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设有弯刀槽的刀片及刀模的制作方法

2022-11-16 08:08: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刀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设有弯刀槽的刀片及由带刀片制成的刀模。


背景技术:

2.在生产中,需要将刀模安装固定到刀模板的刀缝上,才能够对产品进行冲切。刀模由刀片制成,通常刀缝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刀片的厚度,刀片与刀缝之间为过盈配合,从而刀片安装到刀缝上才能牢固,不会因受力产生晃动、位移等现象,不会影响了对产品的冲切质量。
3.目前,一般都是通过人工将刀模安装到刀模板上,因为刀片的厚度大于或等于刀缝的宽度,一般的工人无法胜任这一装刀工作,通常都需要经验丰富的装刀师进行装刀。如果刀缝上设有弯角,则刀片也需要相应的进行弯折,而这一弯折工序同样也需要装刀师进行手动调整,对应弯折处一次次掰动刀片。用于加工包装材料的刀模通常厚度为0.7mm左右,用于加工鞋材、皮革等厚的非金属材料的铁刀模其厚度通常为3至5mm。这些刀模都比较厚,而且没有设置弯折点,用传统的手工掰动调整角度的方式,往往耗时耗力,很难快速准确地在刀片正确位置一次弯折到设定角度,通常需要多次的调整,才能够将弯折位置调整到正确位置并且弯折形成想要的角度。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项,本技术提供一种设有弯刀槽的刀片、由该刀片弯折形成的刀模。
5.本技术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设有弯刀槽的刀片,包括:
6.刀片,所述刀片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7.弯刀槽,所述弯刀槽垂直刀片的顶部或底部设置于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
8.所述弯刀槽设置于刀片上的待折弯处;
9.所述弯刀槽为n个并列设置,n大于等于1;
10.所述弯刀槽为v型槽。
11.所述弯刀槽的两端延伸至刀片的顶部、底部。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弯刀槽为v型尖底,该弯刀槽两侧面之间的夹角为5
°
至175
°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弯刀槽为v型平底,该弯刀槽两侧面之间的夹角为5
°
至175
°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弯刀槽为v型弧底,该弯刀槽两侧面之间的夹角为5
°
至175
°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当n大于1时,相邻弯刀槽依次相连形成锯齿状。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弯刀槽两侧面之间的夹角为60
°
、90
°
或120
°

17.一种刀模,由前述设有弯刀槽的刀片折弯形成,该刀模的折弯处对应设有n个所述
弯刀槽,n大于等于1。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刀模的折弯处为折角或圆角。
19.制备该刀模时,包括如下步骤:
20.s1.对应刀模的折弯处在刀片的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上铣出n个弯刀槽,n大于等于1;
21.s2.握住刀片的两端,朝弯刀槽内侧方向掰动,使刀片上形成刀模所需要的弯折角度;
22.s3.若有多个弯折处,重复步骤s1、s2,形成所述刀模。
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当n大于1时,相邻弯刀槽依次相连形成锯齿状,握住刀片的两端,朝弯刀槽的内侧方向掰动,使刀片上形成刀模所需要的弯折角度。
24.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巧妙,在刀片的待折弯处设置弯刀槽,在对刀片进行折弯时能够准确地将作用力集中到预设的弯折点上,不需要多次调整弯折位置,有效提高效率。弯刀槽的设置,还能够削薄了弯折处的刀片厚度,使得弯折更轻松自如,降低扭力。
25.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弯刀槽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弯刀槽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弯刀槽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刀模第一种折弯类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刀模第二种折弯类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刀模第一种折弯类型的成型示意图;
33.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刀模第二中折弯类型的成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
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8.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设有弯刀槽的刀片,包括:
39.刀片1,所述刀片1包括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12;
40.弯刀槽2,所述弯刀槽2垂直刀片1的顶部或底部设置于第一侧面11和/或第二侧面12;
41.所述弯刀槽2设置于刀片1上的待折弯处13;
42.所述弯刀槽2为n个并列设置,n大于等于1;
43.所述弯刀槽2为v型槽。
44.所述弯刀槽2的两端延伸至刀片1的顶部、底部。
45.具体的,刀片1在折弯形成刀模时,有可能只是在第一侧面11的弯刀槽2往内侧弯折,也可能在第二侧面12的弯刀槽2处往弯刀槽2内侧弯折,具体看刀模所设计的形状。将弯刀槽2设置于刀片1上的待折弯处13,从而能够很准确地在待折弯处13弯折成型,弯折位置不会偏移,通过弯刀槽2的设置,使待折弯处13的厚度变小,从而手动弯折更加省力,有效提高效率。
46.弯刀槽2的两端延伸至刀片1的顶部、底部,从而当刀片1折弯后,弯刀槽2的两侧面不会挤压变形,即不会破坏刀锋或者刀片1底部的结构,不会对产品的冲切质量造成影响,也不会影响刀片1安装到刀缝上的固定质量。
4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如图1所示,所述弯刀槽2为v型尖底,该弯刀槽2两侧面之间的夹角为5
°
至175
°

48.在进行v型尖底切削时,通常选用v槽铣刀,规格为s550,d4.0*90
°
*50*3f,或者s550,d4.0*120
°
*50*3f。
4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如图2所示,所述弯刀槽2为v型平底,该弯刀槽2两侧面之间的夹角为5
°
至175
°

5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如图3所示,所述弯刀槽2为v型弧底,该弯刀槽2两侧面之间的夹角为5
°
至175
°

5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弯刀槽2两侧面之间的夹角为60
°
、90
°
或120
°

52.具体的,弯刀槽2两侧面之间的夹角可以根据弯折需要设定,一般5
°
至175
°
已经能够满足弯折需要。
53.优选的,一般将弯刀槽2两侧面之间的夹角设定为60
°
、90
°
或者120
°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为特定的角度。
5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当n大于1时,相邻弯刀槽2依次相连形成锯齿状。
55.当刀模3尺寸比较大时,通常需要并列设置多个弯刀槽2,从而弯折形成一个较大弧度的圆角。
56.一种刀模3,由前述设有弯刀槽2的刀片1折弯形成,该刀模3的折弯处13对应设有n个所述弯刀槽2,n大于等于1。
5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刀模3的折弯处13为折角或圆角。
58.如图4所示,当折弯处13为折角时,不管是锐角、直角或钝角,刀片1两端之间夹角均为直折角。
59.如图5所示,当折弯处13为圆角时,不管是锐角、直角或钝角,刀片1两端之间夹角均为圆角。
60.如图6所示,当n等于1时,即在待折弯处13只设置一个弯刀槽2,通过在该弯刀槽2处对刀片1折弯,刀模3形成的弯角为折角。
61.如图7所示,当n大于1时,即在待折弯处13并列设置多个弯刀槽2,该多个弯刀槽2依次相连形成锯齿状,只需要握住刀片1的两端,向弯刀槽2的内侧掰动,由于弯刀槽2提供了定位的作用,弯刀槽2又削薄了待弯折处的厚度,从而能够很轻松地在待弯折处形成圆角。在图7中,弯刀槽2一共为6个,在弯折时,该6个弯刀槽2处的厚度小于刀片1其他没设置弯刀槽2处的厚度,从而能够准确地在该处形成弯折,该6个弯刀槽2中的所有或者部分受力发生形变,使刀片1弯折形成所要的角度。
62.制备该刀模时,包括如下步骤:
63.s1.对应刀模3的折弯处13在刀片1的第一侧面11和/或第二侧面12上铣出n个弯刀槽2,n大于等于1;
64.s2.握住刀片1的两端,朝弯刀槽2内侧方向掰动,使刀片1上形成刀模3所需要的弯折角度;
65.s3.若有多个弯折处,重复步骤s1、s2,形成所述刀模3。
6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当n大于1时,相邻弯刀槽2依次相连形成锯齿状,握住刀片1的两端,朝弯刀槽2的内侧方向掰动,使刀片1上形成刀模3所需要的弯折角度。
67.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巧妙,在刀片1的待折弯处13设置弯刀槽2,在对刀片1进行折弯时能够准确地将作用力集中到预设的弯折点上,不需要多次调整弯折位置,有效提高效率。弯刀槽2的设置,还能够削薄了弯折处的刀片1厚度,使得弯折更轻松自如,降低扭力。
68.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