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腐钢管用抛丸机的制作方法

2022-09-08 06:34: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抛丸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防腐钢管用抛丸机


背景技术:

2.防腐钢管作为输送石油、天然气、水、煤气、蒸汽等流体的管道,防腐钢管在石油化工、钢铁、城市集中供热、供排水等行业大量使用。为提高防腐钢管使用寿命,防腐钢管内外壁表面需要强化、除锈、涂漆等处理,表面抛丸、喷砂处理可强化表面,提高疲劳强度及耐腐蚀性,增大漆面与金属表面的结合力。相比于其他机械零件,防腐钢管抛丸处理的重要特点是数量庞大,因此对于防腐钢管而言,抛丸设备的处理效率十分重要。
3.现有技术的这种防腐钢管抛丸机在工作时,由于防腐钢管一般是一种细长的杆形件,而抛丸器喷射的丸料所辐射的是一个面,这使得抛丸器喷射出的丸料大部分并没能有效的工作(指冲击防腐钢管的表面),而且现有的抛丸机对防腐钢管的上下料装置无法与防腐钢管的生产装置产进行衔接,如防腐钢管拉拔机,还需增加人工进行搬运,增加了工作流程,不但能源浪费严重,也使得抛丸机的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扩大丸料对防腐钢管冲击的表面和便于防腐钢管运输的防腐钢管用抛丸机。
5.一种防腐钢管用抛丸机,包括抛丸机本体,所述抛丸机本体的两侧均设有电动缸,两个所述电动缸的底端分别连接有底板和底座,所述底板的顶部通过螺钉安装在抛丸机本体的底部,所述底板和底座的底部处于同一平面,两个所述电动缸的活动端之间均通过螺钉安装有凹型板,所述凹型板的底部均开设有长条孔,所述凹型板的两端均通过螺钉安装有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的侧面均贯穿安装有轴承,两个所述轴承的内圈之间紧配插接有丝杠,所述丝杠的一端连接有驱动机构,所述丝杠的表面螺纹套设有螺管,所述螺管的表面通过螺钉安装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端穿过长条孔并延伸至凹型板的下方,所述连接块的一端通过转动机构连接有电磁铁。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顶部通过螺钉安装在连接块的一端,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方设有平行排列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和第一安装板的底部之间通过螺钉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活动端贯穿支撑板的表面并延伸至其下方,所述支撑板和第一安装板之间通过螺钉安装有多个连接杆,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活动端通过联轴器安装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的底端通过螺钉安装有万向节,所述万向节的底端通过螺钉安装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电磁铁通过螺钉安装在第二安装板的底部。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底部通过螺钉安装有同轴线设置的防护圆环件,所述防护圆环件的厚度小于电磁铁的厚度。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防护圆环件的底部粘接有橡胶垫圈。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一端通过联轴器安装在丝杠的一端,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外壳底部通过螺钉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一端通过螺钉安装在凹型板的底部。
10.有益效果:
1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个电动缸、凹型板、驱动机构、丝杠、螺管、连接块和电磁铁,两个电动缸带动凹型板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而驱动机构带动丝杠转动,丝杠对螺管施加扭矩力,而连接块被长条孔限位,使得螺管带动连接块在长条孔内滑动,进而方便带动电磁铁同步移动,电磁铁通电后吸附在管件的端部,并将钢管输送至抛丸机的内部,用于方便将抛丸机和防腐钢管生产装置之间产品衔接,无需人工搬运,提升了防腐钢管运输的便捷性;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用于带动电磁铁转动,电磁铁进而带动防腐钢管转动,防腐钢管在抛丸机内转动,用于提升丸料对防腐钢管冲击的表面,进而提升了防腐钢管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1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腐钢管用抛丸机的轴测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腐钢管用抛丸机的凹型板、丝杠和驱动机构连接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腐钢管用抛丸机的螺管、连接块和第二驱动电机连接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腐钢管用抛丸机的安装杆、万向节和第二安装板和防护圆环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腐钢管用抛丸机的第二安装板和和电磁铁连接结构示意图。
19.图中:底座1、固定座2、第一驱动电机3、固定板4、丝杠5、螺管 6、第一安装板7、凹型板8、轴承9、底板10、电动缸11、抛丸机本体 12、连接杆13、安装杆14、第二安装板15、万向节16、支撑板17、第二驱动电机18、长条孔19、连接块20、防护圆环件21、橡胶垫圈22、电磁铁23。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2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2.诚如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针对于现有技术丸料大部分并没能有效冲击在防腐钢管的表面和防腐钢管在运输时效率低下的缺点。本公开提出能够扩大丸料对防腐钢管冲击的表面和便于防腐钢管运输的防腐钢管用抛丸机。
23.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防腐钢管用抛丸机,包括抛丸机本体 12,抛丸机本体12的两侧均设有电动缸11,两个电动缸11的底端分别连接有底板10和底座1,底板10的顶部通过螺钉安装在抛丸机本体12 的底部,底板10和底座1的底部处于同一平面,两个电动缸11的活动端之间均通过螺钉安装有凹型板8,凹型板8的底部均开设有长条孔19,凹型板8的两端均通过螺钉安装有固定板4,两个固定板4的侧面均贯穿安装有轴承9,两个轴承9的内圈之间紧配插接有丝杠5,丝杠5的一端连接有驱动机构,丝杠5的表面螺纹套设有螺管6,螺管6的表面通过螺钉安装有连接块20,连接块20的一端穿过长条孔19并延伸至凹型板8 的下方,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第一驱动电机3的一端通过联轴器安装在丝杠5的一端,第一驱动电机3的外壳底部通过螺钉安装有固定座2,固定座2的一端通过螺钉安装在凹型板8的底部。在将拉拔机上生产后的钢管输送至抛丸机内时,先将第一驱动电机3外接电源,第一驱动电机3通电后工作,第一驱动电机3的活动端带动丝杠5转动,丝杠5受力后通过两个轴承9在两个固定板4的内部转动,而丝杠5对螺管6施加扭矩力,螺管6对连接块20施加扭矩力,连接块20被长条孔 19限位阻挡,使得丝杠5带动螺管6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而螺管6带动连接块20在长条孔19内滑动,连接块20带动第一安装板7同步移动,第一安装板7通过第二驱动电机18同步移动,第二驱动电机18带动支撑板17同步移动,支撑板17带动安装杆14同步移动,安装杆14带动万向节16移动,万向节16带动第二安装板15同步移动,第二安装板15 电动电磁铁23同步移动,在将电磁铁23移动至防腐钢管的上方后,即可操控两个电动缸11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两个电动缸11电动凹型板8 同步移动,凹型板8带动电磁铁23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工作人员即可对第二安装板15施加扭矩力,万向节16活动形变,用于调节第二安装板 15的角度与防腐钢管的端部接触,用于将电磁铁23通电工作,用于提升电磁铁23稳定吸附在防腐钢管的端部。在吸附完成殴,即可操控两个电动缸11的活动端伸长,使得凹型板5向上移动,此时,电磁铁23带动防腐钢管逐渐向上移动,在将防腐钢管移动至抛丸机本体12的上方后,即可控制第一驱动电机3的活动端反向转动,此时,丝杠5带动防腐钢管移动至抛丸机本体12的入口上方后,再次操作两个电动缸11,两个电动缸11的活动端收缩,用于将防腐钢管移动至抛丸机本体12的加工内腔中。
24.如图1、图4和图5所示,连接块20的一端通过转动机构连接有电磁铁23。转动机构包括第一安装板7,第一安装板7的顶部通过螺钉安装在连接块20的一端,第一安装板7的下方设有平行排列的支撑板17,支撑板17的顶部和第一安装板7的底部之间通过螺钉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18,第二驱动电机18的活动端贯穿支撑板17的表面并延伸至其下方,支撑板17和第一安装板7之间通过螺钉安装有多个连接杆13,第二驱动电机18的活动端通过联轴器安装有安装杆14,安装杆14的底端通过螺钉安装有万向节16,万向节16的底端通过螺钉安装有第二安装板15,电磁铁23通过螺钉安装在第二安装板15的底部。第二安装板15的底部通过螺钉安装有同轴线设置的防护圆环件21,防护圆环件21的厚度小于电磁铁23的厚度。防护圆环件21的底部粘接有橡胶垫圈22。电磁铁23 在通电后产生磁力吸附在防腐钢管的端部。防护圆环件21用于对电磁铁 23起到防护的作用,防止丸粒喷射在电磁铁23的表面。橡胶垫圈22用于进一步提升防护圆环件21对电磁铁23防护的稳定性。万向节16的设置,可方便第二安装板15的角度弯折,便于电磁铁23与防腐钢管的端部吸附固定。连接杆13用于提升第一安装板7和支撑板17之间连接的稳定性。第二驱动电机18通电工作后,第二驱动电机18的活动端带动安装杆14同步转动,安装杆14带动万向节16转动,万向节16带动第二
安装板15转动,第二安装板15通过电磁铁23带动防腐钢管转动,用于防腐钢管在抛丸机内转动,用于增加了丸粒冲击在防腐钢管表面的面积,进而提升了抛丸机对防腐钢管的处理效率。
25.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 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