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滨海生态景观带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2-09-04 08:44: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滨海生态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滨海生态景观带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相比较陆地区域,海岸线区域没有肥沃的土壤、没有适宜的气候、没有丰富的营养元素,每天都在承担着海浪的冲击、海风的肆虐以及高盐度海水的浸泡,这些环境条件决定了海岸带生态修复拥有着更高难度的挑战,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及完成后,对周边环境造成新的破坏,新种植植物根系与土壤未得到充分的结合,在海水的冲刷、海风的吹击下,特别容易倒伏、漂浮,致使植物无法成活。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滨海生态景观带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用以解决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及完成后,对周边环境造成新的破坏且新种植植物根系与土壤未得到充分的结合,在海水的冲刷、海风的吹击下,特别容易倒伏、漂浮,致使植物无法成活等问题。
4.基于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滨海生态景观带结构,包括:淤泥滩植物带和岸边植物带;
5.所述岸边植物带位于堤岸的下游位置,所述淤泥滩植物带位于所述岸边植物带的下游位置;
6.所述岸边植物带包括自下至上按照预设坡度依次设置的砌石层、土工布层、种植土层、网格状的枝桠结构和碎石层;所述枝桠结构的网格内填充种植土,所述种植土用于种植植物;
7.所述淤泥滩植物带包括种植在经压实整平后的淤泥滩上的植物形成的第一植物带、设置所述第一植物带的上游且紧邻所述岸边植物带的下游的第一稳固基础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植物带的下游的第二稳固基础层。
8.进一步地,所述砌石层的上方通过采用淤泥嵌缝压实找平。
9.进一步地,所述土工布层的两侧向上包围种植土层及网格状的枝桠结构的上游和下游位置。
10.进一步地,所述网格状的枝桠结构采用枝桠捆横向及竖向交错布置捆扎而成。
11.进一步地,若干所述植物通过土工绳按照预设间隔捆绑在所述枝桠捆上。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稳固基础层采用若干生态袋堆叠而成,所述第一稳固基础层的上端高于所述所述碎石层的下游边缘的高度。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稳固基础层采用若干生态袋堆叠而成,所述第二稳固基础层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稳固基础层的高度。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稳固基础层的下游堆砌预设坡度的块石带。
15.进一步地,所述网格状的枝桠结构采用的枝桠为园林苗木修剪下来的废弃枝条。
1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的滨海生态景观带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7.s1.在堤岸的下游位置堆砌砌石层,使砌石层具有预设坡度;
18.s2.在砌石层的基础上采用淤泥嵌缝压实找平,形成厚度为50-100mm的淤泥层;
19.s3.在淤泥层基础上铺设土工布层以防止种植土随潮汐及波浪被冲刷造成土壤流失;
20.s4.在土工布层上铺设400-500mm厚的种植土层作为植物生长着床的空间,种植土层的上方铺设若干直径为150mm的枝桠捆形成的网格状的枝桠结构,枝桠结构的网格内填满种植土;
21.s5.将植物栽培在种植土内,利用土工绳将植物间隔1000mm捆绑在枝桠捆上;
22.s6.在网格状的枝桠结构及种植土的上部采用粒径为10-20mm的碎石整体覆盖以形成碎石层,防止表层种植土被水流冲刷;
23.s7.砌石层的下游地基经压实整平后,采用若干生态袋堆叠形成第一稳固基础层;
24.s8.在经压实整平后的淤泥滩上种植湿生草本或藤本、红树类植物、半红树类植物,形成第一植物带,在第一植物带的下游利用若干生态袋堆叠形成第二稳固基础层;
25.s9.在第二稳固基础层的下游堆砌预设坡度的块石带。
2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滨海生态景观带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技术效果有:
27.(1)选用环保无污染材料,保证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及完成后,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28.(2)本技术方案实施不用实施围堰,可根据潮位情况安排施工,有效规避了安全隐患。
29.(3)实施条件宽泛,淤泥或石块基底均可实施。
30.(4)实施后可减缓海浪对种植土及苗木的冲击,有效减少土壤的流失,为苗木栽植提供良好的基底条件。
31.(5)枝桠即可保证新植苗木稳固、扎根生芽,又能随着时间的沉淀逐步降解,为苗木生长提供必需的养分,进一步保证苗木茁壮生长。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滨海生态景观带结构的示意图;
34.图2为滨海生态景观带结构中的岸边植物带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网格状的枝桠结构的示意图。
36.图标:100-堤岸;200-砌石层;210-淤泥层;300-土工布层;400-种植土层;500-枝桠结构;510-枝桠捆;520-土工绳;600-碎石层;700-第一植物带;710-第一稳固基础层;
720-第二稳固基础层;730-块石带。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8.相比较陆地区域,海岸线区域没有肥沃的土壤、没有适宜的气候、没有丰富的营养元素,每天都在承担着海浪的冲击、海风的肆虐以及高盐度海水的浸泡,这些环境条件决定了海岸带生态修复拥有着更高难度的挑战。常规实现方案为在海岸线低潮位以外围合钢板桩,排净海水后回填材料再种植苗木,采用这种方案存在如下问题:
39.1、成本高
40.钢板桩材料沉重,需借用打桩机或打桩床,材料费用和机械费用均比较高;
41.2、条件受限
42.钢板桩适用于淤泥、沙土地区,若水底有大量块石则不适用
43.3、施工标准高、安全隐患大
44.钢板桩围堰需抵御海水的压力、并防止海水流入,因此对围堰的密闭性和强度、刚度均具有很高的要求,施工期间一担发生倾斜、倒塌,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45.4、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46.钢板桩围堰施工,机械尾气排放、机油、钢板桩表面附着物等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尤其对水环境会造成破坏。
47.5、新植植株容易倒伏、漂流
48.新植植物根系与土壤未得到充分的结合,在海水的冲刷、海风的吹击下,特别容易倒伏、漂浮,致使植物无法成活。
49.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滨海生态景观带结构,其应用材料主要有石块、生态袋、土工布、枝桠捆、土工绳、种植土、碎石及适宜在沿海地域栽植的水生植物,上述的材料均为环保型材料,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并可以有效削弱海浪冲击力,减轻海浪对于植株的冲刷,并且稳固植株及种植土,防止土壤流失,保证了植株的成活,达到修复滨海生态景观带的目的。
50.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滨海生态景观带结构,包括:淤泥滩植物带和岸边植物带;
51.其中,岸边植物带位于堤岸100的下游位置,淤泥滩植物带位于岸边植物带的下游位置;
52.岸边植物带包括自下至上按照预设坡度依次设置的砌石层200、土工布层300、种植土层400、网格状的枝桠结构500和碎石层600;枝桠结构500的网格内填充种植土,种植土用于种植植物;
53.淤泥滩植物带包括种植在经压实整平后的淤泥滩上的植物形成的第一植物带700、设置第一植物带700的上游且紧邻岸边植物带的下游的第一稳固基础层710,以及设置在第一植物带700的下游的第二稳固基础层720。
54.优选地,砌石层200的上方通过采用淤泥嵌缝压实找平,形成淤泥层210,厚度为
50-100mm,淤泥层210可以透过土工布层300。
55.优选地,土工布层300的两侧向上包围种植土层400及网格状的枝桠结构500的上游和下游位置,用于避免种植土的流失,土工布层300的规格为150g/m2。土工布层300的上方铺设400-500mm厚的种植土作为植物生长着床的空间。
56.优选地,参照图3,网格状的枝桠结构500采用枝桠捆510横向及竖向交错布置捆扎而成。更具体地,间隔200mm两股绳捆扎枝桠形成直径为150mm的枝桠捆,枝桠捆横向及竖向交错布置捆扎,组成长
×
宽为1000mm
×
1000mm的方格,方格内填满种植土。为便于植物种植初期免受风的卷扫而出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利用土工绳520将植物苗间隔1000mm捆绑在枝桠捆510上。
57.其中,上述的网格状的枝桠结构500采用的枝桠为园林苗木修剪下来的废弃枝条,其形成的网格状结构可以作为容纳种植物的容器,既是对资源的重复利用,后期又可自然降解,为苗木生长提供养分。
58.优选地,枝桠结构500及种植土的上部采用粒径为10-20mm的碎石整体覆盖形成碎石层600,防止表层种植土被水流冲刷。
59.优选地,第一稳固基础层710采用若干生态袋堆叠而成,稳固基础层的上端高于碎石层600的下游边缘的高度。具体地,采用规格为长
×
宽为810mm
×
430mm的生态袋堆叠6层形成第一稳固基础层710。
60.优选地,在整平后的淤泥滩上种植湿生草本或藤本、红树类植物、半红树类植物,形成第一植物带700。
61.优选地,第二稳固基础层720采用若干生态袋堆叠而成,第二稳固基础层720的高度低于第一稳固基础层710的高度。具体地,采用规格为长
×
宽为810mm
×
430mm的生态袋堆叠4层。
62.在第二稳固基础层720的下游堆砌预设坡度的块石带730,共同组合成具有一定稳定性、安全性、防浪功能、环保性的措施保护淤泥滩上的植物成活顺利生长。
63.综上所述,采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滨海生态景观带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64.(1)选用环保无污染材料,保证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及完成后,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65.(2)本技术技术方案不用实施围堰,可根据潮位情况安排施工,有效规避了安全隐患。
66.(3)实施条件宽泛,淤泥或石块基底均可实施。
67.(4)实施后可减缓海浪对种植土及苗木的冲击,有效减少土壤的流失,为苗木栽植提供良好的基底条件。
68.(5)枝桠即可保证新植苗木稳固、扎根生芽,又能随着时间的沉淀逐步降解,为苗木生长提供必需的养分,进一步保证苗木茁壮生长。同时,枝桠均可来利用苗木修剪下来的枝条(以柳条、竹子最佳),做到园林废弃物再利用,大幅度地节约了成本。
69.此外,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的滨海生态景观带结构的施工方法,参照图1、图2和图3,该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0.s1.在堤岸100的下游位置堆砌砌石层200,使砌石层200具有预设坡度;
71.s2.在砌石层200的基础上采用淤泥嵌缝压实找平,形成厚度为50-100mm的淤泥层210;
72.s3.在淤泥层210基础上铺设土工布层300以防止种植土随潮汐及波浪被冲刷造成土壤流失;
73.s4.在土工布层300上铺设400-500mm厚的种植土层400作为植物生长着床的空间,种植土层400的上方铺设若干直径为150mm的枝桠捆形成的网格状的枝桠结构500,枝桠结构500的网格内填满种植土;
74.s5.将植物栽培在种植土内,利用土工绳将植物间隔1000mm捆绑在枝桠捆510上;
75.s6.在网格状的枝桠结构500及种植土的上部采用粒径为10-20mm的碎石整体覆盖以形成碎石层600,防止表层种植土被水流冲刷;
76.s7.砌石层200的下游地基经压实整平后,采用若干生态袋堆叠形成第一稳固基础层710;
77.s8.在经压实整平后的淤泥滩上种植湿生草本或藤本、红树类植物、半红树类植物,形成第一植物带700,在第一植物带700的下游利用若干生态袋堆叠形成第二稳固基础层720;
78.s9.在第二稳固基础层720的下游堆砌预设坡度的块石带730。
7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