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适用于铺地轨道的提升机转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1-16 12:36: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提升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铺地轨道的提升机转运系统。


背景技术:

2.在自动化立体仓库中,为了在自动化立体仓库空间紧凑的情况下,节约占地空间,同时在预算偏紧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可在自动化立体仓库中货架的端头设置载车提升机,以实现穿梭车在货架不同层间的转移换层,减少穿梭车设备的匹配个数,降低故障率,并在不影响系统吞吐量的同时,更好的提高穿梭车的换层效率,满足系统的整体性能要求。且现有的载车提升机大多包括提升机框架和载货台,并在提升机框架上安装光电保护装置对载货台上的四向车进行检测保护,以便于在四向车进行换层或接驳的情况下,避免四向车从提升机上掉落。
3.现有的载车提升机通常仅采用光电保护装置对四向车进行保护,但是四向车在提升机内换层的情况下,若光电保护装置发生故障,无法对四向车进行继续保护,或在四向车没有根据指令进行调度运行的情况下,四向车易从载货台上掉落,这无疑会对四向车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此外,现有的载车提升机的载货台底端本身距离地面具有一定的高度,且提升机框架前也有横梁阻挡,所以在出货的情况下,载货台无法与铺地轨道进行接驳,从而导致载货台上的四向车无法携带货物移动到铺地轨道上,这无疑降低了出货效率,降低了铺地轨道的实用性;而若在地面挖槽安装载车提升机,无疑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在载车提升机移动离开后,也需要工作人员填补凹槽,所以在载车提升机与铺地轨道短期接驳的情况下,在地面开槽安装载车提升机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易对仓库地面造成破坏。
4.目前,针对现有的载车提升机在光电保护装置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无法对四向车进行拦截保护、现有的载车提升机上的四向车无法直接移动到铺地轨道上或在地面挖槽安装载车提升机易破坏仓库地面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铺地轨道的提升机转运系统,以至少解决现有的载车提升机在光电保护装置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无法对四向车进行拦截保护、现有的载车提升机上的四向车无法直接移动到铺地轨道上或在地面挖槽安装载车提升机易破坏仓库地面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铺地轨道的提升机转运系统,包括:
7.框架单元;
8.两齿条单元,两所述齿条单元相对且间隔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内部;
9.载货台单元,所述载货台单元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内部,且所述载货台单元的顶端两侧对应与两所述齿条单元配合连接,所述载货台单元用于在所述框架
单元的内部沿两所述齿条单元上下移动;
10.配重单元,所述配重单元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外部,所述配重单元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内部,且所述配重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载货台单元连接,用于拉拽所述载货台单元;
11.若干阻挡单元,若干所述阻挡单元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内侧壁,并与所述载货台单元相对应且配合布置,用于阻挡位于所述载货台单元内部的四向车或在所述载货台单元的带动下不再阻挡所述四向车;
12.两从动单元,两所述从动单元的第一端对应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底端的两内侧壁,并与所述载货台单元相对应且配合布置,所述从动单元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外部,所述从动单元用于在所述载货台单元的带动下进行工作;
13.转运单元,所述转运单元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底端的前侧,且所述转运单元的中部与铺地轨道上下对应,所述转运单元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从动单元啮合连接,所述转运单元用于将所述四向车转运到所述铺地轨道。
14.进一步地,所述框架单元包括:
15.第一框架元件;
16.顶棚元件,所述顶棚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元件的顶端,且所述顶棚元件的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一框架元件的外部设置,所述顶棚元件用于安装固定所述齿条单元和所述配重单元;
17.若干第一限位元件,若干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元件的若干第一横梁,并与所述载货台单元配合连接,用于对所述载货台单元进行限位;
18.若干导轨元件,若干所述导轨元件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元件的若干第一横梁,并与所述载货台单元相对应布置,用于便于所述四向车移出所述第一框架元件。
19.进一步地,所述齿条单元包括:
20.底座元件,所述底座元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底端;
21.第一齿条元件,所述第一齿条元件的底端固定设置于所述底座元件,所述第一齿条元件的顶端延伸至所述框架单元的顶端,且所述第一齿条元件与所述载货台单元的顶端配合连接;
22.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条元件的顶端,并与所述框架单元的顶端固定连接。
2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条元件包括:
24.传动齿条,所述传动齿条的底端固定设置于所述底座元件,所述传动齿条的顶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固定连接,且所述传动齿条与所述载货台单元的顶端啮合连接;
25.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开设于所述传动齿条的侧壁,并与所述载货台单元的顶端配合连接,用于对所述载货台单元进行限位。
26.进一步地,所述载货台单元包括:
27.第二框架元件,所述第二框架元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内部;
28.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元件的顶端,且所述驱动元件的两端对应与两所述齿条单元啮合连接;
29.两第二限位元件,两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元件的顶端,并对应
与两所述齿条单元配合连接,用于配合所述齿条单元对所述第二框架元件进行限位;
30.四滑轨元件,四所述滑轨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元件的四角位置,并与所述框架单元滑动连接,所述滑轨元件用于对所述第二框架元件进一步限位;
31.拨块元件,所述拨块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元件的底端,并与所述阻挡单元相对应且配合布置;
32.两压块元件,两所述压块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元件底端,并与两所述从动单元相对应且配合布置。
33.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元件包括:
34.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元件的顶端,且所述驱动电机的两输出轴位于所述第二框架元件的顶端两侧;
35.两轴承件,两所述轴承件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元件的顶端两侧,并套设所述驱动电机的两输出轴;
36.两驱动齿轮,两所述驱动齿轮对应套设于所述驱动电机的两输出轴,并对应与两所述齿条单元啮合连接。
37.进一步地,所述配重单元包括:
38.两第一滑动元件,两所述第一滑动元件间隔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顶端的一侧;
39.两第二滑动元件,两所述第二滑动元件间隔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顶端的另一侧;
40.两第三滑动元件,两所述第三滑动元件间隔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顶端的另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二滑动元件远离所述第一滑动元件的一侧;
41.两第二连接元件,两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载货台单元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第二端依次与所述第一滑动元件、所述第三滑动元件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外部;
42.两第三连接元件,两所述第三连接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载货台单元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元件的第二端依次与所述第二滑动元件、所述第三滑动元件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外部;
43.配重元件,所述配重元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外部,并分别与两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第二端和两所述第三连接元件的第二端连接。
44.进一步地,所述阻挡单元包括:
45.两调节元件,两所述调节元件相对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载货台单元相对应且配合布置,用于在所述载货台单元的带动下进行翻转;
46.两第一传动元件,两所述第一传动元件间隔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侧壁,并与对应的所述调节元件固定连接,用于在所述调节元件的带动下进行转动;
47.两第二传动元件,两所述第二传动元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侧壁,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传动元件啮合连接,用于随所述第一传动元件进行转动;
48.两挡板元件,两所述挡板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传动元件的侧壁,用于随所述第二传动元件的转动进行翻转;
49.两第一复位元件,两所述第一复位元件间隔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侧壁,所述第一复位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框架单元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复位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调节元件的侧壁固定连接,用于带动对应的所述调节元件进行复位。
5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元件包括:
51.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侧壁;
52.第一传动轴承,所述第一传动轴承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第二端;
53.第一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套设所述第一传动轴承布置,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传动元件啮合连接,且与对应的所述调节元件的一端固定连接。
5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动元件包括:
55.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侧壁;
56.第二传动轴承,所述第二传动轴承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轴的第二端;
57.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套设所述第二传动轴承布置,并与所述第一传动元件啮合连接,且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与所述挡板元件的一端固定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挡板元件进行翻转。
58.进一步地,所述从动单元包括:
59.顶板元件,所述顶板元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底端侧壁;
60.第二复位元件,所述第二复位元件的顶端与所述顶板元件的底端固定连接;
61.第一从动元件,所述第一从动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复位元件的下方,并与所述载货台单元的底端相对应布置;
62.安装元件,所述安装元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底端侧壁,并与所述第一从动元件滑动连接;
63.第二从动元件,所述第二从动元件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从动元件啮合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从动元件的带动下进行转动;
64.第三从动元件,所述第三从动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从动元件的一端同轴连接,所述第三从动元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外部,且所述第三从动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转运单元啮合连接;
65.两第一支撑元件,两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顶端转动套设于所述第三从动元件的两端,用于对所述第三从动元件进行支撑。
6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从动元件包括:
67.从动齿条,所述从动齿条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二从动元件啮合连接,且所述从动齿条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复位元件的底端固定连接;
68.从动板,所述从动板设置于所述从动齿条的顶端,并与所述载货台单元的底端相对应布置。
6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从动元件包括:
70.旋转轴,所述旋转轴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的内部,且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从动元件同轴连接;
71.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套设所述旋转轴设置,并与所述第一从动元件啮合连接。
72.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从动元件包括:
73.从动轴,所述从动轴与所述第二从动元件的一端同轴连接;
74.两第二从动齿轮,两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套设所述从动轴,并与所述转运单元啮合连接。
75.进一步地,所述转运单元包括:
76.若干第三限位元件,若干所述第三限位元件设置于框架单元的底端前侧;
77.转运元件,所述转运元件设置于若干所述第三限位元件的顶端,并位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底端前侧;
78.两第一安装槽元件,两所述第一安装槽元件间隔开设于所述转运元件,并与所述铺地轨道上下对应;
79.四第二安装槽元件,四所述第二安装槽元件对应开设于两所述第一安装槽元件的侧壁;
80.四第二支撑元件,两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的第一端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槽元件的内部,第二端设置于对应的第二安装槽元件的内部,且四所述第二支撑元件两两相对布置;
81.四第二齿条元件,四所述第二齿条元件对应设置于所述转运元件的两侧,并与对应的所述从动单元啮合连接。
82.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限位元件包括:
83.限位底座,所述限位底座为上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并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底端前侧;
84.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限位底座的内部;
85.限位顶座,所述限位顶座设置于所述限位底座的内部,所述限位顶座的下端设置于所述限位底座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顶座的上端与所述转运元件固定连接。
8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包括:
87.若干第二复位弹簧,若干所述第二复位弹簧间隔设置于对应的第二安装槽元件;
88.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第一端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安装槽元件的内部,所述支撑板的第二端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槽元件的内部,且所述支撑板的第二端的底部设置为斜面;
89.若干滚筒,若干所述滚筒沿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间隔且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顶端。
90.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91.(1)本发明的提升机转运系统,通过载货台单元与齿条单元传动连接,以带动载货台单元在框架单元的内部上下移动,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钢筋绳带动载货台单元上升或下降,钢筋绳易受不同的重力影响呈现不同拉伸长度导致载货台单元无法准确与货架接驳的问题;
92.(2)通过配重单元能够稳定载货台单元,并能够减轻载货台单元上升和下降时的驱动力度,便于载货台单元上升和下降;
93.(3)通过阻挡单元能够在载货台单元的驱动下阻挡或释放载货台上的四向车,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光电保护装置故障导致无法对四向车进行拦截保护的问题;
94.(4)通过在载货台单元下降的情况下,四向车移动到转运单元上,然后载货台单元继续下降,并通过从动单元带动转运单元继续下降,以使四向车落到铺地轨道上,解决了现有的载车提升机上的四向车无法直接移动到铺地轨道上的问题;
95.(5)本发明的结构稳定,能够同时与货架和铺地轨道进行接驳,并能够对载货台单元上的四向车进行良好的保护,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96.图1为本发明的提升机转运系统的安装示意图;
97.图2为本发明的提升机转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98.图3为本发明的框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99.图4为本发明的齿条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00.图5为本发明的载货台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01.图6为本发明的配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02.图7为本发明的阻拦单元和框架单元的装配图;
103.图8为本发明的阻拦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04.图9为本发明的从动单元和转运单元的装配图;
105.图10为本发明的从动单元的装配图;
106.图11为本发明的转运单元的顶端剖面图;
107.图12为本发明的第三限位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108.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109.100、框架单元;110、第一框架元件;120、顶棚元件;130、第一限位元件;140、导轨元件;
110.200、齿条单元;210、底座元件;220、第一齿条元件;221、传动齿条;222、限位槽;230、第一连接元件;
111.300、载货台单元;310、第二框架元件;320、驱动元件;321、驱动电机;322、轴承件;323、驱动齿轮;330、第二限位元件;340、滑轨元件;350、拨块元件;360、压块元件;
112.400、配重单元;410、第一滑动元件;420、第二滑动元件;430、第三滑动元件;440、第二连接元件;450、第三连接元件;460、配重元件;
113.500、阻挡单元;510、调节元件;520、第一传动元件;521、第一传动轴;522、第一传动轴承;523、第一传动齿轮;530、第二传动元件;531、第二传动轴;532、第二传动轴承;533、第二传动齿轮;540、挡板元件;550、第一复位元件;
114.600、从动单元;610、顶板元件;620、第二复位元件;630、第一从动元件;631、从动齿条;632、从动板;640、安装元件;650、第二从动元件;651、旋转轴;652、第一从动齿轮;660、第三从动元件;661、从动轴;662、第二从动齿轮;670、第一支撑元件;
115.700、转运单元;710、第三限位元件;711、限位底座;712、第一复位弹簧;713、限位顶座;720、转运元件;730、第一安装槽元件;740、第二安装槽元件;750、第二支撑元件;751、第二复位弹簧;752、支撑板;753、滚筒;760、第二齿条元件;
116.800、铺地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117.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
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118.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铺地轨道的提升机转运系统,包括框架单元100、两齿条单元200、载货台单元300、配重单元400、若干阻挡单元500、两从动单元600以及转运单元700。其中,框架单元100水平安装于地面,用于提供安装支撑作用;两齿条单元200相对且间隔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内部,用于使载货台单元300沿自身上下移动;载货台单元300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内部,且载货台单元300的顶端两侧对应与两齿条单元200配合连接,载货台单元300用于在框架单元100的内部沿两齿条单元200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配重单元400的第一端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外部,配重单元400的第二端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内部,且配重单元400的第二端与载货台单元300连接,用于拉拽载货台单元300,并降低载货台单元300的驱动难度;若干阻挡单元500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内侧壁,并与载货台单元300相对应且配合布置,用于阻挡位于载货台单元300内部的四向车或在载货台单元300的带动下不再阻挡四向车;两从动单元600的第一端对应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底端的两内侧壁,并与载货台单元300相对应且配合布置,从动单元600的第二端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外部,从动单元600用于在载货台单元300的带动下进行工作;转运单元700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底端的前侧,且转运单元700的中部与铺地轨道800上下对应,转运单元700的两端分别与两从动单元600啮合连接,转运单元700用于在从动单元600的带动下上下移动,以将四向车转运到铺地轨道800上。
119.其中,框架单元100安装于铺地轨道800的起始处,以便于转运单元700将四向车转运到铺地轨道800上。
120.其中,载货台单元300为载货台,用于承载四向车,以将四向车运输到不同高度的货架上或将四向车运输到转运单元700上。
121.其中,配重单元400用于便于载货台单元300上升或下降。
122.例如,在载货台单元300上升的情况下,配重单元400能够拉动载货台单元300上升,降低载货台单元300自身的驱动力度;在载货台单元300下降的情况下,配重单元400能够拉住载货台单元300,避免载货台单元300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下降,同时降低载货台单元300的驱动力度。
123.其中,阻挡单元500用于在四向车即将要移动到货架上或移动到转运单元700的情况下,对四向车进行拦截保护,避免四向车在没有接收到指令的情况下冲出载货台,而发生损坏。
124.其中,转运单元700用于在从动单元600的带动下将四向车转运到铺地轨道800上。
125.其中,通过载货台单元300带动阻挡单元500上升或下降,以在载货台单元300未移动到指定的位置的情况下,阻挡单元500能够对四向车进行拦截保护,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光电保护装置故障的情况下,无法对四向车进行拦截保护的问题;在载货台单元300移动到指定位置的情况下,阻挡单元500不再对四向车进行拦截保护,从而四向车能够驶出框架单元100。
126.其中,在载货台单元300向下移动的情况下,压迫从动单元600进行工作,从动单元600带动转运单元700向下移动,从而转运单元700能够带动四向车移动到铺地轨道800上,解决了现有的载车提升机上的四向车无法移动到铺地轨道800的问题。
127.如图3所示,框架单元100包括第一框架元件110、顶棚元件120、若干第一限位元件130以及若干导轨元件140。其中,第一框架元件110水平安装于地面上,用于提供安装支撑作用;顶棚元件120设置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顶端,且顶棚元件120的一端凸出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外部设置,顶棚元件120用于安装固定齿条单元200和配重单元400;若干第一限位元件130对应设置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若干第一横梁,并与载货台单元300配合连接,用于对载货台单元300进行限位,避免载货台单元300发生由于重心偏移发生晃动;若干导轨元件140对应设置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若干第一横梁,并与载货台单元300相对应布置,用于便于四向车驶出载货台单元300。
128.其中,第一框架元件110由第一立柱、第一横梁以及第一斜撑拼接形成的立体框架型结构。
129.例如,第一框架元件110包括四第一立柱、若干第一横梁以及若干第一斜撑。其中,四第一立柱呈方形布置;第一横梁设置于对应的两第一立柱之间,其中,每两第一立柱之间自上而下间隔均设置有若干第一横梁;第一斜撑设置于对应的两第一横梁之间,其中,每相邻的第一横梁之间均设置有一第一斜撑,以增强第一框架元件110的稳定性。
130.其中,第一框架元件110的运输出口处的两第一横梁之间均不设置第一斜撑,以便于四向车进出。
131.其中,若干阻挡单元500对应设置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运输出口处的若干第一横梁上,以对四向车进行阻挡。
132.其中,第一限位元件130设置于第一框架元件110所有的第一横梁的侧壁。
133.其中,导轨元件140设置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运输出口处的若干第一横梁上,以便于四向车进出。
134.其中,顶棚元件120由若干第二横梁和若干第一竖梁拼接而成的平面框架型结构。
135.例如,顶棚元件120由两第二横梁以及四第二竖梁拼接而成,其中,两第二横梁相对布置;四第二竖梁间隔设置于两第二横梁之间,其中,两第二竖梁间隔设置于两第二横梁的一端,另外两个第二竖梁间隔设置于两第二横梁的另一端。
136.其中,第一限位元件130为限位块,且限位块的侧端开设有滑槽。其中,滑槽的横截面设置为凸字形。
137.其中,导轨元件140包括连接件和导轨件。其中,连接件固定安装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运输出口处的若干第一横梁上;导轨件固定安装于连接件的顶端,用于便于四向车驶出。
138.其中,连接件可以为抱箍,或u型连接件。
139.其中,导轨件是与四向车相匹配的轨道,用于使四向车能够驶出轨道。
14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框架单元100还包括若干固定元件,若干固定元件对应安装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底端,用于将第一框架元件110固定安装于地面。
141.其中,固定元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安装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一第一立柱的底端,并通过若干螺栓固定安装于地面上,以增加第一框架元件110的底面积,增强第一框架元件110的稳定性,即每一第一立柱的底端安装有一第一安装板。
14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元件还包括第二安装板,第二安装板通过若干螺栓固定设置于第一安装板的上端,并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第一立柱的底端固定连接,用于调节第一框架元件110的高度,也即每一第一立柱的底端均安装有一第二安装板。
143.例如,在需要调节第一框架元件110的高度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螺栓调节第二安装板距离第一安装板的高度,从而调节第一框架元件110的高度。
144.其中,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均为金属板,如不锈钢板。
14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框架单元100还包括若干移动元件,若干移动元件对应安装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底端,用于便于移动第一框架元件110。
146.其中,移动元件可以为带限位结构的万向轮,以便于调节第一框架元件110的位置,继而调节提升机转运系统的位置。
147.如图4所示,齿条单元200包括底座元件210、第一齿条元件220和第一连接元件230。其中,底座元件210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内部的底端,用于将第一齿条元件220固定安装于地面;第一齿条元件220的底端固定设置于底座元件210,第一齿条元件220的顶端延伸至框架单元100的顶端,且第一齿条元件220与载货台单元300的顶端配合连接,用于使载货台单元300在框架单元100的内部上下移动,以带动货物或四向车上下移动;第一连接元件230设置于第一齿条元件220的顶端,并与框架单元100的顶端固定连接,用于将第一齿条元件220的顶端固定于框架单元100的顶端。
148.具体地,底座元件210设置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内部的底端,且第一齿条元件220延伸至第一框架元件110的上方,且第一连接元件230架设于顶棚元件120的两相邻的第二竖梁之间,并与第一齿条元件220的顶端固定连接。
149.其中,底座元件210包括第一底板。其中,第一底板固定设置于第一齿条元件220的底端,并通过若干螺栓固定安装于地面,第一底板用于增加第一齿条元件220的底面积,增强第一齿条元件220的稳定性。
15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底座元件210还包括第二底板,第二底板通过若干螺栓固定安装于第一底板上,并与第一齿条元件220的底端固定连接,用于便于改变第一齿条元件220的高度。
151.具体地,在需要调节第一齿条元件220的高度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拧动螺栓以降低第二底板相对于第一底板的高度,从而降低第二底板的高度,继而降低第一齿条元件220的高度。
152.其中,第一连接元件230包括连接板。其中,连接板套设于第一齿条元件220的顶端,且连接板的两端搭在位于顶棚元件120的同一端且相邻的第二横梁上,且连接板的两端通过若干螺栓固定设置于顶棚元件120一端的两相邻的第二竖梁上。
153.其中,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和连接板均为金属板,如不锈钢板。
154.如图4所示,第一齿条元件220包括传动齿条221和限位槽222。其中,传动齿条221的底端固定设置于底座元件210,传动齿条221的顶端与第一连接元件230连接,且传动齿条221与载货台单元300的顶端啮合连接,用于使载货台单元300沿传动齿条221上下移动;限位槽222开设于传动齿条221的侧壁,并与载货台单元300的顶端配合连接,用于对载货台单元300进行限位。
155.具体地,传动齿条221的底端安装于底座元件210的第一底板或第二底板上,传动齿条221的顶端与第一连接元件230的连接板固定连接。
156.其中,传动齿条221为齿条。
157.其中,限位槽222为方形凹槽。
158.如图5所示,载货台单元300包括第二框架元件310、驱动元件320、两第二限位元件330、四滑轨元件340、拨块元件350以及两压块元件360。其中,第二框架元件310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内部,第二框架元件310用于装载四向车,并提供安装支撑作用;驱动元件320设置于第二框架元件310的顶端,且驱动元件320的两端对应与两齿条单元200啮合连接,驱动元件320用于在工作的情况下,沿两齿条单元200上下移动;两第二限位元件330设置于第二框架元件310的顶端,并对应与两齿条单元200配合连接,用于配合齿条单元200对第二框架元件310进行限位,避免第二框架元件310发生晃动;四滑轨元件340设置于第二框架元件310的四角位置,并与框架单元100滑动连接,用于配合框架单元100的导轨元件140对第二框架元件310进行进一步限位;拨块元件350设置于第二框架元件310的底端,并与阻挡单元500相对应且配合布置,用于在随第二框架元件310上下移动的情况下,拨动阻挡单元500不再阻拦四向车;两压块元件360设置于第二框架元件310底端,并对应与两从动单元600相对应且配合布置,用于在随第二框架元件310下降的情况下,压迫从动单元600,以使从动单元600带动转运单元700向下移动。
159.具体地,驱动元件320的两端与传动齿条221啮合连接;第二限位元件330的一端位于限位槽222内,用于对第二框架元件310进行限位,避免第二框架元件310移动;滑轨元件340与导轨元件140相对应且配合布置,用于对第二框架元件310进行限位。
160.其中,第二框架元件310由若干第二立柱、两平面框架拼接而成的立体框架结构。
161.例如,第二框架元件310包括四第二立柱和两平面框架。其中,四第二立柱成方形布置;两平面框架分别设置于四第二立柱的顶端和四第二立柱的底端。
162.其中,平面框架由若干第三横梁和若干第三竖梁拼接而成。
163.例如,平面框架由若干第三横梁和若干第三竖梁拼接形成“目”字型结构。
164.其中,第二框架元件310的顶端设置有第三安装板,第三安装板用于安装支撑驱动元件320。
16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元件330包括连接轴和限位轴。其中,连接轴固定设置于第二框架元件310的顶端侧壁,且其一端伸入限位槽222的内部;限位轴转动套设于连接轴的一端,并位于限位槽222的内部,且与限位槽222的侧壁抵接。
166.其中,滑轨元件340的横截面设置为凸字形。
167.其中,拨块元件350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为三棱柱形,用于挤压推动阻挡单元500。
168.其中,压块元件360设置为三棱柱形,以避免在压迫从动单元600的情况下,压块元
件360向上翻转变形。
169.如图5所示,驱动元件320包括驱动电机321、两轴承件322和两驱动齿轮323。其中,驱动电机321设置于第二框架元件310的顶端,且驱动电机321的两输出轴位于第二框架元件310的顶端两侧,用于带动两驱动齿轮323进行转动;两轴承件322对应设置于第二框架元件310的顶端两侧,并套设驱动电机321的两输出轴,用于对驱动电机321的两输出轴进行支撑;两驱动齿轮323对应套设于驱动电机321的两输出轴,并对应与两齿条单元200啮合连接,用于随驱动电机321的输出轴进行转动,以沿齿条单元200上下移动。
170.具体地,驱动电机321设置于第二框架元件310的第三安装板上;两轴承件322安装于第二框架元件310的位于顶端的平面框架的两端,也即安装于第二框架元件310的两第三竖梁上;驱动齿轮323与齿条单元200的传动齿条221啮合连接。
171.其中,驱动电机321为正反转电机。
172.其中,轴承件322为带有轴承的轴承座,且轴承件322的轴承套设于驱动电机321的输出轴上。
173.其中,轴承件322可以通过若干螺栓固定于第二框架元件310的平面框架的一端。
174.其中,驱动齿轮323为金属齿轮。
175.具体地,在驱动电机321转动的情况下,驱动电机321带动驱动齿轮323进行转动,由于驱动齿轮323与传动齿条221啮合连接,从而驱动齿轮323能够在自身转动的情况下沿传动齿条220上升或下降,继而从动齿轮323带动驱动电机321上下移动,驱动电机321通过两轴承件322带动第二框架元件310上下移动。
176.如图6所示,配重单元400包括两第一滑动元件410、两第二滑动元件420、两第三滑动元件430、两第二连接元件440、两第三连接元件450以及配重元件460。其中,两第一滑动元件410间隔设置于框架单元100顶端的一侧,用于支撑第二连接元件440,并与第二连接元件440滑动连接;两第二滑动元件420间隔设置于框架单元100顶端的另一侧,用于支撑第三连接元件450,并与第三连接元件450滑动连接;两第三滑动元件430间隔设置于框架单元100顶端的另一侧,并位于第二滑动元件420远离第一滑动元件410的一侧,用于支撑第二连接元件440和第三连接元件450,并对应与第二连接元件440和第三连接元件450滑动连接;两第二连接元件440的第一端与载货台单元300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元件440的第二端依次与第一滑动元件410、第三滑动元件430滑动连接,并位于框架单元100的外部,用于在配重元件460的带动下,通过第一滑动元件410和第三滑动元件430拉拽载货台单元300;两第三连接元件450的第一端与载货台单元300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三连接元件450的第二端依次与第二滑动元件420、第三滑动元件430滑动连接,并位于框架单元100的外部,用于在配重元件460的作用下通过第二滑动元件420和第三滑动元件430拉拽载货台单元300;配重元件460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外部,并分别与两第二连接元件440的第二端和两第三连接元件450的第二端连接,用于通过第二连接元件440和第三连接元件450拉拽载货台单元300。
177.具体地,第一滑动元件410、第二滑动元件420以及第三滑动元件430均安装于顶棚元件120上;第二连接元件440的第一端和第三连接元件450的第一端均与第二框架元件310的顶端固定连接。
178.更为具体地,第一滑动元件410、第二滑动元件420以及第三滑动元件430均对应安
装于顶棚元件120的第二竖梁上;第二连接元件440的第一端和第三连接元件450的第一端均与第二框架元件310的顶端的平面框架固定连接。
179.其中,第一滑动元件410包括第一安装件和第一滑动齿轮。其中,第一安装件呈h型结构,并安装于顶棚元件120的顶端;第一滑动齿轮套设于第一安装件的中部支撑杆上,且与第二连接元件440滑动连接。
180.具体地,第一安装件安装于顶棚元件120的一端的第二竖梁上。
181.其中,第二滑动元件420包括第二安装件和第二滑动齿轮。其中,第二安装件呈h型结构,并安装于顶棚元件120的顶端;第二滑动齿轮套设于第二安装件的中部支撑杆上,并与第三连接元件450滑动连接,且第二滑动齿轮与第一滑动齿轮呈错位布置。
182.具体地,第二安装件安装于顶棚元件120的另一端的第二竖梁上。
183.其中,第三滑动元件430包括第三安装件和两第三滑动齿轮。其中,第三安装件呈h型结构,并安装于顶棚元件120的顶端;两第三滑动齿轮间隔套设于第三安装件的中部支撑杆上,且一第三滑动齿轮与第一滑动齿轮相对应,且一第三滑动齿轮与第二连接元件440滑动连接,另一第三滑动齿轮与第二滑动齿轮相对应,另一第三滑动齿轮与第三连接元件450滑动连接。
184.具体地,第三安装件安装于顶棚元件120的另一端的第二竖梁上,其中,第三安装件连接的第二竖梁与第二安装件连接第二竖梁为相邻布置。
185.其中,第二连接元件440和第三连接元件450均为金属链条。
186.其中,配重元件460为金属配重块或非金属配重块。
187.例如,配重元件460为不锈钢配重块。
188.具体地,在第二框架元件310上升的情况下,配重元件460能够通过第二连接元件440和第三连接元件450拉拽第二框架元件310向上移动,以帮助驱动电机321带动驱动齿轮323沿传动齿条221向上移动,减轻驱动电机321的驱动力度,同时减小驱动齿轮323和传动齿条221之间的摩擦和挤压;在第二框架元件310下降的情况下,配重元件460通过第二连接元件440和第三连接元件450拉拽第二框架元件310,避免第二框架元件310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移动。
189.如图7~8所示,阻挡单元500包括两调节元件510、第一传动元件520、两第二传动元件530、两挡板元件540以及两第一复位元件550。其中,两调节元件510相对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内部,并与载货台单元300相对应且配合布置,用于在载货台单元300的带动下进行翻转,以带动对应的第一传动元件520进行转动;两第一传动元件520间隔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侧壁,并与对应的调节元件510固定连接,用于在调节元件510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两第二传动元件530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侧壁,并与对应的第一传动元件520啮合连接,用于随第一传动元件520进行转动;两挡板元件540设置于对应的第二传动元件530的侧壁,用于随第二传动元件530的转动进行翻转;两第一复位元件550间隔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侧壁,第一复位元件550的第一端与框架单元100的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复位元件550的第二端与调节元件510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复位元件550用于带动调节元件510进行复位,继而调节元件510通过第一传动元件520和第二传动元件530带动挡板元件540进行复位。
190.具体地,第一传动元件520、第二传动元件530均安装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运输出口处的第一横梁上。
191.其中,调节元件510与拨块元件350上下对应,用于在拨块元件350的压迫下进行翻转,继而调节元件510带动第一传动元件520进行转动。
192.其中,调节元件510为调节板,且其端部设置为弧形,以便于拨块元件350带动调节元件510向上翻转或向下翻转。
193.其中,由于拨块元件350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为三棱柱形,从而能够拨块元件350在随第二框架元件310上下移动的情况下,推动或压迫调节元件510向上翻转或向下翻转。
194.其中,挡板元件540为金属板。
195.其中,第一复位元件550包括两安装挂钩和复位弹簧。其中,两安装挂钩对应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第一横梁上和调节元件510的侧壁;第一复位元件550的两端对应与两安装挂钩进行连接。
196.具体地,在第二框架元件310上升或下降的情况下,第二框架元件310带动拨块元件350上升或下降,在拨块元件350与两调节元件510抵接之后,拨块元件350拨动两调节元件510向上或向下翻转,调节元件510带动对应第一传动元件520进行转动,第一传动元件520带动第二传动元件530进行转动,继而第二传动元件530带动挡板元件540进行翻转,以使挡板元件540不再阻挡第二框架元件310内部的四向车,并在拨块元件350与调节元件510不再抵接的情况下,第一复位元件550带动调节元件510进行复位,继而带动挡板元件540进行复位。
197.如图8所示,第一传动元件520包括第一传动轴521、第一传动轴承522以及第一传动齿轮523。其中,第一传动轴521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侧壁;第一传动轴承522套设于第一传动轴521的第二端;第一传动齿轮523套设第一传动轴承522布置,并与第二传动元件530啮合连接,且第一传动齿轮523与调节元件510的一端固定连接,用于在调节元件510的带动下进行转动,并带动第二传动元件530进行转动。
198.具体地,第一框架元件110的运输出口处的第一横梁上开设有第一凹孔,用于安装第一传动轴521。
199.其中,第一传动轴521套设于第一凹孔内,且其两端通过螺母将第一传动轴521夹紧固定于第一横梁上。
200.其中,第一传动轴521为螺纹杆或两端带外螺纹,中部为光杆的杆部件。
201.其中,第一传动轴承522为轴承。
202.其中,第一传动齿轮523为金属齿轮。
203.如图8所示,第二传动元件530包括第二传动轴531、第二传动轴承532和第二传动齿轮533。其中,第二传动轴531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侧壁;第二传动轴承532套设于第二传动轴531的第二端;第二传动齿轮533套设第二传动轴承532布置,并与第一传动元件520啮合连接连接,且第二传动齿轮533与挡板元件540的一端固定连接,用于在第一传动元件520的驱动下带动挡板元件540进行翻转。
204.具体地,第二传动轴531安装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运输出口处的第一横梁上开设的第二凹孔内,且第二传动齿轮533与第一传动齿轮523啮合连接。
205.其中,第二传动轴531套设于第二凹孔内,且其两端通过螺母将第二传动轴531夹紧固定于第一横梁上。
206.其中,第二传动轴531为螺纹杆或两端带外螺纹,中部为光杆的杆部件。
207.其中,第二传动轴承532为轴承。
208.其中,第二传动齿轮533为金属齿轮。
209.如图9~10所示,从动单元600包括顶板元件610、第二复位元件620、第一从动元件630、安装元件640、第二从动元件650、第三从动元件660以及两第一支撑元件670。其中,顶板元件610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底端侧壁;第二复位元件620的顶端与顶板元件610的底端固定连接,用于带动第一从动元件630进行复位;第一从动元件630固定设置于第二复位元件620的下方,并与载货台单元300的底端相对应布置,用于在载货台单元300的带动下向下移动;安装元件640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底端侧壁,并与第一从动元件630滑动连接,用于对第一从动元件630进行限位,并安装第二从动元件650;第二从动元件650转动设置于安装元件640的内部,并与第一从动元件630啮合连接,用于在第一从动元件630的带动下进行转动;第三从动元件660的第一端与第二从动元件650的一端同轴连接,第三从动元件660的第二端位于框架单元100的外部,且第三从动元件660的第二端与转运单元700啮合连接,用于在第二从动元件650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两第一支撑元件670的顶端转动套设于第三从动元件660的两端,用于对第三从动元件660进行支撑。
210.具体地,顶板元件610设置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第一立柱和/或第一斜撑的侧壁,第一从动元件630安装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底端的第一横梁的侧壁,并与压块元件360上下对应,第三从动元件660的第二端位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底端前侧,并与转运单元700啮合连接。
211.其中,顶板元件610为金属板件。
212.其中,第二复位元件620为复位弹簧。
213.其中,安装元件640为u型安装件。
214.其中,第一支撑元件670为带轴承的基座。其中,轴承套设于第三从动元件660;基座固定设置于轴承的底端,并安装于地面上。
215.具体地,在第二框架元件310向下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框架元件310带动压块元件360向下移动,压块元件360压迫第一从动元件630向下移动,第一从动元件630拉伸第二复位元件620,并带动第二从动元件650进行转动,继而第二从动元件650带动第三从动元件660进行转动,第三从动元件660带动转运单元700向下移动;在第二框架元件310上升且压块元件360不压迫第一从动元件630的情况下,第一从动元件630在第二复位元件620的作用下进行复位。
216.如图10所示,第一从动元件630包括从动齿条631和从动板632。其中,从动齿条631滑动设置于安装元件640的内部,并与第二从动元件650啮合连接,且从动齿条631的顶端与第二复位元件620的低端固定连接,用于在向下移动的情况下,带动第二从动元件650进行转动;从动板632设置于从动齿条631的顶端,并与载货台单元300的底端相对应布置,用于在载货台单元300的带动下带动从动齿条631向下移动。
217.具体地,从动板632与压块元件360上下对应布置,用于在压块元件360的压迫下向下移动。
218.其中,从动齿条631为金属齿条。
219.其中,从动板632为金属板,且与压块元件360上下对应,用于在压块元件360的带动下向下移动,继而带动从动齿条631向下移动。
220.具体地,在压块元件360压迫从动板632向下移动的情况下,从动板632带动从动齿条631向下移动,从动齿条631带动第二从动元件650进行转动;在压块元件360不压迫从动板632的情况下,从动板632能够在第二复位元件620的作用下向上复位。
221.如图10所示,第二从动元件650包括旋转轴651和第一从动齿轮652。其中,旋转轴651转动设置于安装元件640的内部,且旋转轴651的一端与第三从动元件660同轴连接,用于带动第三从动元件660进行转动;第一从动齿轮652套设旋转轴651设置,并与第一从动元件630啮合连接,用于在第一从动元件630的带动下进行转动。
222.其中,旋转轴651为金属轴。
22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旋转轴651的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设置于安装元件640开口端的两侧。
224.其中,第一从动齿轮652为金属齿轮。
225.具体地,在从动齿条631向下移动的情况下,从动齿条631带动第一从动齿轮652进行转动,继而第一从动齿轮652带动旋转轴651进行转动,旋转轴651带动第三从动元件660进行转动。
226.如图10所示,第三从动元件660包括从动轴661和两第二从动齿轮662。其中,从动轴661与第二从动元件650的一端同轴连接,用于在第二从动元件650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两第二从动齿轮662套设从动轴661,并与转运单元700啮合连接,用于随从动轴661进行转动。
227.具体地,从动轴661与旋转轴651的一端同轴连接。
228.具体地,在旋转轴651进行转动的情况下,旋转轴651带动从动轴661进行转动,从动轴661带动两第二从动齿轮662进行转动,继而第二从动齿轮662带动转运单元700向下移动。
22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从动元件660还包括支撑轴承,支撑轴承套设于从动轴661的一端,并固定设置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运输出口处底端的第一横梁上。
230.其中,支撑轴承可以为轴承座。
231.如图9、11所示,转运单元700包括若干第三限位元件710、转运元件720、两第一安装槽元件730、四第二安装槽元件740、四第二支撑元件750以及四第二齿条元件760。其中,若干第三限位元件710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底端前侧;若干第三限位元件710嵌设于铺地轨道800的两侧地面,用于对转运元件720进行限位,避免转运元件720发生偏移;转运元件720设置于若干第三限位元件710的顶端,并位于框架单元100的底端前侧,用于转运四向车;两第一安装槽元件730间隔开设于转运元件720,并与铺地轨道800上下对应,用于安装第二支撑元件750;四第二安装槽元件740对应开设于两第一安装槽元件730的侧壁,用于安装第二支撑元件750;四第二支撑元件750的第一端设置于对应的第一安装槽元件730的内部,第二端设置于对应的第二安装槽元件740的内部,且四第二支撑元件750两两相对布置;四第二齿条元件760对应设置于转运元件720的两侧,并与对应的从动单元600啮合连接,用于在从动单元600的带动下向下移动。
232.具体地,若干第三限位元件710设置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底端前侧,并嵌入于地面,第二齿条元件760与第二从动齿轮662啮合连接。
233.其中,转运元件720为金属板件。
234.其中,第一安装槽元件730为方形槽,且第一安装槽元件730的两相对侧壁均开设
有第二安装槽元件740。
235.其中,第二齿条元件760为齿条,并与第二从动齿轮662啮合连接。
236.具体地,在第二从动齿轮662转动带动第二齿条元件760向下移动的情况下,第二齿条元件760带动转运元件720向下移动,直至第二支撑元件750的下端与铺地轨道800抵接的情况下,转运元件720继续向下移动,从而铺地轨道800挤压第二支撑元件750,使第二支撑元件750进入第二安装槽元件740,以使铺地轨道800进入第一安装槽元件730内,从而转运元件720上的四向车的滚轮能够落到铺地轨道800上,以实现对四向车进行转运。
237.如图12所示,第三限位元件710包括限位底座711、第一复位弹簧712和限位顶座713。其中,限位底座711为上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并设置于第一框架元件110的底端前侧,且嵌入于地面设置;第一复位弹簧712设置于限位底座711的内部;限位顶座713设置于限位底座711的内部,限位顶座713的下端设置于限位底座711的内部,并与第一复位弹簧712固定连接,限位顶座713的上端与转运元件720固定连接。
238.其中,限位底座711为圆柱形筒。
239.其中,第一复位弹簧712为复位弹簧。
240.其中,限位顶座713为圆柱形结构。
241.其中,在转运元件720向下移动的情况下,转运元件720压迫第一复位弹簧712进行收缩;在转运元件720需要向上移动的情况下,第一复位弹簧712通过限位顶座713使转运元件720向上复位。
242.如图11所示,第二支撑元件750包括若干第二复位弹簧751、支撑板752和若干滚筒753。其中,若干第二复位弹簧751间隔设置于对应的第二安装槽元件740,用于使支撑板752进行复位;支撑板752的第一端设置于对应的第二安装槽元件740的内部,支撑板752的第二端的底端设置为斜面,用于制成四向车的滚轮;若干滚筒753沿支撑板752的长度方向间隔且转动设置于支撑板752的顶端,用于便于将支撑板752从四向车的下方抽出。
243.其中,第二复位弹簧751为复位弹簧。
244.其中,支撑板752为金属板件。
245.具体地,在转运元件720向下移动的情况下,支撑板752的斜面与铺地轨道800抵接,转运元件720继续向下移动能够使铺地轨道800挤压支撑板752,以使支撑板752进入第二安装槽元件740的内部,以将四向车的滚轮落到铺地轨道800上,同时支撑板752挤压第二复位弹簧751进行收缩;在四向车驶离后,转运元件720向上移动,继而支撑板752在第二复位弹簧751的作用下离开第二安装槽元件740,以重新进入第一安装槽元件730的内部,以便于对下一四向车进行支撑。
24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元件750还包括若干滚轮,若干滚轮设置于支撑板752的下端斜面上,用于在铺地轨道800挤压支撑板752的斜面的情况下,便于支撑板752进入对应的第二安装槽元件740的内部。
247.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248.在载货台单元300在框架单元100的内部向下移动的情况下,驱动电机321带动驱动齿轮323进行转动,驱动电机321通过传动齿条221带动自身向下移动,然后驱动电机321通过轴承件322带动第二框架元件310向下移动;
249.在第二框架元件310向下移动的过程中,若第二框架元件310上安装的拨块元件
350与调节元件510抵接,拨块元件350挤压调节元件510向下翻转,调节元件510带动第一传动齿轮523进行转动,第一传动齿轮523带动第二传动齿轮533进行转动,第二传动齿轮533带动挡板元件540进行翻转,以不再阻挡四向车移动,直至在第二框架元件310向下移动至一定距离之后,挡板元件540的顶端翻转至对应第一横梁顶端的下方,从而四向车可以通过导轨元件140驶出第二框架元件210,以进入转运元件720或不同层级的货架;
250.在第二框架元件310向下移动到框架单元100的底端且四向车行驶到转运元件720上的情况下,驱动电机321带动第二框架元件310继续向下移动,以使压块元件360压迫从动板632向下移动,从动板632带动从动齿条631向下移动,从动齿条631带动第一从动齿轮652转动,第一从动齿轮652带动旋转轴651进行转动,旋转轴651带动从动轴661转动,从动轴661带动两第二从动齿轮662转动,两第二从动齿轮662带动四第二齿条元件760向下移动,继而第二齿条元件760带动转运元件720向下移动,以使铺地轨道800挤压支撑板752,使支撑板752进入第二安装槽元件740内,继而使四向车落到铺地轨道800上,然后在四向车驶离后,驱动电机321带动第二框架元件310向上移动,以使压块元件360不再压迫从动板632;
251.最后转运元件720在第二复位弹簧751的作用下和第二复位元件620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以继续获取下一四向车。
252.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253.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