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垃圾焚烧锅炉尾气中颗粒粉尘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20:18: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焚烧锅炉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焚烧锅炉尾气中颗粒粉尘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2.生活垃圾的主要热处理方式为垃圾焚烧,垃圾焚烧的尾气中含有co2、h2o、so2等,除此以外,还会产生一些粉体、炭烟等颗粒粉尘,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现有垃圾焚烧尾气的处理技术中,会先使用分离装置将尾气中粉体、炭烟等颗粒粉尘分离处理,然后再采用尾气净化系统对分离处颗粒粉尘的尾气进行净化处理,以达到排放要求,但常规的分离装置一般采用袋式除尘器,不仅容易堵塞,需要定时清理更换,而且由于尾气温度较高,后续还需对处理后的尾气单独进行降温处理,提高了尾气处理效率,使用效果不佳,因此发明一种垃圾焚烧锅炉尾气中颗粒粉尘分离装置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垃圾焚烧锅炉尾气中颗粒粉尘分离装置,以解决现有垃圾焚烧尾气的处理技术中,会先使用分离装置将尾气中粉体、炭烟等颗粒粉尘分离处理,然后再采用尾气净化系统对分离处颗粒粉尘的尾气进行净化处理,以达到排放要求,但常规的分离装置一般采用袋式除尘器,不仅容易堵塞,需要定时清理更换,而且由于尾气温度较高,后续还需对处理后的尾气单独进行降温处理,不利于尾气处理效率,使用效果不佳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垃圾焚烧锅炉尾气中颗粒粉尘分离装置,包括锅炉本体与吸收水罐,锅炉本体顶端为尾气排放口,吸收水罐左端顶部焊接有进水管,吸收水罐右端底部焊接有出水管,还包括分离机构;
6.所述分离机构包括处理组件、循环组件与排污组件,所述吸收水罐设置在锅炉本体右侧,所述处理组件与循环组件均设置在吸收水罐上,所述排污组件设置在循环组件上。
7.优选的,所述处理组件包括引风机,所述引风机输入端管道连接有集气罩,所述集气罩设置在锅炉本体顶端的正上方,所述引风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底端竖直贯穿吸收水罐顶部,且输气管底端竖直延伸到吸收水罐内部下方,所述输气管底端固定连接有气体分布器。
8.优选的,所述吸收水罐右端顶部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内部固定连接有滤网。
9.优选的,所述循环组件包括水泵,所述水泵设置在吸收水罐右侧,所述水泵输入端与出水管右端固定连接,所述水泵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管身设置有电磁阀。
10.优选的,所述输水管顶端贯穿吸收水罐右端,且输水管顶端延伸到吸收水罐内部上方,所述输水管顶端固定连接有喷淋盘,所述喷淋盘设置在吸收水罐内部上方。
11.优选的,所述喷淋盘中心设有通孔,所述输气管底端竖直贯穿通孔,所述喷淋盘底
部均匀设有多个喷淋孔。
12.优选的,所述排污组件包括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焊接在输水管表面,所述排污管管身设置有排污阀,且排污管与输水管内侧连通。
13.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管身设置有进水阀,所述吸收水罐前端固定连接有玻璃液位计。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有的锅炉本体、吸收水罐、处理组件、循环组件与排污组件的配合使用,使得锅炉本体焚烧垃圾所产生的尾气能够均匀进入到吸收水罐中,从而使得吸收水将尾气中的颗粒粉尘有效吸附,达到尾气与颗粒粉尘分离的效果,且能够直接对尾气进行降温作业,无需后续单独对尾气进行降温,在循环组件与排污组件的作用下,能够使得吸收水被循环然后喷淋使用,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吸收水吸附颗粒粉尘的效果,且便于工作人员对吸收水罐中的吸收水进行置换,操作简单便捷,提高了尾气处理效率,适宜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剖视图;
16.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主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喷淋盘的结构立体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体分布器的结构立体图。
20.图中:1、锅炉本体;2、吸收水罐;3、进水管;4、进水阀;5、出水管;6、引风机;7、集气罩;8、输气管;9、气体分布器;10、出气口;11、滤网;12、水泵;13、输水管;14、电磁阀;15、喷淋盘;16、通孔;17、喷淋孔;18、排污管;19、排污阀;20、玻璃液位计。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2.请参照附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垃圾焚烧锅炉尾气中颗粒粉尘分离装置,包括锅炉本体1与吸收水罐2,锅炉本体1顶端为尾气排放口,锅炉本体1焚烧垃圾产生的尾气由尾气排放口排出,吸收水罐2左端顶部焊接有进水管3,进水管3管身设置有进水阀4,所以工作人员可通过开关进水阀4控制吸收水由进水管3注入到吸收水罐2中,吸收水罐2右端底部焊接有出水管5,使得吸收水罐2中的吸收水能够由出水管5排出,还包括分离机构,分离机构包括处理组件、循环组件与排污组件,吸收水罐2设置在锅炉本体1右侧,处理组件与循环组件均设置在吸收水罐2上,排污组件设置在循环组件上;
23.处理组件包括引风机6,引风机6输入端管道连接有集气罩7,集气罩7设置在锅炉本体1顶端的正上方,所以在引风机6的作用下,可使得锅炉本体1焚烧垃圾产生的尾气被集气罩7集中收集,引风机6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输气管8,输气管8底端竖直贯穿吸收水罐2顶部,且输气管8底端竖直延伸到吸收水罐2内部下方,输气管8底端固定连接有气体分布器9,使得被集气罩7集中收集的尾气在引风机6的作用下,经气体分布器9均匀排放到吸收水罐2中,从而利用吸收水将尾气中的颗粒粉尘有效吸附,达到尾气与颗粒粉尘分离的效果,且能
够直接对尾气进行降温作业,无需后续单独对尾气进行降温,提高了尾气处理的效率,吸收水罐2右端顶部开设有出气口10,所以分离颗粒粉尘的尾气能够在吸收水罐2中上升,然后经出气口10排出,出气口10内部固定连接有滤网11,可再次对尾气中的颗粒粉尘进行过滤,提高尾气中的颗粒粉尘的分离效果;
24.循环组件包括水泵12,水泵12设置在吸收水罐2右侧,水泵12输入端与出水管5右端固定连接,水泵12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输水管13,输水管13管身设置有电磁阀14,输水管13顶端贯穿吸收水罐2右端,且输水管13顶端延伸到吸收水罐2内部上方,所以在水泵12的作用下,吸收水罐2中的吸收水能够由出水管5抽出,然后经过输水管13重新输送到吸收水罐2中,从而达到循环使用效果,输水管13顶端固定连接有喷淋盘15,喷淋盘15设置在吸收水罐2内部上方,喷淋盘15中心设有通孔16,输气管8底端竖直贯穿通孔16,所以喷淋盘15的设置不会影响到输气管8的正常铺设,使得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喷淋盘15底部均匀设有多个喷淋孔17,所以经循环使用的吸收水能够在吸收水罐2内部上方均匀喷淋,从而可对在吸收水罐2中上升的尾气再次进行吸附作业,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吸收水吸附颗粒粉尘的效果;
25.排污组件包括排污管18,排污管18焊接在输水管13表面,排污管18管身设置有排污阀19,且排污管18与输水管13内侧连通,所以当工作人员打开排污阀19,关闭电磁阀14时,随着水泵12的做功,吸收水罐2中的吸收水不再进行循环作业,而是由出水管5抽出,然后经输水管13与排污管18排出,然后工作人员再通过进水管3向吸收水罐2内部注入新的吸收水,即可对吸收水罐2中的吸收水进行置换,操作简单便捷,有利于尾气处理效率;
26.吸收水罐2前端固定连接有玻璃液位计20,由于玻璃液位计20具有透明的特性,所以可便于工作人员直观的了解吸收水罐2中的吸收水的液位以及浑浊程度,使得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
27.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工作人员首先打开进水阀4,通过进水管3向吸收水罐2中注入吸收水,工作人员可通过观察玻璃液位计20实时了解吸收水罐2中的吸收水液位,当吸收水液位合适时,工作人员启动引风机6,在引风机6的作用下,可使得锅炉本体1焚烧垃圾产生的尾气被集气罩7集中收集,被集气罩7集中收集的尾气在引风机6的作用下,经气体分布器9均匀排放到吸收水罐2中,从而利用吸收水将尾气中的颗粒粉尘有效吸附,达到尾气与颗粒粉尘分离的效果,且能够直接对尾气进行降温作业,无需后续单独对尾气进行降温,提高了尾气处理的效率,分离颗粒粉尘的尾气能够在吸收水罐2中上升,然后经出气口10排出,在出气口10中尾气可被滤网11再次过滤,提高尾气中的颗粒粉尘的分离效果;
28.然后工作人员打开电磁阀14并启动水泵12,在水泵12的作用下,吸收水罐2中的吸收水能够由出水管5抽出,然后经过输水管13重新输送到吸收水罐2中,从而达到循环使用效果,在喷淋盘15与多个喷淋孔17的作用下,经循环的吸收水能够在吸收水罐2内部上方均匀喷淋,从而可对在吸收水罐2中上升的尾气再次进行吸附作业,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吸收水吸附颗粒粉尘的效果;
29.当工作人员通过玻璃液位计20观察到吸收水罐2中的吸收水浑浊时,即吸收水已经吸收的大量的颗粒粉尘,工作人员可打开排污阀19,关闭电磁阀14,并启动水泵12,随着水泵12的做功,吸收水罐2中的吸收水不再进行循环作业,而是由出水管5抽出,然后经输水管13与排污管18排出,然后工作人员再通过进水管3向吸收水罐2内部注入新的吸收水,即可对吸收水罐2中的吸收水进行置换,操作简单便捷,有利于尾气处理效率。
3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能利用上述阐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修改或将其修改为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进行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置换,尽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