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百叶式防爆波活门的制作方法

2022-10-22 06:35: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爆活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百叶式防爆波活门。


背景技术:

2.防护工程通风口是保障工程内部正常工作环境的必要基础设施,防护工程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通过通风口和工程外部进行换气,为防止爆炸冲击波经通风口进入工程内部,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必须在通风口设置防爆波活门。
3.防爆波活门的通风孔平时处于开启状态,可保障防护工程和工程外部进行通风,仅当有爆炸冲击波作用时,活门的活动部件迅速关闭,将活门的通风孔封闭,阻断冲击波向工程内部传播的通道,实现消减冲击波的目的。当冲击波消失后,活动部件在复位力的作用下回归初始位置,实现自动复位,可以继续正常通风。防爆波活门的这种防护功能既保证了通风口的平时正常通风,又能防止爆炸冲击波从通风口进入防护工程内部。
4.现有常用的防爆活门一般有胶管式、悬摆式以及套筒式。胶管式活门消波效率高,但抗力低,胶管寿命短;胶管式活门是以活动件本身的变形阻断冲击波向活门内侧传播的,另外由于橡胶不耐高温,胶管式活门不能用在电站排烟口。悬摆式活门和套筒式活门的消波效率低,需在活门后设置较大的扩散室,占用土建空间大。靠自身动力提前关闭的活门可将冲击波全部阻挡在工程外部,但其结构复杂,可靠性差,活门复位耗时长,对连续打击不能进行有效防护。
5.与此同时,上述提到的防爆活门都不含电动模式,无法实现远程开关、自动开关和状态监测功能。
6.基于上述问题,本专利的首要目标式提出一种能够快速响应、抵抗力强,并且结构简单,不需要额外空间进行消波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百叶式防爆波活门,其包括门体,所述门体设置有窗口,所述窗口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百叶以及若干根限位轴,所述限位轴与所述百叶的叶片一一对应;所述叶片与所述限位轴的结构在于:当所述叶片的下部向下转动至竖直状态时,相邻的两个所述叶片相抵;当所述叶片的下部向上转动到预设的锐角角度时,所述叶片与所述限位轴相抵。
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叶片与固设于所述窗口内的支撑轴回转连接。
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叶片依次包括冲击部、连接部以及支撑部,所述冲击部的质量小于所述支撑部的质量。
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门体内还设置有用于驱使所述叶片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以及连接所述电机与若干根所述支撑轴的齿轮组。
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齿轮组包括若干个与所述支撑轴固连的第一齿轮以及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齿轮同时啮合的第二齿轮。
1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机与任意一个所述第一齿轮固连。
1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电源控制器以及远程控制端;所述远程控制端与所述电源控制器无线连接,用于向所述电源控制器发送控制信号;所述电源控制器与所述电机电连接,用于响应所述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电机运转。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当爆炸冲击波向门体冲击时,叶片受冲击波作用而向下翻转,因为相邻的叶片均能够相互作用产生支撑力以限制翻转,所以当承受冲击后,百叶会受冲击波作用而变为闭合状态,进而抵御冲击波。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能够快速响应、抵抗力强,并且结构简单,不需要额外空间进行消波,同时能够应对连续冲击。
16.2、本方案的结构简单,而且增加了电控的驱动机构,可以远距离操控提前关闭百叶,这是现有技术中胶管活门或结构复杂的其他类型活门所不具备的。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百叶式防爆波活门正面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百叶式防爆波活门背面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百叶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百叶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1、门体;11、把手;12、门锁;13、吊耳;14、铰页;15、胶垫;16、窗口;2、百叶;21、叶片;22、支撑轴;3、电机;4、齿轮组;5、限位轴;61、上挡板;62、下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4.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百叶式防爆波活门,包括门体1。门体1的顶部焊接有吊耳13,用于起吊使用;门体1的一个侧部焊接有铰叶,用于和门框铰连使用;而门体1的另一个侧部则安装有把手11以及门锁12;门体1的四边均装有胶垫15,用于缓冲门体1与门框之间的碰撞。
25.门体1内部设置空腔。门体1上设置有窗口16,窗口16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百叶2以及若干根限位轴5。
26.具体来说,百叶2的叶片21与固设于窗口16内的支撑轴22回转连接,故而叶片21可绕支撑轴22转动。限位轴5则与叶片21一一对应。关于叶片21与限位轴5的结构设计在于:当叶片21的下部向下转动至竖直状态时,相邻的两个叶片21相抵;当叶片21的下部向上转动到预设的锐角角度时,叶片21与限位轴5相抵。也就是说,叶片21的转动范围被限制在了一个锐角的转动范围内。当爆炸冲击波向门体1冲击时,叶片21受冲击波作用而向下翻转,因为相邻的叶片21均能够相互作用产生支撑力以限制翻转,所以当承受冲击后,百叶2会受冲击波作用而变为闭合状态,进而抵御冲击波。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能够快速响应、抵抗力强,并且结构简单,不需要额外空间进行消波,同时能够应对连续冲击。
27.关于叶片21,叶片21是一体成型的。叶片21依次包括冲击部、连接部以及支撑部,使用时支撑部位于冲击部的上方。冲击部是承受爆炸冲击的部分,当百叶2翻开时,冲击部露在门体1的外侧,而支撑部位于门体1的内侧。当叶片21受冲击转动至竖直状态时,也就是百叶2闭合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叶片21的冲击部和支撑部相抵。其中冲击部的质量小于支撑部的质量,这样会使支撑部的转动惯量更大,具有更多的惯性,这样使支撑部为冲击部提供的支撑力更足,另外,这样的设计在无冲击时,支撑部因重力产生的扭矩也会使百叶2变为翻开的状态,使百叶2保持通风作用。同时,支撑部与冲击部并非在同一平面内,二者采用错位设计,这样当叶片21转到竖直状态时,各叶片21的冲击部相连成一个平面,更好的抵御冲击。支撑部与连接部之间设置有一圆角,圆角用于接触限位轴5,并且圆角的半径和限位轴5的半径是一致的,这样能够充分分散应力。
28.进一步的,窗口16内还焊接固定有上挡板61和下挡板62,上挡板61和下挡板62分别位于百叶2的上方和下方。上挡板61和下挡板62分别用于与最上部的叶片21的支撑部和最下部的叶片21的冲击部相抵,当百叶2处于闭合状态时,百叶2连同上挡板61和下挡板62将窗口16封闭。
29.进一步的,门体1内还设置有用于驱使叶片21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电机3以及连接电机3与若干根支撑轴22的齿轮组4。齿轮组4包括若干个与支撑轴22固连的第一齿轮以及与相邻两个第一齿轮同时啮合的第二齿轮。第二齿轮是与门体1回转连接的。电机3与任意一个第一齿轮固连。当电机3运作,可以驱使所有的叶片21同步翻转,实现百叶2的翻开与闭合。另外还包括电源控制器以及远程控制端;远程控制端与电源控制器无线连接,用于向电源控制器发送控制信号;电源控制器与电机3点连接,用于响应控制信号以控制电机3运转。需要声明的是,驱动装置均藏于门体1内的空腔中,而电源控制器则设置于门体1屋内的一侧。远程控制端可以是手机、笔记本、pad、台式机、遥控器、服务器后台等。当电机3断电时,其转子的旋转阻力很小,并不妨碍百叶2的转动。
30.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2.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术语“包括”或者任何其它类似用语旨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
素,或者还包括这些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34.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