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共挤螺杆自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17 00:45: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共挤螺杆冷却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共挤螺杆自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共挤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聚合物进行复合挤出,形成一个多层单一制品的加工方法。如多层薄片、薄膜、板材、管材、电缆及多层中空容器等,共挤螺杆是螺杆挤出机一种,螺杆挤出机是能将一系列化工基本单元过程,如固体输送、增压、熔融、排气、脱湿和熔体输送等物理过程集中在挤出机内的螺杆上来进行的机器,现共挤螺杆用冷却方式通常采用水冷却,主要是将共挤螺杆直接导入冷却水槽内,共挤螺杆水直接进行全面充分的接触,快速实现共挤螺杆冷却的作用,这样虽然能够达到目的,但是随着冷却水使用时间的延长,其自身温度会大幅上升,冷却效果会逐渐变差,对于这种问题现也有生产厂家通过空压机将高压空气打入冷却水槽内,使冷却水槽内的水形成较为剧烈的翻滚,从而提高降温效率和降温效果,由于共挤螺杆具有较高的温度,易发生变形,将其置于翻滚的水流中进行冷却,其所受的推力将大于重力对其的影响,因此更容易导致共挤螺杆产生变形,从而影响共挤螺杆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共挤螺杆自动冷却装置。
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5.一种共挤螺杆自动冷却装置,包括挤出机本体和冷却箱,
6.挤出机本体上设有共挤螺杆,挤出机本体左侧设有支撑架。
7.支撑架的上端固定放置有冷却箱,支撑架的下端固定安装有放置板,支撑架的底端设置有移动轮,放置板上放置有降温箱和蓄水箱。
8.冷却箱与挤出机本体靠近的一端设有开口并安装有侧门,冷却箱与侧门后端以转动连接,冷却箱的内部悬放有喷管,冷却箱的右端面下部设有回流管,冷却箱通过喷管与降温箱连接,冷却箱通过回流管与蓄水箱连接,冷却箱、共挤螺杆和降温箱分别设置有一个温度监测装置并与外部的控制板以电性线路连接。
9.侧门的前端设有锁紧装置,侧门与冷却箱上的开口连接的部位设有密封圈,侧门通过密封圈和锁紧装置与冷却箱密封连接。
10.降温箱上端插入安装有输水管,降温箱的上端设有水泵,降温箱上的输水管通过水泵与喷管以管道连接,降温箱的右侧端与输水管的一端连接,降温箱的上端插入安装有冷气管。
11.喷管上端伸入到冷却箱的内部,喷管上设有多个支管,喷管在支管上又设有多个等距离分布的喷头。
12.回流管远离冷却箱的一端与蓄水箱连接,回流管插入蓄水箱的部位设有过滤器,蓄水箱的前端设有输水管,蓄水箱通过输水管与降温箱连接,输水管上设有控制阀。
13.冷气管伸入降温箱的一端上设有多个分流支管,上设有多个冷气孔,冷气管在降温箱外部的一端设有冷气阀并与外部冷气设备连接。
14.移动轮数量有多个并分别安装在支撑架的底部,移动轮与支撑架以滚动连接,移动轮上转动安装有启停机构。
15.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6.一、冷却箱和降温箱,在共挤螺杆挤出机的左侧的支撑架上设置冷却箱,冷却箱与降温箱通过输水管和水泵连接,冷却箱内部冷却水经降温箱降温流通至喷管中对放入冷却箱内部的共挤螺杆进行冷却,再通过蓄水箱将冷却箱内部升温的冷却水分批导入降温箱内部升温的冷却水并配合冷气管导出的冷空气对升温的冷却水进行快速降温,提高冷却工作效率。
17.二、蓄水箱,在降温箱的一侧设置蓄水箱,蓄水箱通过回流管与冷却箱的侧端连接,在共挤螺杆冷却完成后,打开回流管上的控制阀将冷却箱中的水流至蓄水箱中,直至冷却箱中的水位低于侧门的最低位置,从而便于打开侧门,取出共挤螺杆,提高设备的实用性能并且在蓄水箱与回流管连接部位设置过滤器,对使用过的冷却水进行过滤,实现对二次利用,也便于后面冷却水的使用,使冷却水使用更加方便。
18.三、密封圈和移动轮,在冷却箱和侧门连接的部位设有密封圈,通过密封圈,提高冷却箱的密封性能,能够更好的使共挤螺杆进行冷却;在支撑架的底端设置移动轮,在对一个挤出机上的共挤螺杆冷却完成后,转移到另一个位置上时,能够移动方便快捷,并且移动轮上设置启停机构,在工作人员在对使用冷却箱进行共挤螺杆操作时,能够防止冷却箱和支撑架与地面发生相对滑动,提高了整个装置的稳固性,确保共挤螺杆的冷却工作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19.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国冷气管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侧门结构示意图。
24.图中标号:挤出机本体-1、共挤螺杆-1.1、支撑架-2、放置板-2.1、冷却箱-3、侧门-4、锁紧机构-4.1、密封圈-5、降温箱-6、输水管-7、水泵-8、喷管-9、喷头-9.1、回流管-10、过滤器-11、蓄水箱-12、运输管-13、控制阀-14、冷气管-15、主管-15.1、冷气阀-16、移动轮-17、启停机构-17.1。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7.如图1所示,一种共挤螺杆自动冷却装置,
28.挤出机本体1上设有共挤螺杆1.1,挤出机本体1左侧设有支撑架2,支撑架2的上端固定放置有冷却箱3,支撑架2的下端固定安装有放置板2.1,支撑架2的底端设置有移动轮17,放置板2.1上放置有降温箱6 和蓄水箱12。
29.冷却箱3与挤出机本体1靠近的一端设有开口并安装有侧门4,冷却箱3与侧门后端以转动连接,冷却箱3的内部悬放有喷管9,冷却箱3 的右端面下部设有回流管10,冷却箱3通过喷管9与降温箱6连接,冷却箱3通过回流管10与蓄水箱12连接,冷却箱3、共挤螺杆1.1和降温箱6分别设置有一个温度监测装置并与外部的控制板以电性线路连接。
30.降温箱6上端插入安装有输水管7,降温箱6的上端设有水泵8,降温箱6上的输水管7通过水泵8与喷管9以管道连接,降温箱6的右侧端与运输管13的一端连接,降温6的上端插入安装有冷气管15。
31.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对挤出机本体1上的共挤螺杆进行冷却时,挤出机本体1上的共挤螺杆1.1在使用一端时间后,共挤螺杆1.1上的温度过高时,其上部的温度监测装置发出警报,从而停止对其使用需对其进行冷却,将冷却设备通过支撑架2底部的移动轮17移动到指定位置,将冷却箱3一侧的侧门4打开,将螺杆挤出机1上的共挤螺杆1.1放入冷却箱3中,再将侧门转动并通过密封圈5和锁紧装置4.1对其进行密封,通过外部的控制板启动水泵,将降温箱6中部冷却水通过水泵8和输水管7输入冷却箱3内部的喷管9中,再喷管9上的多个喷头9.1喷出,从而对共挤螺杆进行冷却,经喷头9.1喷出的冷却水共挤螺杆进行喷洒冷却后,流至冷却箱3中,直至将共挤螺杆覆盖,在冷却箱3内部冷却水使用一段时间升温后,打开回流管10一端的单向阀,利用水泵机构将冷却箱3中内部升温的冷却水运输至蓄水箱12中,并通过滤器12对其进行过滤,在降温箱7 内部的冷却水输送完之后,关闭回流管10内部的单向阀,打开运输管13 上的控制阀14将蓄水箱12内部的一部分升温的冷却水导入到降温箱7的内部,具体释放体积根据冷却水液面在透明刻度标尺显示的高度进行控制,当释放的冷却水体积液面超过透明刻度标尺时,关闭出运输管13上控制阀14,再打开冷气管15一端的冷气阀16,将冷空气输送至冷气管15 的内部,然后再经分流支管15.1流至降温箱6的内部,从而对降温箱6内部的冷却水中进行空冷降温,降温箱6内部冷却水的温度通过降温箱6内部温度监测器进行监测,待达到冷却到指定温度后,将信息传送废外部的控制板,从而停止输送冷空气,重新打开回输水管7和水泵,将降温箱 6内部降温后的冷却水再次输送到冷却箱3的内部,达成对冷却箱3内部冷却水降温的目的,此后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循环作业,将冷却箱3内部的升温冷却水进行分批降温,保证冷却箱3内部冷区水对共挤螺杆1.1的冷却效果,冷却箱3内部的冷却水的温度通过冷却箱内部的温度监测器进行监测,并通过电性线路传输至外部的控制板,从而便于掌握冷却箱3内部的温度,在共挤螺杆冷却完成后,打开回流管10上的控制阀将冷却箱中的水流至蓄水箱12中,直至冷却箱3中的水位低于侧门4的最低位置,解开锁紧装置4.1从而打开侧门4,取出共挤螺杆,最终完成对共挤螺杆1.1 的冷却工作。
32.如图2和图4所示,在对一个挤出机上的共挤螺杆1.1冷却完成后,转移到另一个位置上时,通过移动轮17能够移动方便快捷,并且移动轮17 上设置启停机构17.1,在工作人员在对使用冷却箱3对共挤螺杆1.1进行操作时,能够防止冷却箱3和支撑架2与地面发生相
对滑动,提高了整个装置的稳固性,确保共挤螺杆的冷却工作顺利进行;在冷却箱3和侧门4 连接的部位设有密封圈5,通过密封圈5,在进行冷却工作时,冷却箱3 与侧门4能够封闭,提高冷却箱3的密封性能,能够更好的使共挤螺杆进行冷却。
33.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等方案的说明。同时,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