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回转缓冲阀组和回转液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9-11 20:50: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转缓冲阀组和回转液压系统。


背景技术:

2.对于旋挖钻机等大惯量重型机械,由于其回转液压系统的缓冲性能相对较差,所以存在回转启动钻桅晃动,运行中有追击感,停位时位置控制精度差等问题,因此,该类机械的回转液压系统均采用回转缓冲阀来降低回转时液压系统的冲击压力。随着旋挖钻机整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其在高压启动、低压制动、自动复位等性能要求下,对回转液压系统的缓冲性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目前的回转缓冲阀,其开启压力由弹簧设定压力确定,不能随系统压力变化而实时调节,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缓冲性能,影响了设备回转运行的平稳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回转缓冲阀组和回转液压系统,以便改善回转缓冲性能,提高设备回转运行的平稳性。
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一种回转缓冲阀组,包括主阀体,第一缓冲溢流阀、第二缓冲溢流阀和控制器,所述主阀体上设置有第一油口v1、第二油口v2、第一工作油口c1、第二工作油口c2和回油口t;所述第一油口v1与第一工作油口c1之间通过第一油路连通,所述第一油路上设置有第一缓冲单向阀,所述第一缓冲溢流阀的进油端与第一缓冲单向阀的出油端连通,第一缓冲溢流阀的出油端与回油口t连通,所述第二油口v2与第二工作油口c2之间通过第二油路连通,所述第二油路上设置有第二缓冲单向阀,所述第二缓冲溢流阀的进油端与第二缓冲单向阀的出油端连通,第二缓冲溢流阀的出油端与回油口t连通;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第一缓冲溢流阀和第二缓冲溢流阀电连接。
5.进一步,所述回油口t与第一油口v1之间通过第一补油支路连通,所述第一补油支路上设置有第一补油单向阀。
6.进一步,所述回油口t与第二油口v2之间通过第二补油支路连通,所述第二补油支路上设置有第二补油单向阀。
7.进一步,所述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测压油口m1和第二测压油口m2,所述第一测压油口m1和第二测压油口m2上均安装有与控制器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
8.进一步,所述第一缓冲溢流阀为二级调压式溢流阀,所述第二缓冲溢流阀为三级调压式溢流阀。
9.一种回转液压系统,包括回转马达以及上述的回转缓冲阀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c1与回转马达的进油端连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c2与回转马达的出油端连通。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1.本技术的回转缓冲阀组,其第一工作油口c1的供油管路(第一油路)连接有由第一
缓冲单向阀和第一缓冲溢流阀组成的压力缓冲组件,其第二工作油口c2的供油管路(第二油路)也连接有由第二缓冲单向阀和第二缓冲溢流阀组成的压力缓冲组件,第一缓冲溢流阀和第二缓冲溢流阀均为多级调压式溢流阀,两个溢流阀的开启压力均通过控制器自动调节,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能根据系统压力实时调节两个工作油口的压力(两个工作油口的压力等于对应溢流阀的开启压力),使压力变化更为缓和,减少压力冲击,而两个工作油口又与回转执行件(如回转马达)连接,因此,有利于改善回转缓冲性能,提高设备回转运行的平稳性。
12.本技术的回转液压系统,由于采用上述的回转缓冲阀组,因此,至少具备上述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回转液压系统的液压原理图;
15.图2为回转缓冲阀组的主视图;
16.图3为回转缓冲阀组的右视图;
17.图4为回转缓冲阀组的左视图;
18.图5为回转缓冲阀组的俯视图;
19.图6为回转缓冲阀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3.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回转缓冲阀组,包括主阀体1,第一缓冲溢流阀3、第二缓冲溢流阀6和控制器8,所述主阀体上设置有第一油口v1、第二油口v2、第一工作油口c1、第二工作油口c2和回油口t,第一油口v1和第二油口v2连通液压主油路,回油口t用于主油路回油。
24.所述第一油口v1与第一工作油口c1之间通过第一油路连通,所述第一油路上设置
有第一缓冲单向阀4,所述第一缓冲溢流阀的进油端与第一缓冲单向阀的出油端连通,第一缓冲溢流阀的出油端与回油口t连通;所述第二油口v2与第二工作油口c2之间通过第二油路连通,所述第二油路上设置有第二缓冲单向阀7,所述第二缓冲溢流阀的进油端与第二缓冲单向阀的出油端连通,第二缓冲溢流阀的出油端与回油口t连通;所述第一缓冲溢流阀和第二缓冲溢流阀均为多级调压式溢流阀,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溢流阀为二级调压式溢流阀,所述第二缓冲溢流阀为三级调压式溢流阀;所述第一缓冲溢流阀和第二缓冲溢流阀均为电磁铁式电比例溢流阀,二者的开启压力通过输入电流的大小进行调节。
25.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第一缓冲溢流阀和第二缓冲溢流阀电连接;通过控制器调节输入第一缓冲溢流阀和第二缓冲溢流阀的电流大小,进而调整第一缓冲溢流阀和第二缓冲溢流阀的开启压力。
26.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测压油口m1和第二测压油口m2,所述第一测压油口m1和第二测压油口m2上均安装有与控制器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通过压力传感器监测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的油压,并将油压信号反馈给控制器,以便控制器根据油压信号实时对溢流阀的开启压力进行适应性调整。
27.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油口t与第一油口v1之间通过第一补油支路连通,所述第一补油支路上设置有第一补油单向阀2;所述回油口t与第二油口v2之间通过第二补油支路连通,所述第二补油支路上设置有第二补油单向阀5。当第一油口v1、第二油口v2流量不够时,通过回油口t补油。
28.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回转液压系统,包括回转马达9以及上述的回转缓冲阀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c1与回转马达的进油端连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c2与回转马达的出油端连通。
29.下面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工作原理:
30.溢流阀的开启压力通过输入电流的大小进行调节,将第一缓冲溢流阀3设定为两级不同开启压力,第二缓冲溢流阀6设定为三级不同开启压力。旋挖钻机的回转动作分为启动、平稳运动、制动三个阶段。
31.启动状态:通过控制器分别控制向第一缓冲溢流阀3、第二缓冲溢流阀6的输入电流大小,进而调整第一缓冲溢流阀3、第二缓冲溢流阀6的开启压力。此时,第一缓冲溢流阀3、第二缓冲溢流阀6的开启压力均为一级开启压力;主油液由进油口v1进入第一油路,经第一工作油口c1从回转马达的进油端进入,此时回转马达能够提升到的最大进油压力(即第一工作油口c1能提升到的最大压力)为第一缓冲溢流阀的一级开启压力,回转马达在此阶段提升至一级启动压力;接着控制器减少对第一缓冲溢流阀的输入电流,第一缓冲溢流阀由一级开启压力升至二级开启压力,同理,回转马达的最大进油压力提升至第一缓冲溢流阀的二级开启压力,第二缓冲溢流阀开启压力仍为一级开启压力,回转马达在此阶段提升至二级启动压力。如此即可在启动阶段,使回转马达的进油压力通过两级调压而逐级提升,有利于缓冲启动时的冲击压力。
32.平稳运动阶段:第一缓冲溢流阀保持二级开启压力,第二缓冲溢流阀保持一级开启压力。
33.制动阶段:控制器增大对第一缓冲溢流阀的输入电流,第一缓冲溢流阀得电后开启压力降至0,即第一工作油口c1的压力为0,此时,回转马达的进油压力为0;控制器减少输
入第二缓冲溢流阀的电流,第二缓冲溢流阀开启压力升至三级开启压力,即第二工作油口c2压力为三级压力,即回转马达出油端压力
34.(制动压力)为三级压力,持续时间由控制器程序设定,到达设定时间以后,控制器持续增大对第二缓冲溢流阀的输出电流,第二缓冲溢流阀开启压力降至二级开启压力,即回转马达的制动压力为二级压力,持续时间也由程序设定,回转完毕后,停止向第一缓冲溢流阀、第二缓冲溢流阀输入电流,第一缓冲溢流阀、第二缓冲溢流阀恢复至初始设定压力,实现回转缓冲。如此即可在制动阶段,使回转马达的制动压力通过三级调压而逐级降低,实现回转缓冲。
35.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回转缓冲阀组和回转液压系统,基于二级压力启动,阶梯压力制动的思路,打破了现有回转缓冲阀基于弹簧设定启动压力而使其启动压力不能随系统压力实时调节的局限性,达到了减小启、制动时压力冲击的目的,使回转启、制动运行更平稳。
36.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