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排口抗冲刷沉降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20:50: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环境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口抗冲刷沉降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2.当前我国水体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很多水体正面临着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随着国家对水体生态环境的重视,以沉水植物恢复为主的清水型生态系统的构建已经成为生态修复的利剑,在浅水湖库的治理中更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出现了“水下森林”景观,生态系统得到很好修复。
3.但河流、湖库在排口处往往由于突降大雨,导致来水中含有大量泥沙和污染物,形成大片污染区域,给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沉水植物往往由于被泥沙覆盖和污染及冲击等影响导致死亡,并且会造成“泾渭分明”的情况,极大影响美观和水质。常规的拦截手段如栅栏、植草沟等很难适应新的生态修复的环境和效果。如何将排口治理和生态修复有效结合,使之不影响生态修复的效果,成为水生态修复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对排口治理的扩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构建一种排口抗冲刷沉降净化系统,解决在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等领域因排口来水较大,悬浮物、污染物多,冲击力大而对排口区域乃至其他区域沉水植物的影响,同时提升净化效率,增加景观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材料便宜,构建简单,效果显著。
5.本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排口抗冲刷沉降净化系统,包括排口,还包括沿排口的出水方向依次设置的排口侧石笼围隔和迎水侧石笼围隔,排口侧石笼围隔和迎水侧石笼围隔之间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过滤填料和种植填料,种植填料上种植有挺水植物,迎水侧石笼围隔外侧水体底部种植有沉水植物,过水管道贯通排口侧石笼围隔和迎水侧石笼围隔,过水管道上设置有管道封板。
7.如上所述排口侧石笼围隔和排口之间还设置有拦渣网。
8.如上所述排口侧石笼围隔和迎水侧石笼围隔均设置在基础底座上。
9.如上所述排口侧石笼围隔和迎水侧石笼围隔为并行设置且两端均与岸边连接。
10.如上所述排口侧石笼围隔和迎水侧石笼围隔构成矩形的冲击沉降净化区的两个相对边,两个导流石笼围隔构成矩形的冲击沉降净化区的另外两个相对边,两个导流石笼围隔的外侧水体底部种植有沉水植物。
11.如上所述导流石笼围隔包括设置在基础底座上的导流墙以及设置在导流墙上的石笼围隔;排口侧石笼围隔和迎水侧石笼围隔均包括设置在基础底座上的石笼围隔。
12.如上所述排口两侧设置均设置有导流台,导流台两端分别与岸边和排口侧石笼围隔连接。
13.如上所述排口侧石笼围隔的顶部高度低于迎水侧石笼围隔的顶部高度。
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5.以石笼、陶粒、砾石、挺水植物等材料构建的排口耐冲刷沉降净化系统,可有效降低排口来水强冲刷情况,对悬浮物等起到良好的沉降作用、对污染物起到吸附和降解作用,解决了排口区域沉水植物因冲击、污染、悬浮物覆盖等导致的死亡和生长不良等问题,挺水植物的种植亦可以较好的提高景观性和水体生境异质性,排水管的设置可以有效缓解堵塞和行洪需求。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效果显著,有较高的理论创新,具有较高的推广示范作用。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平面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平面图;
19.图4为排口侧石笼围隔和迎水侧石笼围隔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导流石笼围隔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排口;2、拦渣网;3、石笼围隔;3-1、排口侧石笼围隔;3-2、迎水侧石笼围隔;3-3、导流石笼围隔;4、过水管道;5、管道封板;6、基础底座;7、挺水植物;8、种植填料;9、过滤填料;10、沉水植物;11、导流墙;12、导流台;13、排口导流拦渣区;14、冲击沉降净化区;15、水生态修复区。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示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实施例1:
24.一种排口抗冲刷沉降净化系统,包括排口1,还包括沿排口1的出水方向依次设置的排口侧石笼围隔3-1和迎水侧石笼围隔3-2,排口侧石笼围隔3-1和迎水侧石笼围隔3-2之间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过滤填料9和种植填料8,种植填料8上种植有挺水植物7,迎水侧石笼围隔3-2外侧水体底部种植有沉水植物10,过水管道4贯通排口侧石笼围隔3-1和迎水侧石笼围隔3-2,过水管道4上设置有管道封板5。排口侧石笼围隔3-1和排口1之间还设置有拦渣网2。排口侧石笼围隔3-1和迎水侧石笼围隔3-2均设置在基础底座6上。排口侧石笼围隔3-1的顶部高度低于迎水侧石笼围隔3-2的顶部高度。
25.在本实施例中,排口侧石笼围隔3-1和迎水侧石笼围隔3-2为并行设置且两端均与岸边连接。排口1与排口侧石笼围隔3-1之间的区域为排口导流拦渣区13,排口侧石笼围隔3-1和迎水侧石笼围隔3-2之间形成的区域为冲击沉降净化区14,迎水侧石笼围隔3-2外侧区域为水生态修复区15。
26.排口侧石笼围隔3-1和迎水侧石笼围隔3-2均包括设置在基础底座6上的石笼围隔3,石笼围隔3包括由石笼网构成的石笼以及填充在石笼中的填充石料,石笼网为网径小于20mm的镀锌钢丝网,填充石料为粒径为100~500mm的碎石或者砾石。排口侧石笼围隔3-1和
迎水侧石笼围隔3-2的高度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般为0.8-3m。
27.基础底座6一般为抛石,石笼围隔3底部嵌入到基础底座6中。基础底座6的宽度大于石笼围隔3的宽度。基础底座6铺设在水体原位底泥上。
28.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过水管道4靠近排口的一端设置管道封板5,具体的,过水管道4端口处设置有开口朝上的弧形卡槽,圆形的管道封板5可以插入到弧形卡槽中时,过水管道4的端口被堵住,排口导流拦渣区13的水不能通过过水管道4直接流入到水生态修复区15;当管道封板5从弧形卡槽拔出时,排口导流拦渣区13的水可以通过过水管道4直接流入到水生态修复区15。过水管道4端口沿设置有密封圈,当圆形的管道封板5插入到弧形卡槽中时,实现管道封板5与过水管道4端口之间的密封。在水量特别大的时候,过水管道4起到排空功能,一般情况下都设置管道封板5。
29.作为另一种可实施方案,过水管道4靠近排口的一端设置有阀门。当阀门被打开时,排口导流拦渣区13的水可以通过过水管道4直接流入到水生态修复区15;当阀门被关闭时,排口导流拦渣区13的水不能通过过水管道4直接流入到水生态修复区15。
30.过水通道4为一根或多根,其总流量达到排口流量一半以上。
31.种植填料8作用为固定植物,便于植物生长,一般选用粒径较小的陶粒、石子等,粒径5-20mm。厚度一般设置200-500mm。
32.过滤填料9主要为过水通道,一般选用粒径较大的砾石等,粒径20-100mm。厚度一般设置500-1000mm。填料高度一般低于围隔高度20-50cm。
33.挺水植物为伞草、美人蕉、梭鱼草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种植密度根据具体植物设置,一般为2-10株/m2不等。
34.实施例2:
35.一种排口抗冲刷沉降净化系统,包括排口1,还包括沿排口1的出水方向依次设置的排口侧石笼围隔3-1和迎水侧石笼围隔3-2,排口侧石笼围隔3-1和迎水侧石笼围隔3-2之间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过滤填料9和种植填料8,种植填料8上种植有挺水植物7,迎水侧石笼围隔3-2外侧水体底部种植有沉水植物10,过水管道4贯通排口侧石笼围隔3-1和迎水侧石笼围隔3-2,过水管道4上设置有管道封板5。排口侧石笼围隔3-1和排口1之间还设置有拦渣网2。排口侧石笼围隔3-1和迎水侧石笼围隔3-2均设置在基础底座6上。排口侧石笼围隔3-1的顶部高度低于迎水侧石笼围隔3-2的顶部高度。
36.在本实施例中,排口侧石笼围隔3-1和迎水侧石笼围隔3-2构成矩形的冲击沉降净化区14的两个相对边,两个导流石笼围隔3-3构成矩形的冲击沉降净化区14的另外两个相对边,两个导流石笼围隔3-3的外侧水体底部种植有沉水植物10。导流石笼围隔3-3包括设置在基础底座6上的导流墙11以及设置在导流墙11上的石笼围隔3;排口侧石笼围隔3-1和迎水侧石笼围隔3-2均包括设置在基础底座6上的石笼围隔3。排口1两侧设置均设置有导流台12,导流台12两端分别与岸边和排口侧石笼围隔3-1连接。
37.导流墙11为不透水结构,一般用浆砌石构建,导流墙11对冲击沉降净化区14内水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使得水流自排口侧石笼围隔3-1向迎水侧石笼围隔3-2流动。
38.导流台12因地制宜设置,设置时为不透水墙面,一般浆砌石建造,导流台12高度一般高于导流墙11,低于种植填料8的高度为宜。
39.其他与实施例1一致。
40.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作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