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及其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8-13 07:3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及其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以电能作为新能源在汽车领域的技术应用逐步朝向更为广泛普及的方式进行开展,而配套设施中充电桩也需要广泛的铺建,有趋势表面充电桩或将融合基建项目进行广泛普及;
3.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910218807.5,专利名称高防护的新能源充电桩及其使用方法,其技术方案公开了高防护的新能源充电桩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壳体、充电桩主体、升降组件、上减震组件和下减震组件,所述壳体前后内表面均固定安装有两个下固定板和两个上固定板,所述下固定板和上固定板之间垂直固定有第二滑杆,所述壳体的前后内表面均固定安装有第三挡板,所述壳体的上表面铰接有顶部盖板,所述壳体的后侧外表面设置有驱动气缸;本发明设计巧妙,操作方便,能将充电桩主体伸出和收回壳体,避免了充电桩主体遭到外部风雨以及灰尘的侵袭,保证了使用寿命,同时在充电桩主体外侧设置壳体,提高了安全防护,避免了丢失的风险,安全可靠;通过上减震组件和下减震组件使用,为充电桩主体升降过程中提供减震,充电桩主体由于碰撞造成损坏;
4.而实际上,充电桩普及面临的棘手问题则是:根据基建环境的需要进行拆迁、改建、迁移、维修;这将导致实际上很多自建充电桩在实际使用使得浪费;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充电桩的核心部件逐步简化,充电桩箱主体结构逐步精简,标准的进步也意味着很多自研充电桩的外形结构将逐步淘汰,如此将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充电桩在拆迁、改建、迁移、维修遇到的安装困难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及其控制系统。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7.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包括:
8.容纳框架,其构造出一容纳空间,所述充电桩箱能够被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9.所述容纳空间具有第一敞开侧以及位于所述充电桩箱长度方向两侧的第二敞开侧和第三敞开侧;
10.所述充电桩箱的工作面朝向所述第一敞开侧;
11.稳送机构,布置在所述容纳框架内,其用以接触所述充电桩箱位于所述容纳框架内的封闭侧,以使得所述充电桩箱能够自所述第二敞开侧向所述第三敞开侧运送时降低所述充电桩箱收到的接触摩擦力;
12.翻转机构,其能够引导所述容纳框架翻转,以使得所述第一敞开侧在翻转路径上变换位置;
13.两组导向平衡机构,其用以在所述翻转机构翻转时平衡所述容纳框架两侧受力。
14.具体地,所述稳送机构为三组滑动辊组件;
15.所述滑动辊组件包括:
16.依次布置在同一平面的多个辊筒,所述辊筒与一辊框架转动连接;
17.辊筒之间采用皮带交错连接;
18.辊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辊框架上,且其输出端皮带传送连接一个所述辊筒的端部,以使得该辊筒转动时带动其他辊筒动作。
19.具体地,所述容纳框架包括:
20.主框架以及两个平行框架;
21.两个平行框架分别垂直连接在所述主框架的两端,两个所述平行框架平行,以使得所述主框架以及两个所述平行框架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22.具体地,所述主框架以及两个所述平行框架上分别布置一组所述滑动辊组件。
23.具体地,所述翻转机构包括:
24.呈优弧形的链条轨,其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块;
25.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块安装在所述主框架与一平行框架连接的第一交接处;
26.另一安装块安装在另一平行框架的远离所述主框架的一边;
27.所述链条轨的外圈形成链条部,所述链条部的两侧通过弧形安装条与所述链条轨的外圈形成固定连接;
28.所述链条轨布置在所述容纳框架的中心线处。
29.具体地,所述翻转机构还包括:
30.翻转电机,其输出端连接有链条齿轮,所述链条齿轮啮合连接所述链条部,以使得所述翻转电机动作时,所述链条部由所述链条齿轮带动其转动;以及
31.链轮支撑部,所述链条齿轮的两侧分别布置有一组所述链轮支撑部;
32.所述链轮支撑部包括:
33.支撑链轮,其转动设置在一链轮转动座上;
34.所述支撑链轮啮合连接所述链条部;
35.所述支撑链轮至一垂直水平面的高度大于所述所述链条齿轮至所述垂直水平面的高度。
36.具体地,还包有:
37.支座;
38.两组导向平衡机构以所述呈优弧形的链条轨为中心布置在所述支座的两端;
39.所述导向平衡机构包括:
40.导向弧部,其构造成与呈优弧形的所述链条轨构造趋势相同的优弧状;
41.导向弧部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交接处,其另一端连接在一第二边界处;
42.外导向组件,其形成在所述支座的一侧;
43.所述外导向组件包括可转动的第一外导向轮和可转动地、且能够在横向移动一预设距离的第二外导向轮;
44.所述第一外导向轮和第二外导向轮设置在外导向支撑部上;
45.所述第一外导向轮和第二外导向轮的外周抵接在所述导向弧部的外周上;
46.还包括有内导向组件,所述内导向组件包括:
47.内导向轮,其转动设置在一内导向支撑部上;
48.所述第一外导向轮、第二外导向轮以及所述内导向轮在侧视方向上三者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49.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的控制系统,包括:
50.到位检测部件,其用以识别所述充电桩箱是否处于所述容纳框架的中心,并基于所述充电桩箱驱动所述稳送机构的动作以使得所述充电桩箱到达所述容纳框架的中心。
51.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52.为了提供安装的便捷性,设计一个稳送机构,布置在容纳框架内,其用以接触充电桩箱位于容纳框架内的封闭侧,以使得充电桩箱能够自第二敞开侧向第三敞开侧运送时降低充电桩箱收到的接触摩擦力;如此,在涉及拆卸、搬运、维修时,稳送机构能够在这种状况下能够起到辅助搬运的作用,更有利于拆卸,减低了对于工程机械的频繁使用要求;进一步地,设计了翻转机构,翻转机构能够引导容纳框架翻转,以使得第一敞开侧在翻转路径上变换位置;如此设计可以适应很多基建项目的隐蔽工程,使得充电桩配置更加节约空间,同时,如果在室外,避雨棚能够有效的遮挡充电桩箱的工作面,使得整体在使用上更加灵活。
53.本技术充电桩在装配安装、拆迁、改建、迁移、维修时均能够体现便捷、灵活的优势,对于现有基建、改建的适应性强。
附图说明
5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55.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配置示意图;
56.图2为本发明的三维结构的示意图;
57.图3为本发明的后视方向的三维结构的示意图;
58.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局部放大图;
59.图5为本发明的三维视图的另一视角;
60.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局部放大图;
61.图7为本发明的第三局部放大图;
62.图8为本发明的检测到位原理示意图。
63.图中的附图标记表示为:
64.容纳框架10容纳空间101充电桩箱1第一敞开侧110第二敞开侧120、第三敞开侧130、稳送机构20、翻转机构30;
65.导向平衡机构40、滑动辊组件200、辊筒21、辊框架22、皮带23、辊驱动电机24、主框架11、平行框架12;
66.链条轨31、安装块32;
67.翻转电机301、链条齿轮302、链条部310、支撑链轮303链轮转动座304、支座70、导向平衡机构40、导向弧部41、第二边界222;
68.第一外导向轮410、第二外导向轮420、外导向支撑部430、内导向轮440、内导向支撑部441、到位检测部件50;
69.激光测距仪51、数据接收模块52、数据对比模块53、检测模块61、对应模块62、驱动
模块63。
具体实施方式
7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以当前视图中“左侧”为“第一端”,“右侧”为“第二端”,“上侧”为“第一端”,“下侧”为“第二端”,如此描述的目的在于清楚的表达该技术方案,不应当理解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不当限定。
71.本发明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充电桩在拆迁、改建、迁移、维修遇到的安装困难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及其控制系统;本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充电桩在装配安装、拆迁、改建、迁移、维修中遇到的问题,具体地,首先请参阅附图2-7所示,该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包括:
72.容纳框架10,其构造出一容纳空间101,充电桩箱1能够被置于容纳空间101内;容纳空间101具有第一敞开侧110以及位于充电桩箱1长度方向两侧的第二敞开侧120和第三敞开侧130;充电桩箱1的工作面朝向第一敞开侧110;
73.容纳框架10为充电桩箱1提供了一个安装位置,该结构形式可参阅本技术背景技术中引证专利的涉及充电桩核心部分的主体结构,应当说明的是,即使现有技术中充电桩的外形各异,而核心主体均在本领域技术中简称为充电桩箱主体;
74.为了提供安装的便捷性,涉及一个稳送机构20,布置在容纳框架10内,其用以接触充电桩箱1位于容纳框架10内的封闭侧,以使得充电桩箱1能够自第二敞开侧120向第三敞开侧130运送时降低充电桩箱1收到的接触摩擦力;如此,在涉及拆卸、搬运、维修时,稳送机构20能够在这种状况下能够起到辅助搬运的作用,更有利于拆卸,减低了对于工程机械的频繁使用要求;进一步地,设计了翻转机构30,翻转机构30能够引导容纳框架10翻转,以使得第一敞开侧110在翻转路径上变换位置;如此设计可以适应很多基建项目的隐蔽工程,使得充电桩配置更加节约空间,同时,如果在室外,避雨棚能够有效的遮挡充电桩箱1的工作面,使得整体在使用上更加灵活。
75.进一步的完善该设计,利用两组导向平衡机构40,其用以在翻转机构30翻转时平衡容纳框架10两侧受力,有效的降低搬运意外。
7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稳送机构20为三组滑动辊组件200;
77.滑动辊组件200包括:
78.依次布置在同一平面的多个辊筒21,辊筒21与一辊框架22转动连接;
79.辊筒21之间采用皮带23交错连接;
80.辊驱动电机24,安装在辊框架22上,且其输出端皮带传送连接一个辊筒21的端部,以使得该辊筒21转动时带动其他辊筒21动作。
8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容纳框架10包括:
82.主框架11以及两个平行框架12;
83.两个平行框架12分别垂直连接在主框架11的两端,两个
84.平行框架12平行,以使得主框架11以及两个平行框架12形成容纳空间101。
8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主框架11以及两个平行框架12上分别布置一组滑动辊组件200。
8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翻转机构30包括:
87.呈优弧形的链条轨31,其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块32;
88.其中,一个安装块32安装在主框架11与一平行框架12连接的第一交接111处;
89.另一安装块32安装在另一平行框架12的远离主框架11的一边;
90.链条轨31的外圈形成链条部310,链条部310的两侧通过弧形安装条311与链条轨31的外圈形成固定连接;
91.链条轨31布置在容纳框架10的中心线处。
9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翻转机构30还包括:
93.翻转电机301,其输出端连接有链条齿轮302,链条齿轮302啮合连接链条部310,以使得翻转电机31动作时,链条部310由链条齿轮302带动其转动;以及
94.链轮支撑部,链条齿轮302的两侧分别布置有一组链轮支撑部;
95.链轮支撑部包括:
96.支撑链轮303,其转动设置在一链轮转动座304上;
97.支撑链轮303啮合连接链条部310;
98.支撑链轮303至一垂直水平面的高度大于链条齿轮32至垂直水平面的高度。
9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有:
100.支座70;
101.两组导向平衡机构40以呈优弧形的链条轨31为中心布置在支座70的两端;
102.导向平衡机构40包括:
103.导向弧部41,其构造成与呈优弧形的链条轨31构造趋势相同的优弧状;
104.导向弧部41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一交接111处,其另一端连接在一第二边界222处;
105.外导向组件,其形成在支座70的一侧;
106.外导向组件包括可转动的第一外导向轮410和可转动地、且能够在横向移动一预设距离的第二外导向轮420;
107.第一外导向轮410和第二外导向轮420设置在外导向支撑部430上;
108.第一外导向轮410和第二外导向轮420的外周抵接在导向弧部41的外周上;
109.还包括有内导向组件,内导向组件包括:
110.内导向轮440,其转动设置在一内导向支撑部441上;
111.第一外导向轮410、第二外导向轮420以及内导向轮440在侧视方向上三者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112.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的控制系统,包括:
113.到位检测部件50,其用以识别充电桩箱1是否处于容纳框架10的中心,并基于充电桩箱1驱动稳送机构20的动作以使得充电桩箱1到达容纳框架10的中心;
114.具体地,请参阅附图1、8所示,实际上平行框架12呈一高一低的配置,并在位置较低的平行框架12的端部上有位置安装两个激光测距仪51,相对较高的平行框架12上设置反射片,反射片也可以粘贴在对面的平行框架12的辊筒21上,当两个激光测距仪51测得相对较高的平行框架12,即两个平行框架12之间的间距时,将传输检测数据至一数据接收模块
52,数据预设模块53,其能够设定预先设定的12之间的距离,数据对比模块53将实际测得数值和预设的数值进行对比,此时的数据对比模块53将输出对比结果,对比结果可由一报警模块54接收进行报警;上述情况为对于结果在合理范围内情况;
115.而当实际没有到位时,数据接收模块52仅仅会接收到一组数据,意味着另一个检测被充电桩箱1本身遮挡,通过一检测模块61检测到一组数据,对应模块62识别出是哪一个激光测距仪51产生了数值,则由一驱动模块63驱动三组辊驱动电机24正转或者反转进行调整,当获得两组测距数据时,检测模块61停止工作,可确定的是充电桩箱1位于容纳框架10的中心;
116.具体地,当正转方向的激光测距仪51产生数值时,辊驱动电机24正转工作;
117.当反转方向的激光测距仪51产生数值时,辊驱动电机24反转工作。
118.综上所述,本技术充电桩在装配安装、拆迁、改建、迁移、维修时均能够体现便捷、灵活的优势,对于现有基建、改建的适应性强。
119.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