大面积的混晶现象。而mn元素可以增大形变诱导铁素体出现的临界变形量,随着锰含量的提升,临界变形量逐步增大,当锰含量≥1.2%时,可以强烈阻止温锻变形过程中由于变形导致的铁素体产生。但温锻的变形抗力也会随着增大,因此为减小变形抗力,保证温锻过程顺利进行,同时抑制变形时铁素体组织的析出,对钢中mn含量进行优化,控制1.2~1.4%。
15.碳是最显著增强奥氏体稳定性的元素,适当提高碳元素含量可延长钢材相变的孕育期,有助于温锻时保持单相奥氏体状态。因此将c元素控制在0.19~0.23%;
16.钢棒控轧轧制后的冷却过程中发生的铁素体与珠光体相变,是碳元素长程扩散的结果。而原始奥氏体状态下,碳的成分不均匀会加速相变时的形核,促进相变的进行。为控制温锻时为单一的奥氏体状态,需要在连铸时减轻碳元素的偏析情况,控制碳偏析指数≤1.10%,为此选取最佳连铸参数,与此相关的工艺措施是:采用拉速0.75~0.85m/min(目标0.80m/min);控制二冷比水量,采用中等冷却强度,控制比水量0.25l/kg,并将二冷比水量分配设定为30%,30%,40%。
17.连铸过程结晶器电磁搅拌参数增大,有助于减轻钢坯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枝晶,减轻碳元素偏析情况,但增参数过大会使冲刷结晶前沿的溶质成分,导致贫碳区白亮带的产生,因此需要权衡两者,选择合适的电磁搅拌参数,在不产生白亮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增大结晶器电磁搅拌参数,与此相关的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为140
±
5a,频率2
±
0.2hz。
18.采用高温加热,使钢坯中氮化铝完全溶解,同时高温扩散,减缓连铸坯的碳偏析,具体加热工艺为:加热一段900~1000℃,加热二段及均热段温度1220~1250℃,高温段加热时间≥80min。
19.由于温锻前需要对棒材进行剪切下料,为了方便下料,目前温锻用钢原始组织为铁素体与珠光体,因为该组织轧态硬度在160~230hbw软硬适中,有利于剪切进行。但珠光体组织为片层结构,感应加热时由于加热速度快,保温时间短,片层碳化物溶解于奥氏体后根本来不及扩散,因此会加重奥氏体中微观碳偏析,导致碳分布的高低起伏,碳含量低的位置在后续温锻过程中会形成铁素体核心,促进相变过程,不利于温锻时为单一奥氏体状态。因此为了防止温锻混晶的产生,需要控制温锻原始组织为贝氏体,贝氏体碳化物弥散分布,加热后有利于奥氏体成分均匀。具体轧制工艺为:轧前不穿水,保证进kocks温度≥980℃,轧后穿水,控制上冷床温度再650~750℃。高温终轧增强轧材的奥氏体稳定性,轧后低温上冷床,快速进入贝氏体转变区间,使轧材得到贝氏体组织。
20.与现有技术相比,相比于常规20cr等钢种在温锻加工使用后,需要经过等温正火,之后再渗碳淬火,成品零件的晶粒度才能均匀≥7级,无混晶。本发明通过对成分(主要是碳、锰、铝氮)、成分均匀性(偏析指数≤1.1)、通过高温加热控制氮化铝溶解均匀析出、控制组织为贝氏体这几个方面共同配合,使温锻加工可以达到免正火而且控制渗碳后晶粒≥7级的要求。
附图说明
21.图1为实施例1的棒材经过温锻加工、渗碳淬火得到成品的晶粒度图;
22.图2为实施例2的棒材经过温锻加工、渗碳淬火得到成品的晶粒度图;
23.图3为对比例1的棒材经过温锻加工、渗碳淬火得到成品的晶粒度图;
24.图4为对比例2的棒材经过温锻加工、渗碳淬火得到成品的晶粒度图;
25.图5为对比例3的棒材经过温锻加工、渗碳淬火得到成品的晶粒度图;
26.图6为对比例4的棒材经过温锻加工、渗碳淬火得到成品的晶粒度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制造方法:
28.220
×
260mm断面8机8流弧形连铸机—蓄热式加热炉—控轧轧制—kocks减定径机组—6#7#水箱—冷床—下线精整—打包入库。其中未公开的制备条件为常规的,参考20cr钢种进行。
29.实施例1
30.钢坯成分:碳:0.20%;硅:0.22%;锰:1.23%;铬:1.20%;磷:0.014%;硫:0.023%,al:0.025%,n:136ppm。
31.生产工艺流程为:220
×
260mm断面8机8流弧形连铸机—蓄热式加热炉—连轧机组轧制—kocks减定径机组—6#7#水箱—冷床—下线精整—打包入库;
32.连铸生产:拉速0.80m/min,比水量0.25l/kg,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为142a,频率2.1hz。连铸坯偏析指数为1.08。
33.钢坯加热:加热一段温度985℃,加热二段温度1235℃,均热段温度1234℃,加热二段与均热段总加热时间136min。
34.控轧轧制:进kocks温度989℃,开启6#与7#水箱,调整流量及压力,控制上冷床温度689℃。
35.钢棒—下料—中频感应加热850~900℃—预断—精锻—切边冲孔—700~780℃去应力退火—950~960℃渗碳—炉冷至830℃淬火—180℃回火—表面抛丸—成品。
36.图1为棒材经过温锻加工、渗碳淬火得到成品的晶粒度组织图,可以看出晶粒均匀,无混晶现象,检测后等级为8级。
37.实施例2
38.钢坯成分:碳:0.20%;硅:0.22%;锰:1.32%;铬:1.25%;磷:0.014%;硫:0.020%,al:0.027%,n:112ppm;
39.生产工艺流程为:220
×
260mm断面8机8流弧形连铸机—蓄热式加热炉—连轧机组轧制—kocks减定径机组—6#7#水箱—冷床—下线精整—打包入库。
40.连铸生产:拉速0.84m/min,比水量0.25l/kg,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为144a,频率1.9hz。连铸坯偏析指数为1.10。
41.钢坯加热:加热一段温度966℃,加热二段温度1237℃,均热段温度1239℃,加热二段与均热段总加热时间88min。
42.控轧轧制:进kocks温度1002℃,开启6#与7#水箱,调整流量及压力,控制上冷床温度723℃。
43.实施例2轧制后的棒材—温锻加工—渗碳淬火—成品金相检验(图2)。晶粒度为8级,晶粒均匀,无混晶现象。
44.对比例1
45.对比例1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在于:不实行mn元素的高成分控制:mn元素含量1.08%,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46.对比例1轧制后的棒材—温锻加工—渗碳淬火—成品金相检验(图3)。晶粒度粗晶0级,细晶8级,有明显的混晶现象。
47.对比例2
48.对比例2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在于:不实行低拉速控制:拉速0.90m/min,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连铸坯偏析指数为1.15。
49.对比例2轧制后的棒材—温锻加工—渗碳淬火—成品金相检验(图4)。晶粒度粗晶1级,细晶8级,有明显的混晶现象。
50.对比例3
51.对比例3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在于不实行合理的电磁搅拌参数: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为256a,频率4.1hz,其他与实施例2相同。连铸坯偏析指数为1.13。
52.对比例3轧制后的棒材—温锻加工—渗碳淬火—成品金相检验(图5)。晶粒度粗晶0级,细晶8级,有明显的混晶现象。
53.对比例4
54.对比例4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在于不实行高温终轧与轧后穿水:终轧温度965℃,上冷床温度850℃,原始组织为铁素体与珠光体。其他与实施例2相同。
55.对比例4轧制后的棒材—温锻加工—渗碳淬火—成品金相检验(图6)。晶粒度粗晶2级,细晶8级,有明显的混晶现象。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