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2022-09-07 16:07: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连接器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2.随着现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传输速率不断提高,对连接器的传输速率及相关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连接器高速区域相邻模块的信号与屏蔽多采用错位排列方式,以达到提升产品性能的目的,但是申请人研究发现最外侧信号相邻的只有一个屏蔽,导致其性能相对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蔽效果较好的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合。
4.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公端连接器,与一母端连接器对接使用,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
6.公端基座,侧视呈c形,包括公端底板、公端第一侧板以及公端第二侧板,所述公端底板具有一与所述母端连接器对接的公端对接面,所述公端第一侧板与所述公端第二侧板在公端第一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公端底板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公端底板固定连接,将所述公端对接面围设于其中,所述公端第一方向位于所述公端对接面所在平面;所述公端底板部分区域镂空,部分区域设有多个公端信号模块,所述多个公端信号模块从所述公端对接面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的方向延伸;
7.公端导电围框,嵌设于所述公端底板的镂空区域,与所述公端底板大致共平面,其上设有多个公端接地模块,所述多个公端接地模块从所述公端对接面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的方向延伸,与所述多个公端信号模块分别一一交错排布设置呈网格状,并与所述公端导电围框均电性相连并进而与地相连;
8.多个屏蔽增强件,设于所述公端底板与所述公端第一侧板和/或所述公端第二侧板的连接处,所述多个屏蔽增强件从所述公端对接面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公端导电围框电性连接。
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屏蔽增强件位于一所述公端信号模块附近,并在所述公端第一方向上位于相应所述公端信号模块与所述公端第一侧板或所述公端第二侧板之间。
1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公端底板上所述屏蔽增强件所处区域被配置为所述公端导电围框的一部分。
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公端信号模块均为差分信号模块。
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屏蔽增强件均包括两个折弯簧片,所述两个折弯簧片在公端第二方向上排列,所述公端第二方向在所述公端对接面所在平面上与所述公
端第一方向相垂直;各所述折弯簧片的根部固定于所述公端底板,各所述折弯簧片的自由端从所述公端对接面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的方向延伸,并弯折具有弹性。
1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屏蔽增强件均包括两个插针,所述两个插针在公端第二方向上排列,所述公端第二方向在所述公端对接面所在平面上与所述公端第一方向相垂直;各所述插针的根部固定于所述公端底板,各所述插针的自由端从所述公端对接面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的方向延伸。
14.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15.一种母端连接器,与一公端连接器对接使用,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
16.母端基座,侧视呈c形,包括母端底板、母端第一侧板以及母端第二侧板,所述母端底板具有一与所述公端连接器对接的母端对接面以及与所述母端对接面相对的母端固定面,所述母端第一侧板与所述母端第二侧板在母端第一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母端底板相对两侧,并与所述母端底板固定连接,将所述母端固定面围设于其中,所述母端第一方向位于所述母端固定面所在平面;所述母端底板上设有多个通孔,各所述通孔均贯穿所述母端底板的母端对接面和母端固定面,所述多个通孔在所述母端第一方向以及母端第二方向上呈网格分布,所述母端第二方向在所述母端固定面所在平面上与所述母端第一方向相垂直;
17.母端导电围框,夹设于所述母端底板的母端第一侧板与母端第二侧板之间并固定于所述母端固定面,其上设有多个通槽,所述多个通槽在母端第三方向上贯穿所述母端导电围框,所述母端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母端固定面所在平面;
18.多个导电端子模块,分别插设于一所述通槽中,任一所述导电端子模块均设有多个母端信号模块和多个母端接地模块,任一母端信号模块或母端接地模块与一所述通孔对应,所有的母端信号模块和母端接地模块在所述母端底板的母端对接面上分别一一交错排布设置,所有的母端接地模块与所述母端导电围框均电性相连并进而与地相连;
19.所述母端第一侧板和/或所述母端第二侧板上设有多个屏蔽增强槽,所述多个屏蔽增强槽从所述母端对接面沿所述母端第三方向向远离所述母端底板的方向延伸,将对应位置的母端导电围框露出。
2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屏蔽增强槽位于一所述母端信号模块附近,并在所述母端第一方向上与相应所述母端信号模块排列对应。
2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增强槽上设有一电性连接件,所述电性连接件与所述母端导电围框电性连接。
2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增强槽上包括两个平行设置并且局部连通的槽道,所述屏蔽增强槽上的连通区域设有所述电性连接件。
2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性连接件包括凸包,所述凸包的凸出一侧背离相应的所述母端第一侧板或所述母端第二侧板设置。
24.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5.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相对接使用的一公端连接器和一母端连接器,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
26.公端基座,侧视呈c形,包括公端底板、公端第一侧板以及公端第二侧板,所述公端底板具有一与所述母端连接器对接的公端对接面,所述公端第一侧板与所述公端第二侧板在公端第一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公端底板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公端底板固定连接,将所
述公端对接面围设于其中,所述公端第一方向位于所述公端对接面所在平面;所述公端底板部分区域镂空,部分区域设有多个公端信号模块,所述多个公端信号模块从所述公端对接面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的方向延伸;
27.公端导电围框,嵌设于所述公端底板的镂空区域,与所述公端底板大致共平面,其上设有多个公端接地模块,所述多个公端接地模块从所述公端对接面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的方向延伸,与所述多个公端信号模块分别一一交错排布设置呈网格状,并与所述公端导电围框均电性相连并进而与地相连;
28.多个屏蔽增强件,设于所述公端底板与所述公端第一侧板和/或所述公端第二侧板的连接处,所述多个屏蔽增强件从所述公端对接面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公端导电围框电性连接;
29.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
30.母端基座,侧视呈c形,包括母端底板、母端第一侧板以及母端第二侧板,所述母端底板具有一与所述公端连接器对接的母端对接面以及与所述母端对接面相对的母端固定面,所述母端第一侧板与所述母端第二侧板在母端第一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母端底板相对两侧,并与所述母端底板固定连接,将所述母端固定面围设于其中,所述母端第一方向位于所述母端固定面所在平面;所述母端底板上设有多个通孔,各所述通孔均贯穿所述母端底板的母端对接面和母端固定面,所述多个通孔在所述母端第一方向以及母端第二方向上呈网格分布,所述母端第二方向在所述母端固定面所在平面上与所述母端第一方向相垂直;
31.母端导电围框,夹设于所述母端底板的母端第一侧板与母端第二侧板之间并固定于所述母端固定面,其上设有多个通槽,所述多个通槽在母端第三方向上贯穿所述母端导电围框,所述母端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母端固定面所在平面;
32.多个导电端子模块,分别插设于一所述通槽中,任一所述导电端子模块均设有多个母端信号模块和多个母端接地模块,任一母端信号模块或母端接地模块与一所述通孔对应,所有的母端信号模块和母端接地模块在所述母端底板的母端对接面上分别一一交错排布设置,所有的母端接地模块与所述母端导电围框均电性相连并进而与地相连;
33.所述母端第一侧板和/或所述母端第二侧板上设有多个屏蔽增强槽,所述多个屏蔽增强槽从所述母端对接面沿所述母端第三方向向远离所述母端底板的方向延伸,将对应位置的母端导电围框露出;
34.所述公端底板的公端对接面与所述母端底板的母端对接面面对面对接,各所述屏蔽增强件分别插接于一所述屏蔽增强槽中,并与相应的母端导电围框搭接。
3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屏蔽增强件位于一所述公端信号模块附近,并在所述公端第一方向上位于相应所述公端信号模块与所述公端第一侧板或所述公端第二侧板之间;
36.任一所述屏蔽增强槽位于一所述母端信号模块附近,并在所述母端第一方向上与相应所述母端信号模块排列对应;
37.所述公端第一方向与所述母端第一方向相同。
3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增强槽上设有一电性连接件,所述电性连接件与所述母端导电围框电性连接;
39.所述公端底板的公端对接面与所述母端底板的母端对接面面对面对接,各所述屏
蔽增强件分别靠近一所述屏蔽增强槽的外侧与所述电性连接件电性连接。
4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屏蔽增强件均包括两个折弯簧片,所述两个折弯簧片在公端第二方向上排列,所述公端第二方向在所述公端对接面所在平面上与所述公端第一方向相垂直;各所述折弯簧片的根部固定于所述公端底板,各所述折弯簧片的自由端从所述公端对接面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的方向延伸,并弯折具有弹性;
41.所述折弯簧片的自由端上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电性连接件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母端导电围框搭接。
4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屏蔽增强件均包括两个插针,所述两个插针在公端第二方向上排列,所述公端第二方向在所述公端对接面所在平面上与所述公端第一方向相垂直;各所述插针的根部固定于所述公端底板,各所述插针的自由端从所述公端对接面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的方向延伸;
43.所述插针与所述电性连接件电性连接。
4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45.1、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合,在所述公端连接器的基座上增加屏蔽增强件,在所述母端连接器的基座上设置屏蔽增强槽并将内部导电围框露出来,当公母互配对插时,所述屏蔽增强件与所述屏蔽增强槽电性连接,使得位于边缘位置的信号模块得到更好的屏蔽效果,提升了所述连接器的性能。
46.2、本技术采用折弯簧片作为所述屏蔽增强件,使所述折弯簧片在母端连接器的屏蔽增强槽上分别通过一电性连接部与母端的导电围框间接电性连接的方式以及直接使所述折弯簧片直接搭接于母端导电围框的直接电性连接的方式形成两条回流路径,构成了信号传输的环抱式结构,克服了采用插针作为所述屏蔽增强件时可能会出现的天线效应,优化了信号串扰和损耗,提升了屏蔽效果,增强了所述连接器组合的性能。
附图说明
4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8.图1为公端的结构示意图;
49.图2为折弯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50.图3为母端的结构示意图;
51.图4为母端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52.图5为连接器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53.图6为连接器组合的俯视图;
54.图7为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的效果对比示意图;
55.图8为折弯簧片和凸包搭接的结构示意图。
56.本技术说明书附图中的主要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57.1-公端连接器;2-母端连接器;3-连接器组合;101-公端基座;102-公端底板;103-公端第一侧板;104-公端第二侧板;105-公端对接面;106-公端第一方向;107-公端信号模
块;108-公端导电围框;109-公端接地模块;110-屏蔽增强件;111-折弯簧片;112-公端第二方向;114-插针;201-母端基座;202-母端底板;203-母端第一侧板;204-母端第二侧板;205-母端对接面;206-母端固定面;207-母端第一方向;208-母端第二方向;209-母端导电围框;210-通槽;211-母端第三方向;212-导电端子模块;213-母端信号模块;214-母端接地模块;215-屏蔽增强槽;216-电性连接件;2151-槽道;217-通孔;218-第一接触部;219-第二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5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60.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6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2.本技术提供一种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合,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技术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63.实施例1
64.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一种公端连接器1,与一母端连接器2对接使用,所述公端连接器1包括:公端基座101,侧视呈c形,包括公端底板102、公端第一侧板103以及公端第二侧板104,所述公端底板102具有一与所述母端连接器2对接的公端对接面105,所述公端第一侧板103与所述公端第二侧板104在公端第一方向106上分别位于所述公端底板102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公端底板102固定连接,将所述公端对接面105围设于其中,所述公端第一方向106位于所述公端对接面105所在平面;所述公端底板102部分区域镂空,部分区域设有多个公端信号模块107,所述多个公端信号模块107从所述公端对接面105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102的方向延伸,所述公端连接器1在与所述母端连接器2互配对插时所述多个公端信号模块107插入所述母端连接器2中。
65.如图1所示,所述公端连接器1还包括:公端导电围框108,嵌设于所述公端底板102
的镂空区域,与所述公端底板102大致共平面,其上设有多个公端接地模块109,所述多个公端接地模块109从所述公端对接面105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102的方向延伸,与所述多个公端信号模块107分别一一交错排布设置呈网格状,并与所述公端导电围框108均电性相连并进而与地相连。
66.如图1所示,所述公端连接器1还包括:多个屏蔽增强件110,设于所述公端底板102与所述公端第一侧板103和/或所述公端第二侧板104的连接处,所述多个屏蔽增强件110从所述公端对接面105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102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公端导电围框108电性连接。
67.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屏蔽增强件110位于一所述公端信号模块107附近,并在所述公端第一方向106上位于相应所述公端信号模块107与所述公端第一侧板103或所述公端第二侧板104之间。
6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公端底板102上所述屏蔽增强件110所处区域被配置为所述公端导电围框108的一部分。
6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公端信号模块107均为差分信号模块。
7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屏蔽增强件110均包括两个折弯簧片111,所述两个折弯簧片111在公端第二方向112上排列,所述公端第二方向112在所述公端对接面105所在平面上与所述公端第一方向106相垂直;各所述折弯簧片111的根部固定于所述公端底板102,各所述折弯簧片111的自由端从所述公端对接面105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102的方向延伸,并弯折具有弹性。
7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屏蔽增强件110均包括两个插针114,所述两个插针114在公端第二方向112上排列,所述公端第二方向112在所述公端对接面105所在平面上与所述公端第一方向106相垂直;各所述插针114的根部固定于所述公端底板102,各所述插针114的自由端从所述公端对接面105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102的方向延伸。
72.实施例2
73.如图3-4所示,一种母端连接器2,与一公端连接器1对接使用,所述母端连接器2包括:母端基座201,侧视呈c形,包括母端底板202、母端第一侧板以及母端第二侧板,所述母端底板202具有一与所述公端连接器1对接的母端对接面以及与所述母端对接面相对的母端固定面,所述母端第一侧板与所述母端第二侧板在母端第一方向207上分别位于所述母端底板202相对两侧,并与所述母端底板202固定连接,将所述母端固定面围设于其中,所述母端第一方向207位于所述母端固定面所在平面;所述公端底板102上设有多个通孔217,各所述通孔217均贯穿所述母端底板202的母端对接面和母端固定面,所述多个通孔217在所述母端第一方向207以及母端第二方向208上呈网格分布,所述母端第二方向208在所述母端固定面所在平面上与所述母端第一方向207相垂直。
74.如图3-4所示,所述母端连接器2还包括:母端导电围框209,夹设于所述母端底板202的母端第一侧板与母端第二侧板之间并固定于所述母端固定面,其上设有多个通槽210,所述多个通槽210在母端第三方向211上贯穿所述母端导电围框209,所述母端第三方向211垂直于所述母端固定面所在平面。
75.如图3-4所示,所述母端连接器2还包括:多个导电端子模块212,分别插设于一所述通槽210中,任一所述导电端子模块212均设有多个母端信号模块213和多个母端接地模
块214,任一母端信号模块213或母端接地模块214与一所述通孔217对应,所有的母端信号模块213和母端接地模块214在所述母端底板202的母端对接面上分别一一交错排布设置,所有的母端接地模块214与所述母端导电围框209均电性相连并进而与地相连。
76.如图3-4所示,所述母端第一侧板和/或所述母端第二侧板上设有多个屏蔽增强槽215,所述多个屏蔽增强槽215从所述母端对接面沿所述母端第三方向211向远离所述母端底板202的方向延伸,将对应位置的母端导电围框209露出。
77.如图3-4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屏蔽增强槽215位于一所述母端信号模块213附近,并在所述母端第一方向207上与相应所述母端信号模块213排列对应。
78.如图3-4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增强槽215上设有一电性连接件216,所述电性连接件216与所述母端导电围框209电性连接。
79.如图3-4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增强槽215上包括两个平行设置并且局部连通的槽道2151,所述屏蔽增强槽215上的连通区域设有所述电性连接件216。
80.如图3-4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性连接件216包括凸包(未标号),所述凸包的凸出一侧背离相应的所述母端第一侧板或所述母端第二侧板设置,所述凸包可以过盈配合的方式与所述公端连接器1中的相应元件电性连接。
81.实施例3
82.如图1-5所示,一种连接器组合3,包括相对接使用的一公端连接器1和一母端连接器2,并且所述公端连接器1如实施例1中所述,所述母端连接器2如实施例2中所述。
83.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屏蔽增强件110位于一所述公端信号模块107附近,并在所述公端第一方向106上位于相应所述公端信号模块107与所述公端第一侧板103或所述公端第二侧板104之间;任一所述屏蔽增强槽215位于一所述母端信号模块213附近,并在所述母端第一方向207上与相应所述母端信号模块213排列对应;所述公端第一方向106与所述母端第一方向207相同,所述公端第二方向112与所述母端第二方向208相同。如图6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母端第一方向207或所述公端第一方向106上,公端和母端的信号模块和接地模块依次以信号模块-接地模块-信号模块-接地模块-信号模块的排布方式形成a列,又以接地模块-信号模块-接地模块-信号模块-接地模块的排布方式形成b列,并且在a列最边缘两端的信号模块的外侧均设置了所述屏蔽增强件110和屏蔽增强槽215,使得上述的边缘两端的信号模块能够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增强所述连接器组合的性能;在现有技术中,所述a列的边缘两端的信号的外侧没有所述的屏蔽增强件110和屏蔽增强槽215,因而现有技术中的边缘信号模块的屏蔽效果较差,本技术正是对这一点做出了优化;图7为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的效果对比示意图,图7左侧为现有技术中信号模块和接地模块的排列方式示意简图,图7右侧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信号模块和接地模块的排列方式示意简图,显然本技术的方案设计中a列边缘两端的信号模块得到了良好的屏蔽效果。
8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增强槽215上设有一电性连接件216,所述电性连接件216与所述母端导电围框209电性连接;所述公端底板102的公端对接面105与所述母端底板202的母端对接面面对面对接,各所述屏蔽增强件110分别靠近一所述屏蔽增强槽215的外侧与所述电性连接件216电性连接。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性连接件采用凸包形式,所述凸包以过盈配合的方式与所述屏蔽增强件110搭接以实现电性连接。
85.如图8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屏蔽增强件110均包括两个折弯簧片111,所述两个折弯簧片111在公端第二方向112上排列,所述公端第二方向112在所述公端对接面105所在平面上与所述公端第一方向106相垂直;各所述折弯簧片111的根部固定于所述公端底板102,各所述折弯簧片111的自由端从所述公端对接面105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102的方向延伸,并弯折具有弹性;所述折弯簧片111的自由端上包括第一接触部218和第二接触部219,所述第一接触部218与所述电性连接件216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219与所述母端导电围框209搭接,此时形成了两条回流路径并构成一个环抱式的回流结构。
8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屏蔽增强件110均包括两个插针114,所述两个插针114在公端第二方向112上排列,所述公端第二方向112在所述公端对接面105所在平面上与所述公端第一方向106相垂直;各所述插针114的根部固定于所述公端底板102,各所述插针114的自由端从所述公端对接面105向远离所述公端底板102的方向延伸;所述插针114与所述电性连接件电性连接并且只有一个接触位置,采用所述插针114作为所述屏蔽增强件110也可实现上述的增强对于边缘两端信号模块的屏蔽效果。
8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增强件110采用的是所述插针114,所述插针114与所述凸包之间只存在一个接触部,此时位于所述插针114上位于所述接触部的另一端的自由端会产生天线效应,从而对信号产生损耗和串扰,使得所述连接器组合3的性能下降。如图8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增强件110采用的是所述折弯簧片111,所述折弯簧片111的部分区域与所述凸包接触进而与所述母端导电围框209间接电性连接,所述折弯簧片111的另一部分则是直接搭接在所述母端导电围框209上,即采用所述折弯簧片111和所述凸包的组合设计可在所述屏蔽增强槽215的位置形成了两条回流路径,所述两条回流路径构成了环抱式结构,所述两条回流路径如图8中的两个箭头所示,这样的环抱式回流设计不仅可以实现上述的增强对于边缘两端信号模块的屏蔽效果,而且还能缓解由于采用所述插针114时由于结构特性可能导致的天线效应,由此改善了屏蔽效果,增强了所述连接器组合的性能。
8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此外,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