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机械式车载通信光缆放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6 09:22: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通信光缆放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机械式车载通信光缆放线装置。


背景技术:

2.光缆主要是由光导纤维和塑料保护套管及塑料外皮构成,光纤按照一定方式组成缆芯,外包护套和外护层,用以实现光信号传输的的通信线路铺设,通信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光缆进行架设工作,在光缆的架设过程中需要对光缆线进行放线操作。
3.目前市场上的一些通信光缆放线装置:
4.通常由支架和放线辊组成,光缆缠绕收纳在放线辊上,对光缆进行缠绕收纳时,光缆容易堆积在放线辊的某部分,不仅会对光缆缠绕的美观性造成影响,而且容易造成光缆打结。
5.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机械式车载通信光缆放线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7.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式车载通信光缆放线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一些通信光缆放线装置,存在光缆进行缠绕收纳时,光缆容易堆积在放线辊的某部分,不仅会对光缆缠绕的美观性造成影响,而且容易造成光缆打结的问题。
8.(二)技术方案
9.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10.一种机械式车载通信光缆放线装置,包括u形支架,所述u形支架的内左侧中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u形支架的左侧中部固定有正反电机,所述正反电机的转轴通过联轴器与转动杆的左端固定,所述转动杆的外表面从左到右依次固定有放线辊和第一皮带轮,所述转动杆的右端贯穿u形支架的右侧板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放线辊位于u形支架的内侧,所述第一皮带轮位于u形支架的右方,所述u形支架的内左侧上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所述第一转动柱的外表面右端从左到右依次固定有第二皮带轮和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转动柱的外表面右端固定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皮带轮和第一皮带轮之间传动连接有传动皮带,所述第一转动柱的外表面固定有第一传动螺旋片,所述第一转动柱的外表面固定有第二传动螺旋片,所述第一传动螺旋片和第二传动螺旋片均位于u形支架的内侧,所述第一传动螺旋片和第二传动螺旋片之间形成有调整间隙,所述放线辊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内表面上下两端均固定有第一限位框形片,所述固定框的内侧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外表面上下两端均固定有第二限位框形片,所述挡板的前侧设置有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包括滑块,所述滑块的上表面中部固定有推动柱,所述推动柱的顶端位于第一传动螺旋片的内侧,所述滑块
的下表面中部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固定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内表面转动连接有多个滚珠,所述挡板的顶部两端均固定有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远离挡板的一端分别与u形支架的内左侧和内右侧固定,所述连接杆位于调整间隙的内侧,所述固定框的前侧左端设置有第一弹性组件,所述固定框的后侧右端设置有第二弹性组件。
11.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柱位于第二转动柱的正前方,所述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的右端均贯穿u形支架的右侧板并均与其转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固定框位于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的下方,所述固定框的左右两侧分别与u形支架的内左侧和内右侧固定。
13.优选的,所述滑块的上表面后端和下表面后端分别与下方第二限位框形片的顶部、上方第二限位框形片的底部滑动连接,所述滑块的上表面前端和下表面前端分别与下方第一限位框形片的顶部、上方第一限位框形片的底部滑动连接,所述滑块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固定框的内壁前侧和挡板的前侧滑动连接,通过两个第二限位框形片和两个第一限位框形片可对滑块的顶部和底部进行限位,从而确保滑块在同一平面上滑动。
14.进一步的,所述挡板的左侧与固定框的内壁左侧之间的距离值等于挡板的右侧与固定框的内壁右侧之间的距离值,且等于滑块的长度值,所述挡板的前侧与固定框的内壁前侧之间的距离值等于挡板的后侧与固定框的内壁后侧之间的距离值,且等于滑块的宽度值,可为滑块的前后移动提供空间。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固定盒,所述第一固定盒的后端贯穿固定框的前侧左端并与其固定,所述第一固定盒的内侧滑动连接有第一弧形挤压块,所述第一弧形挤压块的前侧开设有多个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固定盒的内壁前侧固定有多个第一导向杆,多个所述第一导向杆的后端分别与多个第一导向孔的内侧插接,所述第一导向杆的外侧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前端与第一固定盒的内壁前侧固定,所述第一弹簧的后端与第一弧形挤压块的前侧固定。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固定盒,所述第二固定盒的前端贯穿固定框的后侧右端,所述第二固定盒的前侧插接有第二弧形挤压块,所述第二弧形挤压块的后侧开设有多个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固定盒的内壁后侧固定有多个第二导向杆,多个所述第二导向杆分别与多个第二导向孔的内侧插接,所述第二导向杆的外侧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前端与第二弧形挤压块的后侧固定,所述第二弹簧的后端与第二固定盒的内壁后侧固定。
17.(三)有益效果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9.(1)本发明在转动杆上设置有第一皮带轮,在第一转动柱上设置有第二皮带轮,第二皮带轮和第一皮带轮之间设置有传动皮带,使得转动杆通过放线辊对光缆进行缠绕收纳的同时带动第一转动柱进行转动,且第一转动柱上的第一齿轮与第二转动柱上的第二齿轮可啮合传动,可带动第二转动柱反向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转动柱上的第一传动螺旋片和第二转动柱上的第二传动螺旋片同步往相反的方向移动。
20.(2)本发明在固定框上设置移动组件、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在固定框内侧的第一限位框形片、挡板和第二限位框形片可对移动组件上的滑块进行限位滑动,第一传动螺旋片通过带动移动组件上的推动柱向左移动,可带动整个移动组件在固定框的内侧
滑动,使得移动组件上的限位环带动光缆向左移动,从而将光缆均与的缠绕收纳到放线辊的外侧,滑块向左移动的过程中可对第一弹性组件上的第一弧形挤压块进行挤压,使得第一弹簧受到挤压力,在滑块的后侧不再受到挡板的阻挡后,通过第一弹簧可推动滑块向后移动,使得移动组件上的推动柱伸入到第二传动螺旋片的内侧,通过第二传动螺旋片带动移动组件向右移动,从而带动光缆向右移动,并在移动组件移动到挡板的右侧后,通过第二弹性组件将移动组件向前移动,由第一传动螺旋片再次为移动组件提供向左移动的推力,从而将光缆均匀的缠绕收纳到放线辊的外表面,避免光缆在放线辊的某部分堆积,提高了光缆缠绕收纳的美观性,防止光缆出现打结的现象。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机械式车载通信光缆放线装置的主视外观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机械式车载通信光缆放线装置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机械式车载通信光缆放线装置的固定框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发明机械式车载通信光缆放线装置的固定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发明机械式车载通信光缆放线装置的固定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其中:1、u形支架;2、转动杆;3、正反电机;4、放线辊;5、第一皮带轮;6、第一转动柱;7、第二转动柱;8、第二皮带轮;9、传动皮带;10、第一齿轮;11、第二齿轮;12、调整间隙;13、第一传动螺旋片;14、第二传动螺旋片;15、固定框;16、第一限位框形片;17、挡板;18、第二限位框形片;19、移动组件;191、滑块;192、推动柱;193、固定板;194、限位环;195、滚珠;20、连接杆;21、第一弹性组件;211、第一固定盒;212、第一弧形挤压块;213、第一导向孔;214、第一导向杆;215、第一弹簧;22、第二弹性组件;221、第二固定盒;222、第二弧形挤压块;223、第二导向孔;224、第二导向杆;225、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8.请参阅图1-5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机械式车载通信光缆放线装置;包括包括u形支架1,u形支架1的内左侧中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2,u形支架1的左侧中部固定有正反电机3,正反电机3的转轴通过联轴器与转动杆2的左端固定,转动杆2的外表面从左到右依次固定有放线辊4和第一皮带轮5,转动杆2的右端贯穿u形支架1的右侧板并与其转动连接,放线辊4位于u形支架1的内侧,第一皮带轮5位于u形支架1的右方,u形支架1的内左侧上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柱6和第二转动柱7,第一转动柱6位于第二转动柱7的正前方,第一转动柱6和第二转动柱7的右端均贯穿u形支架1的右侧板并均与其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柱6的外表面右端从左到右依次固定有第二皮带轮8和第一齿轮10,第二转动柱7的外表面右端固定有第二齿轮11,第二齿轮11与第一齿轮10啮合连接,第二皮带轮8和第一皮带轮5之间传动连接有传动皮带9,转动杆2由正反电机3驱动,通过第一皮带轮5、第二皮带轮8和传动皮带9之间的配合可带动第一转动柱6进行转动,通过第一转动柱6上的第一齿轮10与第
二转动柱7上的第二齿轮11之间的啮合传动,可带动第二转动柱7反向转动,第一转动柱6的外表面固定有第一传动螺旋片13,第一转动柱6的外表面固定有第二传动螺旋片14,第一传动螺旋片13和第二传动螺旋片14均位于u形支架1的内侧,第一传动螺旋片13和第二传动螺旋片14之间形成有调整间隙12;
29.放线辊4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框15,固定框15位于第一转动柱6和第二转动柱7的下方,固定框15的左右两侧分别与u形支架1的内左侧和内右侧固定,固定框15的内表面上下两端均固定有第一限位框形片16,固定框15的内侧设置有挡板17,挡板17的外表面上下两端均固定有第二限位框形片18,挡板17的前侧设置有移动组件19,移动组件19包括滑块191,滑块191的上表面后端和下表面后端分别与下方第二限位框形片18的顶部、上方第二限位框形片18的底部滑动连接,滑块191的上表面前端和下表面前端分别与下方第一限位框形片16的顶部、上方第一限位框形片16的底部滑动连接,滑块191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固定框15的内壁前侧和挡板17的前侧滑动连接,通过两个第二限位框形片18和两个第一限位框形片16可对滑块191的顶部和底部进行限位,从而确保滑块191在同一平面上滑动,挡板17的左侧与固定框15的内壁左侧之间的距离值等于挡板17的右侧与固定框15的内壁右侧之间的距离值,且等于滑块191的长度值,挡板17的前侧与固定框15的内壁前侧之间的距离值等于挡板17的后侧与固定框15的内壁后侧之间的距离值,且等于滑块191的宽度值,可为滑块191的前后移动提供空间,滑块191的上表面中部固定有推动柱192,推动柱192的顶端位于第一传动螺旋片13的内侧,滑块191的下表面中部固定有固定板193,固定板193的底部固定有限位环194,限位环194的内表面转动连接有多个滚珠195,光缆插入到限位环194的内侧并与滚珠195接触,光缆放线的过程中,通过滚珠195可对光缆进行传动,减小光缆外表面所受到的摩擦,从而对光缆的外表面进行保护,挡板17的顶部两端均固定有连接杆20,两个连接杆20远离挡板17的一端分别与u形支架1的内左侧和内右侧固定,连接杆20位于调整间隙12的内侧,位于调整间隙12内侧的连接杆20,可防止第一传动螺旋片13和第二传动螺旋片14会与连接杆20之间发生碰撞,固定框15的前侧左端设置有第一弹性组件21,第一弹性组件21包括第一固定盒211,第一固定盒211的后端贯穿固定框15的前侧左端并与其固定,第一固定盒211的内侧滑动连接有第一弧形挤压块212,第一弧形挤压块212的前侧开设有多个第一导向孔213,第一固定盒211的内壁前侧固定有多个第一导向杆214,多个第一导向杆214的后端分别与多个第一导向孔213的内侧插接,第一导向杆214的外侧套接有第一弹簧215,第一弹簧215的前端与第一固定盒211的内壁前侧固定,第一弹簧215的后端与第一弧形挤压块212的前侧固定,固定框15的后侧右端设置有第二弹性组件22,第二弹性组件22包括第二固定盒221,第二固定盒221的前端贯穿固定框15的后侧右端,第二固定盒221的前侧插接有第二弧形挤压块222,第二弧形挤压块222的后侧开设有多个第二导向孔223,第二固定盒221的内壁后侧固定有多个第二导向杆224,多个第二导向杆224分别与多个第二导向孔223的内侧插接,第二导向杆224的外侧套接有第二弹簧225,第二弹簧225的前端与第二弧形挤压块222的后侧固定,第二弹簧225的后端与第二固定盒221的内壁后侧固定。
30.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机械式车载通信光缆放线装置时,如图1-5所示,将光缆穿过移动组件19上的限位环194并与放线辊4的外侧进行缠绕,正反电机3驱动转动杆2可带动放线辊4对光缆进行缠绕收纳,转动杆2转动的同时通过第一皮带轮5、第二皮带轮8和传动皮带9之间的配合,可带动第一转动柱6进行转动,通过第一转动柱6上第一齿轮
10与第二转动柱7上的第二齿轮11啮合传动,从而带动第二转动柱7同时反向转动,第一转动柱6转动时,通过外表面上的第一传动螺旋片13向左推动移动组件19上的推动柱192,带动滑块191在固定框15的内侧向左移动,使得限位环194带动光缆缓慢的向左移动,从而将光缆均匀的缠绕在放线辊4的外表面,在滑块191与第一弹性组件21上的第一弧形挤压块212接触后,继续向左移动可对第一弧形挤压块212进行挤压,使得第一弧形挤压块212收缩到第一固定盒211的内侧,并对第一固定盒211内的第一弹簧215进行挤压,当挡板17不再对滑块191进行阻挡后,在第一弹簧215的作用下,可带动滑块191从挡板17的左侧向后移动,使得滑块191顶部的推动柱192进入到第二传动螺旋片14的内侧,通过第二转动柱7的反向转动,使得第二传动螺旋片14带动推动柱192向右移动,从而通过限位环194带动光缆向右移动,使得光缆均匀的缠绕,同理,滑块191移动到挡板17的右侧后,通过第二弹性组件22可带动滑块191向前移动,使得推动柱192移动到第一传动螺旋片13的内侧,并在第一传动螺旋片13的作用下继续向左移动,以上便是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